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羅馬蒸餾技術

羅馬蒸餾技術

發布時間:2023-01-11 08:20:49

『壹』 蒸餾酒的歷史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設備是蒸餾器。故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前提條件,但蒸餾器的出現並不是蒸餾酒起源的絕對條件。因為蒸餾器不僅可用來蒸酒,也可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從古代起就有人關注過。歷來眾說紛紜。現代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及對古代文獻資料的查詢,人們對蒸餾酒的起源的認識逐步深化。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酒的蒸餾,而且還涉及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蒸餾器。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 主要有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一是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其二是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從外國傳入的,還是本國發明的,或者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否向國外輸出? 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國《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雲:「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溜酒」起於元代,太遲,亦有問題。「溜酒」之名,早已見於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 這個觀點經過現代學者的大量考證提出的。現將主要依據羅列於下。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吳德鐸先生認為:」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至遲在宋以前,中國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燒酒所必需的蒸餾器「。當然, 吳先生並未說此蒸餾器就一定用來蒸餾酒。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邢潤川認為:」 宋代已有蒸餾酒應是沒有問題「(邢潤川:」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微生物學報>>, 1981年第8卷第一期)。從所發現的這一蒸餾器的結構來看,與元代朱德潤在<<軋賴機酒賦>>中所描述的蒸餾器結構相同。器內液體經加熱後,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內壁所冷卻,從內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記載的南番燒酒所用的蒸餾器尚未採用此法,南番的蒸餾器與阿拉伯式的蒸餾器則相同,器內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較長。從器形結構來考察,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國在宋代自創蒸餾技術。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 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鎮江酒庫>>記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的記載較多。採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中均未提到蒸餾的燒酒。北宋和南宋都實行酒的專賣,酒庫大都由官府有關機構所控制。如果蒸餾酒確實出現的話,普及速度應是很快的。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 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銅蒸餾器了。但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用來蒸餾酒(吳德鐸:阿剌吉與蒸餾酒,<<輝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吳德鐸先生在1986 年於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一研究結果後,這一轟動世界科技史學界的論文引起了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巨著編撰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科學技術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博士的高度重視。並表示要對其原著作中關於蒸餾器的這部分內容重新修正。這篇論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王有鵬:我國蒸餾酒起源於東漢說<<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暫時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在古希臘時代,Aristotle曾經寫到:「通過蒸餾,先使水變成蒸汽繼而使之變成液體狀,可使海水變成可飲用水」。這說明當時人們發現了蒸餾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餾術製造香料。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酒的蒸餾。在十世紀,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學家曾對蒸餾器進行過詳細的描述。但當時還未提到蒸餾酒(alcohol),有人認為盡管沒有提到蒸餾酒, 但蒸餾酒肯定在那個時期已經出現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於西班牙等國的人)教授,也許是第一次記載了蒸餾酒(alcohol)的人(上述資料來自Alexis Lichine`s,< < New EncyclopEdia of Wines and Spirits>>)。
國外已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2世紀,人們第一次製成了蒸餾酒。據說當時蒸餾得到的烈性酒並不是飲用的,而是作為引起燃燒的東西,或作為溶劑,後來又用於葯品(引自<<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Vol. 3,P862,Edited by Murray Moo-Young,pergamon Press)。國外的蒸餾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餾。英語中的spirits來源於拉丁語spiritus vini。後來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餾的烈性酒稱為al ko hol(意指:the fiest, the noblest)。從時間上來看, 公元12世紀正相當於我國南宋初期,與金世宗時期幾乎同時。我國的燒酒和國外的烈性酒的出現時間又是一個偶合嗎?蒸餾酒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古代居民凱爾特人在公元前發明的。當時的凱爾特人使用陶制蒸餾器釀造出酒清含量較高的烈性,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詞出自凱爾特人的語言,意為「生命之水」。公元43年,羅馬大軍征服了不列顛,也帶來了金屬製造技術,從而使凱爾特人傳統的蒸餾方法得到改進,改善了蒸餾器的密封性,減少了酒精蒸氣的逃逸,提高了蒸餾效率,導致威士忌酒產量大為提高。到公元10世紀,威士忌酒的釀造工藝已基本成熟。
在中國漢代許慎怕著《說文解字》中記載:「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粱,這段話的意思是杜康最早發明的箕帚和高粱酒。這說明中國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糧食釀酒了,但當時造的還都是黃酒,直到公元10世紀,中國人掌握了蒸餾技術之後才開始釀造白酒。中國的蒸餾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窯釀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國外的蒸餾酒多使用各種木桶釀制,並添加有香料和調色的焦糖等,故呈現不同的顏色。
白蘭地酒是以葡萄為原料的蒸餾酒,含酒清40%─50%,白蘭地的原產地是西亞。公元10─13世紀十字軍東侵時,從阿拉伯人那裡把白蘭地的釀造技術帶回了歐洲。
朗姆酒又譯作蘭姆酒,是糖蜜蒸餾酒。它約在1650年誕生於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為美洲人所喜愛。它曾被稱為「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簡稱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濃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伏特加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獨特香氣和風味的蒸餾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國在14世紀發明,伏特加用最廉價的發酵原料製成,俄國和波蘭用馬鈴薯,其它產地多用穀物。因在加工時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質地非常純。伏特加(Vodka)─一名來自於俄語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於俄國和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擴展到了美國和西歐。由於伏特加無色無味,歐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製不帶原烈性酒色味的雞尾酒等混合飲料。

