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污水有什麼危害
工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水,不僅要有足夠的量,而且對水質也有其特定的要求,若達不到水質標准,就可能對生產造成各種危害。
如工廠用的冷卻水不僅要求有足夠低的水溫,同時還要保證冷凝器導熱性能良好。如果冷卻水中含有較多的溶解鹽類及過多的懸浮物,在冷卻設備運行過程中,由於水的蒸發和濃縮作用,就會使水中鹽類濃度升高或從水中析出沉澱,並附著在冷凝器管壁上,這樣就會降低冷凝器的導熱性能,有時還會堵塞冷凝設備,甚至損害整個裝置。蒸汽鍋爐用水對水質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如果水質達不到要求,在鍋爐受熱管壁上會慢慢地結上鍋垢,這樣不僅要多消耗燃料,嚴重時甚至造成鍋爐爆炸。製革中使用的水如果水質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紡織業中也是如此,水質不好會使紡織物粗糙,難以染色。食品工業對水的要求就更為嚴格了,水質不但要符合飲用的要求、不得妨礙人體健康,而且還要注意生產工藝過程對水質的要求,否則將會帶來很多的麻煩。例如,啤酒釀造工業中,所用的水不允許有硫酸鈣存在,否則將影響麥芽發酵;葡萄酒釀造過程中,不允許水含有氯化鈣、氯化鎂,否則會影響酵母菌的生長活動;製糖用的水不得含有影響甘蔗或甜菜等原料發酵的腐敗物質,含鹽量大了也會影響糖的結晶。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一般天然水不直接用於工業生產,需要適當處理後才能使用。如果水體受到污染,在使用前必須作更多的處理,這樣增加了處理費用不說,有時還會縮短機器的使用壽命,甚至影響產品的質量。
水對農作物也會產生影響。如果灌溉的水受到污染,水中含有過多的鹽分,水蒸發後鹽分就會留在土壤里。久而久之,土壤的化學成分就會發生變化。土壤中鹽分的不斷增加,會使農作物吸水困難,同時提高了植物體內鹽分的濃度。這時,為了提高作物根系吸水能力,就要相應增加灌溉次數,以便維持足夠的土壤含水力,降低土壤鹽分濃度。另外,植物體內的鹽分濃度增加和積累,會損傷植物細胞,影響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動。從而,會導致農作物減產。
隨著水體污染,有很多地區使用被污染了的水來灌溉莊稼。在城市生活污水中,通常含有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有機質,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缺水地區修建一些污水處理灌溉工程,有時是經濟可行的。但是,污水中的化學成分北常復雜,利用污水灌溉後,有時會使農作物的質量下降。我們都知道,西瓜是甜的,可在一些地區,由於利用污染後的水進行灌溉,田裡長成的西瓜卻變成了咸西瓜。如果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質,灌溉後還有可能把毒物殘留在農作物中。據我國東北某環保所的調查研究發現,某灌區隨著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的加重,當地生產的大米做出的飯有一種特殊的氣味,顏色發黑,大米的粘度明顯降低,生產的蘋果、葡萄中的營養成分也有下降的趨勢。而且,各種作物的產量也明顯地下降。
Ⅱ 河北省遷安的介紹
遷安市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灤河岸邊,是典型的半山區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71.8萬,其中首鋼5萬人。1996年撤縣設市。遷安地處環京津一級經濟開發區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北倚燕山、南望渤海、東連東三省、西臨京津唐。分別距北京、天津195公里。距離三大港口京唐港80公里、秦皇島港75公里、天津新港120公里。距首都機場195公里、天津機場160公里、山海關機場10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連接。500公里配送服務半徑以內覆蓋沈陽、長春、濟南、石家莊等大中城市。
遷安物產豐富,種類齊全。現已探明的礦藏有鐵、銅、鎂、金和石灰石、白雲石、膨潤土等20多種。其中鐵礦資源儲量達27.2億噸,年生產礦石3600萬噸,年產鐵精粉1200萬噸,連續14年位居全國縣級地方鐵礦之首。現已發現的動植物資源400多種,是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京東干鮮果品主要產地之一,其中,「京東板栗」產於此地,馳名中外。境內有灤河、青龍河、沙河等16條河流,水資源總量達到3.72億立方米,其中河北省第二大河——灤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沿岸4公里范圍內均可以找到豐富的水源地。
遷安基礎設施完善,城建日新月異。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67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境內有京沈高速、102國道、平青大3條高等級公路,有京秦、大秦、京山和卑水4條鐵路;供電系統設施完備,全社會用電總量達到22億千瓦時;日處理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已經投入使用,日供水3萬噸的第二水廠正在加快建設。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2004年獲得了省政府授予的「省級環保模範城」、「省級園林城」榮譽稱號和「河北省人居環境獎」。目前正在爭創「國家級衛生城」。
