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王嘴污水處理廠參觀報告
龍王嘴污水處理廠參觀報告
摘要:龍王嘴污水處理廠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關山二路7號。處理來自關山和中南民族大學等的生活污水,每天的處理量約15萬噸。處理後達到二級或三級水質標准,處理後的水排放到南湖。此污水處理廠運用的是A/A/O工藝。
關鍵字:格柵、水泵、沉澱池、生物處理池、污泥濃縮池、污泥脫水機房
正文:
進水 → 格柵 → 沉澱池 → (缺氧池 →厭氧池 → 好氧池) → 二沉池 → 接觸消毒池 → 排水
圖1: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一. 格柵
污水處理工程中格柵間內安裝的主要設備是格柵機,它用來攔截、清除污水中的漂浮物。格柵機分粗格柵和細格柵兩類,形式也多種多樣。但其工作原理都是通過柵條攔截污水中的漂浮物,當柵條上攔截的漂浮物過多以至影響到格柵過水時,啟動機械裝置清除柵條上的漂浮物,就這樣循環往復。
該污水廠的粗格柵:格柵間距25mm ,採用皮帶輸送機;細格柵:格柵間距5mm, 採用螺旋輸送機。
二.水泵
設置水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污水的高度,使後面的每個流程部分自高到低形成一個水位差,從而更流暢的運作。
該污水廠共有六台功率為160kw的水泵,三台使用中,三台備用,提升高度17.8米
三. 沉澱池
沉澱池通過重力沉澱的原理,去除污水中的泥等懸浮物。它有幅流式、平流式、周進周出、周進中出等多種形式。根據它在污水處理工藝中的位置不同,還可把沉澱池分為初次沉澱池和二次沉澱池。沉澱池中一般裝有刮泥車,它以非常慢的速度連續運行。生產管理人員需要了解的是它什麼時候要排泥,每次排泥持續多長時間。
該污水廠沉澱池中的渦流量很大,我們在上面聽到了很大的水流聲。粗砂通過水流的螺旋運動而沉澱下來,接著污水被進一步送到初沉池中,池面上的刮渣裝置將浮渣緩緩地刮到渣槽中送走,污水則通過初沉池外圍的三角堰流出。
四 . 生物處理池
生物處理池是污水處理工程中最重要的處理構築物,為污水的生物處理提供場所和條件。
在本次參觀的A/A/O處理工藝中,把生物處理池劃分為厭氧、缺氧、好氧三個區。由於每個區的工藝條件不同,生長的微生物種類也不完全一樣,使每個區的處理功能不一樣,通過這些不同的功能組合,達到除磷脫氮的處理目的。雖然厭氧、缺氧區可以去除一部分BOD、COD,但好氧區的去除能力更為突出。好氧區好氧菌群數量的多少與其處理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好氧菌數量偏少,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作用進行得不充分,處理效果當然不會好;數量偏大時,好氧區中的需氧量也會隨之增大,造成能源的浪費。了解好氧菌群在好氧區的數量並使之維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對生產管理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活性污泥是一種絮狀污泥,其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微生物——好氧菌。所以污泥濃度間接反映了好氧菌的數量。在好氧區設置污泥濃度計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使管理者能直觀地了解好氧菌的生長情況,也為迴流污泥量的確定提供了依據。需要在好氧區設置的另一個重要儀表是溶解氧。從好氧區進行的一個重要反應—硝化反應的方程式看:NH4++2O2→NO3-+2H++H2O+能量,好氧區有無足夠的氧,與硝化反應能否完成至關重要,同時氧還是好氧菌能否正常生活的一個關鍵因素。通過在好氧區設置溶解氧儀,生產管理者或計算機控制系統可據此調節供氧量使之保持在一個合理范圍內。理論上,厭氧區溶解氧值應保持為零,缺氧區溶解氧應≤0.2mg/L,好氧區則在0.2至0.5 mg/L之間。在生物處理池的進水和出水處設置BOD、COD、NH等儀表,可直接觀察其處理效果。
五. 污泥濃縮池
作用:通過污泥重力沉澱降低污泥含水率和減少污泥體積。
設備:橋式濃縮機2台
工藝參數:進水含水率99.7%,出水含水率:92%,污泥固體負荷85.20kg/㎡.d
六.污泥脫水機房
作用:用離心式脫水機使固液分開,使污泥進一步減容,便於污泥的最終處理。
設備:離心機2台,螺旋輸送機2台,絮凝劑自動配置系統1套
工藝參數:進泥量:200t/天,進泥含水率:92%,出泥含水率:80%
七. 其它部分儀表
進水處需要測量的參數一般有:SS、DO、pH、水溫、流量等。檢測儀表的安裝部位在格柵與沉砂池之間。出水處需要測量的參數一般有:SS、DO、余氯等。
實習體會: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們對污水處理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利於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以後從事環保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而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無所不在也是舉足輕重的,所以身為一個地球人,我們應該盡自己所能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環保工作者更要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要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是多麼重大,我們有必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並掌握好所學的專業知識,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磨練自己,使得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可以融會貫通,懂得學以致用,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環境工作者!
