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完的核燃料棒怎麼處理
核燃料棒處理方法
從反應堆卸出的核燃料,在進行化學處理之前,通常都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或稱為冷卻)。放置的作用是讓短壽命的核素衰變,從而達到以下幾項目的:①使毒性大而且易於揮發、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放射性碘 131衰變掉。②使出堆時占輻照核燃料絕大部分放射性的短壽命核素衰變,從而大大減少後處理時的放射性;這不僅可以降低後處理過程的防護費用,而且對於水法後處理過程來說,還將大大減少輻射對有機試劑的降解破壞作用。③對輻照鈾燃料來說,讓短壽命的中間生成核素鎿239衰變為鈈239;對輻照釷燃料來說,讓鏷233衰變為鈾233,從而更完全地回收生成的核燃料。
輻照核燃料在進行化學分離純化之前,還需進行首端處理,其任務是將核燃料物質與其包殼材料分離。根據包殼材料的不同可採用化學法、機械法等不同的首端處理方法。
輻照核燃料的化學分離法純化是核燃料後處理的主要的工藝階段。它的任務是除去裂變產物,高收率地回收核燃料物質。後處理的化學分離流程,基於是否在水介質中進行而分為水法和干法兩大類。水法流程指採用諸如沉澱、溶劑萃取、離子交換等在水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分離方法(見核燃料水法後處理),干法流程則指採用諸如氟化物揮發、高溫冶金、高溫化學等在無水狀態下進行的化學分離方法(見核燃料干法後處理)。
工業上應用的後處理流程都是水法流程。在歷史上曾採用沉澱法流程從輻照天然鈾中提取核武器用鈈。但不久即為可以連續操作、更為有效的萃取法流程所代替。而在各種萃取法流程中性能最好、使用最成功的是以磷酸三丁酯為萃取劑的普雷克斯流程,它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用來處理電站堆輻照核燃料的工藝流程。
干法後處理流程有其獨到之處,這方面也做過許多研究工作,但由於技術上要求高,工程上難度大,目前尚未被實際應用。
特點 核燃料後處理是一種放射化工過程,具有與一般化工過程不同的顯蓍特點。
① 大量易裂變物質的存在,有發生臨界事故的危險。一旦出現這種危險,即使不是發生爆炸,僅其產生的強烈的中子和γ輻射,以及放射性物質的擴散,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要採取充分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發生臨界事故。常用的方法有限制易裂變物質的質量、濃度,限制工藝設備系統的尺寸和使用大量吸收中子的中子毒物等。
② 輻照核燃料在後處理前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但在後處理時仍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因此,後處理過程必須在有厚的重混凝土防護的密封室中進行,並實行遠距離操作控制,以保護操作人員和防止環境污染。設備的維修也必須實行遠距離操作或在對設備進行充分的放射性去污之後進行直接維修。強放射性對物質有輻射分解作用,會對所用的化學試劑(特別是有機試劑,如萃取劑)和化學過程產生影響。
③ 核燃料後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回收核燃料物質。根據這些物質進一步加工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對凈化(主要是除去放射性裂變產物)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一般都要求對回收的核燃料進行再加工時能做到不需要昂貴的防護和遠距離操作設備。這就要求核燃料後處理過程具有很高的凈化能力。例如,從電站用輕水堆的輻照燃料中回收鈾時,凈化系數(凈化前核燃料物質比活度與凈化後核燃料物質比活度的比值)要求達到10;回收鈈時,凈化系數要求達到10,都遠高於一般化工分離過程的要求。此外,還要求對核燃料物質有盡可能高的回收率。
核燃料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必須進行處置和妥善貯存,嚴防污染環境。
Ⅱ 人類是如何處置高放射性核廢料的
