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紙貿易、電子商務和EDI有什麼區別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孫曉勝)以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范圍廣的特點。無紙貿易作為電子商務重要應用領域,變革傳統紙面單證體系為電子數據傳輸,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促進貿易便利化等商務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正在步入一個「無紙貿易」時代。
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日前表示,中國為迎接「無紙貿易」時代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200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頒布實施,明確賦予電子簽名以法律效力,建立了電子認證服務的市場准入制度以保障電子交易安全。同時,根據無紙貿易發展需求,中國政府還修訂了《合同法》、《海關法》、《外貿法》等法律,為無紙貿易創造了法律環境。
為了加強電子商務標准化工作,建立起中國電子商務標准化體系,制定和發布多項國家標准。目前中國商務部正與國家統計局合作,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統計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工作。為了支持電子商務和無紙貿易的發展,發揮政府在電子商務和無紙貿易成長階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中國政府於2005年1月8日公布了《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性文件。該文件不僅闡明了發展電子商務對促進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還提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意見。
鑒於電子商務與無紙貿易的實踐性、技術性和廣泛性,中國商務部與教育部合作開展電子商務案例調研項目。十餘所中國著名高等院校正在按地區、行業和不同類型開展電子商務案例調研工作,這些案例將用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以引導社會開展電子商務,促進電子商務理論研究的深入。
為適應電子商務、無紙貿易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目前在中國的高等院校已經建立了275個電子商務院系或專業,這些院校正在不斷加強電子商務學科建設,完善教育培訓機構,開展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
中國商務部十分重視電子商務培訓工作。已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建立了「中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為官員、企業和機構提供電子商務和無紙貿易培訓。APEC電子商務與無紙貿易培訓計劃將於2006年開始執行。
廖曉淇表示,在提高無紙貿易、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方面,中國也做出了許多努力。
——為實現無紙貿易,目前中國貿易許可證發證機關已全部實現許可證計算機聯網管理和電子數據網上核查,已有27個省、4個直轄市的4922家企業參與許可證網上申領,企業通過網路申領的出口許可證占出口許可證發證總數的比例由2002年的144%上升到81.73%。
——為推進無紙通關,在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的基礎上,中國海關開發了無紙通關系統,該系統改變了傳統書面單證辦理通關手續的做法,依靠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直接對進出口貨物的電子申報數據進行處理,既加快了通關速度,又提高了海關管理水平。目前,中國海關申報數據的傳遞已經達到了100%的電子化。在進出口檢驗檢疫過程中,通過採用電子申報方式,減少了中間環節,大大縮短了通關放行時間。
——加快了國際物流單證的無紙化。1998年至2004年間,中國沿海主要從事國際集裝箱運輸的港口,通過採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大大縮短了單證的流轉時間。船舶在港操作時間平均縮短了1.5小時,單證電子傳輸平均為碼頭節約單證處理時間90%以上。比如進口艙單》的處理時間,由原來的每航次70分鍾,縮短為現在的每航次2.5分鍾。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無紙貿易的經驗和做法,與美國、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就發展電子商務和無紙貿易進行了積極的交流與合作,並通過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和泛亞聯盟促成了APEC地區企業間在無紙貿易方面的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
2004年9月,中國商務部與俄羅斯聯邦經貿部合作建立的「中俄經貿合作網站」正式開通運行,這是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合作建立的第一個經貿合作網站。目前每天訪問量為2萬次,已有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200多萬人登陸該網站,對促進中俄經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同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網站也正式開通。目前,中國新加坡經貿合作網站的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這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貿易發展的新嘗試,將為中外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搭建一個橋梁,用網路技術促進經貿往來和合作。
EDI:http://eclab.shift.e.cn/WebNews/upfile/2006112412435746.pdf
B. 電子商務交易形式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有40多年歷史,但電子商務僅有十多年,1987年9月20日,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了世界,揭開了中國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1990-1993,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階段
我國九十年代開始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及山東抽紗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八個部委局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應用。
2.1993-1997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打基礎。
1993年成立國務院付總理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4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電子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IIC)共同組織"北京電子商務際論壇",來自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亞,埃及加拿大等國700人參加。1994年10月"亞太地區電子商務研討會在京召開",使電子商務概念開始在我國傳播。1995年,中國互聯網開始商業化。互聯網公司(ISP、.COM公司)開始興起.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我國信息化建設。1996年,全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我國信息化規劃,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1998年開始進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我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正式宣告成立,被稱為"永不閉幕的廣交會"。 中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是我國第一家現貨電子交易市場,1999年現貨電子市場電子交易額當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中國銀行與電信數據信局合作在湖南進行中國銀行電子商務試點,推出我國第一套基於SET的電子商務系統。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1998年首都、上海等城市啟動電子商務工程,開展電子商場、電子商廈及電子商城的試點,開展網上購物與網上交易,建立金融與非金融論證中心,和有關標准、法規,為今後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尚處起步階段或初始階段。醫葯電子商務網於98年投入運營,醫療衛生行業1萬個企事業單位聯網,能提供上千種中西葯品信息。全國庫存商品調節網路、全國建築在線、房地產網上促銷,都已正式開通。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4.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進入了務實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電子商務服務商(dotcom公司)正在從虛幻、風險資本市場轉向現實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有商務傳統企業結合,同時開始出現一些較為成功、開始贏利的電子商務應用。由於基礎設施等外部環境的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應用方式的進一步完善,現實市場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正在成熟,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的"本土化"趨勢加快,國內企業開發或著眼於國內應用的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導。我國電子商務全面啟動並已初見成效。基於網路的電子商務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