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境生物學,污水處理和人工濕地問題
燃料廢抄水排放量大,組成襲復雜,濃度高,顏色深,有毒有害物含量多,特別是帶苯環的有機物,苯胺、硝基苯、酚、蒽醌,一般要先採用吸附、過濾、混凝、催化氧化等進行預處理,排水的可生化性不高<0.35,不能直接進入曝氣池。
人工濕地(凈化污水,補充地下水)供參考。
B. 濕地排水的作用與壞處
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 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2、大氣組分調節功能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3、水分調節功能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4、凈化功能 沼澤濕地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自然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5、提供動物棲息地功能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6、調節局部小氣候 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潮間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鹼灘;潮間沼澤包括鹽鹼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瀉湖濕地:半咸至鹹水湖,有一個或多個狹窄水道與海相同。 鹽湖(內陸排水區):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鹼水湖泥灘和沼澤。
C. 在應用於污水處理時,人工濕地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人工濕地主要要考慮長期穩定性的問題,比如堵塞、植物收割難、冬季處理效率下降等。
D. 濕地生態系統是怎樣用於污水處理的
人工濕復地技術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發制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污水生態處理新技術
,
其特點是投資少、效率高、抗沖擊、處理效果穩定、運行費用低、維護方便和景觀生態相容
性好。目前已被用於處理各種類型的廢水
,
如居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酸性礦排水、暴雨
徑流、
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
湖泊濕地恢復和重建
,
同時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
一般認為
,
人工濕地是通過植物
-
土壤
-
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實現對污染物去除的
,
其中微生物
是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體和承擔者
,
微生物在濕地基質中與其他動物和植
物共生體的相互關系往往起著核心作用。在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污水過程中
,
基質中的微生物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它們既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另一方面又是有機污染
物去除的積極分解者
,
它們的組成以及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影響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
E. 污水處理中的問題
當浮泥的原因是由於二沉池發生嚴重的反硝化作用引起的:
如果活性污泥系統設有缺氧反硝化版段,則檢查該工藝段的權運行狀態,補充足夠的碳源,使反硝化在該缺氧段反應充分,從而降低在二沉池發生嚴重反硝化反應的可能性;
如果含氮量過高,則應設法降低廢水的氮濃度,同時加大污泥迴流量,避免污泥在二沉池底部長時間停留,從而減輕二沉池發生反硝化的程度。
當浮泥的原因是由於活性污泥嚴重老化而發生解絮引起的,則應及時調整好氧系統的食微比,適當降低曝氣池的供氧量,改善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能力和沉降性,從根本上解決二沉池的浮泥問題。
---引用《污水處理節能網》
F. 濕地減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濕地定義】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國際濕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濕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
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
(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
(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濕地功能】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調節功能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調節功能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凈化功能
沼澤濕地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提供動物棲息地功能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調節局部小氣候
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G. 污水處理廠和濕地
濕地也能處理污水,但其處理能力不如污水處理廠,屬於天然的處理污水的東回東,污水處理廠答是集中處理污水的地方,佔地相對小得多。
就比如原來沒有污水處理廠,我們的河流湖泊都是干凈的,那是由於水體的自凈來實現的,現在排放量大了,靠水體本身自凈能力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必須上污水處理廠,濕地也是處理污染的一種方式,對於沿海灘塗地區可以利用這一方式。
H. 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原理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復凈化技制術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凈化處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濕地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非常適合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澱、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植物的作用。 谷騰環保網上有很多關於人工濕地用於污水處理中的工程案例經驗,可以參考下~
I. 人工濕地和污水處理 告訴你兩者結合會有什麼化學反應
人工濕地作為一種低投資、低能耗、低處理成本和具有較好氮磷去除功能的廢水生態處理技術已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濕地中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的途徑凈化污水.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人工濕地在污水處理方面的工程應用和凈化機理等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濕地系統的構造、配水及組合類型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索.由於其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廣泛的適用性,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研究者的重視.
微生物作為人工濕地除污的主體和核心,在物質的礦化、硝化、反硝化等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低溫微生物是極端微生物之一,它們有著獨特的生理功能適應環境,所以研究這類微生物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還在實際推廣應用中產生了日益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關於低溫菌,目前國內科學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低溫菌的分離、篩選和鑒定,對其在水處理方面的應用也局限於實驗室溫控條件下對模擬廢水的處理研究,針對低溫微生物在人工濕地中的污水處理方面研究極少.本實驗研究了低溫菌Pseudomonas flava WD-3在不同接種量和水力停留時間時對冬季人工濕地的污水凈化效果,並採用Monod 模型對處理效果進行模擬,對擴展微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以及強化處理低溫廢水提供新的方法.
