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氰化物蒸馏是否可以加硫酸

氰化物蒸馏是否可以加硫酸

发布时间:2022-12-22 10:43:30

A. 氰化物测定最后颜色变白

没有变白。
(1) 氰化物有剧毒,砒啶也有毒,分析操作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沾污皮肤和眼睛。当水样中干扰物质浓度不是很大时,通过酸性条件下的预蒸馏,使简单氰化物转变为氰化氢从水中释放出来,再使之通过氢氧化钠洗涤液而收集起来,即可将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区分开来,并使氰化物浓度提高、降低检出限值。(2) 水样中干扰物质浓度较大,就应当首先采取有关措施,消除其影响。氧化剂的存在,会使氰化物分解,如果怀疑水中有氧化剂,可以采取加入适量硫代硫酸钠的方法排除其干扰。水样应贮存于聚乙烯瓶中,采集后,应在24h内进行分析。必要时,应加入固体氢氧化钠或浓氢氧化钠溶液,使水样pH值提高到12~12.5。(3) 硫化物在酸性蒸馏时,可呈硫化氢态被蒸出,并被碱液吸收,因此必须预先除去。除硫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酸性条件下,加入不能氧化CN-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S2-氧化后再蒸馏;二是加入适量CdCO3或CbCO3固体粉末,使生成金属的硫化物沉淀,将沉淀过滤后再蒸馏。(4) 在酸性蒸馏时,油类物质也可被蒸出,此时可以用(1+9)醋酸调节水样pH值至6~7后,迅速用水样体积20%的己烷或氯仿进行一次(不可多次)萃取,随后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水样pH值提高到12~12.5再蒸馏。(5) 含高浓度的碳酸盐的水样在酸性蒸馏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洗涤液收集而影响测定结果。遇高浓度的碳酸盐的污水时,可用氢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固定水样,使水样pH值提高到12~12.5并经过沉淀后,再倾上清液于样品瓶中。(6) 采用光度法测定氰化物时,反应溶液的pH值直接影响显色的吸光值。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吸收液的碱浓度,注意磷酸盐缓冲液的缓冲容量。在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液后,需注意测定是否能达到最适的pH值范围。另外,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之后,必须以pH计测量其pH值,了解其是否符合要求,以避免因试剂不纯或含有结晶水而出现较大的偏差。(7) 氯铵T的有效氯含量的改变,也是氰化物测定不准的常见原因。当出现不显色或显色不呈线性、灵敏度低等现象时,除了溶液pH值出现偏差这个原因以外,往往与氯铵T质量有关。因此,氯铵T的有效氯的含量必须在11%以上,已分解或配制后出现混浊沉淀物的不能再用。

B. 总氰化物蒸馏时可以用其他酸调节PH<2吗

在懵懂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掉标准中要求的东西。磷酸很难买吗??

C. 浓硫酸能不能氧化氰离子

不可以的。
浓硫酸虽然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但是对于氰根是没有降解能力的。
而且氰根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挥发出氰化氢气体。
降解氰根,可以通过高温加热、氯气氧化、络合沉淀等方法。

D. 氰化物不能与什么混放

氰化物不得与酸类放置,也不得将酸类物质带入氰化物溶液槽。氰化物溶液和酸溶液不能共用鼓风机。

酸液浸蚀的工件在进入氰化物溶解前,必须彻底清洗附着的酸类物质。应特别注意防止有鸡蛋孔和袋状零件将酸液带入氰化物溶液。

操作者的手、脸和其他部位有切伤或皮肤损伤时,严禁与氰化物接角。如在操作中不慎氰化物接触了,应立即用清冲洗,并速去医院治疗。 严格规定使用吸气装置和防护用品。接触氰化物时,绝对禁止饮食和吸烟。

配合氰化物镀液时,操作者必须站在上风方向,防止中毒。 放置过氰化物的容器和工具和工作场所,必须使用硫酸亚铁溶液和5%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用水彻底清洗。

工作结束后,人员应立即更换工作服和其他防护用品。必要时消毒护用品进行消毒、清洗、保存柜台,不得带到其他地方。同时,对方、脸和全身进行严格的消毒清洗。

发现氰化物中毒时,用手帕或棉花在1min内吸入5滴戊烯酯,同时在0分之4的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10ml过氧化氢水中加入3ml水)溶液,立即送往医院接受救治。 氰化物的存放、称量及其溶液的配制,应有专人负责。

E. 请问氰化电镀需要用硫酸还是盐酸 加酸的作用是什么

加酸的话估计是不要命了。

氰化物遇酸会产生剧毒气体,所以氰化物电镀不可能用到酸
硫酸和盐酸只能用到电镀前处理工程,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并中和脱脂工程残留的碱性药液。

正解!!!!!

《电镀手册第三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最新电镀手册、化学镀镍、电镀药水分析等资料需要的话我传给你。珍惜生命吧兄弟!

