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過濾性病毒是什麼
過濾性病毒應該叫做濾過性病毒,過去人們用過濾的方法來查找致病因子,回使用的是不答能是有細胞結構濾過的濾過裝置,但後來發現,濾過液中仍然有可以致病的物質,那就是病毒,他不具有細胞結構,而且體積非常小,所以可以濾過,因此人們稱這種致病物質為濾過性病毒
⑵ 病毒是什麼
你指電腦病毒還是生活中德病毒。。。
好吧。。。都說說吧。。
--------------------------------------
這是生活中德病毒的解釋::病毒(virus)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營寄生生活的生命體。(最小的生命體。。高中書上說的。。)僅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的專營細胞內生存的寄生物。無細胞結構,為纖細的病原體。
——————————————————————
電腦病毒:一種具有隱蔽性、破壞性、傳染性的惡意代碼。病毒無法自動獲得運行的機會,必須附著在其他可執行程序代碼上或隱藏在具有執行腳本的數據文件中才能被執行。
在《中華人名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計算機被明確定義為:「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計算機病毒是破壞計算機上現有文件的滲透。計算機病毒之所以用生物學上的「病毒」一詞命名,是因為它們使用類似手法在計算機之間傳播。 計算機病毒主要攻擊可執行文件和文檔。為進行復制,病毒將「本體」附加在目標文件末尾。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方式可簡述如下:執行被感染文件後,病毒(在原始應用程序之前)自我啟動並執行其預定義的任務。只有在此之後,原始應用程序才開始運行。除非用戶自己(意外或故意)運行或打開惡意程序,否則病毒無法感染計算機。 計算機病毒的活動和嚴重性各有不同。其中有些病毒非常危險,因為它們會故意刪除硬碟驅動器上的文件。另一方面,一些病毒不造成實際破壞,它們只是騷擾用戶,展示其作者的技術技巧。 必須注意,病毒(相比木馬或間諜軟體)正越來越少見,因為它們對惡意軟體作者的商業吸引力不足。而且,「病毒」一詞常常被誤用來涵蓋所有類型的滲透。目前這種狀況正在逐漸改變,人們開始使用更為准確的術語「惡意軟體」。 如果您的計算機感染了病毒,必須將被感染文件恢復為初始狀態,即通過使用病毒防護程序清理它們。 病毒示例包括:OneHalf、Tenga 和 Yankee Doodle。
————————————因為病毒(生活中)的解釋太長。。移到下面。。。
基本信息
概述 病毒 病毒
是顆粒很小、以納米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以復制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多數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其主要特點是: ①形體極其微小,一般都能通過細菌濾器,因此病毒原叫「過濾性病毒」,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 ②沒有細胞構造,其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故又稱「分子生物」;③每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無產能酶系,也無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質等「元件」的裝配實現其大量繁殖; ⑥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並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 簡單理解 病毒,是一類不具細胞結構,具有遺傳、復制等生命特徵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製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所以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病毒的分類: 從遺傳物質分類: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質病毒(如:朊病毒) 從病毒結構分類:真病毒(Euvirus,簡稱病毒)和亞病毒(Subvirus,包括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從寄主類型分類:噬菌體(細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動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從性質來分:溫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態 (1) 球狀病毒;(2)桿狀病毒;(3)磚形病毒;(4)冠狀病毒;(5)絲狀病毒 (6)有包膜的球狀病毒;(7)具有球狀頭部的病毒;(8)封於包含體內的昆蟲病毒。 病毒粒的對稱體制: 病毒粒的對稱體制只有兩種,即螺旋對稱(代表煙草花葉病毒)和二十 面體對稱(等軸對稱,代表腺病毒)。一些結構較復雜的病毒,實質上是上述兩種對稱相結合的結果,故稱作復合對稱(代表T偶數噬菌體) 病毒的大小 多數病毒直徑在100nm(20~200nm),較大的病毒直徑為300-450納米(nm),較小的病毒直徑僅為18-22納米 病毒的組成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由於病毒是一類非細胞生物體,故單個病毒個體不能稱作"單細胞",這樣就產生了病毒粒或病毒體(virion).病毒粒有時也稱病毒顆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專指成熟的結構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單個病毒.核酸位於它的中心,稱為核心(core)或基因組(genome),蛋白質包圍在核心周圍,形成了衣殼(capsid).衣殼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結構和抗原成分,有保護核酸等作用.衣殼是由許多在電鏡下可辨別的形態學亞單位(subunit)——衣殼粒(capsomere)所構成。核心和衣殼合稱核心殼 (nucleocapsid)。有些較復雜的病毒,(一般為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殼外還被一層含蛋白質或糖蛋白(glycoprotein)的類脂雙層膜覆蓋著,這層膜稱為包膜(envelope)。包膜中的類脂來自宿主細胞膜。有的包膜上還長有刺突(spike)等附屬物。包膜的有無及其性質與該病毒的宿主專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關。昆蟲病毒中有1類多角體病毒,其核殼被蛋白晶體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體。 病毒的復制過程叫做復制周期。其大致可分為連續的五個階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裝配)、裂解(釋放)。 病毒出現假說: 1.蛋白質、核酸遺失說: 大生物(此處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區別於病毒的非細胞結構生物)由於細胞脫落和破裂,導致游離的蛋白質和DNA、RNA的出現,在某種情況下,這些蛋白質由於化學作用形成了一個內部可容納小分子的結構,很多這樣的蛋白質,裡面裹著DNA或者RNA,甚至單獨的蛋白質和單獨的DNA、RNA游離,這些散落的游離的分子,有一些個別的和大生物細胞膜有親和性,大生物細胞通過吞噬作用使其進入細胞,其DNA、RNA得以表達,然後通過進化形成現在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說: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體,早在沒有細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時的病毒還只限於蛋白質和核酸,沒有表現出病毒的寄生特徵,當細胞體生物出現之後,個別這種蛋白質和核酸或他們的復合體表現出寄生性,後續過程同上。