㈡ 污水處理廠的的設計方法
一、首先了解污水的主要來源
(要知道污水的水量水質以及要達到的排放標准)
二、知道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般有COD\BOD\NH3-N\SS\P等)
三、針對污染物確定方案
SS用格柵(主要去除漂浮物)、沉砂池、初次沉澱池等去除
COD\BOD等用生化法比較容易去除 例如:生物膜法 生物濾池 都可以。具體可以用UASB\SBR等。
NH3-N和P用A2O工藝或者CASS池等就可以~\(≧▽≦)/~啦啦啦
具體處理池的計算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找到哦
㈢ 去關於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實踐報告3000個字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為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解決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7.2億噸,比上年增加2.3%;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億噸,比上年增加0.9%,其中僅有10%得到處理。[1]生活污水中含有較高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是導致水域富營養化污染的主要原因。2002年監測數據顯示,遼河、海河水系污染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淮河幹流水質以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質仍然較差;黃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幹流水質以I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污染普通嚴重;松花江水系以III-IV類水體為主;珠江水系水質總體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長江幹流及主要一級支流水質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由於「污染性」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丞待解決。目前我國水污染控制的重點已從以工業點源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城市污水污染為主的控制。根據預測 [2],到2010年我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1050億m3,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50%,預計需新建污水處理廠1000餘座,而決定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和運行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污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選擇,因此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能滿足排放要求、基建和運行費用低的污水處理新技術和新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
長期以來,城市生活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多採用活性污泥法,它是當前世界各國應用最廣的一種二級生物處理流程,具有處理能力高,出水水質好等優點。但卻普遍存在著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問題,且不能去除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資源不足、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由於污水處理是一項側重於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設和實際運行過程中常受到資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術與資金問題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的「瓶頸」。歸納起來,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研究和應用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1)採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現象;工藝設備不能滿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隨著污水排放標準的不斷嚴格,對污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要求較高,傳統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多以活性污泥法為主,往往需要將多個厭氧和好氧反應池串聯,形成多級反應池,通過增加內循環來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這勢必要增加基建投資的費用及能耗,並且使運行管理較為復雜。
(3)目前城市污水的處理多以集中處理為主,龐大的污水收集系統的投資遠遠超過污水處理廠本身的投資,因此建設大型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生活污水,從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來說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因此,如何使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朝著低能耗、高效率、少剩餘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實現磷回收和處理水回用等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已成為目前水處理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就要求污水處理不應僅僅滿足單一的水質改善,同時也需要一並考慮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問題,且所採用的技術必須以低能耗和少資源損耗為前提。
三、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發展
在污水生物處理的發展和應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新型填料的開發和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活性污泥法平行發展起來的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由於生物膜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性能好,產泥量低,佔地面積少,便於運行管理等優點,在處理中極具競爭力。