J. 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現狀
煤礦山排出的廢水和煤矸石滲出液,含硫量較高。根據大峪溝礦區的實際情況,即使採用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法,出水的除硫效果並不明顯,水中SO2-4仍高達1994.21~2144.06mg/L。雖然現有的《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20426—2006)對SO2-4的排放濃度沒有明確限制,但高硫酸鹽水對大峪溝的地下水和涼水泉水庫的水質仍有嚴重影響。
目前,去除水中SO2-4的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反滲透膜法、生物化學處理法和濕地法。前幾種運行費用高,效果不一,有的還存在二次污染或技術不夠完善等問題,更多地採用廉價、清潔的處理方法,即利用濕地除硫。
一般而言,煤礦開采尤其是井工開采都需疏排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小溪或小河進入窪地,形成濕地。濕地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能夠起到凈化水質,調節空氣濕度、溫度,繁衍各種濕生-水生植物,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據調研,目前煤礦山濕地生態功能常常被忽視,要麼棄置不用要麼受損嚴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試圖利用礦區排水形成的濕地解決終端外排水的去硫問題,使之資源化,可以說是前述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案的最終一個環節,同時也是解決煤礦山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生態利用的專門性課題。
利用人工濕地去除水中硫酸根的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人工濕地屬於人工構築物的范疇,通常的做法是建幾個處理池,池內鋪蓋底泥並種植植物,依靠植物、底泥等要素的作用達到去硫效果;煤礦山濕地顯然不屬於上述的人工濕地,有關煤礦山濕地的生態功能、除污能力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見。據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人工濕地脫硫效果相差較大,有的可以達91.9%,有的為53%,甚至有的去除率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濕地規模、水質、氣候、底泥和水生植被的差異。所以在對煤礦山濕地進行研究時,必須查明生態地質的基本條件。
人工濕地是人對自然濕地系統的模擬,利用生態的方法來去除污染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的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彭超英等,2000)。實踐表明,與其他處理污水的方法相比,人工濕地系統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運行費、低維護技術、基本不耗電即「一高三低一不」的特點(丁疆華等,2000)。自1974年第一個用於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系統在西德建成以來,因其優越的性能,使它獲得較快的發展(劉自蓮等,2005)。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區和國家都廣泛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國有600多處人工濕地工程用於處理市政、工業和農業廢水;在丹麥、德國、英國等國至少有200處人工濕地(主要為地下潛流濕地)系統在運行,紐西蘭也有80多處人工濕地系統投入使用(李麗等,2007)。而且大量的監測表明,濕地凈化污水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Knight(2000)等對1300多條已報道的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濕地對飼養家畜排放水的凈化效率平均為:BOD5,65%;TSS,53%;NH4—N,48%;TN,42%和TP,42%。來自美國環保機構的資料庫資料顯示出了更高的處理效率,BOD5,TSS,TN,NH4—N,NO3—N和TP分別高達95%、88%、67%、61%、72%和76%(Braskerud等,2002)。
我國的濕地研究起步較晚。從「七五」時期開始試驗,取得了人工濕地工藝特徵、技術要點和工程參數等研究成果(胡康萍等,199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人工濕地的研究發現燈心草、香蒲等植物在人工濕地中凈化污水能達到國家二、三級地面水標准,人工濕地可以廣泛應用於工業廢水處理、農業水處理、雨水處理等。在研究利用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去除水體中藻類方面,說明人工濕地系統在污水深度處理或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抑制藻類生長等方面也具有特色。全國數十個城市開展人工濕地研究,很多已投入生產;已有不少城市建立了蘆葦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這些系統運行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廣東韶關市鉛鋅礦廢水治理,在人工濕地中種植香蒲的研究表明(陽承勝等,2000),利用香蒲凈化含鉛、鋅工業廢水的效果非常好,COD、SS、Pb、Zn、Cu和Cd的去除率分別為92.19%、99.62%、93.98%、97.02%、96.87%和96.39%,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TSS、Pb、Zn、Cu和Cd等均達到排放標准。