遷安綜合實力雄厚,縣域經濟發達。全市現已初步形成了冶金鑄造、水泥建材、地毯服裝、造紙包裝、醫葯食品、電線電纜、化工等七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5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實現全部財政收入3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4.3億元。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2004年跨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分別名列第82位、第80位、69位、53位、43位,綜合經濟實力名列河北省縣級30強之首。目前在全國最發達百強縣中名列第52位。
Ⅲ 礦山環境治理現狀
1.2.1 項目實施及資金投入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體制、管理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一直處於粗放管理狀態,大部分礦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致使礦山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礦山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不僅威脅到礦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90年代初期,礦山環境屢遭受破壞和不斷惡化的趨勢引起中央及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建設工作逐漸提到日程。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先後在全國建立了煤炭、石油、有色金屬、黃金等礦山開采和燃煤發電、燒制磚瓦等20多個不同類型的土地復墾試點。國家環保總局結合全國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在馬鞍山、淮北、遷安等10多個市、縣開展了以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重建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示範區試點建設工作。冶金、煤炭、化工、有色金屬等部門也從本行業的實際出發,開展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試點工作。如神華集團公司自1986年開發神府東勝礦區以來,堅持開發建設與污染治理同步實施,先後建起了污水處理廠、選煤廠煤泥水處理系統等一批環保設施,營造了礦區防護林,不僅使礦區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在礦區治理區內植被覆蓋率也由原來的14%提高到39%。又如馬鞍山南山鐵礦是一個有80餘年開采歷史的老礦,地表植被破壞殆盡。為了做好土地復墾工作,該礦專門成立了復墾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職復墾隊伍,通過幾年的努力,廢棄土地的復墾率已達到70%。山西潞安礦務局王莊煤礦採用人工造林綠化新技術,為矸石山的綠化探索出一條新路子,不僅治理了礦山「三廢」,復墾了土地,恢復了生態,而且樹立了樣板,為推動全國礦區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貢獻。
2001~2002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利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投資2350萬元,地方自籌資金3052.16萬元,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湖北、江西、黑龍江、四川、北京、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新疆、甘肅16個省(區、市),安排18個國有老礦山進行礦山環境治理試點(山東和湖南安排2個試點項目,其餘省(區、市)各安排1個試點項目)。治理礦區種類包括鐵礦、煤礦、鉛鋅礦、銅礦和石材礦等,治理對象包括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和礦區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驗收結果表明,由於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的相互支持,90%的項目超額完成設計工程量,18個項目工程質量均達到預期要求,全部驗收合格。通過項目的實施,老礦區內長期威脅居民生產、生活安全的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得到治理,久棄荒廢的土地得以復墾,千瘡百孔的礦區生態環境重現生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後續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11月10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下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通知,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主要治理對象是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的國有礦山,重點開展:①因采礦活動造成的地面開裂、沉降、塌陷等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治理;②因采礦活動引起的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乾枯、危損尾礦壩等的治理;③因采礦活動形成的礦山尾礦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近年來,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逐年加大對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力度。