1.生物膜法凈化污水機理
污水中有機污染物質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但對於生活污水來說,其有機成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蛋白質(40%-60%),碳水化合物(25%-50%)和油脂(10%),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尿素[3]。生物膜法依靠固定於載體表面上的微生物膜來降解有機物,由於微生物細胞幾乎能在水環境中的任何適宜的載體表面牢固地附著、生長和繁殖,由細胞內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細胞形成纖維狀的纏結結構,因此生物膜通常具有孔狀結構,並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能。
生物膜附著在載體的表面,是高度親水的物質,在污水不斷流動的條件下,其外側總是存在著一層附著水層。生物膜又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質,在膜的表面上和一這深度的內部生長繁殖著大量的微生物及微型動物,形成由有機污染物 →細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組成的食物鏈。生物膜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和其他一些肉眼可見的生物群落組成。其中細菌一般有:假單苞菌屬、芽苞菌屬、產鹼桿菌屬和動膠菌屬以及球衣菌屬,原生動物多為鍾蟲、獨縮蟲、等枝蟲、蓋纖蟲等。後生動物只有在溶解氧非常充足的條件下才出現,且主要為線蟲。污水在流過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並通過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在膜中發生生物氧化等作用,從而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生物膜表層生長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而在生物膜的內層微生物則往往處於厭氧狀態,當生物膜逐漸增厚,厭氧層的厚度超過好氧層時,會導致生物膜的脫落,而新的生物膜又會在載體表面重新生成,通過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維持生物膜反應器的正常運行。
生物膜法通過將微生物細胞固定於反應器內的載體上,實現了微生物停留時間和水力停留時間的分離,載體填料的存在,對水流起到強制紊動的作用,同時可促進水中污染物質與微生物細胞的充分接觸,從實質上強化了傳質過程。生物膜法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易出現的污泥膨脹和污泥上浮等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不僅能代替活性污泥法用於城市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而且還具有運行穩定、抗沖擊負荷強、更為經濟節能、具有一定的硝化反硝化功能、可實現封閉運轉防止臭味等優點。
通過人工強化作用將生物膜引入到污水處理反應器中,便形成了生物膜反應器。近年來,物物膜反應器發展迅速,由單一到復合,有好氧也有厭氧,逐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生物處理系統。
填料是生物膜技術的核心之一,它的性能對廢水處理工藝過程的效率、能耗、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均有直接關系。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1)、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階段
在廢水的厭氧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經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終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水、硫化氫和氨。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微生物的代謝過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生態系統。對復雜物料的厭氧過程的敘述,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所謂復雜物料,即指那些高分子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在廢水中以懸浮物或膠體形式存在。
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
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質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因此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與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
發酵(或酸化)階段:在這一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簡寫作VFA)、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產生更多的剩餘污泥。
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產甲烷階段:這一階段里,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在以上階段里,還包含著以下這些過程:a、水解階段里有蛋白質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和脂類水解;b、發酵酸化階段包含氨基酸和糖類的厭氧氧化與較高級的脂肪酸與醇類的厭氧氧化;c、產乙酸階段里有從中間產物中形成乙酸和氫氣和由氫氣和 氧化碳形成乙酸;d、甲烷化階段包括由乙酸形成甲烷和從氫氣和二氧化碳形成甲烷。除以上這些過程之外,當廢水含有硫酸鹽時還會有硫酸鹽還原過程。復雜化合物的厭氧降解可以利用圖來表述(見圖1)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的應用研究進展
a、厭氧濾器(AF)
厭氧濾器是60年代末由美國McCarty 等在Coulter等研究基礎上發展並確立的第一個高速厭氧反應器。傳統的好氧生物系統一般容積負荷在2KgCOD/(m3?d)以下。而在AF發明之前的厭氧反應器一般容積負荷也在4-5kgCOD/(m3?d)以下。但AF在處理溶解性廢水時負荷可高達10-15 kgCOD/(m3?d)。[4]因此AF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厭氧反應器的處理速率,使反應器容積大大減少。