『貳』 2018-11-25

芳香療法的起源和發展

手工皂女王Maggie

已關注

字數 2340 · 閱讀 96

2017-10-21 08:53

芳香療法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中醫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醫學,自古以來人們便開始使用葯用植物來治療疾病,醫治傷口。葯用植物應用在醫學上的成果相當顯著,也因此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我們可以這么說,過去5000年來,在亞洲的中國及印度早就已經開始使用芳香療法了,只是對於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萃取的方式與現行的芳香療法不同而已。西元前4000年,埃及人使用雪松、穗甘松、沒葯、乳香、肉桂等精油來作為木乃伊的防腐之用,甚至在古老的莎草紙上也記載了古埃及時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草葯植物。西元前3250年的圖坦卡門陵墓中更發現了焚燒的樹脂,最神奇的是這些樹脂到今日仍然散發著香氣。

    在科學尚未普及與發達的年代,由與缺乏對精油組成物質的分析能力,因此盡管有了相關的萃取技術,但精油仍然只被當作是能製作成香水的原料而已,隨著科學腳步的邁進並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之後,這個現象才開始有所改變。

      知名的阿拉伯醫師阿比西那(avicenne)首先蒸餾出第一瓶100%的純精油。為什麼世上第一瓶精油會出現在阿拉伯呢?

        這是因為阿拉伯商人大量引進各地的香料植物,並在歐洲發展出蓬勃的葯用植物的市場規模,他們遠赴亞洲尋找芳香植物並就近於自己的國土上大量繁殖。像大蒜、洋蔥、葯草植物及香料等等,都被視為具有極佳療效的葯用植物。這些植物的發展不再局限於烹飪用途而逐漸邁進了醫學應用的層面。阿比西那醫師參考了古波斯人的知識與技術,蒸餾機得以被發明出來,從此芳香療法就成為阿比西那醫師在醫學著作里竭力推薦的療法之一了。

  芳香療法簡史

史前

焚香煙熏病患(或驅邪),食用芳香植物,使用葯草浸汁與煎劑。

        西元前4000年

雨河流域,古跡石板記載蘇美人會使用芳香植物。

  西元前3000年

埃及,古老依迪芙神殿中,莎草紙文獻與石碑記載了埃及人以植物香料製成香膏、香粉、香油、(洋茴香、雪松、絲柏、乳香、沒葯、蓮花),應用在醫療、美容、製作木乃伊和宗教儀式。

  西元前2000年

印度,《吠陀經》記載檀香、肉桂、芫荽、沒葯等多種葯草在宗教和醫療上的用途。

西元前1500年

埃及,埃伯斯莎草紙文稿記載了數百種芳香葯用植物、配方及醫療相關文獻。

西元前400年

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著作中列出三百多種葯草處方,並建立四大體液學說、提倡芳香泡澡。

羅馬,使用香油、香膏沐浴美容、疾病治療。

中國,《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著作,但實是匯集歷代先人的智慧,成書時間約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對於大氣、陰陽五行與植物的生態有詳細連結。《詩經》記載常見葯用植物。

西元前300年

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撰寫《植物探究》,首開系統化描述植物之先河。

西元78年

希臘,醫師、葯理學家迪奧科里斯著有五大冊的《葯草志》,列出約六百種葯草特性與處方,往後的一千多年始終廣為流傳,是現代葯典的根基。迪奧科里斯還研製出蒸餾雪松精油的模型。

西元131-199年

羅馬,醫師、哲學家蓋倫為解剖生理學寫下不配著作,並建立植物的葯學理論和主要分類,還發明了冷霜。

西元652年

中國,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記錄了各種葯方,並強調醫德修為、臨床醫學的分類診斷。