2003年,在全國22個省(區、市)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項目74個,中央財政投資1.72億元。2006年,在全國31個省(區、市)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項目339個,中央財政投資13.16億元。在項目的批復數量上,2004年和2006年的增加幅度較大,分別增加了129.73%和75.77%;中央財政對項目投入呈穩步增加趨勢,年平均增幅達66.30%。2003~2007年底利用兩權專款,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共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118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7.10億元。
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根據各省(區、市)礦山環境治理目標,並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和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地方財政向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力度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再由於國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參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和個人投資礦山環境治理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國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地方財政資金達4.00億元,企業自籌資金達15.51億元。
1.2.2 治理成效
隨著我國關於礦山環境保護與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完善和進一步貫徹落實,以及國家和省(區、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的日益加大,隨著社會公眾及礦山企業對礦山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礦山開發者重開發輕保護、肆意破壞污染礦山環境的勢頭已被有效遏制,在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恢復被佔用破壞的土地、防治地質災害和礦山「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以後,在全國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得以有序開展,一些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國有大中型礦山、閉坑礦山和無法找到責任人的礦山的地質環境逐步得到恢復治理,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時,已實施項目的示範作用,以及有關鼓勵政策的出台,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企業和個人參與礦山環境保護治理的積極性,使礦山環境保護治理的資金投入更趨於多元化,治理范圍更廣泛、治理成效更顯著。
1.2.2.1 礦山佔用破壞土地恢復治理
截至2007年底,全國累計恢復治理礦山佔用破壞土地面積約15.50萬公頃,治理率達9.35%。現階段,我國在礦山佔用破壞土地恢復治理過程中,普遍遵循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求土地的復墾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相協調,復墾後的土地應優先用於農業,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其次用於建設主題公園、人工湖等生態景觀的恢復和其他建設用地。
(1)采空塌陷區治理現狀
我國采礦塌陷區主要集中分布在煤礦,其次是石膏礦、金礦等。塌陷區的治理措施根據塌陷規模區別對待:對深度較大的常年積水區,一般採取清淤擴建、淤泥造地等措施,建設成人工湖、魚藕塘、水田;對季節性積水區,實行挖溝排水,修建台、條田,發展特色種植;對塌陷變形地,採取削高墊窪、回填整平、復耕復林復草或用作其他建設用地。例如甘肅省華亭縣對東華煤礦塌陷區進行復平整治,改造成面積達86400平方米的人民廣場,成為縣城居民集會、休閑場地。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對煤礦塌陷積水窪地進行綜合整治,治理塌陷地9.26公頃,建成了具有休閑和娛樂功能的落燕湖景區。山東省棗庄市針對石膏礦塌陷,堅持以挖塘造地為突破口,發展名優水產養殖,擴大植桑種田面積,創造了種、養、加工相結合的立體高效塌陷治理示範區。累計治理塌陷地3000餘畝,開挖魚塘133處,面積近900畝,改造良田整平耕地2700餘畝,整個石膏礦區已開始步入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軌道。
(2)露天采場治理現狀
隨著生態省(區、市)建設活動的開展,各級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對「三區二線」(即城市規劃區、風景區、地質遺跡保護區、重要公路或鐵路沿線、沿海岸線)可視范圍內的已損山體和廢棄的採石坑的治理工作。