來源
在病毒大家庭中,有一種病毒有著特殊的地位,這就是煙草花葉病毒。無論是病毒的發現,還是後來對病毒的深入研究,煙草花葉病毒都是病毒學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起著與眾不同的作用。 1886年,在荷蘭工作的德國人麥爾(Mayer)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草植株的葉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煙草的葉脈中,能引起花葉病,證明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通過對葉子和土壤的分析,麥爾指出煙草花葉病是由細菌引起的。 1892年,俄國的伊萬諾夫斯基(Ivanovski)重復了麥爾的試驗,證實了麥爾所看到的現象,而且進一步發現,患病煙草植株的葉片汁液,通過細菌過濾器後,還能引發健康的煙草植株發生花葉病。這種現象起碼可以說明,致病的病原體不是細菌,但伊萬諾夫斯基將其解釋為是由於細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細菌致病說的極盛時代,伊萬諾夫斯基未能做進一步的思考,從而錯失了一次獲得重大發現的機會。 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Beijerinck)同樣證實了麥爾的觀察結果,並同伊萬諾夫斯基一樣,發現煙草花葉病病原能夠通過細菌過濾器。但貝傑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煙草花葉病株的汁液置於瓊脂凝膠塊的表面,發現細菌在凝膠中以適度的速度擴散,而感染煙草花葉病的物質仍滯留於瓊脂的表面。從這些實驗結果,貝傑林克指出,引起煙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有三個特點:1,能通過細菌過濾器;2,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繁殖;3,在體外非生命物質中不能生長。根據這幾個特點他提出這種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神奇的病毒「誕生」了! 幾乎是同時,德國細菌學家勒夫勒(Loeffler)和費羅施(Frosh)發現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過細菌濾器,從而再次證明伊萬諾夫斯基和貝傑林克的重大發現。 「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但至今對它還沒有公認的定義。最初用來識別病毒的性狀,如個體微小、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看到、可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過濾器、在人工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具有致病性等,現仍有實用意義。但從本質上區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徵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病毒缺乏獨立的代謝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利用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器來復制其核酸並合成由其核酸所編碼的蛋白,最後裝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單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從細胞到細胞或從宿主到宿主傳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詞的涵義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增殖方式是獨具特點的,只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復制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它的特點是:只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含有功能性核糖體或其它細胞器;RNA病毒,全部遺傳信息都在RNA上編碼,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是獨特的;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增殖,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系統復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或稱病毒體(完整的病毒顆粒是指成熟的病毒個體)。 由於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於培養和定量,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後,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實踐方面,病毒的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如病毒疫苗的發展,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等。1982 年將資料齊全而能分類的病毒劃分為7大群:(雙鏈)ds DNA,有包膜;(雙鏈)ds DNA,無包膜 ;(單鏈)ss DNA ,無包膜;(雙鏈)ds RNA,有包膜;(雙鏈)ds RNA,無包膜; (單鏈)ss RNA,有包膜;(單鏈)ss RNA,無包膜。
特性
