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技術總結:污水廠剩餘污泥的排放量計算
污水廠剩餘污泥的排放量計算是活性污泥工藝控制中的關鍵環節,通常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計算:
一、污泥濃度(MLSS)法
MLSS法是通過維持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恆定來確定排泥量的方法。首先需根據實際工藝狀況確定一個合適的MLSS濃度值(MLSS0),常規活性污泥工藝的MLSS一般在1500~3000mg/L之間。當實際MLSS高於MLSS0時,需通過排除剩餘污泥來降低MLSS值。排泥量計算公式如下:
Vw = (MLSS - MLSS0) × V / RSS
其中:
示例:某廠將污泥濃度MLSS控制在2000mg/L,曝氣池容積為5000m³。某日實測曝氣池污泥濃度MLSS為3000mg/L,迴流污泥濃度RSS為4000mg/L,則此時應排放的污泥量為:
Vw = (3000 - 2000) × 5000 / 4000 = 1250m³
需注意,活性污泥工藝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連續多排幾次以控制總排泥量。
二、食微比(F/M)法
F/M法是通過控制曝氣池中的微生物量(M)來應對進水中有機污染物負荷(F)波動的方法。排泥量計算公式如下:
Vw = (MLSS × Va - BODi × Q / (F/M)) / RSS
其中:
示例:某污水處理廠有機負荷F/M控制在0.3kgBOD5/(kgMLVSS·d),某日進水量為20000m³/d、BODi=150mg/L、MLVSS=2500mg/L、RSS=4000mg/L,曝氣池有效容積Va=5000m³,則剩餘污泥排放量為:
Vw = (2500 × 5000 - 150 × 20000 / 0.3) / 4000 = 625m³
F/M法適用於進水水質波動較大的情況,關鍵是確定合適的F/M值。
三、污泥齡(SRT)法
SRT法是一種准確可靠的排泥方法,關鍵是正確選擇泥齡SRT和准確地計算系統內的污泥總量MT。MT應包括曝氣池內的污泥量Ma、二沉池內的污泥量Mc和迴流系統內的污泥量MR。排泥量計算公式如下:
Qw = (MLSS / RSS) × (Va / SRT) - (SSe / RSS) × Q
其中:
示例:某污水處理廠將SRT控制在5天左右,曝氣池容積Va為5000m³,當天迴流污泥濃度RSS為4000mg/L,混合液濃度為2500mg/L,出水SSe為30mg/L,入流污水量Q為20000m³/d時,每天應排放的剩餘污泥量為:
Qw = (2500 / 4000) × (5000 / 5) - (30 / 4000) × 20000 = 562.5m³(忽略二沉池出水帶走的污泥量Me時的計算結果,實際計算時應考慮Me)
當進水流量發生變動時,MT計算應考慮二沉池內的污泥量Mc,此時排泥量計算公式會有所調整。
四、污泥沉降比(SV)法
SV法是通過污泥沉降比來反映污泥沉降濃縮性能和污泥濃度的方法。當測得污泥SV較高時,可能是污泥濃度增大或沉降性能惡化,應及時排泥降低SV值。採用該法排泥時應逐漸緩慢進行,避免對整個活性污泥系統造成破壞或能力下降。
綜上所述,剩餘污泥排放量的計算方法有多種,各有利弊和特殊適應條件。實際運行中可根據污水處理廠的實際狀況選擇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輔助核算。同時需注意排泥的連續性和均勻性,以確保活性污泥系統的穩定運行。
⑵ 關於排泥量的計算!