西元865-925年

波斯,醫師,煉金術師、化學家和哲學家拉齊,撰寫數十本醫葯、煉金書籍。

西元980-1037年

波斯,阿比西納《醫典》中記錄了超過八百種的葯用植物,並運用按摩與食療治病,改良蒸餾法,加入冷凝製程以萃取精油。

中國,王惟一,創制經絡銅人。

10世紀

歐洲,羅馬帝國衰落後的黑暗時代,葯草治病的傳統主要保存在修道院中。

12世紀

歐洲,十字軍東征帶回阿拉伯的香水和蒸餾設備,開始用歐洲本土的芳香植物來萃取精油。

德國,中世紀希德嘉修女,根據自身在靈性、音樂、星象、自然、醫學方面的天賦,發展出結合身心靈的全方位自愈觀念,並著有詳細的草葯典籍《Physica》。

14世紀

黑死病大流行,人們在街上焚燒乳香和松樹預防感染。醫師則穿著特殊服裝,並在面罩烏嘴處塞滿鼠尾草、百里香、薰衣草等,保護自己不被感染。

15世紀

歐洲,印刷術傳入後,各國印製《葯草志》,葯商和葯師會銷售精油,大戶人家則自備蒸餾房。

16世紀

瑞士,醫師、煉金術士和占星師,以煉金術的概念,將精油蒸餾法發揚光大。

西元1525年

英國,《貝肯氏草葯集》出版,其中還記載了玫瑰浸泡油的製法與應用。

西元1578年

中國,醫葯學家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提到多種花香類精油。

西元1616-1654

英國,醫師和葯草學家,出版《英國醫師》和《葯草大全》,內容是豐富的制葯與葯草知識。為普及醫葯,他致力於把希臘、拉丁文的醫書譯成英文,書中提及精油應用。同時,實驗化學舉起。

18世紀

歐洲,外科手術興起,化學葯物盛行,逐漸取代天然的植物精油與葯草療法。

德國,醫師哈尼曼首創[順勢療法](同類療法)。

西元1920年

義大利,醫師蓋提和卡由拉,實驗證明吸聞精油可以舒緩中樞神經系統,對心理病症有療效。

西元1926年

法國,化學家蓋特福賽因為實驗室爆炸後使用薰衣草精油治療燒傷,發表了一篇論文,首創【芳香療法】一詞。

西元1930-1980年

  法國,軍醫瓦涅二次大戰期間在越南使用精油為傷兵治療嚴重的燒燙傷口,回國後便用精油進行醫療,1980年出版《芳香療法之臨床醫療》,是法系芳療始袓。

英國,醫師巴赫創立以天然植物精華治療身心靈問題的【花精療法】。

西元1961年

法國,摩利夫人出版《青春的本錢》,英文版為《摩利夫人的芳香療法》,將芳香療法應用在美容護理上。她覺得精油透過皮膚或吸聞方式進入人體最有療效,並發展出一套按摩手法,沿用至今。

西元1997年

英國,按摩師和護理師滴莎蘭德出版《芳香療法的藝術》,是英語世界的第一本芳香療法專書,成為英國芳療界的先驅。

西元1982年

英國,派翠西亞.戴維斯創辦英國倫敦芳香療法學校。

西元1990年代

從倫敦芳療學校畢業的溫佑君女士,將芳香療法結合藝術,引進台灣,並於1998年成立【肯園】。

西元1996年

法國,醫師潘威爾和化學家法蘭貢合著《精確的芳香療法》,此書是他們倆自1970年以來的研究成果總結,深具學術價值。

21世紀

大中華地區的芳香療法市場有更多元且蓬勃的發展。

『叄』 請問洋酒,紅酒,葡萄酒,哪種是越陳久味道越好呢最早的又是出於哪年的呢

洋酒分很多種,琴酒、金酒、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朗姆酒、龍舌蘭酒(特其拉酒)和雞尾酒。一般我們說的就是這8種了。

紅酒是屬於葡萄酒的。葡萄酒從釀制方面,一般分成5個大類,
靜態酒,這裡麵包括了我們常見的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紅酒
動態酒,也就是起泡酒,特別有名的比如香檳
加烈酒,也稱作加強型葡萄酒,比較著名的有雪莉酒和波特酒
白蘭地,葡萄酒蒸餾酒
苦艾酒, 葡萄酒葯酒