對露天采場治理的原則是減少引發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保證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恢復采場范圍內被破壞的地表植被,使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目前採取的主要治理措施首先是對不穩定岩土體進行卸載,消除引發災害的隱患,再對土質開采坡面和礦坑清理、平整,便於復墾綠化;對石質邊坡進行打坑回填客土或者進行覆網客土噴播等技術,使裸露的開采作業面迅速復綠。治理效果較好的江蘇省蘇州旺山露天采場,在清理不穩定岩體的前提下,針對土質貧瘠、堅硬、坡比較大的基岩坡面採用客土噴播法,對土質較好、坡比小的山體採用厚層基質法等施工工藝和復綠技術,使原來裸露的邊坡得到有效的防護,減少水土流失和滑崩災害隱患,迅速改變了地貌景觀。經過三年的治理,形成一個喬、灌木及地被混交的自然種群,植被生長旺盛、根系盤結,生物保護作用明顯。改造後的露天采場成為蘇州吳中經濟開發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山東省威海市按照自然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土石方工程、植物工程和噴塗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法用於露天采場治理。2000年共噴塗陡峭坡面30萬平方米,壘堰總長度9000米,填土量1.8萬立方米、石方量9000立方米,栽植常攀藤植物15萬株,各類喬木、灌木3萬棵。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紫金礦業按照礦山每年編制的植被恢復計劃,遵循穩定一塊、恢復一塊的原則逐步恢復。目前已採用草、灌、喬、藤相結合,通過人工種植、機械噴播等方法進行植被恢復工作。2001年金礦區種植草皮4.5萬平方米,種樹8萬株,成活率均在85%以上。在2001年底,紫金礦業為實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礦山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紫金山工業旅遊項目,經1年多的開發建設,先後投入2000萬元,建設成為福建省獨具特色的一個新興旅遊區。2002~2003年度,共接待遊客6.8萬人次,累計實現旅遊收入815萬元。
(3)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治理現狀
為了減少揚塵、凈化礦區空氣環境,預防污染水土環境、引發水土流失、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增加礦區土地的可利用率,建設環境優美的綠色礦山,對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進行治理,成為目前礦山環境治理的主要工作。
現階段,我國對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的治理原則是多元開發、變廢為寶,提高利用、減少囤積,復墾佔地,恢復生態。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尾礦和固體廢棄物大量用於建築業、發電等行業,如加工成新的建築材料或制磚、鋪路、充填塌陷區等。湖北省武鋼礦山大冶鐵礦利用尾礦砂製成微晶玻璃花崗岩新型建材及仿古陶瓷工藝品,利用礦石粉碎的細石灰石粉尾礦生產高標號的水泥。安徽銅陵有色金屬公司所屬的五公里尾礦庫已經建成無土復墾示範場,昔日塵沙飛揚的尾「沙灘」,今日已草樹成蔭,成為沿江綠化帶。雲南錫業集團有限公司左山采礦廠尾礦庫,已復墾成225畝的竹林。對於無法利用的尾礦、固體廢棄物可就地回填采場和采坑,覆土後用於人工造林、恢復成耕地等,或充分利用微生物技術直接在礦渣堆上復墾。通過多種形式的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修復自然景觀。如山西孝義和廣西平果鋁土礦在礦山固體廢物復墾中,採取一系列加速生土熟化技術,建立了剝采、排土與復墾聯合新工藝,使用了內生菌根真菌微生物工程技術,使土壤活性增加,將工程復墾與生物復墾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排土場的植被恢復。
1.2.2.2 礦山廢水廢液治理
目前,我國礦山平均年廢水廢液產出量約為60.88億立方米,年處理量16.81億立方米,年綜合利用量為17.44億立方米,綜合利用率為28.64%。
礦山廢水按生產過程可分為采礦作業廢水和選礦作業廢水;按廢水pH值可分為酸性廢水、鹼性廢水等。礦山酸性廢水主要來源於礦坑水、廢石堆淋濾液等;礦山鹼性廢水主要產生於選礦作業。礦山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酸、有機污染物、油類污染物、氰化物、氟化物和可溶性鹽類等。重金屬污染和酸類污染是廢水污染中最普遍的,廢水中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鉛、鋅、鎳、銅、汞、鉻、鎘、鈷、錳、鈦、釩和鉍等。目前我國對礦山廢水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微生物法、人工濕地法等。處理工藝較為先進、成熟,例如甘肅省金川公司針對采、選、冶以及化工動力等各生產環節不同生產工藝所排放的廢水,先後建成了鎳等貴金屬離子、硫酸、氯鹼、鍋爐、高含鹽等廢水的處理站,年處理廢水達500萬噸,並將未被利用的廢水排入尾礦庫,減輕了對礦區附近水體、土體的污染和破壞。
1.2.2.3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共發生由於礦山開采而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12000餘起,影響面積33.98萬公頃,已治理面積6.79萬公頃,治理率為19.98%。