病毒性質的兩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兩重性 1.病毒存在的兩重性 病毒的生命活動很特殊,對細胞有絕對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細胞外形式,一是細胞內形式。存在於細胞外環境時,則不顯復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體或病毒顆粒形式。進入細胞內則解體釋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細胞內環境的條件以獨特的生命活動體系進行復制,是為核酸分子形式。 2.病毒的結晶性與非結晶性 病毒可提純為結晶體。我們知道結晶體是一個化學概念,是很多無機化合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認為某些病毒有化學結晶型和生命活動型的兩種形式。 3.顆粒形式與基因形式 病毒以顆粒形式存在於細胞之外,此時,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細胞病毒解體而釋放出核酸基因組,然後才能進行復制和增殖,並產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組整合於細胞基因組,隨細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時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顆粒形式增殖,這是病毒潛伏感染的一種方式。
⑶ 過濾性病毒是什麼
過濾抄性病毒,通常叫濾過襲性病毒。主要用在生物學和病理學上。濾過性病毒,過去人們用過濾的方法來查找致病因子,使用的是不能是有細胞結構濾過的濾過裝置,但後來發現,濾過液中仍然有可以致病的物質,那就是病毒,他不具有細胞結構,而且體積非常小,所以可以濾過,因此人們稱這種致病物質為濾過性病毒。關於這點你可以參考下文:http://ke..com/view/1452876.htm
而在電腦上,在防病毒程序的防護范圍之內,更值得注意的是非濾過性病毒。非過濾性病毒包括口令破解軟體、嗅探器軟體、鍵盤輸入記錄軟體,遠程特洛伊和諜件等等,組織內部或者外部的攻擊者使用這些軟體來獲取口令、偵察網路通信、記錄私人通信,暗地接收和傳遞遠程主機的非授權命令,而有些私自安裝的P2P軟體實際上等於在企業的防火牆上開了一個口子。 非濾過性病毒有增長的趨勢,對它的防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⑷ 什麼是非過濾性病毒
非過濾性病毒
過濾性病毒包括口令破解軟體、嗅探器軟體、鍵盤輸入記錄軟體,遠程特洛伊和諜件等等,組織內部或者外部的攻擊者使用這些軟體來獲取口令、偵察網路通信、記錄私人通信,暗地接收和傳遞遠程主機的非授權命令,而有些私自安裝的P2P軟體實際上等於在企業的防火牆上開了一個口子。 非濾過性病毒有增長的趨勢,對它的防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與非過濾性病毒病毒有關的概念包括:
(1)諜件
諜件(Spyware)與商業產品軟體有關,有些商業軟體產品在安裝到用戶機器上的時候,未經用戶授權就通過Internet連接,讓用戶方軟體與開發商軟體進行通信,這部分通信軟體就叫做諜件。用戶只有安裝了基於主機的防火牆,通過記錄網路活動,才可能發現軟體產品與其開發商在進行定期通訊。諜件作為商用軟體包的一部分,多數是無害的,其目的多在於掃描系統,取得用戶的私有數據。
(2)遠程訪問特洛伊
遠程訪問特洛伊RAT 是安裝在受害者機器上,實現非授權的網路訪問的程序,比如NetBus 和SubSeven 可以偽裝成其他程序,迷惑用戶安裝,比如偽裝成可以執行的電子郵件,或者Web下載文件,或者游戲和賀卡等,也可以通過物理接近的方式直接安裝。
(3)Zombies
惡意代碼不都是從內部進行控制的,在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中,Internet的不少 站點受到其他主機上 zombies程序的攻擊。zombies程序可以利用網路上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漏洞將自動攻擊腳本安裝到多台主機上,這些主機成為受害者而聽從攻擊者指揮,在某個時刻,匯集到一起去再去攻擊其他的受害者。
(4)破解和嗅探程序和網路漏洞掃描
口令破解、網路嗅探和網路漏洞掃描是公司內部人員偵察同事,取得非法的資源訪問許可權的主要手段,這些攻擊工具不是自動執行, 而是被隱蔽地操縱。
(5)鍵盤記錄程序
某些用戶組織使用PC活動監視軟體監視使用者的操作情況,通過鍵盤記錄,防止雇員不適當的使用資源,或者收集罪犯的證據。這種軟體也可以被攻擊者用來進行信息刺探和網路攻擊。
(6)P2P 系統.
基於Internet的點到點 (peer-to-peer)的應用程序比如 Napster、Gotomypc、AIM 和 Groove,以及遠程訪問工具通道像Gotomypc,這些程序都可以通過HTTP或者其他公共埠穿透防火牆,從而讓雇員建立起自己的VPN,這種方式對於組織或者公司有時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些程序首先要從內部的PC 遠程連接到外邊的Gotomypc 主機,然後用戶通過這個連接就可以訪問辦公室的PC。這種連接如果被利用,就會給組織或者企業帶來很大的危害。
⑸ 帶狀皰疹是什麼病啊
建議:患者您好!帶狀皰疹是皰疹的一種,危害很大,下面為您詳細的分析一下內帶狀皰疹容! 1、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但以腰背部為多見。帶狀皰疹是由過濾性病毒、外傷、梅毒、脊髓疾病、砒霜中毒引起的。 2、帶狀皰疹初起時患部往往有瘙癢、灼熱或疼痛的感覺,有時還伴有全身不適、發熱、食慾不振等前期症狀,帶狀皰疹病毒常常在初次原發感染後表現為水痘,通常出現在兒童患者中再次或繼發感染病毒後即為帶狀皰疹,水痘發作時,會發生刀割般的疾痛(神經痛),並會在病原神經的皮膚上引發水泡似的疹子。 3、不斷有新疹出現,新舊疹群依神經行走分布,排列呈帶狀,疹群之間皮膚正常,帶狀皰疹影響到顏面神經,患者會發生顏面麻痹,如果影響到眼睛,角膜會受損。
⑹ betadine是什麼葯
治療真菌性角膜炎葯物。
⑺ 過濾性病毒什麼症狀
我想你也是看了《康熙來了》,想知道舒淇說的過濾性病毒是什麼吧。
看了一些過濾版性病毒的介紹,權很多病毒都屬於這個范疇。(可以參考1樓的)
打個比方,就好比淋病、梅毒、疣都屬於性病、傳染病一樣。
而舒淇得的是「唇部皰疹」。我們俗稱的「上火」。是一種很頑固的容易復發的病毒。
所以她才試圖用很艷的口紅來掩蓋。
其實我們經常患上一些小毛病,都是免疫力下降的信號。
和精神狀態,工作生活壓力都有關。
⑻ 日語里「アスペルガー癥候群」這種病大致是指什麼
阿斯伯格綜合征
阿斯伯格綜合征()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或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具有與孤獨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復、刻板的活動方式。在分類上與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育障礙,但又不同於孤獨症,與孤獨症的區別在於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
目前該病病因不明。但研究顯示,遺傳基因、生物化學、過濾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及環境問題都可能是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原因。罹患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概率為0.07%,即平均每一萬名新生兒會有7名是患者。
2臨床表現
1.人際交往困難