AF作為高速厭氧反應器地位的確立,還在於它採用了生物固定化的技術,使污泥在反應器內的停留時間(SRT)極大地延長。McCarty發現在保持同樣處理效果時,SRT的提高可以大大縮短廢水的水力停留時間(HRT),從而減少反應器容積,或在相同反應器容積時增加處理的水量。這種採用生物固定化延長SRT,並把SRT和HRT分別對待的思想推動了新一代高速厭氧反應器的發展。
SRT的延長實質是維持了反應器內污泥的高濃度,在AF內,厭氧污泥的濃度可以達到10-20gVSS/L。AF內厭氧污泥的保留由兩種方式完成:其一是細菌在AF內固定的填料表面(也包括反應器內壁)形成生物膜;其二是在填料之間細菌形成聚集體。高濃度厭氧污泥在反應器內的積累是AF具有高速反應性能的生物學基礎,在一定的污泥比產甲烷活性下,厭氧反應器的負荷與污泥濃度成正比。同時,AF內形成的厭氧污泥較之厭氧接觸工藝的污泥密度大、沉澱性能好,因而其出水中的剩餘污泥不存在分離困難的問題。由於AF內可自行保留高濃度的污泥,也不需要污泥的迴流。
在AF內,由於填料是固定的,廢水進入反應器內,逐漸被細菌水解酸化、轉化為乙酸和甲烷,廢水組成在不同反應器高度逐漸變化。因此微生物種群的分布也呈現規律性。在底部(進水處),發酵菌和產酸菌佔有最大的比重,隨反應器高度上升,產乙酸菌和產甲烷菌逐漸增多並佔主導地位。細菌的種類與廢水的成分有關,在已酸化的廢水中,發酵與產酸菌不會有太大的濃度。
細菌在反應器內分布的另一特徵是反應器進水處(例如上流式AF的內部)細菌由於得到營養最多因而污泥濃度最高,污泥的濃度隨高度迅速減少。
污泥的這種分布特徵賦予AF一些工藝上的特點。首先,AF內廢水中有機物的去除主要在AF底部進行(指上流式AF),據Young和Dahab報道[4], AF反應器在1m以上COD的去除率幾乎不再增加,而大部分COD是在0.3m以內去除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在一定的容積負荷下,淺的AF反應器比深的反應器能有更好的處理效率。其次,由於反應器底部污泥濃度特別大,因此容易引起反應器的堵塞。堵塞問題是影響AF應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據報道,上流式AF底部污泥濃度可高達60g/L。厭氧污泥在AF內的有規律分布還使得反應器對有毒物質的適應能力較強,可以生物降解的毒性物質在反應器內的濃度也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加之厭氧生物膜形成各種菌群的良好共生體系,因此在AF內易於培養出適應有毒物質的厭氧污泥。例如在處理三氯甲烷和甲醛廢水中,發現AF反應器內的污泥產生了良好的適應性,這些有毒物質的去除效果和允許的進液濃度逐漸上升。AF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抗沖擊負荷能力。一般認為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AF的負荷可高出厭氧接觸工藝2~3倍,同時會有較高的COD去除率。
AF在應用上的問題除了堵塞和由局部堵塞引起的溝流以外,另一個問題是它需要大量的填料,填料的使用使其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問題,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應用也不是很多。據Le-ttinga在1993年估計,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大約僅有30~40個。[4]
作為升流式厭氧濾池的革新技術——厭氧膜床(S?pecial Anaerobic Film Bed, SAFB),採用較大顆粒及孔隙率的填料代替傳統的小粒徑填料,有效地解決了反應器的堵塞問題。厭氧膜床具有如下特點:
有效克服了厭氧濾池易堵塞和出水水質差的缺點;
生物固體濃度高,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有機負荷;
在厭氧膜床內微生物通過附著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及懸浮於填料孔隙間形成細菌聚集體,因此在厭氧膜床內可以保持較高的生物量。因此可縮短水力停留時間,耐沖擊負荷能力較強;
啟動時間短,停止運行後再啟動也較容易;
不需要迴流污泥,運行管理方便;
在水量和負荷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耐沖擊性較好。
b、厭氧流化床反應器(AFBR)
在流化床系統中依靠在惰性的填料微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來保留厭氧污泥,液體與污泥的混合、物質的傳遞依靠使這些帶有生物膜的微粒形成流態化來實現。
流化床反應器的主要特點可歸納如下:
流態化能最大程度使厭氧污泥與被處理的廢水接觸;
由於顆粒與流體相對運動速度高,液膜擴散阻力小,且由於形成的生物膜較薄,傳質作用強,因此生物化學過程進行較快,允許廢水在反應器內有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
克服了厭氧濾器堵塞和溝流問題;
高的反應器容積負荷可減少反應器體積,同時由於其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大於其它厭氧反應器,因此可以減少佔地面積。
但是,厭氧流化床反應器存在著幾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一,為了實現良好的流態化並使污泥和填料不致從反應器流失,必須使生物膜顆粒保持均勻的形狀、大小和密度,但這幾乎是難以做到的,因此穩定的流態化也難以保證。[5]其次,一些較新的研究認為流化床反應器需要有單獨的預酸化反應器。同時,為取得高的上流速度以保證流態化,流化床反應器需要大量的迴流水,這樣導致能耗加大,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原因,流化床反應器至今沒有生產規模的設施運行。有人認為它在今後應用的前景也不大。[5]
c、厭氧附著膜膨脹床反應器(AAFEB)
厭氧附著膜膨脹床(Anaerobic Attached Film Expanded Bed)是Jewell等人在1974年研究和開發出來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與生物流化床相比,區別在於載體的膨脹程度。以填料層高度計,膨脹床的膨脹率約為10%~20%,此時顆粒間仍保持互相接觸,而流化床則為20%~70%。Bruce J.Alderman等[6]通過對比厭氧膨脹床、滴濾池和活性污泥法等工藝的經濟性,發現對於小型污水處理廠而言,厭氧膨脹床後續滴濾池的設計是最為經濟的選擇,能耗量少,污泥產率量低。但目前此工藝仍主要停留在小試和中試研究階段。
綜上所述,採用厭氧生物膜反應器為主體的厭氧處理技術,作為生活污水處理的核心方法,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並且較之其它方法有獨到的一些優勢。但是,厭氧方法在濃縮營養物(氮和磷)方面效果不大,同時它僅能除去部分病源微生物。此外,殘存的BOD、懸浮物或還原性物質可能影響到出水的質量。所以厭氧生物膜反應器要成為完整的環境治理技術,合適的後處理手段必不可少。
