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淝水之戰的淝水在哪裡是誰的支流
淝水也叫淝河,古代就簡稱「淝」 。現在流量沒有以前大,它的源頭出自將軍嶺。下游分為二支,一支向西北流去,經過了二百里,於壽縣注入了淮河。一支向東南方向流動,最後注入巢湖。淝水之所以知名,主要是在這里東晉和前秦爆發了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苻堅有主要責任:他傲慢、主觀武斷、不聽勸阻、執意魯莽作戰;內部不穩、眾說紛紜、人心惶惶、人浮於事;戰線長、兵力分散、不分勝負、缺乏協調;首戰受挫,即喪失信心;再加上對軍事情報一無所知,肆意退卻,脫離混亂,為敵人提供機會;他對東晉的間諜活動一無所知,使對手能夠掌握自己的情況,把自己置於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勝利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臨危不懼;君臣和諧;能果斷指揮;能了解敵人的真實情況,了解敵友;精通兵法,一以貫之北方政府的兵員要有十個,要知道有利的時機和地點,充分發揮軍隊的力量,在第一次戰斗中就擊潰敵人,鼓舞士氣,用智慧誘使敵人陷入混亂,趁機殺掉敵人;堅決執戰略追求,擴大成果。
『貳』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什麼河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河道並不寬。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其一,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其二,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資治通鑒》雖然沒有記錄淝水河道寬度,但是據其他史料記載,河道最窄處不過十幾米,深度大約過腰,軍馬可以泅渡過河。時值初冬季節,屬於枯水期。這些條件顯然對渡河作戰的一方有利。
淝水之戰主要事跡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叄』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誰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也被叫做肥水,它的源頭是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也就是現在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
侯景反復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3)淝水之戰的廢水是什麼河的支流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肆』 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也被叫做肥水,它的源頭是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也就是現在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
侯景反復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戰爭背景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伍』 淝水之戰中的淝水是什麼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之戰其實是出現在公元383年,這場戰爭是前秦討伐東晉的一次戰役,當時的前行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各個政權,於是向南進攻向東晉發起了侵略戰爭而淝水之戰就是這兩個國家對峙的一次關鍵性的戰役。
當時前秦出兵,雙方就是在淝水的這個位置交戰的,當時的這個淝水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壽縣,准確的位置是在東南方。當然這次戰役是以東晉的勝利而告終,當時的東晉只是8萬兵力,但是卻戰勝了前秦的軍隊80萬,所以在歷史上這次戰役是很有名氣的,是典型的以少勝多戰役。
戰爭背景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朝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1-2]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前涼、代等割據國家,統一中國的北方。
前秦壽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
『陸』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什麼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河道並不寬。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其一,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其二,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資治通鑒》雖然沒有記錄淝水河道寬度,但是據其他史料記載,河道最窄處不過十幾米,深度大約過腰,軍馬可以泅渡過河。時值初冬季節,屬於枯水期。這些條件顯然對渡河作戰的一方有利。
淝水之戰主要事跡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柒』 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淝水是淮河的支復流,制淮河位於我國東部地區,它的水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淮河全長約有一千公里,流經河南、安徽、湖北、江蘇這幾個省,它和秦嶺被看作是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為合肥的護城河提供了源頭。
(7)淝水之戰的廢水是什麼河的支流擴展閱讀: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
侯景反復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捌』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淮河。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玖』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哪裡的支流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
淝水的源頭就是肥西與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淮河位於我國東部地區,它的水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淮河全長約有一千公里,流經河南、安徽、湖北、江蘇這幾個省,它和秦嶺被看做是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