核廢料包括乏燃料、乏燃料後處理廢水,以及高度放射性液體核廢料濃縮形成的固形物。直到1000年後,放射性核裂變產物才會通過不同核反應路徑衰變為各種無害穩定的元素。而超鈾元素的衰變經過500000年才會達到同等水平。高濃度核廢料所含大多數放射性同位素都為高輻射性物質,其半衰期特別長。上述核廢料的放射性降低到安全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同時,受污染裝備、防護服、清潔抹布等數量巨大的核廢料中的污染物質為含量極低的放射性元素,這些核廢料為低放射性廢棄物。經過洗消處理的退役核反應堆部件也屬於低放射性核料范疇。低放射性廢棄物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水平較低、半衰期較短。上述廢棄物儲存10~50年後,大多數放射性同位素將衰減至安全水平,然後即可以將其作為普通廢棄物進行處理。
Ⅲ 核電站廢水怎麼處理
(1)沉澱法:
沉澱法就是向核廢水中加入沉澱劑,通過沉澱劑中的化學成分和放射性元素發生的共沉澱反應來達到降低核廢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工業沉澱劑主要有鋁鐵類沉澱劑、石灰蘇打類沉澱劑和磷酸鹽類沉澱劑等。
(2)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將放射性元素吸附的一種方法,是一種物理處理方法。吸附劑由於內部孔隙結構發達、比表面積大,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目前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沸石等。
(3)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的原理是利用離子交換劑同核廢水進行離子交換,從而將核廢水中的放射性離子交換去除。核廢水中所含的放射性離子多為陽離子,所以離子交換劑中的帶正電的活性基團就可以和放射性的陽離子進行交換,將放射性離子交換到交換劑中。
核廢水的主要來源:
1、第一迴路中無法回收利用的泄漏冷卻水、調節壓力容器壓力的疏排水。
2、設備冷卻用水、發電車間的地面沖洗水、實驗室實驗產生的廢水。
3、熱試驗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取樣系統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儲存和運輸介質排放的廢水。
Ⅳ 核廢料怎麼處理
核廢料首先要被製成玻璃化的固體,然後被裝入可屏蔽輻射的金屬罐中,最後人們將這些金屬罐放入位於地下500—1000米的處置庫內。由於核廢料的半衰 期從數萬年到10萬年不等,在選擇處置庫時必須確保其地質條件能夠保障處置庫至少能在10萬年內安全。
與對比鈾礦對比,為核電站提供核燃料的鈾礦礦藏一般都蘊藏在斷層較多、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地區,但是只要我們不開采它們,這些鈾礦床並不會對地表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基本性質
放射性廢料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一類因原子核的不穩定而容易發生衰變的元素,它們以不同形式、不同強弱進行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的衰變。衰變中產生的電離輻射不論對人類生命健康還是對自然環境都會造成一定傷害。
一、物理性質
放射性廢料中的所有放射性同位素都有各自的半衰期(使自身的一半衰變為其他物質所需要的時間),最終放射性廢料會衰變成完全不具放射性的物質。
某些乏燃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鈈-239)在自然放置上千年後對人類及其他生命仍然有害,另外,甚至還存在上百萬年都不能衰變完全的同位素。
因此,這些廢料必須被封存幾個世紀並與自然環境隔離更長時間。某些元素具有較短的半衰期(如碘-131的半衰期約為8天),所以相對於其他放射性元素而言,它們造成的危害較小,不過它們在衰變初期由於衰變急劇,其實更加活躍、危險。
右側的兩張表給出了幾種主要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資料,包含它們各自的半衰期和它們作為鈾-235的裂變產物的裂變產物產量。
一種同位素衰變得越快,它的放射性越強。某種純的放射性物質的危險程度是由它衰變產生的輻射種類與能量等重要因素界定的,而這種物質的活潑性、擴散入環境及被生物吸收的難易程度則由它的化學性質決定。
對於許多不能很快衰變至較穩定的狀態,而是繼續產生放射性衰變產物或引起衰變鏈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們和自身的衰變產物的性質和影響更加復雜。
二、葯代動力學性質
暴露在高強度的放射性廢料的輻射中可能會導致嚴重損傷,甚至死亡。對成熟的動物進行輻照或其他能導致變異的處理(如化學療法中的細胞毒類腫瘤葯物治療,該葯物本身也是致癌物),可能導致該生物體患上癌症。
經計算,5希沃特的輻射劑量對於人類已是致命。另外,一劑0.1希沃特的輻射令人死亡的概率是8‰,該概率隨單劑劑量每增加0.1希沃特增加一倍。電離輻射可能導致染色體片段的缺失。