3、好氧生物膜法處理技術——生物接觸氧化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由生物濾池和接觸曝氣氧化池演變而來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在美國出現生產型裝置。當時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填料的材質是砂石、竹木製品和金屬製品,主要用於處理低濃度、低有機負荷的污水,它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在處理此類污水時,因污泥流失而不能維持正常運行的缺點,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進入70年代,隨著大孔徑、高比表面積的蜂窩直管填料和立體波紋塑料填料的出現,使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應用范圍得到拓寬,它不僅可用於處理生活污水,而且可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與其他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展現出了優越性,我國在70年代開始對生物接觸氧化法進行了研究,第一座生產性試驗裝置用於處理城市污水,在處理效果、動力消耗、經濟效益和管理維護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活性污泥法。與活性污泥法比較,生物接觸氧化具有以下主要優點:①生物接觸化法以填料作為載體,供生物群棲息生長,形成穩定的生態體系,有較高的微生物濃度,一般可達10~20g/l;氧的利用率高,可達10%。具有較高的耐沖擊負荷能力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剩餘污泥量少。②生物接觸氧化法可以充分利用絲狀菌的強氧化能力且不產生污泥膨脹。並且不需要象活性污泥法那樣採用污泥迴流以調整污泥量和溶解氧濃度,易於管理和操作。隨著十餘年的大量實踐,對氧化池結構形式、填料的品種和安裝方式、供氣裝置的種類和布置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創新、不斷優化。目前,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處理生活污水、生活雜用水和不同有機物濃度的工業廢水。
填料是微生物棲息的場所、生物膜的載體。填料的表面生長生物膜,生物膜的新陳代謝過程使污水得利凈化。填料的性能直接影響著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效果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因而填料的選擇是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關鍵。
填料的特性取決於填料的材質和結構形式。填料的材質應具有分子結構穩定、抗老化、耐腐蝕和生物穩定性好等特性。填料的結構形式應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硬度高、有布水布氣和切割氣泡的功能。填料之間的空隙在外力作用下可發生變化,有利於剝落的生物膜及時排出填料區,以及填料的體積應具有可壓縮性,並在復原後不發生變形,便於運輸和安裝。
固定化載體的發展
(1)固定式填料
固定式填料以蜂窩狀及波紋狀填料為代表,多用玻璃鋼、各種薄形塑料片構成。新近有陶土直接燒結生產的陶瓷蜂窩填料,孔形為六角形,孔徑在20~100mm之間。由於比表面積小,生物膜量小,表面光滑,生物膜易脫落,填料橫向不流通,造成布氣不均勻,易堵塞以至無法正常運轉,且造價較高,近年來,此類填料已逐漸淘汰。
(2)懸掛式填料
懸掛式填料包括軟性、半軟性及組合填料、軟性填料,理論比表面積大,空隙率>90%,掛膜快,空隙的可變性使之不易堵塞,而且造價低,組裝方便,出水穩定,處理效果較好,COD和BOD5去除率達80%以上。但廢水濃度高或水中懸浮物較大時,填料絲會結團,大大減少了實際利用的比表面積,且易發生斷絲、中心繩斷裂等情況,影響使用壽命,其壽命一般為1~2年。半軟性填料,具有較強的氣泡切割性能和再行布水布氣的能力、掛膜脫膜效果較好、不堵塞;COD和BOD去除率在70-80%。使用壽命較軟性填料長。但其理論比表面積較小(87-93m2/m3)生物膜總量不足影響污水處理效果,且造價偏高。
組合式填料,是鑒於軟性、半軟性存在的上述缺點並吸取軟性填料比表面積大、易掛膜和半軟性填料不結團,氣泡切割性能好而設計的新型填料,在填料中央設計半軟性部件支撐著外圍的軟性纖維束,其平面有如盾形,故又稱盾式填料。其比表面積1000~2500 m2/m3,空隙率98%-99%,具有掛膜快,生物總量大,不結團等優點。污水處理能力優於軟性、半軟性填料,在正常水力負荷條件下COD去除率70%-85%,BOD5去除率達80%~90%,與之類似的還有燈籠式(或龍式)和YDT彈性立體填料。
(3)分散式填料
分散式填料包括堆積式、懸浮式填料,種類繁多。特點是無需固定和懸掛,只需將之放置於處理裝置之中,使用方便,更換簡單。北京曉清環保公司的多孔球形懸浮填料和北京桑德公司的SNP無剩餘污泥懸浮填料等,具有充氧性能好,掛膜快,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江西萍鄉佳能環保工程公司新近開發的堆積式填料—球形輕質陶料,填料粒徑2~4 mm,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使反應器中單位體積內可保持較高的生物量,而且填料上的生物膜較薄,其活性相對較高,具有完全符合曝氣生物濾池填料的國際性能標准,在法國承建的我國大連馬欄河污水處理廠使用,這是我國新型填料開發的一項重大突破。
四、水解酸化—好氧活性污泥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污水經厭氧處理後,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要達到二級出水標准,需要相當長的停留時間,結果使厭氧處理雖然在運行管理費用上佔有優勢,但在基建投資上卻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從微生物和化學角度講,厭氧處理僅僅提供了一種預處理,它一般需要後處理方能滿足新的污水排放標准。印度和南美國家在積極推廣應用厭氧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同時,普遍意識到由於厭氧處理後氮和磷基本上沒有去除,因此對厭氧出水進一步處理很有必要。缺乏合適的後處理技術,是導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領域應用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已有的小試實驗結果表明,兩級厭氧系統組合可以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但目前,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仍然是厭氧與好氧組合系統。在印度,氧化塘是最常用的後處理方法。經厭氧、氧化塘兩級處理後的出水BOD5、CODcr和TSS去除率分別為87%、81%和90%。在巴西NovaVista市的7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以及哥倫比亞Bucarmanga鎮的160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均採用的是兼性氧化塘。在墨西哥的厭氧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方法比較多樣化,二沉池+氯消毒、淹沒濾池+二沉池+氯消毒、氧化溝等,最後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網或用於農灌。在日本,城鎮生活污水一般採用厭氧消化+好氧活性污泥法聯合處理、厭氧濾池+好氧濾池以及厭氧濾池+接觸氧化法組合處理。並且最新研製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高級型JOHKASO小型家用生活污水凈化器系統,廣泛應用於分散處理生活污水方面。[7]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組合能夠有效的去除大部分有機和無機污染物。厭氧生物專家G·Lettinga教授斷言厭氧處理生物技術如果有合適的後處理方法相配合,可以成為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的核心手段,這一模式較之於傳統的集中處理方法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尤其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8]
