Ⅰ 什么是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微滤又称为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分过程,在静压差作用下滤除0.1-10μm的微粒,操作压力为0.7-7kPa,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其中水(溶剂)透过膜上的微孔流到膜的低压侧,为透过液,大于膜孔的微粒被截留,从而实现原料液中的微粒与溶剂的分离。微滤过程对微粒的截留机理是筛分作用,决定膜的分离效果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超滤(简称UF)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超滤膜不同孔径对液体进行分离的物理筛分过程。超滤同反渗透技术类似,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在从反渗透到电微滤的分离范围的谱图中,居于纳滤(NF)与微滤(MF)之间,截留分子量范围为50-500000道尔顿,相应膜孔径大小的近似值为501000A。
纳滤膜的一个很大特性是膜本体带有电荷,这是它在很低压力下具有较高除盐性能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数百的物质,也可脱除无机盐的重要原因
目前纳滤膜多为薄层复合膜和不对称合金膜,纳滤膜有如下特点:
1、NF膜主要去除直径为1nm左右的溶质粒子,故被命名为纳滤膜,截留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0-1000
2、NF膜对二价或高价离子,特别是阴离子的截留率比较高,可大于98%,而对一价离子的截留率一般低于90%
3、NF膜的操作压力低,一般为0.7Mpa,最低为0.3Mpa
4、NF膜多数为荷电膜,因此,其截留特性不仅取决于膜孔大小,而且还有膜静电作用
Ⅱ 水处理膜技术(超滤、纳滤、反渗透)深度解析其优缺点
水处理膜技术(超滤、纳滤、反渗透)深度解析其优缺点
超滤膜
优点:
- 运行压力低:超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1-5bar,相对较低,能耗较小。
- 操作简便:超滤膜技术操作简便,无需增加额外的化学试剂,且实验条件温和,不会引起温度、pH的变化,从而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失活和自溶。
- 成本低廉:超滤膜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且故障率及漏水概率相对较低,维护成本较低。
- 适用范围广:超滤膜能有效截留1-20nm之间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同时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适用于多种水处理场景。
缺点:
- 出水水质有限:超滤膜无法有效去除水质中的重金属、农药、三氯甲烷等化学污染物,出水水质相对有限。
- 分质供水能力弱:超滤膜一般用于洗涤用水,当自来水水质较为优质时也可用作饮用水,但分质供水能力较弱。
纳滤膜
优点:
- 截留效果好:纳滤膜能截留纳米级(0.001微米)的物质,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约为200-800,截留溶解盐类的能力为20%-98%,适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
- 运行压力适中:纳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3.5-30bar,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能耗相对较低。
- 成本节约:若对水质要求不是特别高,利用纳滤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同时达到较好的水处理效果。
缺点:
- 去除单价离子能力有限:纳滤膜对可溶性单价离子的去除率低于高价离子,对于某些特定离子的去除效果可能不如反渗透膜。
反渗透膜
优点:
- 出水水质高:反渗透膜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出水水质高,能有效去除水质中的重金属、农药、三氯甲烷等化学污染物。
- 应用广泛:反渗透膜广泛应用于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补给水、工业纯水及电子级高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和特种分离等过程,适用范围广。
- 分质供水能力强: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是分质供水,纯水供应饮用,浓水用来洗涤,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缺点:
- 运行压力大:反渗透膜的运行压力相对较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 成本较高:反渗透膜技术相对复杂,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
总结:
- 超滤膜适用于对水质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景,如洗涤用水等,具有运行压力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出水水质有限,分质供水能力弱。
- 纳滤膜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适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等,且部分去除溶解盐,运行压力适中,成本节约,但对单价离子的去除能力有限。
- 反渗透膜出水水质高,应用广泛,分质供水能力强,但运行压力大,成本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膜技术。

Ⅲ 超滤和纳滤的区别是什么
超滤膜: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版穿过一定孔径的权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超滤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需增加任何化学试剂,缺点也比较显而易见,市面上的超滤机因过滤孔径较大,对重金属的清除有限,尤其不适合北方水垢较重地区。
纳滤膜:
纳滤是一种纳米级的新型分离膜,是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的一种滤膜,它代表膜分离领域的最新成果,是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饮用净水处理方法所采用方法之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