紅酒就是紅葡萄酒是屬於靜態酒中的一種。不過在國內,很多人把靜態酒都歸為紅酒,這是一種習慣性稱呼

只要是蒸餾方法得到的酒,基本都是越陳味道越好(在相對的品牌和品種之內比較),因此白蘭地、威士忌、荷蘭琴酒、伏特加、朗姆酒、特其拉酒都是越陳越香的類型、

葡萄酒則有其自身的壽命,根據選取葡萄的種類和釀造手法的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話,很多已經不可考啦。不過應該是葡萄酒,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也有說是出自古羅馬王朝,不過無論如何,歐洲學到蒸餾技術都是在14世紀以後的事了,所以最早應屬葡萄酒。

『肆』 伊斯蘭教不喝酒怎麼會發明蒸餾酒

發明蒸餾酒與是否會喝酒沒有必然的聯系
蒸餾酒究竟是誰先發明並沒有定論。
中國記載起源於東漢。
國外已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2世紀,人們第一次製成了蒸餾酒。據說當時蒸餾得到的烈性酒並不是飲用的,而是作為引起燃燒的東西,或作為溶劑,後來又用於葯品(引自<<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Vol. 3,P862,Edited by Murray Moo-Young,pergamon Press)。國外的蒸餾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餾。英語中的"spirits"來源於拉丁語"spiritus vini"。後來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餾的烈性酒稱為"al ko hol"(意指:the fiest, the noblest)。從時間上來看, 公元12世紀正相當於我國南宋初期,與金世宗時期幾乎同時。
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古代居民凱爾特人在公元前發明的。當時的凱爾特人使用陶制蒸餾器釀造出酒清含量較高的烈性,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詞出自凱爾特人的語言,意為「生命之水」。公元43年,羅馬大軍征服了不列顛,也帶來了金屬製造技術,從而使凱爾特人傳統的蒸餾方法得到改進,改善了蒸餾器的密封性,減少了酒精蒸氣的逃逸,提高了蒸餾效率,導致威士忌酒產量大為提高。

『伍』 蒸餾酒的歷史有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古代居民凱爾特人在公元前發明的。當時的凱爾特人使用陶制蒸餾器釀造出酒清含量較高的烈性,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詞出自凱爾特人的語言,意為 「生命之水」。公元43年,羅馬大軍征服了不列顛,也帶來了金屬製造技術,從而使凱爾特人傳統的蒸餾方法得到改進,改善了蒸餾器的密封性,減少了酒精蒸氣的逃逸,提高了蒸餾效率,導致威士忌酒產量大為提高。到公元10世紀,威士忌酒的釀造工藝已基本成熟。
在中國漢代許慎怕著《說文解字》中記載: 「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梁,這段話的意思是杜康最早發明的箕帚和高梁酒。這說明中國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糧食釀酒了,但當時造的還都是黃酒,直到公元10世紀,中國人掌握了蒸餾技術之後才開始釀造白酒。中國的蒸餾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窯釀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國外的蒸餾酒多使用各種木桶釀制,並添加有香料和調色的焦糖等,故呈現不同的顏色。
白蘭地酒是以葡萄為原料的蒸餾酒,含酒清40%─50%,白蘭地的原產地是西亞。公元10─13世紀十字軍東侵時,從阿拉伯人那裡把白蘭地的釀造技術帶回了歐洲。
朗姆酒又譯作蘭姆酒,是糖蜜蒸餾酒。它約在1650年誕生於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為美洲人所喜愛。它曾被稱為 「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簡稱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濃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
伏特加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獨特香氣和風味的蒸餾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國在14世紀發明,伏特加用最廉價的發酵原料製成,俄國和波蘭用馬鈴薯,其它產地多用穀物。因在加工時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質地非常純。伏特加(Vodka)─一名來自於俄語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於俄國和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擴展到了美國和西歐。由於伏特加無色無味,歐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製不帶原烈性酒色味的雞尾酒等混合飲料