排泥量的計算方法
在活性污泥工藝中,排泥量的計算是確保工藝穩定運行和出水水質達標的重要環節。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排泥量計算方法:
一、污泥濃度(MLSS)法
污泥濃度(MLSS)法是通過維持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恆定來確定排泥量的方法。首先,根據實際工藝狀況確定一個合適的MLSS濃度值(MLSSo)。當實際MLSS值高於設定的MLSSo時,需通過排除剩餘污泥來降低MLSS值。
排泥量VW的計算公式為:
VW = (MLSS - MLSSo) × V / (1 + RSS / MLSSo)
其中:
示例:某廠將污泥濃度MLSS控制在2000mg/L,曝氣池容積為5000m³。某日實測MLSS為3000mg/L,RSS為4000mg/L,則此時應排放的污泥量為:
VW = (3000 - 2000) × 5000 / (1 + 4000 / 2000) = 1250m³(注意:實際操作中應連續多排幾次,避免一次性排放過多)
二、食微比(F/M)法
F/M法是通過控制曝氣池中的微生物量(M)來適應進水中有機污染物負荷(F)的波動,從而保持F/M基本恆定。排泥量可根據下式計算:
VW = (MLVSS × Va × F/M - BODi × Q) / (MLVSS - RSS)
其中:
示例:某污水處理廠F/M控制在0.3kgBOD5/(kgMLVSS·d),某日進水量為20000m³/d,BODi=150mg/L,MLVSS=2500mg/L,RSS=4000mg/L,Va=5000m³,則每日應排泥量為:
VW = [(2500 × 5000 × 0.3 - 150 × 20000) / 1000] / (2500 - 4000) × 1000 = -500m³(注意:此處為負值表示實際排泥量需根據系統實際情況調整,因計算中未考慮系統內的其他因素)
但通常我們會根據公式和實際情況進行正向計算,並調整F/M值或MLVSS等參數以滿足排泥需求。
三、污泥齡(SRT)法
SRT法是一種准確可靠的排泥方法,關鍵在於正確選擇泥齡SRT和准確計算系統內的污泥總量MT。排泥量可根據下式計算:
QW = (MT - Me) / SRT
其中:
示例:某污水處理廠SRT控制在5天,曝氣池容積Va為5000m³,RSS為4000mg/L,MLSS為2500mg/L,出水SSe為30mg/L,入流污水量Q為20000m³/d。則每天應排放的剩餘污泥量為:
MT = Va × MLSS / 1000 + RSS × QW迴流 / 1000(QW迴流為迴流污泥量,需根據實際情況計算)
但為簡化計算,可僅考慮曝氣池內的污泥量,即MT=Ma=Va×MLSS/1000。則:
QW = [(5000 × 2500 / 1000) - (30 × 20000 / 1000)] / 5 = 470m³(注意:此計算未考慮迴流污泥量和二沉池污泥量的動態變化)
更精確的計算需考慮二沉池內的污泥量Mc和迴流系統內的污泥量MR,以及根據SRT和MT的動態關系進行調整。
四、污泥沉降比(SV)法
SV法是通過觀察污泥的沉降性能來間接反映污泥濃度和沉降性能的方法。當SV較高時,可能是污泥濃度增大或沉降性能惡化,需及時排泥降低SV值。採用該法排泥時,應逐漸緩慢進行,避免造成系統破壞或能力下降。
注意:SV法通常不直接用於計算排泥量,而是作為輔助手段來觀察污泥狀態並調整排泥策略。
綜上所述,排泥量的計算方法有多種,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限制。在實際運行中,應根據污水處理廠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輔助核算,以確保排泥量的准確性和工藝的穩定性。
⑶ 污水含鹽量低於多少,可以進入生化系統,你知道嗎
污水含鹽量要低於多少才能進入生化系統?《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准》規定,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二級處理時,排入城鎮下水道的污水水質應符合B等級(表1)的規定,其中氯化物600mg/L、硫酸鹽6000 mg/L。室外排水設計規范附錄三「生物處理構築物進水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度」,氯化鈉容許濃度為4000mg/L。正常情況下,我們認為鹽分小於2%(相當於2000mg/L)不影響生化系統處理效果,是可以利用普通的活性污泥法的,不過如果馴化合理,鹽分3%-4%利用活性污泥法穩定達標的也遇到過,但是要記住一點,進水鹽分要保證穩定,不能波動過大,要不生化系統是承受不了崩潰的!
高鹽廢水對活性污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導致微生物脫水死亡。鹽濃度高的情況下,滲透壓的變化是主因。細菌體內溶液濃度低於外界,導致水分大量流失引起其內部生物化學反應環境變化,最終破壞生物化學反應進程直至中斷,菌體死亡。
2、使微生物物質吸收過程受干擾阻斷死亡。細胞膜有選擇透過的特性,而鹽的加入導致吸收環境受到干擾或阻斷,最終引起細菌生命活性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3、使微生物中毒死亡。鹽會破壞細菌內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進程或改變細胞膜性質,導致細菌的生命活性受到抑制或菌體死亡。
研究表明,高鹽度對生化處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活性污泥生長受到影響,生長曲線變化;鹽度加強微生物呼吸作用和細胞的溶胞作用;鹽度降低有機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可降解程度,使有機物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下降。
針對高鹽廢水,工藝選擇有以下幾種:
1、活性污泥的馴化。在鹽度小於2g/L條件下,可通過馴化處理含鹽污水。通過逐步提高生化進水鹽分,微生物會通過滲透壓調節機制來平衡細胞內的滲透壓或保護細胞內的原生質,這些調節機制包括聚集低分子量物質形成胞外保護層、調節代謝途徑、改變基因組成等。
2、稀釋進水。為降低進生化系統鹽分的濃度,可將進水進行稀釋,使鹽分低於毒域值,生物處理就不會受到抑制。優點是方法簡單,易於操作和管理,但缺點是增加了處理規模、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
3、選擇耐鹽菌。耐鹽菌是一種可以耐受高濃度鹽分的細菌的總稱,工業中多為篩選富集的專性菌種,目前最高鹽分可以耐受5%左右可以穩定運行,也算是一種高鹽廢水的一種處理生化手段!