此外,人工濕地在處理鐵礦酸性廢水的試驗結果表明(唐述虞,1996),酸水pH值由2.6升高到6.1;銅離子、鐵離子和錳離子去除率分別為99.7%、99.8%、70.9%。在利用濕地去除廢水中常見的硫酸根離子方面,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發現,前人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在不多的文獻報道中,脫硫效果相差很大。研究資料表明,經生化預處理的紡織廢水在經過濕地前後SO2-4由1235mg/L變為1244mg/L,去除率幾乎為零(尹軍等,2004);美國佛羅里達州的Hidden River雨水濕地處理系統的SO2-4去除率達到53%(王世和等,2007);另有研究表明,畜禽舍污水經過濕地後,硫化物的降解率可達88.3%(汪植三等,1995);在對濕地凈化養豬場豬糞水的研究時發現,SO2-4去除率達到91.9%(劉開容等,1997);國外學者研究認為,人工濕地對生活污水中無機硫的去除率可達95%(Buisma 等,1990)。
在濕地設計方面,國外學者通過示蹤劑實驗發現,在同樣的濕地面積下,填料深度為0.45m的濕地系統的BOD去除效果比深度為0.3m的濕地系統去除效果稍好(George,2000)。美國環保局在關於構建濕地處理市政廢水的手冊中認為,潛流濕地進水區域水深一般為0.4m,基質深度應比水深深0.1m,即系統總體深度為0.5m(USEPA,2000)。國內有學者研究了20cm、40cm、60cm三個水深條件下COD的去除率,發現水深為60cm時,即使運行的水力負荷較高(433.3cm/d),COD的去除率仍然可達84.9%(王世和等,2003)。另有研究發現,進水負荷的增大引起水力停留時間和出水速率的下降,不利於污水的凈化處理。但另一方面,進水負荷太小又不能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潛力,因此濕地系統都存在一個較佳的進水負荷(吳振斌等,2001)。研究表明,低流速和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對有機物和TSS(總懸浮固體)有較好的去除作用,過高的HRT會增加人工濕地水分的蒸騰作用。鑒於濕地植物在處理廢水中有機物和重金屬的重要作用,目前國外對人工濕地的植物選擇研究不斷深入,總的來看一般有三種植物較為常用,為風車草、蘆葦和香蒲(Ciria等,2005; Karathanasis 等,2003)。國外有學者研究了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八種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發現香蒲的去除能力最強(Klomjek,2005)。國內人工濕地系統植物的應用情況和國外基本相同,在研究香蒲、美人蕉、燈心草、蘆葦、營蒲、茭白和黃花鶯尾這七種武漢地區常見濕地植物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時,發現其中香蒲、美人蕉、黃花鶯尾、茭白和營蒲的處理效果相對較好(魯敏等,2004)。風車草、香根草、香蒲、蘆葦和燈心草是國內人工濕地應用比較多的植物(靖元孝等,2002;廖新梯,2002;成水平等,1997;王全金等,2004)。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針對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和應用在國內外均是一個熱點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是,由於濕地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加之廢水類型的復雜多樣,具體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在利用濕地凈化廢水特別是煤礦山廢水方面,還有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目前國內外對於濕地凈化污染物能力的評估,多是根據溶質平衡的原理,將濕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溶質量相減,認為其結果就是濕地的凈化能力。這種評價方法有許多弊端,一是必須依賴於長期、大量的監測數據作為基礎,二是不能給出較為准確的單位面積的凈化效率數據,三是只能在濕地建成後進行評估,而想要更科學地進行濕地設計,在建設之前就必須對濕地凈化能力進行合理的預測。目前,國內外的濕地設計往往多著眼於水力學參數和化學指標,對於影響凈化效果的關鍵因素例如植物、底泥等涉及較少,特別是缺少對濕地各要素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現有的很多研究,實際上,或是將濕地看做是常有植物,鋪有底泥的「反應釜」,或是僅從植物、化學等單一學科角度出發來研究濕地凈化這種多學科問題。
另外,國內外的研究雖已證明了濕地處理廢水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然而多數研究都注重於濕地對廢水中氮、磷、pH值和金屬離子去除的研究,很少有針對酸性廢水中含量相當高的硫酸根離子去除情況的研究。高硫廢水是工業生產特別是煤礦開采中大量產生的一類污染,在利用濕地來去除水中的硫酸根離子方面,國內外研究不多,並且所得的結論也是差異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前人所研究的各個濕地的環境,包括氣候、底泥、面積、植物種類、數量等,以及所排放廢水的性質包括水量、pH值、硫酸根濃度、COD、BOD5等都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具體某處濕地進行研究時,應該實地展開調查取樣,來評價該處濕地對SO2-4的去除作用。從根本上說,正是由於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生態地質學研究不夠,才導致了濕地凈化廢水研究方面的欠缺,使其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