『陸』 精油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精油的歷史可以追索到1000年前。中國是其中一個最早把芳香植物用於維持健康的文明。它們的用法包括通過燃燒來熏香,以幫助建立調和性和平衡
後來,埃及發明了簡易的蒸餾機,蒸餾出雪松精油。雪松、丁香、肉桂、肉豆蔻和沒葯被埃及人用於屍體防腐。20世紀初人們打開這些墳墓後,還能發現這些葯草的殘跡。而且依然有很微弱的香味。盡管埃及人會用原始的蒸餾機提煉出雪松,但其他油更像是浸泡油。埃及人把浸泡油和草葯制劑用在心靈上、醫療上、香熏和美容。埃及男人用香料用得跟女性一樣多。男性把固體的香料放在頭上,讓它融化,覆蓋全身,從而令自己芳香。
希臘人叢埃及人那學到很多知識。希波克拉底(被稱為醫學之父)嘗試把香熏用在芳香與治療方面。
羅馬人在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基礎上,寫下了記載500種植物的特性的書。同時,羅馬人也研究蒸餾技術,但這時他們的焦點所在是花水而不是精油。
11世紀蒸餾技術改良使精油的生產與它們的作用更引人注目。
12世紀,德國一個女修道院院長(Hildegard)蒸餾出熏衣草精油,並發現了其醫療效用
13世紀,制葯工業誕生,刺激了精油的大量生產
14世紀,黑死病爆發,草葯制劑對於對抗黑死病。同時人們相信香料所蘊含的自然芳香物質能夠對抗感染
15世紀,人們蒸餾出更多精油:乳香、杜松、玫瑰、鼠尾草、迷迭香。大量描述草葯及其特性的書籍出現。
16世紀,人們可以在葯房買到精油,更多種類的精油被發現
16、17世紀,香水開始被看作一門藝術,開始分離成為獨立的一個領域。
19世紀,香水工業發展。同時科學的發展令精油的主要成分能夠被分離出來
20世紀,分離出精油主要成分的知識被用於化學物和葯物的合成。人們相信分離出主要有效成分並單獨使用,能更有效更經濟。這些發現促進了現代葯學和合成香精,但實際上削弱了精油在醫療和芳香方面的用途。
20世紀初,法國化學家cattefosse(就是那個著名的燒傷手,然後把手放到熏衣草精油裡面去的那個人)由於他的經歷,他相信精油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比分離出單一的成分更為有效。1937年,他寫了一本書,gattefosse\saromatherapy,這本書到現在還在出版。
20世紀還有一些芳香治療師,包括Jean Valnet, Madam Marguerite Maury和Robert B. Tisserand。 Jean Valnet(法國人) 因為在戰爭期間用精油治療受傷的士兵而聞名,(他的書the practice of aromatherapy)。莫利夫人,生物化學家,把精油用在美容用途上。Robert B. Tisserand是把芳香療法的知識和教育引入英語國家的人之一。他寫的書(the art of aromatherapy)是第一本英文的芳療書籍。

『柒』 香水是從何由來的誰先發明的

香水這個詞,從拉丁文"per fumum"衍生而來,意思是"穿透煙霧"。舊約聖經提到香水,通常指一種香料形成,這與拉丁文定義相符。埃及歷史表明,香精和油膏,用於沐浴及沐浴後。它們通常儲存在精緻的容器里,這在古埃及墳墓中發現了一些例證。在中東和遠東的其他地區,還有中國,人們也早已學會運用香料的芬芳來實現對美的追求。公元前1500年,香水的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奧(Cleopatra)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古羅馬人喜歡把香水塗在任何地方,馬的身上,甚至造牆的砂漿中。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埃及人死後,用香料裹屍,使之永存(干木乃伊)。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有人認為,是波斯人發現了如何通過蒸餾,從花朵中提取香精的技巧;阿拉伯人創造了一種使用香水的宗教禮儀。正是他們對於奇異香料的使用奠定了他們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香水發展業中的重要地位。亞洲人對於香水用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們相信,香水不僅使人更增美麗,而且助人長壽。其後,隨著羅馬帝國沒落,香水的發展也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方面,德國教士發明了蒸餾技術;另一方面,香水王國——法國從東方進口的獨特香料中,發掘其中的芳香特質。於是,歐洲香水工藝開始進入了繁盛時期。

14世紀,第一批現代香水被創造出來,它由一種香精和酒精混合而成,這是應匈牙利的伊麗莎白女王之命而研製的。

15世紀至19世紀末,義大利人廣泛使用了香水。16世紀還出現了濃烈的動物脂香味,隨後很快流行到法國、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

