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如何治理
就目前的主流和趨勢而言。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二次細分之後分類收集轉運處理。餐版廚等有權機垃圾可以做肥料或焚燒原料,可回收物可再利用,大件垃圾拆解之後回收利用或焚燒填埋,建築垃圾可資源化利用,其餘生活垃圾以焚燒為主。生活污水根據規模而定,發達地區逐漸截污納管之後進入大型市政污水處理廠。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可以做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點,達標排放。
B. 要一篇描寫農村環境變好的文章
農村小康環保有了行動計劃 四年後讓農村環境初步變好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5:47 都市快報
據新華社國家環保總局26日發布《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並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行動計劃》說,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飲用水環境得到改善,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新增一批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態示範創建活動全面展開,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
到加強,公眾環保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有效控制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趨勢,基本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農村生活與生產環境得到切實改善,為建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目前3億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
《行動計劃》指出,我國將優先在飲用水源水質污染較重、對當地群眾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農村地區及水污染治理重點流域建設示範工程。
據統計,全國有3億多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農村飲用水符合飲水衛生條件的僅為66%。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同日表示,我國將在2010年完成600處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示範工程建設,強化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防治。
《行動計劃》還提到,農村地區應採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種處理方式,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到2010年,我國將完成1萬個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示範建設。
在1萬個行政村建垃圾站
《行動計劃》提出,在實施「行動計劃」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要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提倡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級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理。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10年,我國將在1萬個行政村建設垃圾收集——轉運設施,200個衛生/無害化填埋場。
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還將在2010年建設500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示範工程;建設50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10處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示範工程等,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C. 我國小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應採取的措施。
農村生活污水分散性很強,如果採用挨家挨戶處理 肯定不實際。基本上都是用管道將各住戶污水統一收集,統一處理。幾個村一塊或者鄉鎮集合修建一個污水處理站。
D. 鄉鎮污水處理具體措施有哪些
大量未經復處理或處理不達標制的污水如果直排各種受納水體直接威脅飲用水的安全,而且所造成的水質性缺水會進一步加劇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局勢,因而科學合理地處理好各種污水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出水進一步嚴格要求,因此,污水廠的運行狀況是否良好成為制約出水品質的重要因素。影響二級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運行設備和運行工藝的問題。
E. 農村集鎮生活污水計算
根據我了解的情況,這方面好像一直沒有明確統一的標准。資料顯示,「十一五」初,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m3,農業人口達7億多人,全國有45400多個鄉鎮、60多萬個行政村、250 多萬個自然戶,每天產生生活污水數千萬噸,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原來的經驗數據是大概鄉鎮人均用水量中,鎮能達到人均90升左右,鄉大概是75上升。農村居民的排水量宜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確定,在沒有調查數據的地區,可取用水量的60%-90%作為排水量,一般取40升/人.日的居多。 為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了東北、華北、東南、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2010年9月頒布實施,你可參考。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F. 國家對農村鄉鎮污水處理的政策
請看以下報道: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日期:2010-1-20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
