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② 化學...知識分子幫幫忙
1,我不知道,看是不是去除表面氧化層吧。
2,你網路一下-紅外碳硫儀,裡面分別介紹了這3種。
3,HAC+NaAC緩沖液,醋酸是一種弱酸,醋酸鈉是一種弱鹼。醋酸能電離出H+,醋酸鈉因為水解會電離出OH-,但是都是弱電離,加入一定量的酸和鹼都會因為醋酸和醋酸鈉的可逆平衡作用會使整個溶液體系的pH值變化不大,起到緩沖的作用。
4,用分析天平稱取0.5mol的分析級(一般是紅色標簽AR)無水碳酸鈉晶體,用500mL容量瓶配製,一般過程是稱量 - 燒杯溶解一般用200mL去離子水溶解-轉移到500mL容量瓶中,- 2-3次用去離子水洗滌溶解燒杯,每次10mL左右的水,並都轉移到容量瓶中(因為這裡面還有碳酸鈉) - 定容到距刻度線2-3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
1.計算:n=m/M , c=n/v , p=m/v
例:實驗室用密度為1.18g/mL,質量分數為36.5%,濃鹽酸配製250ml,0.3mol/L的鹽酸溶液。
v=m/p=(0.25*0.3*36.5)/(36.5%*1.18)
2.稱量或量取:固體試劑用托盤天平或電子天平稱量,液體試劑用量筒。
3.溶解:應在燒杯中溶解,待冷卻後轉入容量瓶中。
4.轉移:由於容量瓶的頸較細,為了避免液體灑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
5.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2到3次,洗滌液全部轉入到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在距離刻度2到3cm時,改用膠頭滴管加之刻度線。
③ 高中化學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容量瓶主要用於准確地配製一定摩爾濃度的溶液。它是一種細長頸、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頸上刻有標線,當瓶內液體在所指定溫度下達到標線處時,其體積即為瓶上所註明的容積數。一種規格的容量瓶只能量取一個量。常用的容量瓶有100、250、500毫升等多種規格。
使用容量瓶配製溶液的方法是:
(1)使用前檢查瓶塞處是否漏水。具體操作方法是:在容量瓶內裝入半瓶水,塞緊瓶塞,用右手食指頂住瓶塞,另一隻手五指托住容量瓶底,將其倒立(瓶口朝下),觀察容量瓶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將瓶正立且將瓶塞旋轉180°後,再次倒立,檢查是否漏水,若兩次操作,容量瓶瓶塞周圍皆無水漏出,即表明容量瓶不漏水。經檢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2)把准確稱量好的固體溶質放在燒杯中,用少量溶劑溶解。然後把溶液轉移到容量瓶里。為保證溶質能全部轉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劑多次洗滌燒杯,並把洗滌溶液全部轉移到容量瓶里。轉移時要用玻璃棒引流。方法是將玻璃棒一端靠在容量瓶頸內壁上,注意不要讓玻璃棒其它部位觸及容量瓶口,防止液體流到容量瓶外壁上
(3)向容量瓶內加入的液體液面離標線1厘米左右時,應改用滴管小心滴加,最後使液體的彎月面與標線正好相切。若加水超過刻度線,則需重新配製。
(4)蓋緊瓶塞,用倒轉和搖動的方法使瓶內的液體混合均勻。靜置後如果發現液面低於刻度線,這是因為容量瓶內極少量溶液在瓶頸處潤濕所損耗,所以並不影響所配製溶液的濃度,故不要在瓶內添水,否則,將使所配製的溶液濃度降低
使用容量瓶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容量瓶的容積是特定的,刻度不連續,所以一種型號的容量瓶只能配製同一體積的溶液。在配製溶液前,先要弄清楚需要配製的溶液的體積,然後再選用相同規格的容量瓶。
(2)易溶解且不發熱的物質可直接用漏斗到入容量瓶中溶解,其他物質基本不能在容量瓶里進行溶質的溶解,應將溶質在燒杯中溶解後轉移到容量瓶里。
(3)用於洗滌燒杯的溶劑總量不能超過容量瓶的標線。
(4)容量瓶不能進行加熱。如果溶質在溶解過程中放熱,要待溶液冷卻後再進行轉移,因為一般的容量瓶是在20℃的溫度下標定的,若將溫度較高或較低的溶液注入容量瓶,容量瓶則會熱脹冷縮,所量體積就會不準確,導致所配製的溶液濃度不準確。
(5)容量瓶只能用於配製溶液,不叮埂恥忌儕渙抽惟處隸能儲存溶液,因為溶液可能會對瓶體進行腐蝕,從而使容量瓶的精度受到影響。
(6)容量瓶用畢應及時洗滌干凈,塞上瓶塞,並在塞子與瓶口之間夾一條紙條,防止瓶塞與瓶口粘連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④ 0.24mol/l氫氧化鈉怎麼配
稱量NaOH 0.24mol(速度要快,NaOH易潮解)
2、將Naoh溶液溶於燒杯中
3、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要用玻璃棒引流,而且玻璃棒下端要在刻度線以下
4、用蒸餾水潤洗燒杯(把殘留的Naoh也要轉移,否則不準),將潤洗後的溶液轉移至容量瓶中(還是用玻璃棒),這個操作重復2到3次(洗洗干凈)
5、往容量瓶內加蒸餾水(還是通過玻璃棒引流),加到距刻度線1-2厘米處,改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直到液面和刻度線平齊,注意不要碰到刻度線以上的部分.