到了1709年,義大利約翰.瑪利亞.法麗納在德國科隆用紫蘇花油、摩香草、迷迭香、豆蔻、薰衣草、酒精和檸檬汁製成了一種異香撲鼻的神奇液體,被人稱之為「科隆水」(「古龍水」)。當凱薩琳.德.梅迪西(Catherine de Meidici)嫁給法蘭西的亨利二世時,她帶著她的香水調配師來到法國,開設了第一家香水店。酷愛服裝和化妝品的法國人對香水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趨之若騖。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成了「愛香水的皇帝」。他甚至號召他的臣民每天換塗不同的香水。路易十五時期,蓬巴杜夫人和杜巴莉夫人對香水的喜好不亞於對服裝的興致,宮內上上下下紛紛效仿,於是每個人的飾物和服飾,乃至整個宮廷都香氣四溢,被稱為「香水之宮」,整個巴黎也成了「香水之都」。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尤其喜歡一種以堇菜、薔薇為主要原料的香水。這時,再次掀起香水沐浴的潮流,回復羅馬時期之後不曾有過的奢華。當時香水更被認為具有緩解疲勞、鬆弛神經和治療疾病之功效。當時人們在手帕上灑以香水,隨身攜帶,令全身散發香氣。後因瑪麗.安托瓦 內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處以絞刑而死,故而得名「絞刑之精」。另一位香水迷是拿破崙。征戰期間,他一天用掉12公斤香水(「法高納爾」),當他被放逐到島上時,香水用光了便自創薄荷製造香水,稱為eau de toilette,成為日後的香水典範。約瑟芬皇後對麝香情有獨鍾,以至留下了「麝香皇後」的美名。

隨著香水業的發展,種植花卉在法國南部成為18世紀的重要產業並延續至今。隨著香水業的發展及香水日益增長的特殊性,對基本香料的需求有所增加。結果致使世界各地都生產用來製造香水的花草、水果、樹木及防揮發劑。

19世紀下半葉起,由於揮發性溶劑取代了早期的蒸餾法尤其是人造合成香料在法國的誕生,使香水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天然香型,香水家族也由此迅速壯大,並奠定了現代香水工業的基礎。

20世紀初的歐洲彌漫一片自由和獨立的風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從維多利亞時代解放出來,香水正好反映了當時嶄新的自由風氣。當時因為戰爭的關系,女性人口要比男性人口多出近二百萬。20年代的女性是浪漫的典範,她們從有限的選擇中選取富有女性韻味的花香香氣來展示自己的魅力。隨著時代的演進,婦女走向社會拓寬了眼界,於是香水的香味少了幾分濃郁甜美,混合了乾苔溫謦古雅的香氣。20年代,婦女的服飾、香水、形象都發生了從古典走向現代的變化。這一切,法國時裝大師夏奈兒(Chanel)功不可沒,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加入乙醛的香水——Chanel NO.5。這款經典香水飄散著清爽淡雅的芬芳,體現出新時代女性的自立和理性精神,使身穿職業裝的婦女莊重而迷人。另一款加入乙醛的香水 Arpegn,匯集了60餘種花香、果香和木香,其香味高雅不凡、清新脫俗,令人傾心。隨著婦女社會活動領域的擴大,婦女開始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香水。法國著名的嬌蘭(Guerlain)化妝品公司推出首款東方香型的香水,表現出了奔放的激情和成熟的韻味。此後,散發著東方香料和東方植物奇異香味的香水深受婦女喜愛。

『捌』 蒸餾咖啡的種類

萊斯托(Espresso Ristretto)沖調時,比普通的蒸餾咖啡提前關閉機器,這樣咖啡就會更濃,氣味更芳香。
杜彼歐(Doppio)意即double,是普通蒸餾咖啡的兩倍量。
愛美肯歐(Americiano)是通過熱水稀釋的普通蒸餾咖啡。
萊特咖啡(Caff Latte)沖調時,將加熱到65~76攝氏度的牛奶加到一小杯新沖泡的蒸餾咖啡中。有的時候用高玻璃杯盛裝,帶有5毫米的牛奶泡沫,也可以隨喜好撒上大量的巧克力或肉桂末。
麥卡阿托(Espresso Macchiato)只是一種普通的蒸餾咖啡,其特點是加了少量的牛奶。
萊特.麥卡阿托(Latte Macchiato)實際上是一杯滴入少許蒸餾咖啡的熱牛奶。
羅馬蒸餾咖啡(Espresso Romano)是在蒸餾咖啡中加上一條捲曲的檸檬皮。
康.巴納(Con Panna)是在蒸餾咖啡中加上一匙冷奶油沫。
摩卡咖啡(Caff Mocha)是將1/3蒸餾咖啡、1/3熱巧克力和1/3煮過的牛奶依次倒入杯中而成。也有更加豐盛的形式——先倒入摩卡糖漿(覆蓋整個杯底),再倒入一小杯蒸餾咖啡,然後是熱過的牛奶。如果你覺得仍不過癮,可再覆上一勺奶油沫及撒上少許甜可可粉。