如果一個發育中的有機體(如未出生的嬰兒)接受了輻射,可能會導致先天性畸形等先天性疾病,不過這些缺陷卻不會出現在同樣接受了輻照形成的配子或由配子聚變形成的細胞中。
由於人們對輻射誘變的機理尚不明確、不能以人類意志控制人工誘變的結果,所以由輻射導致的突變對人類的影響仍是不定向的(即不能預期它對人類的影響是利是弊)。
暴露在放射性同位素的輻射中的危險性取決於該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形式及該放射性同位素所屬元素的葯物動力學性質(即該元素的代謝方式與代謝速度)。
例如,雖然碘-131是一種短壽命、並以β、γ兩種形式衰變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它卻因為會在甲狀腺中聚集而對生命體造成比一般以水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銫-137更大的傷害(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質更易隨尿液排出)。
同樣的,主要以α衰變的錒系元素(如鐳、鈾等),由於它們一般具有較長的生理學半衰期與較高的線性能量轉移值,所以也被認為對生命體有較大危害。因為在上述幾個方面的不同,放射性同位素能造成的生理學損傷較難簡單判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廢料
Ⅳ 核廢水到底怎麼處理
在核電站,由於處理廢水的量大、放射性物質濃度較高,都建有專門的放射性污內水處理系統,其常用的工藝是蒸發和容過濾。前面提到過,廢水中的大多數放射性元素都不具有揮發性,利用這一特性,科學家對廢水進行加熱令其蒸發,再將留下的無法蒸發的放射性物質作濃縮處理。這個方法有兩個優點,其一,核電站運行過程中本身就有很多無用的廢熱,加熱廢水不會多耗能源;其二,蒸發法基本不需要使用其他物質,不會像其他方法因為污染物的轉移而產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物。另一種方法是過濾法,原理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凈水器。在廢水流經的管道中安放了專門用來吸附放射性物質的樹脂,這樣水流走了,放射性物質留在樹脂中。過一段時間,樹脂吸附「飽」了,可以換上新的樹脂。而吸滿了放射性物質的樹脂可以通過壓縮等方法減小體積,收集後澆築水泥密封,若樹脂中放射性強度不高,放入鐵桶密封也行。
Ⅵ 中國核廢水怎麼處理
中國核廢水處理方法有:化學沉澱法、離子交換法、吸附法、蒸發濃縮法。
1、化學沉澱法
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澱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核廢水來源
核廢水主要產生於第一迴路中無法回收利用的泄漏冷卻水、調節壓力容器壓力的疏排水;設備冷卻用水、發電車間的地面沖洗水、實驗室實驗產生的廢水;熱試驗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取樣系統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儲存和運輸介質排放的廢水。
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我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年排放核廢水的量約為每台機組6000噸左右,其中需要處理的不可回收的核廢水大約只佔到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Ⅶ 核廢水怎麼處理
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罐投入選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
將核廢料埋在永久性處置庫是目前國際公認為最安全的核廢料處置方式,這種含有多種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廢水也可以適用這種處理方式。因為廢水中的大多數元素不具有揮發性,可以利用這種特質對廢水進行加熱使其蒸發,再將無法蒸發的放射性物質進行濃縮處理。
核廢水一般是指核電站排出的廢水,每一個核電站均設立專業處理放射性廢水的系統。放射性廢水通常分為低活性和高活性兩類,低活性廢水處理常用稀釋法、混凝沉澱法、離子交換法、生物處理法,高活性廢水處理處理常用貯存法、蒸發法等。
其他辦法
