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乙醇作反應溶劑生產車間要遠離明火多少米
使用乙醇作反應溶劑,那這個生產車間是甲類的。不同的規范,距離要求是不一樣的。
按照建築規范要求是30米,石化規至少要遠離明火40米,
2. 乙醚的收集為什麼要蒸餾
用過的乙醚常含有水及醇,如用水洗滌損失很大,可用飽和氯化鈣水液洗滌,同時又可去除乙醇,再以無水氯化鈣脫水乾燥,重蒸即得。
精製方法:
乙醚久置於空氣中,尤其是日光下暴露,則逐漸氧化成醛,酸及過氧化物。當過氧化物達到萬分之幾時,蒸餾時有發生爆炸的危除,過氧化物的存在可以用碘化鉀溶液與少量乙醚共振搖生成游離碘而檢出,其除去法可用稀鹼液,高錳酸鉀液,亞硫酸鈉液順次洗滌,再用水洗,乾燥,重蒸而得,貯存時加少量表面潔凈的鐵絲或銅以防止氧化。
另法除法少量醇類可在乙醚中加少量高錳酸鉀粉末和1~2塊(左右)氫氧化鈉,放置數小時後,在氫氧化鈉表面如有棕色的醛縮合樹脂生成者,重復這一操作直至氫氧化鈉表面不生棕色物為止,然後將乙醚倒入另一瓶內,加無水氯化鈣脫水,重蒸而得,如須絕對無水的,再將金屬鈉壓成鈉絲加入,瓶塞打孔,附一氯化鈣管,放置為了減少蒸發,在氯化鈣管上安裝一根一端拉成毛細管的玻璃管以與外界相通。
3. 採用蒸餾法測定乙醚的沸點應注意什麼
1.反應物不能含有雜質。在一定壓力下,純凈液體物質的沸點是固定的,沸程較小(0.5~l℃)。如果含有雜質,沸點就會發生變化,沸程也會增大。
2.只有兩種液體的沸點差大於30℃的液體混合物或者組分之間的蒸氣壓之比(或相對揮發度)大於l時,才能較好地利用蒸餾方法進行分離或提純。
3.為了避免「暴沸」現象的發生,應在加熱之前,加入沸石、素瓷片等助沸物,以形成汽化中心,使沸騰平穩。
4.在任何情況下,不可將助沸物在液體接近沸騰時加入,以免發生「沖料」或「噴料」現象。正確的操作方法是在稍冷後加入。
5.在沸騰過程中,中途停止操作,應當重新加入助沸物,因為一旦停止操作後,溫度下降時,助沸物已吸附液體,失去形成汽化中心的功能。
6.在蒸餾乙醚等低沸點易燃液體時,應當用熱水浴加熱,不能用明火直接加熱,也不能用明火加熱熱水浴。應用添加熱水的方法,維持熱水浴的溫度。
7.記下第一滴餾出液滴入接受器時的溫度。如果所蒸餾的液體中含有低沸點的前餾分,則需在蒸餾溫度趨於穩定後,更換接受器。
8.當維持原來的加熱溫度,不再有餾液蒸出時,溫度會突然下降,這時應停止蒸餾。即使雜質含量很少,也不要蒸干,以免燒瓶炸裂。蒸餾結束時,應先停止加熱,待稍冷後再停通冷卻水。然後按照與裝配時相反的順序拆除蒸餾裝置。
4. 酒精要遠離明火是因為酒精有什麼性質
是因酒精具有揮發及易燃的特性,遇明火可燃燒。
5. 乙醚蒸餾時,在儀器裝配和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實驗室使用或蒸餾乙醚時,實驗台附近嚴禁有明火.因為乙醚容易揮發,且易燃燒,與空氣混和到一定比例時即發生爆炸.所以蒸餾乙醚時,只能用熱水浴加熱,蒸餾裝置要嚴密不漏氣,接收器支管上接的橡皮管要引入水槽或室外,且接收器外要用冰水冷卻.
另外,蒸餾保存時間較久的乙醚時,應事先檢驗是否含過氧化合物.因為乙醚在保存期間與空氣接觸和受光照射的影響可能產生二乙基過氧化物(C2H5OOC2H5),過氧化物受熱容易發生爆炸.檢驗方法:取少量乙醚,加等體積的2% KI 溶液,再加幾滴稀鹽酸振搖,振搖後的溶液若能使澱粉顯藍色,則表明有過氧化合物存在.除去過氧化合物的方法: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乙醚(含過氧化物),加入相當乙醚體積1/5的新配製的硫酸亞鐵溶液(55 ml水中加3 ml濃硫酸,再加30g 硫酸亞鐵),劇烈振動後分去水層即可.