『玖』 海水淡化技術是怎麼發展的

古時候,當人們在茫茫大海上艱難地航行,面臨著淡水告罄的威脅時,人們多麼希望能有一個圓桶似的寶貝,只要將它往海里一放,那苦澀的海水就變成甘甜的淡水「咕咚咕咚」往上冒,讓乾渴的船員們喝個飽。最先提出這個大膽而美妙的設想的,是中國宋朝一個名叫周密的人。他寫了本《癸辛雜談》,書中描寫了一個會造淡水的「寶貝」的故事。

故事說,有一家雜貨店放著一個奇特的東西。說它像缸,可沒有底;說它像煙囪,可又太大;而且它既非竹也非木,既非金屬亦非磚石。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過此地,發現了這一奇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捨不得離去。店主走來,問商人買不買此物。商人忙說:「買!你要多少銀子?」店主想敲竹杠,就說:「這是我家祖傳寶物,非十兩銀不賣。」商人二話沒說,付了銀子,就叫人將奇物抬走。店主納悶,問道:「你花那麼多銀子買此物何用?」商人告之:「此乃一寶物,名字叫『海井』,是一口專造淡水的井。只要將它放到海里,不愁沒有淡水喝。」說完,他又取出100兩銀,贈給店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天人類已造出海水淡化機,將古人「畫井解渴」的美好願望變成了現實。

我們知道,海水含鹽量太高,平均在千分之三十五左右,而日常生活用水的含鹽量在萬分之五左右,工農業用水的含鹽量有的可以稍高一些,但也不能高於千分之三。要使海水像溪水那樣甘甜爽口,就要脫掉海水中的鹽分。脫鹽,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海水淡化」。

海水和苦鹹水淡化,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那時,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經認識到,如果用植物性材料過濾苦鹹水,鹽就會在材料上面貯存起來。亞里士多德早已知道:由鹽溶液中蒸發出來的蒸汽冷卻凝成水珠以後可以飲用。另外,普利紐斯在他的《自然史》中也這樣寫道:「航海者在作較長時間的海上旅行時,把海水裝在陶罐中,使其蒸發,在罐蓋上會出現冷凝水,便可以收集利用。」後來許多的航海者,特別是在羅馬的船上,缺水時,都用蒸發法來製取淡水,供人們在航行中飲用。當年羅馬帝國曾經用簡單的蒸餾器提取淡水供被圍困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羅馬軍隊飲用。

歷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船用淡化器是1606年在西班牙大帆船上使用的。而在船上廣泛地進行海水淡化,是19世紀末。那時,蒸汽輪船發展起來了,為了滿足鍋爐用水和一部分飲用水的需要,輪船上普遍安裝了製造淡水的蒸發器。世界上第一台固定式淡化裝置,於1877年在俄國巴庫建成。此後,在歐洲及其他乾旱國家也相繼建立。

當然,上述種種海水淡化的器具和手段,還處於「初級階段」。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大規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據統計,到1980年6月,僅蒸餾法、反滲透法和電滲析法三種類型的海水淡化裝置已達2204個,總造水量每天約727萬噸。從生產淡水的用途來看,主要是解決生活用水,有的用在工業上,少數供軍事需要。像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淡水的主要來源,就是海水淡化。像科威特日產900噸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就有7個,其中最大日產1.8萬噸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有4個。

蒸餾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海水加熱沸騰變成不含鹽分的蒸汽,蒸汽遇冷後凝聚成水珠匯集成淡水。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史較長,在供水方面應用最廣、起的作用最大。據統計,1977年世界蒸餾法造水能力日產達288噸,占所有淡化法總造水能力的78%。蒸餾法裝置的類型有單級閃蒸式、多級閃蒸式、薄膜豎管式、浸管式等,其中多級閃蒸式蒸餾法無論其裝置數量還是其造水能力均居首位。據1977年統計結果,多級閃蒸法裝置,占整個蒸餾法裝置的45%,造水能力佔84%。

目前,太陽能蒸餾技術已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是太陽能直接作用於海水而立刻蒸發的方法。1982年日本沖繩建造了這樣的一套裝置。它的受熱面積為2.97平方米,日產水量為100升,是太陽能蒸餾的一次重大突破。間接法就是把太陽能收集起來,然後再為其他的海水淡化的辦法提供能源。這種方法通常與其他的辦法聯合使用,或者以熱能的方式對海水進行蒸餾,或者利用太陽能發電,供給用電的海水淡化裝置使用。

到目前為止,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的技術,所得到的淡水成本仍然比較高,主要的問題在於太陽能利用設備的投資比較大。

