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微生物對污水處理的意義
通過微生物生長曲線可以實時的了解到污水處理的程度。微生物生長曲線按微生物生長速度的情況來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1.停滯期(調整期)這是微生物培養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微生物剛接入,細胞內各種酶系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階段在污水處理中的實際意義不太大,只是對於剛剛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或是停頓檢修之後的再運行有意義。2.對數期(生長旺盛期)細胞經過一定時期調整適應後,就可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增殖,細胞的生長亦就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在此時期,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該期間內,細菌的生長速度最大。微生物周圍的營養物質較豐富,生物體的生長,繁殖不受底物限制。在這期間內,死菌數相對來說是較小的,一般在工程實際中,可略去不計。此時的微生物生長雖然旺盛,但不易沉降,在二沉池中仍以懸浮狀態存在,如果以這種狀態的出水排放的話,難以達到排放標准。3.靜止期(平衡期)細胞經過對數期大量繁殖後,污水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消耗,減少,細胞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故有時亦稱為減速生長期。在此期間,細胞繁殖速度幾乎和細胞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數趨近穩定。這個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環境中的養料減少,代謝產物積累過多所致。如果再次期間,繼續再增加營養物質,並排除代謝產物,那麼,菌體細胞又可恢復過去對數期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並不希望將微生物的生長狀態定位在對數期,考慮到出水清澈的要求,我們更希望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處於此時期的污泥即具有這種良好性能,因此,在污水處理中常將微生物固定在本時期。4.衰老期(衰亡期)在靜止期後,由於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近乎耗盡,細菌將得不到營養而只能利用菌體內的儲存物質或以死菌體作為養料,進行著內源呼吸,維持生命,故亦稱為內源呼吸期。在這期間,活細胞數急劇下降,只有少數細胞能繼續分裂,大多數細胞出現自溶現象並死亡。菌體細胞的死亡速度超過分裂速度,生長曲線顯著下降。在細菌形態方面,此時是退化型較多,有些細菌在這個時期也往往產生芽孢。處於此時期的污泥沒有什麼活性,對有機物的去除基本沒什麼貢獻,因此常在污泥濃縮過程中使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㈡ 生物接觸氧化法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請上環保部網站科技標准司欄目中下載
㈢ 難生物降解污水處理流程設計~幫幫忙啊~考試題啊~環境工程學
兼氧化塘,就是個很大的池子,不要裝曝氣設備啊,這東西最好,把污水放個三四天再抽到厭氧池(20H以上停留時間),然後再上個氧化溝。
這是我想到的最好方法,十幾年的經驗啊。。。。。
㈣ 污水處理菌
第一代: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污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污水處理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第三代BIO-1 污水處理菌劑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台灣27年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污水/廢水。
第三代BIO-1污水處理菌劑自身繁殖快,能很快增加系統中活性菌株濃度和代謝活動,菌株濃度增加後,更多的有機質被菌株吸附並吸收,一部分被同化成細胞物質幫助菌株增殖,另一部分被繼續分解為CO2、H2O、SO42-、NH3、PO43-等簡單無機物及能量釋放出,可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同時,BIO-1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化合污染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促進污水中大分子有機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並釋放出可溶性氧化物。這些小分子有機物可被多種微生物利用從而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另外BIO-1與填料配合使用形成生物膜,污泥減量效果更加明顯,污泥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
㈤ 請問曝氣生物污水處理站停電48小時是否有影響,具體影響哪些有何種處理辦法 可加分!
有影響。停電意味著停止曝氣,曝氣池中很快就處於缺氧環境,好氧專微生物代謝過程受到抑制甚至死屬亡。辦法1、是減少或者停止進水和剩餘污泥的迴流量;2、降低曝氣池水位;3、如果可能的話降低曝氣池的溫度,至少進行必要的遮蓋,但不要影響空氣的流入;4、調節pH值,抑制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具體要看曝氣池中優勢菌群的特徵;5、通電時,要先在沒有進水的條件下,進行至少一天的曝氣再生處理。6、如果可能,可以和這個曝氣池的設計單位聯系,或者看看這個工程的設計方案,通常都應該有「事故期」的處置預案的。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因為沒有具體的實驗數據,僅能作為提示。
祝,春安,工作順利!