6. 急!!!有關高中化學實驗的問題
爆炸試驗我建議你們如果沒有好的設備和精準的葯品不要輕易嘗試
因為其實化學試驗跟做試驗當時的風向啊 氣溫啊都有關系的
你們老師還不親自做
話說這種試驗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的化學老師都不敢自己做呢
7. 蒸餾乙醚時要將乙醚蒸氣引到室外,為什麼
主要原因是乙醚如果不引到室外,乙醚沸點低,會在室內聚集,達到爆炸極限立即會發生爆炸,蒸餾中大部分是冷卻收集的,尾氣中仍然含有少部分乙醚,務必引導到室外,乙醚蒸氣立即被空氣稀釋,也不會造成污染。
8. 在蒸餾回收乙醚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1. 蒸餾的時候,要檢來查乙醚中不能含有太自多的過氧化物
2. 蒸餾的時候,燒瓶裡面的液體不要全部蒸光
3. 蒸餾的時候,不能有明火,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水浴鍋來加熱
4. 蒸餾的時候,整個蒸餾裝置最好要使用標准磨口的儀器,以防無意間泄露出乙醚氣體
5. 蒸餾的時候,整個蒸餾裝置不能密封,通大氣的地方要有冷凝管冷凝乙醚【這個要按照裝置情況來定】
6. 蒸餾的時候,只要聞到一點點的乙醚氣體,務必停止蒸餾,檢查泄露源頭
7. 蒸餾的時候,請在通風櫥中進行
9. 蒸餾乙醇時能否直火加熱為什麼
不能,因為酒精的沸點很低,直接用火加熱酒精會蒸發完,應該隔水加熱
10. 有機化學實驗常見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進實驗室,我們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些實驗室常見事故:割傷,灼傷,中毒,著火,爆炸,為了確保安全,我們要懂得如何預防和處理: 1割傷預防:a按規則操作,不強行扳、折玻璃儀器,特別是比較緊的磨口處。盡量保證玻璃儀器的完整。b注意玻璃儀器的邊緣是否碎裂,小心使用。c玻璃管(棒)切割後,斷面應在火上燒熔以消除稜角。割傷處理:如果不慎,發生割傷事故要及時處理,先將傷口處的玻璃碎片取出。若傷口不大,用蒸餾水洗凈傷口,用創可貼包紮,或塗上紅葯水,撒上止血粉用紗布包紮。若傷口較大或割破了主血管,則應用力按住主血管,防止大出血,及時送醫院治療。 2灼傷預防:實驗時,要避免皮膚與上述能引起灼傷的物質接觸。取用有腐蝕性化學葯品時,應戴上橡皮手套和防護眼鏡。根據不同的灼傷情況需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灼傷處理: a被酸或鹼灼傷時,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酸灼傷用1%碳酸鈉溶液沖洗;鹼灼傷則用1%硼酸溶液沖洗。最後再用水沖洗。嚴重者要消毒灼傷面,並塗上軟膏,送醫院就醫。 b被溴灼傷時,應立即用2%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至傷處呈白色,然後用甘油加以按摩。 c如被灼熱的玻璃或鐵器燙傷,輕者立即用冷自來水沖傷口數分鍾或用冰塊敷傷口至痛感減輕;較重者可在患處塗以正紅花油,然後擦一些些燙傷軟膏。 d除金屬鈉外的任何葯品濺入眼內,都要立即用大量水沖洗。沖洗後,如果眼睛未恢復正常,應馬上送醫院就醫。 3中毒預防:化學葯品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產生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皮膚或呼吸道接觸有毒葯品所引起的。在實驗中,要防止中毒,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a葯品不要沾在皮膚上,尤其是極毒的葯品。實驗完畢後應立即洗手。稱量任何葯品都應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接觸。 b使用和處理有毒或腐蝕性物質時,應在通風櫃中進行,並戴上防護用品,盡可能避免有機物蒸氣擴散在實驗室內。 c對沾染過有毒物質的儀器和用具,實驗完畢應立即採取適當方法處理以破壞或消除其毒性。 d不要在實驗室進食、飲水,食物在實驗室易沾染有毒的化學物質。 中毒處理:一般葯品濺到手上,通常是用水和乙醇洗去。實驗時若有中毒特徵,應到空氣新鮮的地方休息,最好平卧,出現其他較嚴重的症狀,如斑點、頭昏、嘔吐、瞳孔放大時應及時送往醫院。 4著火預防:不能用燒杯或敞口容器盛裝易燃物。加熱時,應根據實驗要求及易燃燒物的特點選擇熱源,注意遠離明火。嚴禁用明火進行易燃液體(如乙醚)的蒸餾或迴流操作。 a盡量防止或減少易燃的氣體外逸,傾倒時要滅火源,且注意室內通風,及時排出室內的有機物蒸氣。 b嚴禁將與水有猛烈反應的物質倒入水槽中,如金屬鈉,切忌養成一切東西都往水槽里倒的習慣。 c注意一些能在空氣中自燃的試劑的使用與保存,(如煤油中的鉀、鈉和水中的白磷) 著火處理:a實驗室如果發生了著火事故,首先應保持沉著鎮靜,切忌驚慌失措。應及時地採取措施,控制事故的擴大。首先,立即熄滅附近所有火源,切斷電源,移開未著火的易燃物。然後,根據易燃物的性質和火勢設法撲滅。b地面或
桌面著火,如火勢不大,可用淋濕的抹布來滅火;反應瓶內有機物的著火,可用石棉板或濕布蓋住瓶口,火即熄滅;身上著火時,切勿在實驗室內亂跑,應就近卧倒,用石棉布等把著火部位包起來,或在地上滾動以滅火焰。c不管用哪一種滅火器都是從火的周圍開始向中心撲滅。注意水在大多數場合下不能用來撲滅有機物的著火。因為一般有機物都比水輕,潑水後,火不但不熄,反而漂浮在水面燃燒,火隨水流促其蔓延。 5爆炸預防:a常壓操作加熱反應時,切勿在封閉系統內進行。在反應進行時,必須經常檢查儀器裝置的各部分有無堵塞現象。 b減壓蒸餾時,不得使用機械強度不大的儀器(如錐形瓶、平底燒瓶、薄壁試管等)。必要時,要戴上防護面罩或防護眼鏡。 c使用易燃易爆物(如氫氣、乙炔和過氧化物)或遇水易燃燒爆炸的物質(如鈉、鉀等)時,應特別小心,嚴格按操作規程辦事。 d若反應過於猛烈,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冷凍和控制加料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