記者發現,隨著各地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鄉鎮要求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尤其是隨著節能減排任務壓力不斷增加,採取在大中城市興建污水處理設施,減少COD的空間將縮小,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將成為一些地方減少COD的新領域。
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廠基本依靠政府資金建設。在湖北省已建或在建的10多座鄉鎮污水處理廠,都是依靠國家和省補助才得以實施的。荊州市建委介紹,為了配合湖北省荊州市四湖地區的流域治理,通過省級補助方式,今年在湖泊周邊建設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對日處理每噸污水能力補貼1300元;管網建設也是按照地方每投資100萬元,省市補貼50萬元的標准進行。
但記者發現,環保高要求與經濟低水平矛盾也在鄉鎮污水處理中顯現,即使有上級政府補貼,一些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仍困難不少,走上市場化運行軌道更是希望渺茫。
一方面,我國絕大多數鄉鎮經濟實力薄弱,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後續資金不足。為配合湖泊治理,湖北監利縣新溝鎮正在建一個日處理污水4000噸的鄉鎮污水處理廠,省級財政補貼了52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熊耀平說,當地還有管網建設費800萬元,即使上級財政補貼一半,仍然有400萬元的缺口壓得當地政府喘不過氣來。他說,新溝鎮是監利縣經濟狀況最好的鄉鎮,每年能夠用於公共建設的資金也只有150多萬元。
因此,湖北省四湖地區流域不少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在去年11月簽訂了有關投資開工協議後,至今無實質性進展。
另一方面,鄉鎮經濟落後,導致城鎮化的供水體系不健全,農村自來水收費率低,與自來水費捆綁的污水處理費也難以收齊。監利縣新溝鎮雖然也在向上級政府打報告,收取污水處理費,但當地自來水的收取率才40%,自來水廠已負債100多萬元。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自來水供水管網本身跑冒滴漏,農村貧困戶、無人戶大量存在。
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記者發現,從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上看,污水處理費只有縣級以上才可以徵收。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是空白。
由於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無政策保障,即使開征污水處理費,中部鄉鎮普遍經濟水平低,群眾生活水平不高,難以負擔高成本的污水處理費。一個日處理能力只有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要保本運行,污水處理費要遠遠超過1元/噸。一般的農村群眾無法負擔。湖北監利縣福田寺鎮每天產生生活污水排入四湖流域。在省里投資310萬元後,這個集鎮人口只有8600人的鄉鎮在今年9月份基本建成了一個日處理污水2000噸的處理廠。副鎮長楊小波說,保障污水處理廠商業化運行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根本沒有納入政府的計劃。當地1.5元/噸的供水價格也是政府不敢輕易再收取污水處理費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才不足、管理不規范也是當前一些鄉鎮污水處理中面臨的挑戰。楊小波介紹,目前污水處理廠還是鎮政府在先行管理。可只有2000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根本就沒有企業感興趣,當地政府已計劃將污水處理廠先期交給鎮自來水廠來管理。這個自來水廠已承包給了社會人員,造成了污水治理監管上「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鎮污水處理廠後期持續穩定運行前景不容樂觀。
強化補貼手段 堵塞政策漏洞
以上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加上鄉鎮污水處理廠規模過小,一般企業根本無法正常進入這個市場,鄉鎮污水處理距離市場化還有非常大的距離。不少基層幹部和專家建議,要在堅持推進市場化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對鄉鎮污水處理行業的扶持。
首先,對已運行或在建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國家和上級政府應進行一定的固定補貼政策。目前,我國對鄉鎮污水處理還沒有專門的補貼政策,只有一些特定區域和項目上才有補貼,而且這些補貼缺乏持續性,忽視了鄉鎮污水處理中的一些實際難題。湖北省宜昌市建委副主任陸鋒介紹,宜昌沿長江建有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為確保三峽水庫水質,國家對這些鄉鎮的污水處理廠都採取逐年遞減的補貼方式確保正常運轉。按照各地污水水量,國家在2006年補0.80元/噸,2008年為0.40元/噸,2009年為0.30元/噸,2010年為0.20元/噸,之後國家不再補貼。
劉立偉說,除補貼建設資金外,國家應在補貼上考慮鄉鎮經濟落後現狀,強化對污水處理費的補貼。他說,鄉鎮污水處理規模小,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進行初級處理就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因此主要成本還是集中在電費和人力成本上,只要能夠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確保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其次,補齊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上的政策空白,防止因此加重農民負擔。專家認為,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經濟落後,農民收入低下,對一些地方收取鄉鎮污水處理費必須慎重,國家要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標准,不能通過加污水處理費增加農村群眾負擔。
第三,要堅持市場化原則,供水與污水治理必須分開管理。為避免一些地方出現污水處理設施閑置或者拿了國家補貼不處理污水等問題,國家所有的補貼行為,必須是以推動污水處理向市場化轉變為原則,運行體制上堅持企業參與,政府補貼,走市場化道路;應將污水處理設施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將經營權向市場拍賣;企業不能在同一個地區既供水,又參與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