F. 为什么在蒸馏前向水装置发生器内装水时要加几毫升硫酸,而在蒸馏样品中却要加

因为在水中加入浓硫酸时,由于硫酸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会沉入水底,而且硫酸在水中稀释过程要放出大量的热,很容易将含有硫酸的水飞溅出来伤人。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水缓慢的沿着容器壁加入,同时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硫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是H2SO4,硫的最重要的含氧酸,且属于强酸。纯净的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10.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塔式法和接触法制取。前者所得为粗制稀硫酸,质量分数一般在75%左右。

蒸馏时要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的原因:

1、这部分馏液称为“前馏分”或“馏头”前馏分蒸完,温度趋于稳定后,蒸出的就是较纯的物质。

2、蒸馏是慢慢升温的过程,而产品的沸点是一个固定的值,在到达那个固定值前可能有杂质随温度升高被蒸出去了,那一部分要弃去。

3、蒸馏设备中含有许多杂质,刚出来的水起到了清洗作用。

蒸馏水的制备方法:

1、搭设装置。

2、加热水蒸汽发生器同时添加药品于三口瓶中。

3、T形夹冒蒸汽后关闭T形夹同时打开水源放冷凝水。

4、三口瓶中澄清后蒸馏结束,打开T形夹关闭热源关闭冷凝水水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硫酸

G. 为什么含氰水在碱性条件加双氧水才起到反应

CN-离子有还原性,H2O2有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CN-+H2O+H2O2=2CO2+N2+H2O+2OH-

H. 总氰化物质控要蒸馏吗

总氰化物质控要蒸馏的。

由于要蒸馏,所以可以增加采样体积,即采用50毫升的吸收管采样;如果需要大体积的蒸馏条件,可以将采样管的吸收液,在加需要体积的 “空白稀释液”,再蒸馏。



中毒原理

其毒性跟CN离子对重金属离子的超强络合能力有关。CN 主要跟细胞色素P450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从而使其失去在呼吸链中起到的传递电子能力,进而使中毒者死亡。氰化物中毒一般都很迅速。

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方法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静脉注射,同时使那些尚有意识的病人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进行血管扩张来克服缺氧。常见的氰化物中毒原因是误食含氰果仁儿,比如苦杏仁儿、白果等。中毒后会发出一种独特的苦杏仁味。

I. 为什么要在蒸馏烧瓶加几滴硫酸

A、蒸馏时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蒸馏物蒸气的温度,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A正确;
B、硫酸铜过量,溶液呈酸性,新制氢氧化钠和葡萄糖的反应应该在碱性环境中发生,故B错误;
C、钠的还原性很强,能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D、浓硝酸见光易分解,需避光保存,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贮存在避光、低温处,故D正确.
故选:B.

J. 为什么氰化物不能与有机物混合

,,,,不能互相混合的废液
,过氧化物与有机物;

2、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

3、盐酸、氢氟酸等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

4、浓硫酸、磺酸、羟基酸、聚磷酸等酸类与其它的酸;

5、铵盐、挥发性胺与碱。
氰化物的毒害很严重,操作不当,会危急人的生命,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制度。以下各条务必要认真遵守。 ①必须严格遵守氰化物剧毒品的存放和领用制度。存放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的库房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并且是双人双锁保管,有领用审批和签字制度,有明确的用途和去向。 ②工作者必须是接受过使用氰化物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的人员,要求熟悉氰化物的特性和它的危害性,操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③使用氰化物电解液时,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装置,应该是先开抽风机,然后操作。 ④氰化物遇酸类物质产生反应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气体,影响环境和安全生产,因此氰化物不能摆放在酸类物质的附近,酸类溶液不能与氰化物溶液共用抽风系统。 ⑤工件进入氰化物溶液之前,必须将酸类物质彻底清洗干净(特别是有盲孔的或袋状的工件),以杜绝酸液带进氰化物溶液中。 ⑥配制和添加氰化物时速度应缓慢,一方面使它能在溶液中充分扩散起反应,同时要避免溶液外溅。为了减少氰化物的分解挥发,防止环境的污染,溶液的温度不宜超过60℃。 ⑦盛过和使用过氰化物的容器和工具必须用硫酸亚铁溶液作消毒处理后,再用水彻底冲洗干净(专用于盛装氰化物)。凡含有氰化物的废水、废渣等都应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 ⑧操作人员皮肤有破伤时,不得直接操作氰化物。清理氰化物电解

阅读全文

与氰化物蒸馏是否可以加硫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揭阳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多少钱 浏览:155
西安污水池清洗公司 浏览:912
迷你发光字树脂发光字区别 浏览:261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 浏览:705
化学edi 浏览:371
沃克净水机产生多少废水 浏览:425
戴森净化器hp00怎么清洗滤网 浏览:788
超滤膜可做RO前置吗 浏览:911
清除电水热水瓶的水垢 浏览:422
水瓶里面放酸醋可以去水垢吗 浏览:307
广州化学实验废液污水怎么处理 浏览:436
edi证查询 浏览:974
钢管防腐环氧树脂漆分类 浏览:719
环氧树脂自流平材料技术要求 浏览:497
蒸汽炉除垢剂的用法 浏览:298
石油蒸馏加沸石吗 浏览:180
超滤膜的进出水压差是多少 浏览:651
安徽润心水处理怎么样 浏览:487
ro膜可以用柠檬酸浸泡吗 浏览:640
净水器反渗透膜包装纸要撕掉吗 浏览: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