4、選擇合理的工藝流程。針對不同濃度的氯離子含量選擇不同的處理流程,適當選擇厭氧工藝流程來降低後序好氧段的耐受氯離子濃度的范圍。
在鹽度大於5g/L時,蒸發濃縮除鹽是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可行辦法。其它的方法如培養含鹽菌等的方法都存在工業實踐難以運行的問題。
⑷ 解釋污泥濃度
以生活污水為例
活性污泥法中適宜的污泥濃度一般為2500~4000mg/L
適宜的污泥指數一般為70~200之間
SVI值過高可能原因
1. 水溫降低
2. PH值下降
3. 低分子量溶解性有機物大量進入
4. N、P不足
5. 腐敗廢水大量流入
6. 消化池上清夜大量流入
7. 原廢水SS濃度太低
8. 有害物質流入
9. 有機負荷過高或過低
10. 溶解氧不足
11.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
SVI值過低原因
1.水溫上升
2.土、砂石等流入
3.有機負荷過低
⑸ 製革廠污水處理中氧化溝有大量泡沫,怎麼處理
1、若沒有物化部分,建議增加物化,如氣浮一體化裝置、隔油沉澱等、
2、若有物化部分,檢查物化是否做到位。葯量是否到位等。
3、若物化部分無異常情況,建議增加PAC跟PAM的投加量。
註:人工打撈屬於治標不治本,最主要還是要找到問題的所在地!長期大量油污流入生化,用不了多久生化就會崩潰。
生物處理系統:製革廢水的ρ(CODcr)一般為3000—4000 mg/L,ρ(BOD5)為1000—2000mg/L,屬於高濃度有機廢水,m(BOD5)/m(CODcr)值為0.3—0.6,適宜於進行生物處理。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有氧化溝、SBR和生物接觸氧化法,應用較少的是射流曝氣法、間歇式生物膜反應器(SBBR)、流化床和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各種工藝比較見表1。
工藝 特點 應用實例 技術參數
氧化溝 處理穩定,技術實用性強,運行負荷低,存在泡沫問題,適合大型製革廠 廣州市人民製革廠[9]排放總廢水量為8500m3/d,水質達標 污泥負荷:0.05-0.10kg[BOD5]/(kg[MLSS]·d,水力停留時間:24-28h,污泥齡:20-30d水流速:0.3m/s
SBR 間歇運行,靈活,流程短,操作管理簡便,適合中小型製革廠 浙江某製革[10]排放量為2800-3500m3/d,CODcr與SS可去80%以上,S2-去除96.7%以上污泥負荷:0.1-0.15kg[BOD5]/(kg[MLSS]·d,污泥濃度:3-4g/L,水深:4-6 m
生物接觸氧化法 空氣用量少,體積負荷高,處理時間短,但成本高,適合中小型製革廠 沈陽第一製革廠[11],CODcr,SS,Cr3+,S2-去除率為85%-99.8%以上 容積負荷:2-4kg[BOD5]/(m3·d) 曝氣量:0.15-0.3m3[空氣]/(min·m3[池容])
射流曝氣法 結構簡單,氧的利用律高,污泥不易膨脹,適合中小型製革廠 某製革廠[12]排放總廢水量為3400m3/d,CODcr去除率達90%以上曝氣時間:2-4h 噴射流量:0.039m3/s
SBBR[13] 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質好,污泥產量少 小試,處理效率在90%以上 水溫:20℃ 迴流率:100L/h 污泥產率:0.03kg[TSS]/kg[CODcr]
流化床[14] 容積負荷大,耐沖擊但處理效率不高,能耗大,適合小型製革廠 CODcr與BOD5去除率達80%以上容積負荷:10kg[TSS]/kg[CODcr]
UASB 高復合,但去除率低且出水的硫化物濃度高 印度的某製革廠[15]廢水,CODcr,BOD5,SS去除率都在80%以上 上升流速:0.6-1.2m/h
要選用哪種生物處理工藝,除了考慮水質特點,還要兼顧處理水量、處理要求和場地面積等因素。從表1看出, 目前用於處理製革廢水的比較成熟的工藝是氧化溝、SBR和生物接觸氧化法,其技術參數比較全面。製革廢水水量水質波動大,含有較高濃度的Cl-和SO42-,以及微生物難降解的有機物及鉻和硫化物帶來的毒性問題,因此生物處理工藝必須具備耐沖擊負荷,且能適應高鹽度對微生物產生的抑製作用,又能在較長時間內使難降解有機物得到降解和無機化。氧化溝的運行負荷非常低,處理效果好,且停留時間長、稀釋能力強、抗沖擊負荷能力強,故氧化溝是符合上述條件的最佳首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