6、振盪容量瓶,轉移溶液至細口瓶中.
⑤ 配50毫升6%的氯化鈉溶液的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就是溶液在配製前後溶質的質量不變。
在化學上用,化學物品和溶劑(一般是水)配製成實驗需要濃度的溶液的過程就叫做配製溶液。
理論:c=n/v (mol/L)
c:濃度;n:物質的量;v:溶液體積。
操作步驟
1.計算:n=m/M , c=n/v ,p=m/v;
2.稱量或量取:固體試劑用分析天平或電子天平(為了與容量瓶的精度相匹配)稱量,液體試劑用量筒。
3.溶解:將稱好的固體放入燒杯,用適量(20~30mL)蒸餾水溶解。
配製溶液
4.復溫:待溶液冷卻後移入容量瓶。
5.轉移(移液):由於容量瓶的頸較細,為了避免液體灑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不能緊貼容量瓶瓶口,棒底應靠在容量瓶瓶壁刻度線下。
6.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2~3次,洗滌液全部轉入到容量瓶中。
7. 初混:輕輕搖動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勻。
8.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液面離容量瓶頸刻度線下1~2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9.搖勻,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搖勻,如果液面下降也不可再加水定容。
10.由於容量瓶不能長時間盛裝溶液,故將配得的溶液轉移至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⑥ 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定容時可以不用玻璃棒引流嗎
不引流容易飛濺到壁上,導致配置溶液體積不準確。。
⑦ 配製標准氯化鈉溶液時,需注意什麼
標准氯化鈉溶液是指10ug CL/ml的氯化鈉溶液。
儀器:量筒、燒杯、100ml容量瓶、玻璃棒、天平、平衡紙、膠頭滴管,葯匙。
葯品:經過500℃-600℃灼燒後的氯化鈉、蒸餾水。
裝置:
實驗步驟:
①稱取。用天平稱取氯化鈉0.165克。
②溶解。將稱量好的氯化鈉倒入燒杯中,加適量蒸餾水(約20~30ml)溶解。
③復溫。待溶液冷卻後移入容量瓶。
④移液。由於容量瓶的頸較細,為了避免液體灑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不能緊貼容量瓶瓶口,棒底應靠在容量瓶瓶壁刻度線下。
⑤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2~3次,震盪,洗滌液全部轉入到容量瓶中。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液面離容量瓶頸刻度線下1~2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⑦搖勻。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搖勻,如果液面下降也不可再加水定容。
⑧裝瓶貼標簽。由於容量瓶不能長時間盛裝溶液,故將配得的溶液轉移至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注意事項:
①稱取時天平兩側要墊平衡紙。
②一定要等溶液冷卻後再將溶液轉入容量瓶。因為容量瓶比較精密,不冷卻會導致最後配成的溶液濃度偏高。
③如果引流時玻璃棒在刻度上,會導致配成的溶液濃度偏低。
④不洗滌會導致配成的濃度偏低。
⑤搖勻後再定容會使配成的濃度偏低。
⑧ SO2通入CO3 根 HCO3根 的反應。
所以這一步可以忽略不計)
h2so3是比h2co3酸性強的中強酸
so2進入溶液中遇水
結合成h2so3水會有少量的電離
形成h+
和oh:
h2o=h+
+oh-
h2co3是弱酸
因而co32-在溶液中會與少量的h+結合
形成hco3-(促使水的電離,產生更多的h+),產生的h+不夠:
co32-
+
h+
=hco3-(在溶液中的h+足夠多的時候
會有下一步:hco3-
+
h+
=h2co3
h2co3是弱酸
分解生成水和co2
。但此時的h2so3隻是中強酸、oh-
等:h2o+so2=h2so3
這個中強酸的電離其實分為兩個步驟:h2so3=h+
+hso3-;hso3-
=h+
+so32-
即h2so3=2h+
+so32-
以上結合,消掉兩邊都有的h2o
⑨ 用燒杯向容量瓶中加水 要用玻棒么 必須
要用玻璃棒引流,必須用
因為沒有引流怕使液體倒出容量瓶,所以是必須的規定動作.
不懂問
⑩ 250毫升0.1000氫氧化鈉溶液的配製步驟
1.計算:0.25x0.1x40=1克
2.稱量:用天平稱取1克氫氧化鈉。
3.溶解:將稱好的氫氧化鈉放入燒杯,用適量(20~30mL)蒸餾水溶解。
4.復溫:待溶液冷卻後移入到250毫升的容量瓶。
5.轉移:由於容量瓶的頸較細,為了避免液體灑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不能緊貼容量瓶瓶口,棒底應靠在容量瓶瓶壁刻度線下。
6.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2~3次,洗滌液全部轉入到容量瓶中。
7. 初混:輕輕搖動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勻。
8.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液面離容量瓶頸刻度線下1~2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9.搖勻,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搖勻,如果液面下降也不可再加水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