㈥ 微生物凈化污水
命題太大。。
簡單說吧,所有微生物都是通過利用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如版C.P.N合成自己權生命結構以及攝取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這些過程當中,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N類、P類。同時微生物形成的菌膠團還具有吸附作用,可去除一定量的重金屬。
有機污染物(COD)厭氧微生物最終將其分解為甲烷、氫氣等,好氧微生物最終將其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N類,除了合成微生物生命結構外,好氧情況被轉化為硝態氮,最終可在兼氧條件下轉化為氮氣。
P類,除了合成微生物生命結構外,還有聚磷菌的作用,最終將其儲存在微生物體內,實現P類從水中去除。
重金屬、油類都可以被微生物吸附,一般不用微生物法去除這些物質,但是微生物確有吸附作用的。
㈦ 生物實驗室污水處理設備,哪個公司的好
生物實驗室廢水處理方案,喜格可以幫到你
㈧ 微生物生長曲線在污水處理上有何實際意義
微生物生長曲線在污水處理上有何實際意義
通過微生物生長曲線可以實時的了解到污水處理的程度。微生物生長曲線按微生物生長速度的情況來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1.停滯期(調整期)這是微生物培養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微生物剛接入,細胞內各種酶系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階段在污水處理中的實際意義不太大,只是對於剛剛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或是停頓檢修之後的再運行有意義。2.對數期(生長旺盛期)細胞經過一定時期調整適應後,就可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增殖,細胞的生長亦就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在此時期,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該期間內,細菌的生長速度最大。微生物周圍的營養物質較豐富,生物體的生長,繁殖不受底物限制。在這期間內,死菌數相對來說是較小的,一般在工程實際中,可略去不計。此時的微生物生長雖然旺盛,但不易沉降,在二沉池中仍以懸浮狀態存在,如果以這種狀態的出水排放的話,難以達到排放標准。3.靜止期(平衡期)細胞經過對數期大量繁殖後,污水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消耗,減少,細胞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故有時亦稱為減速生長期。在此期間,細胞繁殖速度幾乎和細胞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數趨近穩定。這個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環境中的養料減少,代謝產物積累過多所致。如果再次期間,繼續再增加營養物質,並排除代謝產物,那麼,菌體細胞又可恢復過去對數期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並不希望將微生物的生長狀態定位在對數期,考慮到出水清澈的要求,我們更希望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處於此時期的污泥即具有這種良好性能,因此,在污水處理中常將微生物固定在本時期。4.衰老期(衰亡期)在靜止期後,由於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近乎耗盡,細菌將得不到營養而只能利用菌體內的儲存物質或以死菌體作為養料,進行著內源呼吸,維持生命,故亦稱為內源呼吸期。在這期間,活細胞數急劇下降,只有少數細胞能繼續分裂,大多數細胞出現自溶現象並死亡。菌體細胞的死亡速度超過分裂速度,生長曲線顯著下降。在細菌形態方面,此時是退化型較多,有些細菌在這個時期也往往產生芽孢。處於此時期的污泥沒有什麼活性,對有機物的去除基本沒什麼貢獻,因此常在污泥濃縮過程中使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㈨ 微生物污水處理
微生物污水處理做法有很多種,而且微生物產品用來治理污水的也有很多品種!但是用納豆菌來處理污水是最理想的!
●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生物法的特點及工作原理
(一)、特點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採用天然原材料,由發酵的枯草桿菌屬中發酵提煉,並採用生物技術製成。微生物菌劑可以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廠,並且自備酵素,將水中的有機物攝食後,經過一連串的反應而得到能量與細胞構成。而有機物則分解成CO2,水及許多對水質沒有影響的小分子。
利用多種不同的菌群,分解不同的污染物,使處理槽內的菌群互相依賴而形成特殊的分解鏈。菌群的整體耐溫系數為攝氏50度至零下40度,繁殖溫度為攝氏80度至零度,繁殖速度為4小時達成10萬倍以上,繁殖能力高於普通菌10萬倍以上,菌種體積高於普通菌4—10倍以上,好氧、厭氧皆能生存並快速繁殖。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菌劑,經過特殊的馴化及強化,其能力特性如下:
1、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本身無毒性,無致病性,不會造成二次公害。
2、分解或降低廢水中COD、SS、BOD含量及濃度所造成的污染,速度快且效果好。
3、消除NH3-N、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強,故能除臭。
4、納豆菌所需的含氧量僅為傳統活性污泥法的60%。
5、系統污泥產生量少,每公斤的剩餘污泥量約0.1公斤。
6、污泥沉降性佳,緊密度高,穩定性高。
7、操作成本低廉,故障率低。
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水處理系統比較,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這我介紹一家專門生產納豆菌的公司給您-廣東省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下面是這家公司的介紹:
