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是什麼意思
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載有「浴室掛壺」一條。浴室要掛作為商標用的壺,當然是公共浴室了。老揚州的浴室門口都要掛一個燈籠,中午點亮凌晨吹滅,一點亮就是告訴顧客,本浴室開張了。所以揚州有句歇後語是:「澡堂的燈籠——天天掛」。曾經做過揚州太守的宋代文學家蘇軾,不但常到浴室洗澡,還不時找人擦背。有他的一首《如夢令》詞為證:「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擦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也就是對擦背人說:「請你手腳要輕些,我常來沐浴,身上沒有多少污垢。」追溯揚州沐浴歷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漢墓陳列館內西漢廣陵王劉胥的墓內,就有專門的沐浴間。
據了解,《大清鹽商》劇中,四大總商之一的馬德昌帶著自己兒子去拜訪當時的兩淮鹽運使盧德恭,以文人雅士自居的盧德恭當場吟詠了一首描寫洗澡搓背的詞「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據文史專家介紹,這首詞本來是蘇軾寫的,大意說的就是洗澡搓背的事情。
洗澡搓背,在尋常人眼中本來是一件俗事。然而在沐浴文化盛行的揚州,在文人雅士盧德恭的眼中卻是一件大雅之事。怪不得劇中盧德恭會這樣說:「這洗澡搓背之事也能夠入詩,東坡先生是參得人生三味,才能寫出這樣禪心道骨的好事啊。」
B. 蘇軾搓澡的詩句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蘇軾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詞的大意:
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好像兩個都沒有。我對擦背的人說,今日勞煩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輕點再輕點,我的身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污垢。
從詞的表面上來就是一首搓澡的詞作。表面來看,蘇東坡敘述起來風趣詼諧,其實細讀的話這裡面卻飽含了深刻的寓意。上面我們介紹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乃是蘇東坡知道自己被神宗皇帝重用了,馬上要調任汝州了,有些興奮,所以在字里行間里我們也能讀得出來當時東坡輕快的心情。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
水和垢根本就不可能在一起,這一句里蘇東坡又所暗指:自己多次被貶,是因為自己從不與奸詐小人同流合污。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說的就是他。他這樣高風亮節的人又怎麼會和那些讒言小人一起共事呢?他寧願被貶,也不會與之同在。
C. 古代四大美女十二才女十六首如夢令詩詞有哪些
1、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
如夢令·春景
宋代: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3、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蘇軾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4、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5、
如夢令·曾宴桃源深洞
唐代: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6、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清代:納蘭性德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7、
如夢令·一抹斜陽沙觜
明代:劉基
一抹斜陽沙觜,幾點閑鷗草際,烏榜小漁舟,搖過半江秋水。風起,風起,棹入白蘋花里。
D. 蘇東坡寓禪《如夢令》二首解釋
直譯:其一水和污垢何曾在一塊共存過 細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兩個都沒版有遂和擦背的人說 呵呵 這麽長時權間勞煩你一直搓背 稍微輕點 輕點 本居士身上沒那麼多灰!! 這首詞應該就是蘇軾的自嘲語吧 合著有 身似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的味道 其二你替我擦澡 自己先洗干凈了才能給我搓背洗干凈啊 看看現在熱的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 故和搓澡人說 一起在早澡堂里吧 (那搓澡人肯定會推辭 說 不敢不敢 因為好歹東坡先生是士人)所以 東坡就說 盡管洗 盡管洗 沒事 沒事 俯為人間一切這句很難解 但是要合著上首的意思和通篇的意境就很明白了 那就是低下頭俯下身來方能看清世間的一切 因為最低層才是根本 水載舟者也 以覆舟者。在此 可見蘇軾的為官之道為人之道 總是以低姿態親民 正體現了他那種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造福於民 呵呵 我頗慕蘇東坡就在於此 當年烏台詩案後 蘇軾一直被貶 而且越貶越往南 離汴京就越遠 但是 無論怎樣 蘇軾總能用自己手裡僅有的權利造福於民 這恐怕是不一般的士大夫所能及的!
E. 日出行 / 日出入行原文_翻譯及賞析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唐代·李白《日出行 / 日出入行》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譯文
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
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
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一樣地天長地久呢?
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凋殘表示埋怨。
哪裡有誰揮鞭驅趕著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旨由自然。
羲和呀羲和,是誰要你載著太陽落入大海的?
魯陽有什麼德行,竟能揮戈駐日?
