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道如何泡茶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沖泡得好喝,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技術不一,泡出來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泡茶方法,一起來看看。
一、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1)水要甘而潔;
(2)活而清鮮?古書{茶錄}中記載”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
(3)儲水要得法;容器要潔凈,忌曬陽光。
現代科技發達,衛生飲用水質標准也科學化
(1)感官指標:色度不能超過15度、渾濁度不能超過5度,不得有異味、異色及肉眼可見物。
(2)化學指標:正常PH值為6.5~8.5,總硬度不能高於25度。
(3)氟化物不能超過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過0.05毫克/升。
(4)細菌總數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來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選擇
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般說來,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凈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中國號稱五大名泉;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
選擇泡茶用水,必須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系。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稱為暫時硬水。暫時硬水經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鹽,這樣硬水變成軟水。平時用鋁壺燒水,壺底之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
(A)水的硬度會影響水的PH值(酸礆度),而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茶湯色澤加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就會自動氧化而損失。
(B)水的硬度會影響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他溶質少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鐵離子含量高,茶湯會變成黑褐色這是茶葉多酚類物質與鐵作用的結果。所以泡茶用水以軟水、暫時硬水為佳。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屬暫時硬水,部份地下水屬硬水,蒸餾水為人工加工而成之軟水。
二、泡茶器皿之選擇
沖泡茶葉,除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器皿。沖泡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烏龍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則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為理想。品茗綠茶類,不論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容易使茶葉燙熟,影響茶湯的色香味。上班族常用保溫杯泡茶,這種杯只適合泡烏龍茶或紅茶不宜泡綠茶。
茶具之配套如下:
茶船:供放茶壺之用,有盤型與碗型,其功能一保護茶壺,二盛熱水保溫並供燙杯。
茶盅:又叫茶海,盛放茶湯之用。
茶荷:賞茶時盛茶用具。
茶巾:用來吸乾茶壺與茶杯﹑茶海外之茶水。
茶匙:舀茶葉。
杯托:放置茶杯。
評審茶葉用之器具:
評審盤:又名樣茶盤,專供評審茶葉外型。
評審杯:用來泡茶與評審茶葉香氣用。評審茶湯與滋味之用。
樣茶秤:天枰。
計時器:計量茶葉沖泡使時間。
三、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還要有好的泡茶技術。
泡茶技術包括三要素:
(1)茶葉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葉用量。每次用量多少,並無統一標准,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消費者飲用習慣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關鍵掌握,茶與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濃;茶少水多,味淡。
(2)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軟水煮沸泡茶,茶湯香味更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之"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葉之鮮活味,即喪失。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種茶而定。綠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應用80℃~90℃為宜(水要沸點後,再冷卻至所要的溫度)。茶葉愈嫩綠,沖泡水溫愈低,這樣茶湯才會,鮮活明亮,滋味爽口,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在高溫下,茶湯顏色較深,維生素C大量破壞,滋味較苦(茶中咖啡礆容易浸出)也就是說把茶葉"燙熟"了。
(3)時間 :
茶葉沖泡時間和次數,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水溫、茶葉用量、飲茶習慣等都有關系。據測試,沖泡第一次時,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則所剩無幾。所以,就如我們常講的;"品茶 ! 三個口,謂之品,一泡茶,沖三次即可。"
水溫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連帶影響沖泡時間之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要短;反之則沖泡時間要長。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適合飲用者之口味為主。
2. 《茶疏》裡面,,到底有沒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這段話
沒有,這是對功夫茶的描述。
工夫茶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台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分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這個題大概出自2018年3月的一次調考,然後廣為引用,估計自己能理解清楚者,渺。
萃取分為液-液萃取 和 固-液萃取兩類,泡茶屬於其中的固-液萃取。
淋壺:如果選用紫砂壺泡茶,在泡茶過程中,一般都會順手沖淋一下壺身,一是為了沖掉壺身的茶漬,二是為了保持壺內的溫度,以溫度激發出茶的韻味與精華,同時增加茶湯的溫潤細膩或者層次,順便養壺。
本題包含了將茶葉里的有機物萃取、溶解、過濾、供人品嘗,沒有涉及到蒸餾
3. 泡茶時還應注意哪些細節
泡茶看似容易,將茶葉置於壺內,注入開水,稍等片刻,將茶湯瀝出,就完成了「泡茶」。然而,靜心觀茶、識茶,鑽研茶的特質,才能泡好茶。泡茶過程中諸多細節,均應靜心體會。
刮沫
動作輕柔有禮
泡完茶後潔凈茶具是常規,也是必須。常有人為了使好茶的茶湯充分浸潤茶壺,而長時間讓茶水在壺中存留,以致茶湯變味,這樣會適得其反。
茶濾要勤沖洗,不混合使用。
用蓋碗泡茶,出完茶湯碗蓋半開,以免燜茶;泡茶時蓋碗溢出的水應該及時倒掉。
冷卻後的茶具,使用前應先溫燙。
沖泡出來的茶湯上泛起的泡沫應颳去。
如果沖泡出來的茶湯太濃,可以再泡一道淡的,倒入公道杯中,使濃淡相調和。
以上細節只是高手泡茶時應注意的部分細節,自己泡茶中多多總結思考,你會發現泡茶中樂趣無窮。
了解了茶葉的特性,
注意擇水、把握水溫和投茶量,
熟悉了自己的茶具,
此後一次一次泡茶實踐、調整,
只為能泡出自己喜歡的那杯茶。
沖泡綠茶
綠茶的原料主要為嫩芽嫩葉,宜選用玻璃杯沖泡,直觀地讓客人看到清湯綠葉的茶在杯中上下漂舞。綠茶杯泡每杯用茶量一般3~5克。
4. 泡茶的步驟以及需要的哪些茶具
泡茶技法之傳統泡法 1.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2.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5. 泡茶流程是如何的
6. 泡茶涉及蒸餾嗎
泡茶是用90℃水把茶葉中30%可溶性物質溶於水中,只是溶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