患者願意與人交往,喜歡與同伴玩耍,但是缺乏交往技巧,不理解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表達的信息,採用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因此難以形成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發展友誼,不能靈活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孤立。與孤獨症患兒的表現區別在於孤獨症患者是退縮的,他們似乎對周圍的人不感興趣,不主動與同伴建立聯系,但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經常渴望甚至盡力想與其他人建立聯系,卻缺乏技能做到這一點。
2.語言交流困難
盡管患者的語言發育正常、表達流暢,但是使用語言來進行溝通的能力差,在交談過程中察言觀色的能力差,不關注對方的反應,不管對方對所談內容是否感興趣,也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交談中使用較多的書面語言,咬文嚼字,給人以古板、生硬、誇張的感覺。對於對方的談話,患者只能理解簡短、清晰明了的語句,難以領會幽默、隱喻、雙關意義的語句。
3.行為模式刻板儀式化,興趣愛好局限特殊
行為模式刻板儀式化表現為固執地保持日常活動的程序,如上學必須走相同的路線,若當天的課程有變動、交通堵塞耽誤了時間等均會使患者感到煩躁。也有的患者每天吃同樣的飯菜,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解大小便,定時上床睡覺,只用同樣的被子和枕頭,入睡時必須將一個手帕蓋住眼睛等。一旦這些行為活動程序被改變,患者會表現出焦慮不安、煩躁。患者常常有某些特殊的愛好和收藏,如記憶火車時刻表、彩票獲獎者、名山或大廈的高度、收藏電話卡,顯得比較怪癖。應當鼓勵和利用患者的這些興趣愛好,讓他們成年後從事相關的職業或研究。
4.笨拙的運動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診斷依據外,還有一個症狀作為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相關表現而非診斷依據,即運動發育延遲和運動笨拙。阿斯柏格綜合征患者可能會有運動技能發展落後的個人史,如比同齡人更晚學會騎自行車、接球、開罐頭等。通常他們是不靈活,步態僵化、姿勢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視覺-運動協調能力方面有顯著缺陷。
3檢查
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家長在患兒30個月之內通過常規的發育篩查可以發現某些異常。對於此病的診斷,需要使用一些不同的測量工具,包括阿斯伯格診斷量表(ASDS)、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ASSQ)及兒童阿斯伯格綜合征測試(CAST)等。
4診斷
阿斯伯格綜合征(被稱為"阿斯伯格紊亂")在DSM-IV中的定義(APA1994):
1.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礙,表現出至少以下兩種情況才能定性地判斷:
(1)在使用一些非言語性的行為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上有顯著的缺損,如目光對視、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手勢。
(2)不能建立與其年齡相稱的適當的夥伴關系。
(3)缺乏自發地尋找其他人分享快樂喜好或成功的慾望。
(4)缺少交際性和情感性的互惠行為。
2.在行為喜好和活動方面固執地堅持重復和不變的模式,表現出至少以下一種情況:
(1)總是處於一種或以上不變、有限的興趣模式中,而其強烈程度和興趣集中的地方都不正常。
(2)顯著、頑固地堅持一些特殊、無意義的程序和儀式。
(3)重復不變地維持一些自己形成的特殊習慣。
(4)長時間地注意物體的一部分。
3.上述障礙嚴重損害了兒童在社會交往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4.在語言發育上沒有明顯的具有臨床意義的全面遲滯(比如在兩歲以前會講單個詞、三歲以前懂得使用交談性的短語)。
5.在認知能力的發育自理能力、適應行為(社交方面的除外)和兒童時期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等方面的發育不存在明顯的具有臨床意義的遲滯。
6.不符合其他明確的廣泛性發育遲滯和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標准。
5治療
1.總體治療目標
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總體治療目標是管理患者的不良症狀,教育訓練其獲得與年齡相符的社交、交流和職業技能,以彌補阿斯伯格患者發育過程中未曾自然獲得的技能;同時通過對患者多方面評估,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措施。理想的治療著重於阿斯伯格綜合征核心症狀的改善,包括改善交流技能或刻板的行為模式。越早治療,總體預後越好。針對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治療措施包括:
(1)社交技能訓練是增強人際交流最有效的方式。
(2)認知行為訓練可以增強對疾病相關的焦慮和爆發性情緒的壓力管理,減少刻板的興趣和行為模式。
(3)葯物治療,對於存在的共病如重症抑鬱障礙或焦慮障礙進行相應治療
(4)職業治療或物理治療改善感覺整合障礙和運動協調障礙。
(5)社交干預,著重語言治療,促進患者進行正常的對話交流。
(6)對家長進行訓練和支持,尤其是在家中經常使用的行為技巧。
2.葯物治療
沒有葯物可以直接治療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核心症狀。盡管如此,針對阿斯伯格綜合征共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葯物治療聯合行為干預和環境適應可以有效改善焦慮障礙、重症抑鬱障礙、注意力缺陷和激越症狀。非典型抗精神病葯利培酮和奧氮平可以減少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相關症狀,利培酮可以減少重復、刻板和自傷行為、突然爆發的激越和沖動。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氟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對刻板的興趣和行為模式治療有效。
6預防
因病因未明,尚無特效預防手段。
⑼ 病毒從內到外是什麼
這里說的病毒是那種的,病毒分兩類,一類是生物病毒,一類是程序病毒。種類不同自然也不一樣。
病毒
開放分類:微生物生物學病毒自然
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單一核酸(DNA/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製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所以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病毒由兩到三個成份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質組成的朊病毒並不屬於病毒);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此外,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的包膜環繞在外。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復合型結構。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