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充分發揮了厭氧技術節能、好氧技術高效的優勢,成為目前污水處理工藝發展的主要趨勢。在國外,由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和好氧生物膜反應器組成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一直是研究的重點,[9,10,11]並針對組合工藝的硝化/反硝化性能和動力學機理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12,13]近年來,Ricardo Franci Goncalves等[14,15]進行的小試和中試的研究結果表明,採用UASB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BF)組合工藝處理生活污水,兩段HRT分別為6h和0.17h時系統對CODcr 、BOD5 和SS去除率均在90%以上,並且該組合系統相對單一的UASB污水處理系統而言,有更好的穩定出水水質的作用。當BF段的污泥迴流至UASB段時,厭氧反應器內有機物甲烷化的能力提高,使產氣量增加、剩餘污泥量減少,可以減少甚至省去污泥濃縮池和消化池。
由於以UASB為主體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受溫度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低溫條件下,系統的性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Igor Bodik等[16]通過中試試驗研究了厭氧折流板生物濾池反應器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組合工藝低溫下處理生活污水時的脫氮性能。系統經過一年的運行,在厭氧段和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時間分別為15 h和4h的條件下,即使環境溫度低於10℃(平均氣溫5.9℃),對CODcr、BOD5和SS的去除率仍達80%左右。低溫使硝化的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溫度在4.5-23℃范圍內,TKN的去除率在46.4-87.3%間變化,並且該系統也具有一定的反硝化功能,為低溫環境下生活污水的脫氮處理提供了參考。
㈣ 城市污水處理廠中一級A標准,BOD、COD、SS、TN、TP濃度具體為多少
BOD:10。BOD:生物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微生物分解一定體積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質。
COD:50。COD:化學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學方法測量水樣中需要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水樣在一定條件下。
SS:10。
TN:15。
TP:1。
以氧化1升水樣中還原性物質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為指標,折算成每升水樣全部被氧化後,需要的氧的毫克數,以mg/L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COD越高,水質污染越嚴重。
特別是有機物質,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數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機污染物含量的一個綜合指標。BOD越高,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質污染越嚴重。
(4)污水處理廠自動化培訓百度文庫擴展閱讀:
當前,城市污水處理廠工藝調試的重要性還沒被普遍認識和接受,不少污水廠建成後沒有進行工藝調試,這就產生了要麼運行不起來,要麼運行起來水質達不到設計要求,運行成本偏高等現象。 事實上,工藝調試是污水廠投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現並解決設備、設施、控制、工藝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使污水廠投入正常運行;
二是實現工藝設計目標,即出水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三是確定符合實際進水水量和水質的各項控制參數,在出水水質達到設計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運行成本。
㈤ 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回天然水體的水叫什麼
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回天然水體的水叫「再生水」或「中水」。
城市污水經處理設回施深答度凈化處理後的水(包括污水處理廠經二級處理再進行深化處理後的水和大型建築物、生活社區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經處理後的水)統稱「中水」。其水質介於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亦故名為「中水」。
再生水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園林綠化(公園、校園、高速公路綠帶、高爾夫球場、公墓、綠帶和住宅區等)、工業(冷卻水、鍋爐水工藝用水)、大型建築沖洗以及游樂與環境(改善湖泊、池塘、沼澤地,增大河水流量和魚類養殖等),還有消防、空調和水沖廁等市政雜用。
㈥ 工業污泥中 重金屬汞,鎳,鉛,砷,銅,鋅,總鉻的排放標准分別是多少啊急急急急急急!
表1 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單位:mg/l
序號 污 染 物 一級標准 二級標准
1 總汞 0.005 0.01
2 烷基回汞 不得檢答出 不得檢出
3 總鎘 0.05 0.1
4 總鉻 0.5 1.5
5 六價鉻 0.2 0.5
6 總砷 0.1 0.5
7 總鉛 0.2 1.0
8 總鎳 0.5 1.0
9 苯並(a)芘 0.00003 0.00003
10 總鈹(按Be計) 0.005 0.005
11 總銀(按Ag計) 0.5 0.5
12 總α放射性 1Bq/L 1Bq/L
13 總β放射性 10Bq/L 10Bq/L
㈦ 有沒有污水處理廠觀後感700字
污水處理廠觀後感
水,在人體所佔比例達70%以上。
水,匯集成江,匯聚成河,可載舟覆舟。
水,從女人的眼睛流出來,力量可融掉一個鐵漢子的心!
水,可說是我們的生命之源!
你,又怎能不喝水?