將放射性廢水流過的部位安裝能夠吸附放射性元素的原材料,合理消化吸收水裡的放射性元素,吸附原材料中儲存放射性元素。等候一段時間後,原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做到飽和狀態,換掉新的吸附原材料就可以,更換出來的充斥著放射性元素的原材料再做干固密閉式處理。
因為管道與設備的問題,核廢水排放不是瞬間完成,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排放入海這種方式時間是最短的,而且成本也低。這也是很多國家處理核廢水的一個常用辦法,畢竟減少污染,不會對人們生活造成嚴重傷害。
Ⅷ 核電站排出的廢水怎麼處理
在核電站,由於處理廢水的量大、放射性物質濃度較高,都建有專門的版放射性污水處理系統,其常用的權工藝是蒸發和過濾。前面提到過,廢水中的大多數放射性元素都不具有揮發性,利用這一特性,科學家對廢水進行加熱令其蒸發,再將留下的無法蒸發的放射性物質作濃縮處理。這個方法有兩個優點,其一,核電站運行過程中本身就有很多無用的廢熱,加熱廢水不會多耗能源;其二,蒸發法基本不需要使用其他物質,不會像其他方法因為污染物的轉移而產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物。另一種方法是過濾法,原理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凈水器。在廢水流經的管道中安放了專門用來吸附放射性物質的樹脂,這樣水流走了,放射性物質留在樹脂中。過一段時間,樹脂吸附「飽」了,可以換上新的樹脂。而吸滿了放射性物質的樹脂可以通過壓縮等方法減小體積,收集後澆築水泥密封,若樹脂中放射性強度不高,放入鐵桶密封也行。
Ⅸ 核廢水應該怎麼處理啊
中國處理核廢水的辦法:
1、如果量不多的話,只要控制好排放,就可以把氚和水直接蒸發。
2、將剩下的固體廢料就地填埋,但是氚可能會污染空氣。
3、通過吸附把固體廢料先吸出去,吸出去後,固體廢料還是拿去填埋,然後將剩下的廢水直接排到海里,或存到罐子里緩一緩。
4、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對廢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種方法分離出來,或者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穩定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
5、一般要達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傳染;避免有異嗅和惡感的可見物,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6、廢水處理相當復雜,處理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排放到的接納水體或水的用途來考慮。
同時還要考慮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殘渣的處理利用和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絮凝劑的回收利用等。
工業廢水造成的污染:
有機需氧物質污染,化學毒物污染,無機固體懸浮物污染,重金屬污染,酸污染,鹼污染,植物營養物質污染,熱污染,病原體污染等。
許多污染物有顏色、臭味或易生泡沫,因此工業廢水常呈現使人厭惡的外觀,造成水體大面積污染,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控制工業廢水尤為重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工業廢水
Ⅹ 中國是怎樣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的
1、核廢料的特性
從技術層面來看,核廢料主要分為高放射性、中放射性、低放射性三類。高放射性核廢料主要包括核燃料在發電後產生的乏燃料及其處理物。中低放射性核廢料一般包括核電站的污染設備、檢測設備、運行時的水化系統、交換樹脂、廢水廢液和手套等勞保用品,佔到了所有核廢料的99%。中低放射性核廢料危害較低;高放射性核廢料則含有多種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高放射性元素,例如只需10毫克鈈就能致人斃命,這些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達數萬年到十萬年不等。因此各種核廢料處置方法是不一樣的。
核廢料所具有獨特性質,使其在處理中非常麻煩:
①放射性: 核廢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變而減少。
②射線危害: 核廢料放出的射線通過物質時,發生電離和激發作用,對生物體會引起輻射損傷。