形態特徵/病毒編輯
①形體極其微小,一般都能通過細菌濾器,因此病毒原叫「過濾性病毒」,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不同病毒的大小變動於20~450納米之間。最大的為痘病毒科,大小為(170~260)×(300~450)納米,最小的為雙聯病毒科,直徑18~20納米。
②沒有細胞構造,其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故又稱「分子生物」;
③每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無產能酶系,也無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質等「元件」的裝配實現其大量繁殖
⑥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並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
生物特性/病毒編輯
病毒性質的兩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兩重性
1.病毒存在的兩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動很特殊,對細胞有絕對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細胞外形式,一是細胞內形式。存在於細胞外環境時,則不顯復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體或病毒顆粒形式。進入細胞內則解體釋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細胞內環境的條件以獨特的生命活動體系進行復制,是為核酸分子形式。
⒉病毒的結晶性與非結晶性病毒可提純為結晶體。我們知道結晶體是一個化學概念,是很多無機化合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認為某些病毒有化學結晶型和生命活動型的兩種形式。
3.顆粒形式與基因形式病毒以顆粒形式存在於細胞之外,此時,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細胞病毒解體而釋放出核酸基因組,然後才能進行復制和增殖,並產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組整合於細胞基因組,隨細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時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顆粒形式增殖,這是病毒潛伏感染的一種方式。
二、病毒結構和功能的兩重性
1.標准病毒與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過程中,由於其基因組因某種微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轉錄過程的錯誤而發生突變,以致有裝配不全的病毒顆粒產生,稱為缺陷病毒,產生缺陷病毒的原親代病毒,則稱為標准病毒,缺陷病毒顆粒有干擾標准病毒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與真病毒一種細胞有兩種病毒同時感染的情況,在增殖過程中,一種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殼,這就是真病毒,是這種病毒的應有「面目」;如果一種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外殼來編碼,則稱為假病毒,此時一種病毒的本來性質,被另一種病毒的性質所掩蓋。
3.雜種病毒和純種病毒兩種病毒混合感染時,除了出現假型病毒外,還有可能出現病毒核酸重組的情況,即一種病毒顆粒之中,可含有兩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此可稱為雜種病毒,這是病毒學中一個相當常見的現象。
三、病毒病理學的兩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關於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問題,是同宿主細胞相對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機體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在細胞水平有細胞病變作用,但在機體水平可能並不顯示臨床症狀,此可稱為亞臨床感染或不顯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臨床症狀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現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現慢性感染;有的則既有急性過程,也有慢性過程。
目前對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謝上無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們小於細胞,但大於大多數大分子,他們無例外地在生活細胞內繁殖,他們含有一個蛋白質或脂蛋白外殼和一種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沒有蛋白質,或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它們作為大分子似乎太復雜,作為生物體它們的生理和復制方式又千姿百態。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強調病毒的特殊性時指出,「病毒應該就是病毒,因為它們是病毒」。
結構形狀/病毒編輯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復合型結構。人們在電鏡下觀察到許多病毒粒體的形態和大小,病毒的形狀同其殼體的基本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病毒的殼體有四種結構類型,與之相對應,病毒顆粒的形狀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螺旋對稱殼體。蛋白質亞基沿中心軸呈螺旋狀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對稱的穩定結構。螺旋對稱的殼體形成直桿狀、彎曲桿狀和線狀等桿狀病毒顆粒。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則為堅硬的桿狀,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的形狀是軟而能彎曲的很長的纖維狀。昆蟲病毒中核型多角體病毒屬成員也多呈桿狀。
煙草花葉病毒結構:病毒RNA捲曲在的由重復的蛋白質亞基組成的螺旋形衣殼中。圖冊