根據我國礦山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致災機理、危害程度,結合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現階段我國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的原則及工程措施是:①對於危害較嚴重、治理難度較大、治理投入回報不理想的地質災害,一般採取搬遷、避讓的措施。2003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遼寧考察期間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連下「四道軍令」:要盡快實施、要公開透明、要責任到人、要增加投入。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對東北煤炭城市沉陷區治理安排專項資金,東北三省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到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之中,治理總面積超過900平方千米。治理項目包括建設小區住宅、維修加固住宅、新建學校、醫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對部分受破壞的學校、醫院、道路、供(排)水管線、供熱管線進行維修加固等。目前,遼寧已安置沉陷區受災居民2.8萬戶,超過安置戶數的70%,已建成居民樓房住宅240多萬平方米,建成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25萬平方米。吉林省採煤沉陷區新建樓房住宅小區竣工面積為82萬多平方米,安置居民1.36萬戶,各項配套建築設施也同步進行。黑龍江省治理面積超過400平方千米,截至2006年5月底,已開工新建住宅223萬平方米,佔下達計劃的78%,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安置沉陷區搬遷居民33112戶,約佔下達計劃的70%。②對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呈點狀分布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採取部署群測群防的監測體系,實施治理工程,開展重點區域專門性監測等措施。例如甘肅省小廠壩鉛鋅礦1138平硐不穩定斜坡(潛在滑坡)變形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主要誘發因素是汛期地下水水位上升導致高陡基岩坡面殘坡積碎石土變形蠕動。在對其進行坡面位移定期監測的基礎上,採取格構加固、修建擋土牆、地表排水等工程措施及植樹育草生物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坡體蠕動變形的進一步發展。
1.2.3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政策法規、管理機制、資金保障,還是技術標准都有待健全和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2.3.1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尚未步入法制化軌道,管理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雖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大多局限於原則性的要求,可操作性較差,具體實施時存在一定難度。在管理體制上各執法單位之間時有交叉重疊,時有空白。特別是治理的主體單位與上級主管部門及相關單位,在法律上和經濟上多方面的關系均缺乏明確界定。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各方責、權、利的關系應遵循怎樣的原則加以確立?治理之後的成果,即環境產權和復墾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應如何確立和保護?這些問題在原有法律中均未涉及,急需加以完善。
1.2.3.2 我國礦山開采歷史悠久,環境破壞嚴重,治理難度增大
長期以來由於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滯後,加之受開采條件、開采方式、生產工藝、技術水平、裝備條件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礦山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造成全國礦山環境問題廣泛分布,且類型復雜、致災幾率大、突發性強、隱患多、災情嚴重。不僅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而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起步晚、規模小、投入資金有限,隨著礦山採掘規模和強度的增大,礦山環境問題將日益突出,治理難度也將越來越大。
1.2.3.3 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短缺,投資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主要來源於三個部分:一是中央財政從兩權使用費和價款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因歷史欠賬太多,遠遠不能滿足礦山環境治理的需要。二是地方財政從收取的價款和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安排部分資金,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等方面支出,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費用極為有限。三是礦山企業交納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由於礦山環境治理工程投入大,其經濟效益不凸顯或滯後,再由於缺乏礦山環境治理相關的鼓勵政策措施,造成礦山環境治理投資回報率不大,因此極少有其他資金投入,投資機制不暢,多元化、多渠道的礦山環境治理投資機制尚未形成。
1.2.3.4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標准、規范急需制定