③熱能釋放: 核廢料中放射性核素通過衰變放出能量,當放射性核素含量較高時,釋放的熱能會導致核廢料的 溫度不斷上升,甚至使溶液自行沸騰,固體自行熔融。
2、世界難題
過去幾十年,如何處理核廢料一直是核工業面臨的一個懸而未解的難題。例如美國就已經在該問題上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並耗費了上百億美元的支出。美國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在內華達州山脈中的深層地址結構中存放核廢料的計劃,但時至今日,該計劃的實施仍然沒有任何的進展。對於有"萬年惡靈"之稱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學界認為最為妥當的處置方法是地質深埋,但因其建造要求特殊、技術復雜,截至目前,在國際上並無一座成型的永久性放廢庫。
3、相關案例
美國:2013年3月22日,美國華盛頓州漢福德核禁區至少6個裝有核廢料的地下存儲罐發生放射性和有毒廢料泄漏。場區的177個儲罐裝有2億升高放射性核廢料,這些儲罐早已超過20年的使用期,其中不少先前發生過泄漏,估計共泄漏378萬升放射性液體。美國政府如今每年需要花費20億美元清理該場區,這個數字佔全美全部核清理預算總額的1/3。而要在該場區建設新的核廢料處理工廠,預計耗資將超過123億美元,至少到2019年才能投入使用。
前蘇聯:上世紀的冷戰期間,原蘇聯出於成本等因素考慮,將核武器工廠產生的高放廢料直接排入了附近的河流湖泊當中,造成了嚴重生態災難。位於著名的原子能城車里雅賓斯克旁邊的加臘蘇湖曾經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如今卻因受到核廢料污染變成了一潭死水,據俄羅斯環保專家稱,該湖的生態環境在未來十幾萬年內都無法得到恢復。
1.送入太空 如果在太陽系游盪或向太陽墜落,核廢料便很難對地球上的環境造成破壞。然而,如何將核廢料送入太空還是一個難題。因為,使用火箭承載這種方式有時會遭遇發射的失敗事故。
2.深度鑽孔 深度鑽孔需要將作廢的核燃料棒包裹在密封的鋼結構中,而後埋入地下數英里深的地方。其優勢是可以在核反應堆就近地區進行鑽孔,縮短高放核廢料在處理前的運輸距離。
3.海床下儲存 海洋中大部分區域——海床都是由厚重的粘土構成,最適合吸收放射性衰變產物。然而,海床下儲存需要在水下鑽孔,有"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這一前車之鑒,貌似這種解決方案還要經受長時間的考驗才能付諸實施。此外,在海洋內處理核廢料的做法需要先修改國際協議。
4.埋入潛沒區 將核廢料埋入潛沒區(潛沒是指一個地板塊受力下降到另一板塊之下的過程)可以讓作廢的核燃料棒沿著地球構造板塊的"傳送帶"移動並最終進入地幔層。然而,埋入潛沒區這種處理方式也違背了一些國際條約。
5.冰凍處理 核廢料的溫度一般很高,將其裝入鎢球中投放到較為穩定的冰原上,鎢球會隨著周圍冰的融化向下移動,上方的融冰則又再次凝固。不過,冰原會發生移動,導致放射性物質會像冰山一樣在海洋中漂浮。
6.封入合成岩 將核廢料埋入地下需要考慮如何防止核廢料污染周圍的土壤和水。合成岩可以吸收清水反應堆和鈈核裂變產生的特定廢物。它們是一種陶瓷製品,能夠將核廢料封入晶格內,用以模擬在地質構造上較為穩定的礦石。
7.使用液壓籠 一旦滲入地下水,地下核廢料儲存設施將變得尤為危險。如果在核廢料周圍建造一個類似三維深溝的水籠,地下水便不會滲入放射性物質。未來的核廢料處理裝置應該做到防泄漏,而液壓籠的作用則是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情況發生。
在過去30餘年的運行中,中國核工業系統積存了幾萬立方米的中、低放固體廢物,以及目前每年會產生約150噸高放廢料。另外,專家推測,中國核廢料存儲空間上的壓力會在2030年前後出現,那時,僅核電站產生的高放射核廢料,每年就將高達3200噸。
目前,中國已建有兩座中低放射核廢料處置庫,並准備再建兩座,但還沒有一座高放射處置庫。已建成兩座中低放射核廢料處置庫,分別位於甘肅玉門和廣東大亞灣附近的北龍。
中低放廢物處理:北龍處置場等
北龍處置場佔地近21公頃,設計總處置容量為8萬立方米,距大亞灣核電站5公里,距嶺澳核電站4公里,廣東及鄰近地區核電站產生的中低放固體廢物,都會被送往這里永久處置。自1991年勘探選址到2001年11月第一次暫存大亞灣核電站的廢舊核導向筒,共耗時10年。
作為一種較為簡單的民用核處理設施,北龍處置場在約13萬平方米的范圍內,設計了70個處置單元,可以處置8萬立方米的中低放廢物。每個處置單元就是一個17米×17米×7米的立方體屏蔽箱,由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當一個處置單元內充滿廢物貨包之後,水泥漿將填充廢物包之間的間隙,以求固定廢物包,同時也起到增強屏蔽的作用。隨後處置單元會被鋼筋混凝土封頂。即使發生地震,它也是一個完整的水泥塊,不會輕易破裂。