二十面對稱殼體。蛋白質亞基圍繞具立方對稱的正多面體的角或邊排列,進而形成一個封閉的蛋白質的鞘。因二十面體容積為最大,能包裝更多的病毒核酸,所以病毒殼體多取二十面體對稱結構。病毒的殼體為二十面體對稱,大部分動物病毒和少數植物病毒呈球狀病毒顆粒。
具有正二十面體結構的腺病毒的電鏡照片圖冊
復合對稱殼體。僅少數病毒殼體為復合對稱結構。殼體由頭部和尾部組成,包裝有病毒核酸的頭部通常呈二十面體對稱,尾部呈螺旋對稱。具有復合對稱結構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體(tailed phage)。有復合對稱殼體的細菌病毒(噬菌體)和某些動物病毒呈復雜形狀的病毒顆粒。
復合對稱殼體圖冊
包膜型:一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後的宿主的細胞膜(來自細胞表面的質膜或細胞內部的膜,如核膜及內質網膜)環繞在病毒體周圍,形成一層脂質的包膜。包膜上既鑲嵌有來自宿主的膜蛋白也有來自病毒基因組編碼的膜蛋白;而脂質膜本身和其中的糖類則都來自宿主細胞。包膜型病毒位於包膜內的病毒體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體形的。
無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完成復制後,需要宿主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逸出並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常常造成大量非成熟細胞死亡,反而降低了對宿主細胞的利用率。而有了包膜之後,病毒可以通過包膜與宿主的細胞膜融合來出入細胞,而不需要造成細胞死亡。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就採用的是這種策略。大多數的包膜型病毒的感染性都依賴於包膜。
帶狀皰疹病毒的電鏡負染照片顯示其病毒顆粒周圍被包膜所環繞圖冊
化學組成/病毒編輯
病毒圖冊
病毒的基本化學組成是核酸和蛋白質。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種或幾種蛋白質和一種核酸組成,只有少數幾種例外,它們僅僅以核酸形式存在,如類病毒。有些病毒還含有一定量的脂類物質及碳水化合物,等等。一個病毒粒子是由DNA或RNA病毒核酸構成髓核。髓核被稱之為衣殼的蛋白質外殼所包圍。髓核和衣殼統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的核衣殼外麵包被著一層囊膜,囊膜由脂質、蛋白質和糖組成。
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攜帶著病毒的全部遺傳信息,是病毒遺傳和感染的物質基礎。一種病毒的病毒顆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它們以單鏈、雙鏈或環狀多核苷酸組成。一種病毒只有一種特定類型的核酸,DNA或RNA,這與某種特定類型的病毒起源有關。不同種類的病毒其核酸含量有較大的差別。流感病毒的核酸不到病毒顆粒質量的1%,大腸桿菌噬菌體T2、T4、T6的核酸約占病毒顆粒的一半或更多。由於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每種病毒顆粒中的核酸含量並不一致,其結構和功能也有一定的關系。結構復雜的病毒有較多的核酸,結構簡單的病毒只需較少的核酸。
蛋白質
HIV病毒圖冊
蛋白質是病毒的另一類主要成分,包括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
非結構蛋白是指由病毒基因組編碼的,在病毒復制或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結合於病毒顆粒中的蛋白質。
結構蛋白是指構成一個形態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所必需的蛋白質,包括殼體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殼體蛋白是構成病毒殼體結構的蛋白質,由一條或多條多肽鏈折疊形成的蛋白質亞基,是構成殼體蛋白的最小單位。殼體蛋白的主要功能是:1)構成病毒的殼體,保護病毒的核酸。2)無包膜病毒的殼體蛋白參與病毒的吸附、侵入,決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時它們還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包膜蛋白是構成病毒包膜結構的蛋白質,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質蛋白兩類。主要功能是:1)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們與細胞受體相互作用啟動病毒感染發生,有些還介導病毒的侵入。2)還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動物紅血球細胞、細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3)基質蛋白構成膜脂雙層與核衣殼之間的亞膜結構,具有支撐包膜、維持病毒結構的作用,並在病毒芽出成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毒粒酶根據功能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參與病毒侵入、釋放等過程,如T4噬菌體的溶菌酶;一類參與病毒的大分子合成,如逆轉錄病毒的逆轉錄酶。
脂質
許多病毒的包膜內存在有脂類化合物,如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酸脂和膽固醇等。這些脂類幾乎都是由病毒粒子在細胞內成熟,在細胞膜處以葡生方式釋放,直接從寄主細胞膜上得到。病毒脂類存在與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關。
碳水化合物
除病毒的核酸中所含戊糖外,有的病毒還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為核糖或脫氧核糖和磷酸組成的核酸骨架。有包膜病毒中碳水化合物以寡糖側鏈的形式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包膜糖蛋白。
其它組成
在某些動物、植物病毒中存在多胺類有機陽離子,包括丁二胺、亞精胺、精胺等,它們大都結合於病毒核酸,對核酸的構型有一定影響。在某些病毒的病毒體中,還發現有其它的小分子量組分,如ATP,對噬菌體尾鞘收縮提供能量。
生命周期/病毒編輯
病毒圖冊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內增殖(自我復制)。絕大多數病毒復制過程可分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
吸附
吸附是決定感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病毒吸附於敏感細胞需要病毒表面特異性的吸附蛋白與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一般由衣殼蛋白或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充當。細胞表面受體(也稱為病毒受體,virus receptor)則為有效結合病毒粒子的細胞表面結構,大多數噬菌體的病毒受體為細菌細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復合物,有的則位於菌毛、鞭毛或莢膜上。大部分動物病毒的病毒受體為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發現有特異性細胞受體,其進入植物細胞的機制是通過傷口或媒介傳播。