電滲析法為了說明它的原理,先介紹離子交換膜。離子交換膜分陽離子交換膜和陰離子交換膜兩種(以下簡稱陽膜、陰膜)。陽膜表面帶負電荷,陰膜表面帶正電荷。根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帶負電荷的陽膜的表面排斥陰離子,而讓陽離子通過;帶正電荷的陰膜則恰恰相反。如果我們將陰、陽離子交換膜交替地排列成多室電滲槽,並在膜組兩端配置陰、陽電極,陽極一側以陰離子交換膜開始,陰極一側以陽離子交換膜終止,當海水通入後,在膜組兩端加上直流電壓。這樣,海水中的陽離子向陰極遷移,陰離子向陽極遷移。由於離子交換膜對離子有選擇透過的性質,那麼,海水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作為鹽溶液從膜間室中流出,脫鹽的淡水也通過專門的管道流出。

這種方法關鍵取決於膜的發展狀況。離子交換膜有的用空心纖維,有的用塑料,目前投入使用和正在研製的膜有幾十種。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對電滲析和離子交換膜的研究。目前,生產的離子交換膜質量指標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已生產出各種類型和大小不同的電滲析淡化器,全國己有400多個單位廣泛使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1981年研製的中國最大的電滲析淡化器,每天產淡水200噸。該裝置已在中國西沙群島投入使用,其淡化的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飲水標准,生產成本只有用水船運水成本的1/5。

反滲透法這是50年代為淡化海水而提出來的一種膜分離方法。60年代由於研製出了高通量、高脫鹽率的不對稱醋酸纖維素膜,使反滲透法達到了工業應用程度。要弄清什麼是反滲透還得先從滲透說起。把淡水和鹽水分別置於一張半透膜兩側,這種半透膜只允許水分子通過,而不允許其他分子通過,鹽分子也不例外。在正常條件下,淡水就穿過半透膜向鹽水一側流動,這就是滲透。在滲透的過程中,鹽水液面逐漸升高,壓力逐漸加大,淡水液面則逐漸降低,壓力逐漸減小,這種現象一直要持續到鹽水側的壓力比淡水側的壓力高到一定程度為止。這時,由於鹽水側的壓力很高,淡水側的水分子已無力滲透過去,只得作罷。這時兩邊的壓力差就是所謂的滲透壓。

如果在鹽水的液面上施加一個比滲透壓還大的壓力,結果會怎麼樣呢?無疑,鹽水中的水分子將向相反方向,即向淡水一側流動,以致使淡水液面高出鹽水液面。這就是反滲透。用這種原理淡化海水的方法叫反滲透法。這種方法工藝流程簡單,耗能很少,雖然1953年才問世,卻已受到普遍的重視。在沙烏地阿拉伯,也有這種類型的海水淡化廠。

反滲透膜是反滲透淡化器的心臟,目前,主要有醋酸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膜、芳香聚醯胺膜及其他有機無機材料膜等。隨著反滲透膜的發展,現今反滲透淡化裝置主要有四種類型:板式、管式、螺旋卷式、空心纖維式。這四種裝置中,螺旋卷式和空心纖維式裝置單位體積產水量較多,適於建造大規模裝置;其次是管式裝置,發展也很快。一個大型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要安裝很多個這樣的膜卷。像美國為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建成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共安裝了4032個膜卷,日產淡水1.2萬多噸。到1980年6月,世界上日產95噸以上淡水的反滲透淡化裝置就有929個,日產淡水約148萬噸。當今美國和日本海水淡化研究的重點是發展反滲透法。相信不久的將來,反滲透法有可能與蒸餾法相媲美。

閱讀全文

與羅馬蒸餾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管道施工造成房子開裂 瀏覽:275
純水25度的氫離子值是多少 瀏覽:569
通用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609
陰樹脂用途 瀏覽:256
自潔凈水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754
凈水機兩根ro膜 瀏覽:77
溶劑型低溴環氧樹脂 瀏覽:35
反滲透產水電導高什麼原因 瀏覽:524
製造油煙凈化器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瀏覽:368
如何清洗三元催化濾芯 瀏覽:773
滄州農村污水改造項目 瀏覽:121
蒸餾水冬天用不好嗎 瀏覽:502
樓房的純凈水一般多少錢 瀏覽:143
買凈水器ro膜能用多久 瀏覽:197
反滲透總進水量計算方式 瀏覽:49
超濾膜堵塞檢查什麼指標 瀏覽:538
空氣潮濕對凈化器有什麼作用 瀏覽:273
吸水性樹脂吸水後冰凍 瀏覽:901
家用什麼類型凈水器好 瀏覽:772
診所污水處理設備廠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