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肾小球过滤率多少正常
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左右回(第八版生理学教科书修答订为成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B. 肾小球滤过率低,吃什么食物见效快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即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可以见于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另外,随着年龄老化,肾小球滤过率也逐渐降低。
总得来说,慢性肾脏病人应当控制盐,控制酒,少吃荤,不要吃动物内脏,不喝骨头汤,多吃蔬菜,挑选新鲜水果。以上就是分享的内容,对此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一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C. 肾小球的作用是滤过作用还是过滤作用
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μ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体的囊腔中。在与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内,注入石蜡油防止起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
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照此计算,两侧肾每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L。
此值约为体重的3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经测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所以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滤过分数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从肾小球过滤到囊腔中。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KFR)
(3)肾小球超滤扩展阅读:
肾小球的再生:
人体内的不同器官组织再生能力不同,例如表皮、粘膜等组织更新再生迅速,而神经组织成熟后基本缺乏再生能力。
肾脏实质再生能力较弱,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损伤肾脏实质,尤其破坏了肾实质组织结构时,常常会局部疤痕愈合,因此肾小球数量会逐渐减少。理论上损伤程度轻微、范围较小则有局部恢复可能,当损伤程度严重、范围大则通常难以再生。
肾小球滤过率用于早期了解肾功能减退情况,在慢性肾病的病程中可用于估计功能性肾单位损失的程度及发展情况,用与指导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可见于:
(1)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早期,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肾小球肥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2)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因肾小球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而肾小球病变轻,故滤过率增加。
(3)妊娠期肾小球滤过率可增高,产后即恢复正常。
2、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见于:
(1)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
(2)随着年龄老化,肾小球滤过率也会逐渐减低,40岁以后肾小球滤过率每年减低约1.15ml/min
D. 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成人每昼夜生成的原尿量可达180L,但每日排出的终尿量仅1~2L,可见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约有99%的水分被重吸收回血液。再从成分比较,终尿与原尿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原尿含葡萄糖,终尿无;而终尿所含肌酐、氨又比原尿多。说明原尿尚须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才能生成终尿。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肾小囊内超滤液胶体渗透压。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E. 什么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之和,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之和。一般情况下血压在80~180毫米汞柱之间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囊内压力下降时,滤过率下降。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或者是肾血流量降低时,有效滤过率降低。
F. 肾小球超滤什么意思
肾小球超滤就是肾小球处于一个高滤过,高灌注状态, 病变早期往往表现为一个超滤状态
G.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肾小球滤过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肾小囊内的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 及其含量与血浆基本一致,渗透压和酸碱度也与血浆相近,说明原尿是血浆的滤液。
(1)滤过膜:这是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在这三层滤过膜结构中,内皮下基膜是主要的阻挡大分子物质滤过的机械屏障。此外,各层滤过膜上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它们构成滤过膜的电学屏障,主要阻碍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的通过。对不带电分子来说,能否通过滤过膜主要决定于它的有效半径。当有效半径小于2.0nm时即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有效半径大于4.2nm时则不能滤过;而有效半径在2.0~4.2nm之间时,滤过量将随有效半径的增大而降低。对带电分子来说,除有效半径外,还决定于它所带电荷的性质。以有效半径相同但所带电荷不同的右旋糖酐进行实验,可发现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较易通过,而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则较难通过。有效半径约3.6nm的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 69000)很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为白蛋白带负电荷。
(2)有效滤过压:与组织液的生成类似,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由于肾小囊内滤液蛋白质含量极低,肾小囊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所以: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凡能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滤过动力和肾血浆流量 (或肾血流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肾小球滤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可维持肾小球滤过不变,但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少。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口径由于硬化而变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明显降低,致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减少而导致少尿。
(2)肾小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较稳定。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都可使肾盂内压力升高而导致肾小囊内压升高,结果使得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人体正常情况下变动不大,但当肝脏病变引起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肾病引起大量蛋白尿时,可使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也随之增加。
(4)肾血浆流量: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并不都有滤液形成。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滤液的不断生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迅速升高,有效滤过压也很快下降到零,即达到滤过平衡,滤过在尚未到达出球小动脉端便已停止。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流量加大时,滤过平衡位置移向出球小动脉端,使更长或全段肾小球毛细血管都有滤液形成,从而增加肾小球滤过量。肾血浆流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变化。
(5)滤过膜(滤过系数):滤过系数(Kf)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k)和滤过膜的面积(s) 之乘积(Kf = k·s)。
1)通透性(有效通透系数):滤过膜病变引起通透性增大,可导致尿量增多、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通透性减小,则可导致少尿。
2)滤过面积:人两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在1.5m2以上,肾小球病变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或玻璃样变,可使滤过面积明显减小而导致少尿。
H. 肾小球滤过作用是什么
由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来完成。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一般而言,分子量为60,000以上的物质如血清白蛋白很难通过;血桨球蛋白分子量在90,000以上,则完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总和约1.5平方米以上,其滤过量很大,每天可达180升以上。其对物质的滤过除了受物质分子量大小的影响,也与物质所带电荷有关。在肾小球滤过膜上覆盖有1种带负阴电荷的酸性唾液蛋白,由于白蛋白也带有负最荷,同性相斥,所以白蛋白很难被滤过,可见正常尿中的蛋白是很少量的。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有效滤过的大小控制。有效滤过压决定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囊内压、血桨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滤过作用的主要力量,而肾小囊内压、血桨胶体渗秀压则是抵抗滤过作用的阴力。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高,超过了与这相对抗的力量,保证了滤过的顺利进行。正常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每分钟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桨毫升数来衡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一般正常男子,体表面积为1.73平方米,其滤过率为125+15毫升/分,女子约少10%,
新生儿约为成人的30%,1岁以后达到成人水平。在病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发生变化、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流量的改变,均可影响肾小球的滤过。
I. 在生理学中,什么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在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囊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阻力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囊内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均可使得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超滤液与血浆中晶体物质成分浓度基本一致,故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不大。
(9)肾小球超滤扩展阅读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便停止了。
肾血浆流量主要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来影响肾小球滤过率,但不能增加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有效滤过压并不相同,因为不断有超滤液形成,越靠近入球小动脉血浆胶渗压约低,越靠近出球小动脉血浆胶渗压越高,滤出也就越难,直到滤过阻力等于滤过动力。
因肾小囊内超滤液中蛋白质浓度极低,故在正常生理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血流阻力较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血流阻力较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血压高。
J. 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来球滤过率就是肾脏排水、源排毒的能力。人体肾脏主要的作用就是往外排毒、排水,但是当患者患有了肾脏疾病以后,损伤到了肾功能,往外排毒、排水的能力就会下降。为了评估这种能力有多少,就需要用到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是以ml/min来计算的,它的正常值在100ml/min左右,如果低于100ml/min,就考虑存在肾功能异常。这时候要积极的寻找病因,从病因上进行处理,导致肾功能异常的因素有急性和慢性,急性的因素相对来说愈后比较好,而慢性的因素预后比较差。但是也需要强调一点,并不是肾小球滤过率越高越好,如果太高,也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恶化,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肾衰。
(10)肾小球超滤扩展阅读
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公式:MDRD公式
eGFR=(186×Scr)-(1.154×年龄)-0.203×(如果是女性0.742)
Scr为血清肌酐(mg/dl),血肌酐的单位换算:1mg/dL=88.41u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