病毒的細胞受體具有種系和組織特異性,決定了病毒的宿主譜。不同種屬的病毒其細胞受體不同,有的甚至同種不同型的病毒以及同型不同株的病毒受體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有些不同種屬的病毒卻有相同的細胞受體,其吸附和感染可對其它病毒的感染產生干擾。
VAP與病毒受體的結合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以促進與酶反應相類似的化學反應。在0-37℃內溫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病毒吸附細胞的過程可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的時間內完成。
侵入
病毒通過以下不同的方式進入宿主細胞:注射式侵入、細胞內吞、膜融合以及其它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是有尾噬菌體通常的侵入方式。通過尾部收縮將衣殼內的DNA基因組注入宿主細胞內。
細胞內吞是動物病毒的常見侵入方式。經細胞膜內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進入細胞質中。
膜融合是有包膜病毒侵入過程中,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的一種侵入方式。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1)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細胞,其機理不明;2)病毒與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後,由細胞表面的酶類幫助病毒粒體釋放核酸進入細胞質中,病毒衣殼仍然留在細胞膜外,將病毒侵入和脫殼融為一體。3)其它特殊方式。植物病毒通過存在於植物細胞壁上的小傷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細胞之間的胞間連絲侵入細胞,也可通過介體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細胞。
脫殼
脫殼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從衣殼內釋放出來的過程。有包膜病毒脫殼包括脫包膜和脫衣殼兩個步驟,無包膜病毒只需脫衣殼,方式隨不同病毒而異。
注射式侵入的噬菌體和某些直接侵入的病毒可以直接在細胞膜或細胞壁表面同步完成侵入和脫殼。病毒粒子以內吞方式或直接進入細胞後,經蛋白酶的降解,先後脫去包膜和衣殼。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的病毒,其包膜在與細胞膜融合時即已脫掉,核衣殼被移至脫殼部位並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脫殼,病毒核酸游離並進至細胞的一定部位進行生物合成。病毒脫殼必須有酶的參與,脫殼酶來自宿主細胞,有的為病毒基因編碼。
生物合成
病毒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合成核酸和蛋白質,期間所需的多數酶也來自宿主細胞。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生物合成階段,胞漿中無病毒顆粒,稱為隱蔽期(eclipse)。
裝配
病毒的結構成分核酸與蛋白質分別合成後,在細胞核內或細胞質內組裝成核衣殼。絕大多數DNA病毒在細胞核內組裝,RNA病毒與痘病毒類則在細胞質內組裝。無包膜病毒組裝成核衣殼即為成熟的病毒體,病毒的早期蛋白,即非病毒結構成分不組裝入病毒,殘留在感染細胞中。
釋放
絕大多數無包膜病毒釋放時被感染的細胞崩解,釋放出病毒顆粒,宿主細胞膜破壞,細胞迅即死亡。絕大多數有包膜病毒通過細胞內的內質網、空泡,或包上細胞核膜或細胞膜以出芽方式釋放而成為成熟病毒,在一段時間內逐個釋出,對細胞膜破壞輕,宿主細胞死亡慢。從單個病毒吸附開始至所有病毒釋放,此過程稱為感染周期或復制周期。一個感染細胞一般釋放的病毒數為100-1000。
損傷機制/病毒編輯
甲肝病毒導致肝損傷機制圖冊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肝炎研究人員長期認為被機體派來攻擊肝臟中遭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的免疫細胞導致與甲肝病毒(HAV)和其他肝炎病毒相關聯的急性肝損傷。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是遭受HAV感染的細胞作出的立即的內在的抗病毒反應導致肝臟炎症。
甲肝病毒(HAV)是一種通過疫苗可預防的傳染性肝炎病毒。HAV遍布全世界,通過攝入遭受被感染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而進行傳播。
HAV感染導致的甲型肝炎的症狀包括惡心、胃痛、發熱、咽喉痛、頭疼和腹瀉。HAV感染者可能並不產生任何症狀,但是會在兩到四周內釋放這種病毒。在這個期間,感染者能夠將這種病毒傳播給其他人。HAV感染並不導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它能夠導致經常是致命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1]
遺傳變異/病毒編輯
遺傳受阻
脊髓灰質炎病毒圖冊
病毒對敏感細胞的感染並不一定都能繁殖病毒,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由於病毒或細胞的原因,使病毒的復制在病毒進入敏感細胞後的某一階段受阻,導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環,不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缺損病毒:有些病毒由於缺乏某些基因,單獨感染細胞時不能復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需要其它病毒基因組或病毒基因的輔助活性,否則,即使在活細胞內也不能復制。
頓挫病毒:有些宿主細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復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復制的病毒為不完整的、無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或亞顆粒。
干擾現象:兩種病毒感染同一種細胞或機體時,常常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復制的現象,稱為干擾現象(interference)。干擾現象可在同種以及同株的病毒間發生,後者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擾。異種病毒和無親緣關系的病毒之間也可以干擾,且比較常見。
變異遺傳