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原名叫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於2010年5月公司變更了名字。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微生物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與技術服務的高科技微生物企業。公司生物專家通過多年不懈努力獲得「納豆菌活性制劑及製作方法」的國家發明專利(ZL220510101983.9),成功完成納豆菌制劑的國產化,打破了日本企業對該項產品的壟斷地位,為我國綠色環保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公司主要產品有:納豆菌制劑(國家發明專利產品)、納豆菌原液、微生物污水處理劑(處理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及凈化養殖水質)、微生物除臭劑(垃圾處理場、養殖場、居家、汽車等除臭消毒)、微生物土壤改良劑、機肥發酵菌、微生物肥料(添加劑、葉面肥、助長劑等)等及環保工程產品與技術服務。
公司始終以「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生存環境;面向未來,造福子孫後代」為企業使命,以「質量第一」為企業生命。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公司繼續以「客戶至上」為企業服務宗旨,秉承「科學、誠信」的理念,竭誠與海內外同行進行精誠合作,攜手並進。
公司的合作夥伴——「上海羌郎生物工程公司」無論在「節能減排」領域——各類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新建、改建以及採用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系列生物處理污水的日常運行管理,還是在「化廢為寶」項目——城市污水污泥處置以及綠色環保有機肥製作,特別是應用生物修復原生態的技術解決河道污染方面,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特別是給於客戶提供從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驗收直至辦理許可證的一條龍服務,滿足客戶在達標排放、杜絕再污染、降底能耗、緊縮佔地面積等多元化的要求。
㈩ 污水處理化學葯劑和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處理廢水的區別
目前做污水處理的時候,葯劑方面主要用到兩類產品,第一時傳統的化學葯劑,第二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那二者有什麼區別呢,技術工程師對此作出了一些簡述以及注意事項,希望對剛接觸污水處理的初學者們有所幫助。
(一)傳統化學葯劑
傳統化學葯劑主要有:1混凝沉澱:絮凝劑(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鐵等)、助凝劑(聚丙烯醯胺);2芬頓:亞鐵鹽、雙氧水;3深度處理:脫色劑、次氯酸鈉;除磷:4生石灰,少量PAC;5調酸鹼:硫酸和燒鹼。
絮凝、助凝劑(PAC、PAM)和亞鐵鹽等聚合鹽類:往往在混凝沉澱或者氣浮機中使用,但是用量往往無法精確控制,有可能會造成過量投加從而帶入到生化系統中,導致生化系統污泥中含有大量絮凝劑,從而使得生化效率降低。
雙氧水:過量投加時會造成厭氧系統ORP數值上升,使得厭氧效果不佳。
生石灰:會造成化學污泥大量生成,增加固廢處理成本。
強酸強鹼:存儲安全問題以及購買及使用程序復雜,企業資質要求高。
次氯酸鈉:氣味重,只適合末端投加,且一般不允許使用。
PAC、PAM、亞鐵鹽等會給出水帶來鹽度和金屬離子的二次污染;生石灰會造成出水鈣離子過高;強酸會造成硫酸根和氯離子的濃度升高,次氯酸鈉也會造成出水氯離子過高;雙氧水由於極易分解所以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金屬離子的升高會造成水生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金屬離子累積,它們再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例如鋁會導致人的神經系統疾病和記憶力衰退等。鹽度升高會影響河流和湖泊的含鹽量升高,從而使得原先生活在該區域的動物可能無法再適應這種環境。氯離子濃度過高會導致金屬管件加速腐蝕,從而造成安全問題。鈣離子會提升水的硬度,人過量飲用此類水會造成體內產生結石等問題。
以上對化學葯劑的闡述過於片面,僅供參考,初步聊完了化學葯劑,那接下來我們來聊下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
(二)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
微生物菌種治理污水興起的時間、背景等闡述:用外源補充微生物的方法來調整污水處理系統的穩定性,這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外首先採用的。當時,由於發達國家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所以針對性的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污水處理系統工藝和方法。其中用微生物菌種外源投加的方法來強化污水處理系統中生化段的污泥活性和處理性能,這一方法一經提出,便以其「無次生二次污染、原位處理、調試周期短、操作便捷」等優勢性飽受好評。
自1998年初期起,隨著國內對環境的日益重視,日本、台灣等地區開始嘗試帶進部分微生物菌種,然而初期由於外來菌種無法適應我國多變的氣候、地理、氣溫等條件,所以收效甚微。但是隨著國內生物技術的不斷探索,近年來,在國內部分企業的不斷探索和優化下,適應我國水質的菌種應運而生,從而給我國高度重視的污水處理帶來了新的變革。
微生物菌種治理污水的原理:外源投加菌種的原理其實就是用人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加大污水調試初期污泥中細菌種類和數量,使得在調試中期能適應污水水質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大幅度增加,這樣就可以縮短整個調試周期並強化系統的處理能力和抗沖擊能力。
微生物菌種治理污水的趨勢:隨著我國水處理標準的日益嚴苛,督察力度的逐漸加大,以前被忽略的總氮氨氮總磷問題被重新提到檯面上。各大市政污水處理廠,各企業的污水處理系統都將面臨提標的問題。目前來看,我國各級城市基本都擁有自己的污水處理廠,各企業也基本完成了初期基礎設施的建設,此時若為了達標再對系統進行改造或者重建無疑是勞民傷財。但是若只對系統進行小規模的改動同時輔以菌種的外源投加(總氮用甘度反硝化細菌、氨氮用甘度硝化細菌、COD用甘度復合細菌、河道除臭抑藻用光合細菌),一方面簡化了改造的過程,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縮短整個調試周期,節約了時間成本,最重要的是微生物菌種無二次污染物產生,符合綠色治污的理念。所以說,外源微生物投加技術是未來污水處理市場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