這些傳說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
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為一,浩然與元氣涅為一體。
漢代樂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於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擬作一反其意,認為日出日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而人是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律的,只有委順它、適應它,同自然融為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這種思想,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光彩。
詩凡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也隨著韻腳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前六句,從太陽的東升西落說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了六條龍載上太陽神在天空中從東到西行駛。然而李白卻認為,太陽每天從東升起,「歷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什麼「神」在指揮、操縱。否則,「六龍安在?」意謂:六條龍又停留在什麼地方呢?這是反問句式,實際上否認了六龍存在的可能性,當然,羲和驅日也就荒誕不可信了。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是不能夠與之同升共落的。「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多麼形象生動。在這一段中,詩人一連用了「似」、「安在」、「安得」這些不肯定、不確認的語詞,並且連用了兩個問句,這是有意提出問題,藉以引起讀者的深省。詩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闡述而以反詰的方式提問,又使語氣變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間四句,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裡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迭。這四句詩是全篇的點題之處、核心所在。「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四運」這一問,更增強氣勢。這個「誰」字尤其值得思索。對於這一問,作者的回答是:「萬物興歇皆自然。」回答是斷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質朴剛勁,斬釘截鐵,給人以字字千鈞之感。
最後八句中,詩人首先連用了兩個詰問句,對傳說中駕馭太陽的羲和和揮退太陽的大力士魯陽公予以懷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麼會沉埋到浩渺無際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呵魯陽公,你又有什麼能耐揮戈叫太陽停下來?這是屈原「天問」式的筆法,這里,李白不僅繼承了屈原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於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單單是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回答問題。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那麼硬要違背這種自然規律(「逆道違天」),就必然是不真實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矯誣實多」)。照李白看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即「元氣」,亦即「溟涬」)融為一體,混而為一,在精神上包羅和佔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塊」)。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積極浪漫主義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三個「大」來概括其特點: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這種特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李白詩中曾反復出現過關於大鵬、關於天馬、關於長江黃河和名山大嶺的巨大而宏偉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詩作比作交響樂的話,那麼這些宏大形象就是這支交響樂中主導的鏇律,就是這支交響樂中非常突出的、經常再現的主題樂章。在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終跳躍著一個鮮活的靈魂,這,就是詩人自己的個性。詩人寫大鵬:「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大鵬賦》);詩人寫天馬:「嘶青雲,振綠發」,「騰昆侖,歷西極」,「口噴紅光汗溝朱」,「曾陪時龍躍天衢」(《天馬歌》)。詩人所寫的山是:「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登太白峰》);詩人所寫的水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贈裴十四》)。李白總愛寫宏偉巨大、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這樣大的口氣,煥發著這樣大的力氣和才氣,其原因就在這首《日出入行》的最後兩句中──「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是詩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想基礎。
李白受老莊影響頗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潛心學道,夢想羽化登仙,享受長生之樂。但從這首詩看,他對這種「逆道違天」的思想和行動,是懷疑和否定的。他實際上用自己的詩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動。這正反映出詩人的矛盾心理。
李白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宋代·蘇軾《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敘事凝碧舊池頭,一聽管弦凄切。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發。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惟有御溝聲斷,似知人嗚咽。——宋代·韓元吉《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
凝碧舊池頭,一聽管弦凄切。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發。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F. 蘇軾李清照如夢令大全
李清照
如夢令(來一)
常記自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二)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蘇軾的如夢令:
1、《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宋] 蘇軾
2、《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宋] 蘇軾
3、《如夢令·自凈方能凈彼》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宋] 蘇軾
4、《如夢令·手種堂前桃李》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望小橋流水。
[宋] 蘇軾
5、《如夢令·城上層樓疊巘》
城上層樓疊巘。城下清淮古汴。舉手揖吳雲,人與暮天俱遠。魂斷。魂斷。後夜松江月滿。
G. 如夢令詩詞
如夢令詩詞彙總如下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春景
宋代: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蘇軾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清代:納蘭性德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如夢令·春思
宋代:蘇軾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如夢令
宋代:石孝友
照水粉梅開盡。春殘峭寒猶甚。秋氣著人衣,斗帳玉兒生暈。那更。那更。簾外月斜風橫。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如夢令·滿院落花春寂
宋代:楊冠卿
滿院落花春寂。風絮一簾斜日。翠鈿曉寒輕,獨倚鞦韆無力。無力。無力。蹙破遠山愁碧。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宋代:曹組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如夢令
宋代:朱敦儒
盞底一盤金鳳。滿泛酒光浮動。引我上煙霞,智力一時無用。無用。無用。蹋破十洲三洞。
如夢令·曾宴桃源深洞
唐代: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清代:納蘭性德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如夢令
宋代:沈端節
雨後輕寒天氣。玉酒中人小醉。乍報一番秋,晚_清涼如水。忺睡。忺睡。窗在芭蕉葉底。
如夢令
宋代:呂渭老
珠閣雨簾高卷。望斷碧梧牆院。短夢有幽尋,曉枕一峰雲亂。誰見。誰見。風散菊英千片。
H. 如夢令全部詩詞是怎樣的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韻,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三十三字五平韻一疊韻,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
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4、《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5、《如夢令·自凈方能凈彼》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呀氣。
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
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6、《如夢令·燕子幾曾歸去》
燕子幾曾歸去。只在翠岩深處。
重到畫梁間,誰與舊巢為主。
深許。深許。聞道鳳凰來住。
7、《如夢令·獨倚博山峰小》
獨倚博山峰小。翠霧滿身飛繞。
只恐學行雲,去作陽台春曉。
春曉。春曉。滿院綠陽芳草。
I. 關於如夢令的詩句
1.c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譯文: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2.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李清照
譯文: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
3.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如夢令·春景》宋代:秦觀
譯文: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
4.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宋代:蘇軾
譯文: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好像兩個都沒有。
5.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清代:納蘭性德
譯文: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和她驀然相逢。「我」對她一見鍾情,卻難以明了她迷離的眼波背後暗藏的心事。
(9)水垢何曾相授擴展閱讀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勖《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韻,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三十三字五平韻一疊韻,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
人在玉堂深處。
別後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拚命地劃著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1.c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譯文: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2.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李清照譯文: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3.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如夢令·春景》宋代:秦觀譯文: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4.水垢何曾相受。
細看兩俱無有。——《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宋代:蘇軾譯文: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
仔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好像兩個都沒有。5.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清代:納蘭性德譯文: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和她驀然相逢。「我」對她一見鍾情,卻難以明了她迷離的眼波背後暗藏的心事。
(9)水垢何曾相授擴展閱讀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
以李存勖《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韻,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三十三字五平韻一疊韻,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
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詞作鑒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
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鑒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
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
「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