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轼李清照如梦令大全
李清照
如梦令(来一)
常记自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苏轼的如梦令:
1、《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宋] 苏轼
2、《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宋] 苏轼
3、《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宋] 苏轼
4、《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望小桥流水。
[宋] 苏轼
5、《如梦令·城上层楼叠巘》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水垢何曾相受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如梦令》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叁』 如梦令的意思
“如梦令”作为词调,原名《忆仙姿》。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一词注云版:“权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这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记述了词人的一个生活片断。此词风趣横生,富有少女情韵,推测为词人的早年之作。那时,她家境优越,生活优裕,无忧无虑。
『肆』 如梦令的诗句
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⒊《如梦令·春景》
宋 ·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这样吹吠下去,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⒋《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⒌《如梦令·燕子几曾归去》
[宋] 辛弃疾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译文:
开头两句写燕归。燕子春向北来,秋复南返,看似归去,其实几曾归去,只是到绿色山岩深处寻幽访胜去了。唐僧拾得诗说:“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闻伐匈奴尽,婆娑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伍』 第二小题的答案,谁能做一下,最好两种情况都谈谈…
一、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人虽然说自己是乾坤间的一个腐儒专,他像云一样到属处漂泊,但“永夜月同孤”却表明他高洁的心没变;而颈联和尾联尤其能表现作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虽然身当暮年,但壮心不已;秋风萧瑟,诗人反而觉得病体好转;老马虽然不能跑长途,但仍能发挥作用。整首诗气势高昂,落寞却不颓废,反映了积极向上,不甘无为的精神状态。
二、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诗人的愤愤之情可以说贯穿全诗。首联中,诗人就说自己是一个腐儒,暗含不能为人所用的幽愤;颔联则以云月为喻,表达了自己品行高洁却身世飘零的失意;颈联尾联中,诗人说道,自己壮心未已,却不料被人看作一匹“老马”以为不能长途奔驰,失意落寞之情显而易见,怨愤之情溢于诗里行间。
总算打完了……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_^
『陆』 如梦令这首诗解释诗义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版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权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柒』 请帮忙解释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谢谢
第一首词中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水代表洁静,垢代表污浊,在禅的最高境内界言,是容不分动静和洁垢的。到了这种境界之后,当然是不受污染的“道人”,自然用不着擦背人用力去垢了。
东坡在第二首词中,力勉求道的人,要如入浴的人一样,努力去垢,洗去污垢,而臻圣洁的地步,以便度人悟人。
『捌』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是什么意思
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载有“浴室挂壶”一条。浴室要挂作为商标用的壶,当然是公共浴室了。老扬州的浴室门口都要挂一个灯笼,中午点亮凌晨吹灭,一点亮就是告诉顾客,本浴室开张了。所以扬州有句歇后语是:“澡堂的灯笼——天天挂”。曾经做过扬州太守的宋代文学家苏轼,不但常到浴室洗澡,还不时找人擦背。有他的一首《如梦令》词为证:“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也就是对擦背人说:“请你手脚要轻些,我常来沐浴,身上没有多少污垢。”追溯扬州沐浴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汉墓陈列馆内西汉广陵王刘胥的墓内,就有专门的沐浴间。
据了解,《大清盐商》剧中,四大总商之一的马德昌带着自己儿子去拜访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德恭,以文人雅士自居的卢德恭当场吟咏了一首描写洗澡搓背的词“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据文史专家介绍,这首词本来是苏轼写的,大意说的就是洗澡搓背的事情。
洗澡搓背,在寻常人眼中本来是一件俗事。然而在沐浴文化盛行的扬州,在文人雅士卢德恭的眼中却是一件大雅之事。怪不得剧中卢德恭会这样说:“这洗澡搓背之事也能够入诗,东坡先生是参得人生三味,才能写出这样禅心道骨的好事啊。”
『玖』 诗词鉴赏 苏轼《如梦令》二首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释:
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
②玉堂:翰林院。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在苏轼的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这是“传语”的内容 ,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遥想。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也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赶快归去。
这阕《如梦令》,是苏轼的韶秀之作,象山间的一湾清溪,象西天的一抹晚霞,淡雅自然,无一字雕刻,无一语奇险,无毫厘粗豪气息。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干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拾』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解释
直译:其一水和污垢何曾在一块共存过 细细看来两个都有又两个都没版有遂和擦背的人说 呵呵 这麽长时权间劳烦你一直搓背 稍微轻点 轻点 本居士身上没那么多灰!! 这首词应该就是苏轼的自嘲语吧 合着有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的味道 其二你替我擦澡 自己先洗干净了才能给我搓背洗干净啊 看看现在热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 故和搓澡人说 一起在早澡堂里吧 (那搓澡人肯定会推辞 说 不敢不敢 因为好歹东坡先生是士人)所以 东坡就说 尽管洗 尽管洗 没事 没事 俯为人间一切这句很难解 但是要合着上首的意思和通篇的意境就很明白了 那就是低下头俯下身来方能看清世间的一切 因为最低层才是根本 水载舟者也 以覆舟者。在此 可见苏轼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 总是以低姿态亲民 正体现了他那种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造福于民 呵呵 我颇慕苏东坡就在于此 当年乌台诗案后 苏轼一直被贬 而且越贬越往南 离汴京就越远 但是 无论怎样 苏轼总能用自己手里仅有的权利造福于民 这恐怕是不一般的士大夫所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