飲水能助你集中精神和恢復體力。疲勞和不能集中精神都是缺水的最初徵兆。
你每天最少需飲 8 杯水,以補充24小時內流失的水分。
女士比男士需要更多水分。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這些脂肪就好像一層絕緣體般,增加體溫,因而加速水分流失,故此要多飲水以作補充。
然而你可知道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的江河湖海在呻吟,我們唯一的地球在哭泣,看看以下資料吧,讓你目瞪口呆: 在2004年召開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湖泊環境研究首席科學家劉鴻亮教授介紹說,我國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發展趨勢。對全國55000km的河段調查表明,水質污染嚴重而不能用於灌溉的河段約佔23.3%,45%的河段魚蝦絕跡,85%的河段不能滿足Ⅲ類水質標准,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河流 1998年對我國176條城市河段監測數據顯示,52%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指標 COD、BOD5、氨氮、揮發酚和古油類,其次為重金屬。據中國環境公報數據,中國七大流域水質狀況從壞到好的次序是遼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長江流域。淮河191條支流中近80%的河段河水泛黑發綠。
湖泊 近30年污染呈迅速增長趨勢。大型湖泊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滇池、巢湖、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滇池中氮、磷污染嚴重,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全湖水質劣於V類,藍藻泛濫日益嚴重。
海洋 污染嚴重表現在赤潮發生頻率增加及泛濫范圍擴大。我國60年代赤潮僅發生幾次,而至90年代則發生了360多次,60年代涉及的面積是很小的,而1997年7月,渤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次赤潮大爆發,面積達46平方公里,延續時間近1個月。
地下水 全國城市供水30%源於地下水,北方城市達89%,近20年城市地下水質普遍惡化。1992年調查顯示北方9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28%已不適合飲用。
飲用水亦被污染化飲用水的安全性與人體健康直接相關,我國城鎮附近水體受污染率已高達90%,對數億人口飲用水的安全性構成重大威脅,導致疾病、勞動力喪失、殘疾甚至早亡。
現在國內外由水中檢出的有機污染物已有2000餘種,其中114種具有或懷疑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物質」。我國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檢出百餘種有機污染物,其中常含有「三致物」,經自上而下為水廠的傳統工藝處理後不能去除,相反會因為加氯消毒而形成危害更大的氯代有機物。
水中致病微生物會導致大規模的疾病暴發和流行。農村缺乏飲用水處理設施的地方,腸道傳染發病率達87%~95%,居各種傳染病之首。
水體污染殃及「菜籃子」
大量未經充分處理的污水被用於灌溉,已經使1000多萬畝農田受到重金屬和合成有機物的污染。全國明顯或重度污染的農田有340萬畝,僅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就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5。據農業部在占國土面積85%的流域內,通過372個代表性區域取樣調查,發現全國糧食總量的1/10不符合衛生標准。嚴重污染區主要農畜產品的超標率為:糧食12%(水稻最高)、蔬菜17.9%、水果15%、肉類8.6%(雞肉最高、牛肉最低)、禽蛋19%、鮮奶2%。
污水灌溉還造成糧食產量低,污染加大,營養成分下降。因糧食、蔬菜等污染,北京居民中砷日攝取量已達到WHO規定的120%。長期的污染水灌溉使病原體、致突變、致癌物質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遷移到人體內,造成人群多種疾病大幅度提高。
水污染還對漁業造成極大的危害。致病菌、病毒、有害有毒物質導致養殖生物疾病及大量死亡。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發生赤潮,廣東漁業損失達4000萬元,香港為1億港幣。富營養化的湖泊、水庫因藻類大量繁殖,使深解氧下降,魚蝦缺氧窒息死亡。大量污染特直接海域,還使珍稀動物如斑海豹、玳瑁、中華白鰭豚數量劇減。海水產品質量下降,貝類所含毒素和魚體內重金屬殘毒增加。
遏止水污染迫在眉睫
水源污染使原有的水處理工藝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劉鴻亮院士在報告中分析了我國水污染的原因,如人口和經濟增長、粗放型發展模式、無組織大面積排施污染物、污水處理率偏低,以及犧牲環境和資源去追求眼前利益等。
為了實現在2010年基本控制我國水污染,到2030年使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2050年有較大改善的目標,有兩種基本對策:提高規劃的城市廢水處理率;加強推行節水減污的清潔生產力度,使工業用水量、廢水量和污染負荷進一步降低。
為此2005年11月27日上午9:30-11:00,我有幸參加了南山義工聯的「環保系列活動--參觀南山污水處理廠」,現在就隨著我的拙筆帶領你一起參觀一下吧:
南山污水處理廠位於月亮灣大道16號,接待我們的是處理廠的趙先生,一位博學的,十分熱愛環保事業的人士(右圖趙先生在講解深圳排污系統)。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先了解了深圳污水處理廠的大概情況,目前深圳有四大污水處理廠分別是:鹽田污水處理廠、羅芳污水處理廠、濱河污水處理廠和南山污水處理廠,各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採用的是深水排污、凈水排污和排海污水處理法(各位觀眾,說到這里我不得不先聲明一下,這些都是我前所未聞,今天初次聽到的,聽得是小女子蒙差差,由於同行夥伴都是聽得帶眾多「?」號,所以只有帶著問題到Internet上求助)。
第一站:提水泵房,即污水進入處理的第一道工序。進入這個房間,只能用一個字形容「臭」,真的是臭氣熏天呀,大家馬上用手掩上了鼻子。因為這一站是工業、家業、家庭廢水進入的第一關,在這里兩個大型的過濾設備在工作,它們是用來簡單處理污水的,即把排放進來的污水中的塑料袋、紙張等固體物質打撈出來。看這眼前令人發嘔的污水,看著狀態正常的趙先生,聽著他的講解「這些設備都是國外進口的,目前我們國內的技術還達不到,每年設備投入的資金加上耗電費加上國家審核費用,你們知道嗎有很多的污水處理廠都處於虧損狀態,而我們的員工在這樣的條件下每個月也只有比其他工作人員多拿150元補助」。我感慨萬千,為我們的技術不發達,為我們國家對第一線工作人員的不對稱福利,為我們第一線工作人員那種犧牲精神!