西北處置廠位於地表之下,距離地表有10-20米;北龍處置場建於地表之上,形成一個方盒子樣子的封閉處。這個封閉處土埋之後形成山包,上面將種上植被,進行綠化。這兩個中低放處置場,附近還要設置幾十平方公里的安全屏障。
一個中低放處置場,一般需要與外界300-500年的隔離期。
高放廢物處理:戈壁深處的"北山一號"
無論是北龍處置場或是西北處置場,都只能收貯核電站內產生的"軟廢物"。
2005年上半年,國防科工委專門開了一個處置高放射物質研討會,著手進行中長期核廢料處置規劃,最後確定:中國將建設一座永久性高放射物質處置庫,設計壽命10000年,容量要能儲存100至200年間全中國產生的核廢料,在滿了之後就永久地封掉。即至少100年之後,大陸才會出現第二座永久性高放物處置庫。根據中國核電發展規劃,我國大約會在2015年至2020年左右,確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廢料處置庫的庫址。
為避免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高放射性核廢料必須經過嚴格的處理過程。這些核廢料首先要被製成玻璃化的固體,然後被裝入可屏蔽輻射的金屬罐中,最後將這些金屬罐放入位於地下500-1000米的處置庫內。由於核廢料的半衰期從數萬年到10萬年不等,在選擇處置庫時必須確保其地質條件能夠保障處置庫至少能在10萬年內安全。
甘肅敦煌北山是一直以來傳聞中的大陸首座地下核廢料處置庫,代號"北山一號"。不過它的准確名稱是"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庫甘肅北山預選區"。這里位於敦煌莫高窟東南約25公里,是一片與海南省面積相當的戈壁灘,人煙非常稀少,整個地區人口不到1.2萬人,可以說除了沙礫和枯黃的駱駝草以外,寂寞得連回聲都沒有。北山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周圍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建設核廢料庫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小。這里氣候條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減少了放射性元素隨地下水擴散的危險。北山還擁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庫址距離鐵路只有七八十公里。此外北山的地質條件非常優越,這里地處地殼運動穩定區,庫址所在地有著完整的花崗岩體,而花崗岩是對付輻射的最好的'防護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們在北山進行考察之後稱,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廢料庫址之一。
高放核廢料處置場建設迫在眉睫
由於在核廢料處置庫建成之前,所有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只能暫存在核電站的硼水池裡。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建成核廢料處置庫,中國核工業將面臨著核廢料無處存放的境地。
在這方面,美國曾有過慘痛的教訓。美國原計劃在1998年建成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但由於技術難度過高,盡管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進行研究,最終還是不得不將建成時間延長至2010年。這一結果直接導致了美國40多個核電站儲存核廢料的水池全部爆滿,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並使核電站業主狀告美國能源部。
我國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計劃在2030-2040年建成,可以說已經相當緊迫。同時,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又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以美國為例,其尤卡山核廢料處置庫工程預算達962億美元。根據中國核電未來規模,中國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庫將耗資數百億人民幣,容量足以容納中國核工業未來產生的所有高放射性核廢料。我們的處置庫將把核廢料永遠地禁錮在地下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