雖然國內已進行過不同層次的礦山恢復治理方面的零散研究工作,也開展過不同類型廢棄礦山恢復治理的示範工程,但這些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和數據資料距離形成系統的標准、規范還有很大差距,造成目前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目標、任務不很明確,治理成效界定缺乏依據,治理技術不規范。因此,出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布設較隨意、技術含量低,部分治理工程的治理成果不顯著,很難實現預期的效益。為了盡快提高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水平,規范恢復治理工程的技術路線選擇、工作量布設、質量監控、預算編制、預期成果目標設定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集中一批技術力量,盡快研究制定礦山恢復治理的方法、標准或規范,用以指導全社會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
1.2.3.5 重前期治理,輕後期管理,影響了礦山環境治理效果
自2001年大規模、有計劃地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以來,相繼開展了大量的礦山環境治理項目。大多數項目在前期的治理階段,由於有資金保障,主管單位和實施單位的積極性都很高,不僅嚴格按照設計施工,而且監管力度大。而項目評審驗收後,因沒有後續資金支持,部分治理工程後期的維護工作處於停滯狀態,行政監管也出現空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理效果。
Ⅳ 唐山遷安西部工業園區在哪裡謝謝
一、工業區發展歷程
遷安西部工業區位於遷安市河西區南側,涉及楊店子鎮、木廠口鎮、沙河驛鎮等鎮鄉。2002年,首鋼遷鋼項目落戶遷安,隨著其規模的壯大和相關產業的迅速集聚,2005年,楊店子鎮在首鋼遷鋼附近規劃了楊店子工業園,木廠口鎮也圍繞首鋼遷鋼規劃建設了首鋼遷鋼循環產業園。2010年6月,為加快經濟社會轉型步伐,新一任遷安市委、市政府領導充分借鑒江浙等地建設開發區的經驗,把實施大園區戰略作為經濟社會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並根據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按照「板塊式布局、鏈條式集聚、循環式生產、集約式發展」的思路,打破行政區劃,把原楊店子工業園和首鋼遷鋼循環產業園進行整合,並進一步加大規劃建設力度,擴大工業區范圍,規劃建設了遷安西部工業區,並使之成為遷安經濟發展的最活躍單元和強大引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台、現代化城市的產業支撐和功能分區。
二、工業區呈現六大鮮明特點
(一)經濟基礎雄厚。遷安西部工業區規劃面積60.8平方公里,到2009年底,已開發面積25.6平方公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億元,佔全市的20.2%;實現工業總產值430億元,佔全市的47.2%;上繳稅金12.98億元,佔全市的20.1%。
(二)產業聚集度高。遷安西部工業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以上企業30家、超10億元企業10家、超50億元的企業3家、超100億元企業1家,外資企業1家,區內累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450億元。
(三)產業特色鮮明。遷安西部工業區以發展鋼鐵冶金、重型裝備製造、煤化工、環保產業為重點,目前,全國最大的硅鋼生產線首鋼遷鋼120萬噸冷軋硅鋼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亞洲最大的單體線材生產企業九江線材公司在區內快速發展,區內粗鋼產量佔全市的90%,焦炭產量佔全市的90%。工業區形成了以鋼鐵冶金為核心,裝備製造、焦化、環保產業等上下游產業融合、鏈式集聚的網狀化、鏈條化、循環化的產業鏈體系。
(四)鎮園一體發展。遷安西部工業區位於遷安主城區河西區的南側,涉及楊店子鎮、木廠口鎮、沙河驛鎮、趙店子鎮等4個鄉鎮的29個行政村、11472戶、39708人,到2015年,29個村莊將全部遷入社區,可騰出發展用地1.5萬畝,近4萬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將得到徹底改善,從而實現鎮園一體發展。
(五)基礎設施完善。近年來,遷安市委、市政府先後投資20多億元,實施了交通、電力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為聚集區發展構建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在鐵路交通方面,區南側有京秦鐵路橫貫東西,區內有卑水鐵路縱穿南北;在公路交通方面,野興公路、卑楊公路、楊柏公路縱穿南北,鋼城大街、冷趙公路、萬太楊柏連接線等公路橫貫東西,同時與區內連接的102國道、在建的京秦高速公路遷安支線、擬建的京秦高速鐵路等都成為了聚集區輻射京津、通達沿海的重要出口。2010年以來,又投資3億多元,開工建設了7條道路設施,為聚集區的發展構築了便捷的交通體系;在供水保障方面,投資2億元,開工建設了給排水及中水管網建設,年內還將採取BOT模式投資6.5億元,啟動給水廠及污水處理廠建設;在電力供應方面,區內建有220KV變電站3座、110KV變電站11座;同時,在工業區南側規劃了遷安北方鋼鐵物流產業園區,在首鋼遷鋼公司內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工業區內科研、物流等配套平台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六)發展後勁十足。工業區已成為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招商引資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主舞台。2010年以來,累計謀劃實施入區建設工業項目22個,計劃總投資710億元,項目全部投產後,年可新增工業總產值846億元。其中,九江線材公司水渣磨細粉等6個項目完工投產,累計完成投資25.2億元;投資140億元的首鋼遷鋼120萬噸冷軋硅鋼、投資2.5億元的耀華玻璃太陽能電池基板、投資8.3億元的首鋼礦業公司機械製造等9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投資500億元的長城鋼鐵集團整合重組、投資1.5億元的首安達重型機械維護保養、投資1.7億元的中財高檔門窗生產線等7個項目即將入區建設。