病毒的遺傳變異可以有多種機制。「遺傳漂變」(geneticdrift)是其中之一,即病毒DNA或RNA上單個鹼基的突變。大多數這樣的單點突變是無義的(或者說是沉默的),因為它們沒有導致所編碼的蛋白質發生變化;但有一小部分突變可能會引起進化上的優勢,如產生對抗病毒葯物的抵抗力。抗原轉移(antigenicshift)是另一種病毒基因組的主要變化,是由遺傳重組或基因重排所導致的。當流感病毒發生抗原轉移後,可能會導致瘟疫。RNA病毒常常以准種(quasispecies)的形式或大量同種但基因組核苷酸序列存在微小差異的病毒的形式存在。這樣的准種是自然選擇的主要目標。
遺傳重組是一條DNA鏈斷裂後重新連接到另一條不同DNA分子末端的過程。遺傳重組可以在病毒感染細胞的同時發生。對病毒進化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已研究的各種病毒中,重組發生得極為頻繁。而且,無論是RNA病毒還是DNA病毒,重組的發生都是非常普遍的。
滅活/病毒編輯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後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inactivation)。滅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紅細胞吸附、血凝和細胞融合等活性。
物理因素
1)溫度。大多數病毒耐冷不耐熱,在0℃以下溫度能良好生存,特別是在乾冰溫度(-70℃)和液氮溫度(-196℃)下更可長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數病毒於55-60℃下,幾分鍾至十幾分鍾即被滅活,100℃時在幾秒鍾內即可滅活病毒。
2)pH。一般來說,大多數病毒在pH 6-8的范圍內比較穩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滅活。
3)輻射。電離輻射中的Υ射線和X射線以及非電離輻射中的紫外線都能使病毒滅活。
化學因素
1)脂溶劑。有包膜病毒對脂溶劑敏感。乙醚、氯仿、丙酮、陰離子去垢劑等均可使有包膜病毒滅活。藉此可以鑒別有包膜病毒和無包膜病毒。
2)氧化劑、鹵素、醇類。病毒對各種氧化劑、鹵素、醇類物質敏感。H2O2、漂白粉、高錳酸鉀、甲醛、過氧乙酸、次氯酸鹽、酒精、甲醇等均可滅活病毒。
3)抗生素和中草葯。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在病毒分離時,標本用抗生素處理或在培養液中加入抗生素可抑制標本中的雜菌,有利於病毒分離。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有些中葯如板藍根、大青葉、柴胡、大黃、貫仲等對某些病毒有抑製作用。
分類/病毒編輯
由於病毒並不像其他生物能藉由交配產生後代,因此在種別的定義上與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ICTV分類法
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合成方式圖冊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簡稱ICTV)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個病毒分類的通用系統和統一的命名法則。其七屆ICTV會議首次規范化了病毒物種的概念,即病毒分類的分支層次中的最低分類單元。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
分類結構如下:
目 (-virales)
科 (-viridae)
亞科(-virinae)
屬 (-virus)
種 (-virus)
在2008年的ICTV分類中,五個目已經建立,分別是有尾噬菌體目(Caudovirales)、Herpesvirales、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Nidovirales和Picornavirales。分類委員會沒有正式區分亞種、株系和分離株之間的區別。分類表中總共有5個目、82個科、11個亞科、307個屬、2083個種以及約3000種尚未分類的病毒類型。
巴爾的摩分類法
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物學家戴維·巴爾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爾的摩分類系統。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生成機制。在從病毒基因組到蛋白質的過程中,必須要生成mRNA來完成蛋白質合成和基因組的復制,但每一個病毒家族都採用不同的機制來完成這一過程。病毒基因組可以是單鏈或雙鏈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反轉錄酶。而且,單鏈RNA病毒可以是正義( )或反義(-)。這一分類法將病毒分為7類:
第一類是雙鏈DNA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痘病毒)
第二類是單鏈DNA病毒(如小DNA病毒)
第三類是雙鏈RNA病毒(如呼腸孤病毒)
第四類是( )單鏈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蓋病毒)
第五類是(−)單鏈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彈病毒)
第六類是單鏈RNA反轉錄病毒(如反轉錄病毒)
第七類是雙鏈DNA反轉錄病毒(如肝病毒)
程序病毒又稱計算機病毒
同義詞病毒(一種惡意計算機代碼)一般指計算機病毒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網路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具有自我繁殖、互相傳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徵。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它們能夠快速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⑽ 病毒的定義是什麼病毒算生物嗎為什麼
病毒是一種體積極微小的微生物,大多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病毒結構簡單,屬於非細胞專型微生物,由遺傳物屬質核酸及外面的蛋白質殼構成;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
病毒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人、動物、昆蟲、植物、真菌、細菌等都可被病毒寄生而引起感染。在人類的傳染病中,由病毒引起的遠較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為多,約佔3/4,如流行性感冒、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水痘、帶狀皰疹以及艾滋病等,傳染性強,流行廣泛。病毒還與某些腫瘤、先天性畸形、老年痴獃等有關。
病毒有很多種類,按宿主不同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按臨床和感染途徑可分為呼吸道感染病毒、消化道感染病毒、肝炎病毒、乙腦病毒、神經病毒、性傳播病毒等。不同的病毒侵入人體後的擴散方式和致病特點也不一樣,有的只引起局部感染,有的可隨血液或神經播散。
病毒感染人體後至發病前都有一段潛伏期,短者只1~3天,如流感病毒;長者可達數月甚至數年,如狂犬病毒。
人體感染病毒後大多能產生免疫力,但維持時間長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