第二站:取污水沙,即將污水中的沙子初步分離出來;第三步水泵排污設備;第四步細格柵除污機,用於清除設備上的污垢;第五部刮砂機去除污水中的沙,起到沉澱作用;第六步分離其他垃圾物,知道嗎?在這里一周就能分離出15噸的大卡車一車,這些垃圾物在目前的技術上是無法利用的,但污染又嚴重,於是污水處理廠以每車40元的價格付費給垃圾處理站來燃燒處理;第七步沉澱池,初步沉澱污水中的泥,在南山污水處理廠這樣的池子共有6個,每個池深8M,主要是通過BOD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些設備也是從國外引進的;第八步污泥處理車間;第九步,污泥脫水機房,在這里通過大型儀器和化學葯品對過濾沉澱下來的污泥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污泥含水份只有70%,但由於含重金屬過多,無機物過少而無法循環使用,而這些污泥以每天10多車(10噸以上的卡車)的數量被拉到清水河處理掉。
以上是整個南山污水處理廠治污的簡要過程,各位觀眾對不住您的視角啦,由於本人文筆有限,墨水有量也只能寫出這種流水賬的文章僅供您參考,到目前大家可能都有一個疑問「那處理後的水怎麼辦呢?」甭著急,由於目前資金、設備、技術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南山污水處理廠的二期工程還未完成。二期竣工投入使用後,就可以將處理後的水再次進行處理,那麼處理後的水即為生物處理水,就可以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但是是非飲用水,這樣的處理費用更為昂貴。各位知道嗎?我們目前在深圳飲用的水都是從東江集團買來的,聽趙先生講每立方未經過凈化買過來就一元多呢,那麼再經過凈化等一系列工作一立方的水成本之昂貴,工作人員之辛苦,投資成本之高可想而知了。
不知不覺已到11:20,我們的參觀也到此結束啦。各位,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如果之前去宣傳環保,去做調查問卷是意識到環保的重要,那麼今天的污水處理廠參觀是真正的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真正觸及到靈魂深處那種對環保的認知,認可,嚴重認識到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她真的是已被我們所謂的文明、先進的、高科技的產品創傷得傷痕累累,她在流淚,在嗚咽,在哭泣不是為她自己而是為我們這群掛著「高科技」的人群。 水向人類一次次敲響了警鍾, 為使我們擁有一個安全而繁榮的未來,讓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共同保護地球上最珍貴的生存資源——水,從點滴做起!
㈧ 誰懂生活污水處理廠工藝設計啊,很急!!!
看不懂你的1、2、...組是什麼,是老師布置的分組吧。把時水量乘上24=水量。
設計回的時候要用最大水量,可以取答變化系數為1.2~1.3。最大水量=水量×變化系數。
題目中只給了COD和BOD和SS,沒有給TN和TP,所以確定不下來需不需要用脫氮除磷工藝。所以用氧化溝就行了:粗格柵+提升泵房+細格柵+沉砂池+氧化溝+二沉池+紫外消毒池 (出水),污泥工藝就用最簡單的 帶式濃縮脫水一體機。
風向和水文是考慮平面布置用的,東南風(就是指你的污泥處理區設置在西北方向),水文是考慮池子埋的深度,不會影響地下水。
如果實在不會,算出水量之後,到築龍網、土木在線論壇、網路文庫都能找到很多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說明書
㈨ 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回天然水體的水叫什麼
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回天然水體的水依然叫污水,只是說這些污水是符合排放標準的內水(有很多容污水排放標准,根據行業、工藝的不同,排放標准也不一樣,在網路文庫里均能找到相關的標准)。
根據污水處理廠源水(廢水來源)的不同,分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對應的達標外拍的水叫工業污水或生活污水。
污水處理廠處理完後的達標廢水,一部分排回到自然界,一部分用於回用,只有用於回用的部分才叫中水。
絕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