三、工業區發展前景展望
為規范工業區發展,遷安西部工業區分別委託中鋼集團工程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委託天津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了遷安西部工業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工業區規劃總面積60.8平方公里,工業區的總體定位是:構建環渤海、京津冀經濟圈內以精品鋼鐵、裝備製造、煤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生態環保型省級先進製造業工業聚集區。總體目標是: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樣板區、環渤海地區循環經濟示範區、產城融合鎮園一體先導區、河北省一流千億元級工業聚集區。產業發展目標是:積極發展精品鋼鐵業、重型裝備製造業、煤化工業、環保及建材產業,建設「綠色園區、生態新城」,建成國家級精品鋼鐵基地、北方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冀東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推進遷安西部工業區建設,符合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符合遷安發展實際,承載著遷安再創新輝煌、實現新騰飛的夢想和希望。遷安西部工業區一定搶抓機遇,全力推進,力爭到2015年,區內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50億元以上,實現財政收入130億元以上,率先進入全省千億元級工業聚集區行列。
Ⅳ 唐山國企單位有哪些
1、河北鋼鐵集團
河鋼集團是由我國兩大鋼鐵集團--唐鋼集團、邯鋼集團強強聯合組建而成的國內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鋼鐵集團,總資產2638億元,年產鋼4024萬噸,躋身世界500強第269位(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第26位、中國製造業500強第7位。
擁有唐鋼、邯鋼、宣鋼、承鋼、舞鋼、礦業、石鋼、國貿、財達、衡板、京唐、宣工、燕山大酒店等13個控股或參股子公司,銷售總公司、采購總公司兩個分公司和鋼鐵技術研究總院、戰略研究院,集團總部坐落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
2、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878年,為國有特大型煤炭能源企業,被譽為「中國煤炭工業源頭」和「北方民族工業搖籃」,創造了多個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的第一。
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鐫刻著1881年開灤創造的三個第一:「開平煤礦建成出煤」;「開平煤礦至胥各庄鐵路投入使用」;「中國製造『火箭號』蒸汽機車」。開灤煤礦在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
2014年,開灤集團位居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第394位。[2]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一級監管企業。2016年8月,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94位。
3、唐山機車車輛廠
唐山機車輛廠的前身是開平礦務局的胥各庄修車廠,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是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系統第一家企業。建廠當年就開始製造貨車,並利用開礦用過的卷揚機鍋爐和蒸汽機,裝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
1889年為慈禧太後製造一輛豪華專用客車,1900年開始正式製造「莫古式」蒸汽機車,在中國機械工業史上留下了自己製造機車車輛的光輝篇章,也充分顯示了鐵路職工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
4、陡河發電廠
陡河發電廠隸屬於北京大唐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現名: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它坐落於河北省唐山市,始建於1973年,先後經歷了震後重建和擴建,到1987年10月,八台機組全部建成投產,總裝機容量1550MW。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陡河電廠的建設和發展,李鵬、萬里、喬石、鄒家華等曾先後來廠視察,李鵬總理並為陡河電廠題寫廠名。
5、冀東南堡油田
新發現的冀東南堡油田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境內(曹妃甸港區),地質上為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屬中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勘探開發范圍。
冀東油田公司有勘探面積1570平方千米,其中陸上570平方千米,灘海1000平方千米。經過長達40年的艱苦探索,到2004年中石油在冀東陸上共發現5個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億噸,原油年產量達到1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