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山縣屬於哪個市
截至2019年8月,常山縣屬於衢州市。
衢州市轄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龍游縣、常山縣和開化縣。
常山縣位於衢州市西部。東鄰衢江區,南靠江山,西南與江西省玉山縣交界,西北與開化毗鄰,東北部與杭州市淳安縣相接。總面積1099平方公里,人口34.35萬。轄6個鎮、5個鄉、3個街道、180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天馬街道勝利街29號。
(1)常山縣城市污水處理擴展閱讀:
常山縣的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常山縣隸浙江省金衢嚴道,民國三年(1914年)屬金華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常山縣屬浙江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縣間設行政督察區,常山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署址衢縣(今柯城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常山縣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署址淳安;同年8月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署址江山。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4日,常山縣解放,初屬浙江省衢州軍管會。
1950年5月,設衢州專員公署,常山縣屬衢州專區。
1955年3月,撤衢州專區,改屬金華專區,常山縣屬金華專區。
1958年10月,常山縣並入衢縣。
1961年10月,恢復常山縣建制。
1970年,金華專區改稱金華地區,常山縣屬金華地區。
1985年7月實行市管縣,金華地區分設金華、衢州二市,常山縣屬衢州市。
2. 浙江省常山縣金川大橋簡介
在天馬二小後面的常山江上,橫跨著一座雄偉的大橋,這座橋叫金川大橋。
金川大橋非常長,約內二、三容百米,遠看就像長龍似的橫跨在江面上。橋面很寬,橋中間有一條綠化帶把橋面平均分成左右兩半,綠化帶上整整齊齊地種著油冬樹和鐵樹。人行道和汽車道的中間有一排高高聳立著的路燈,像一隊士兵在列隊歡迎每個過橋的人。晚上,它們的燈光把城市打扮的絢麗多彩。橋面上汽車、電瓶車……來來往往,他們在「長龍」的身上悠閑的開著,時不時還傳來清脆的喇叭聲。
橋下有九組橋墩,每組橋墩都由4根又大又粗的柱子組成,都像士兵一樣整齊的排在那裡。每組橋墩之間都很寬闊,這樣漲大水時,洪水可以從中間飛快的流過,不會沖垮橋身,還可以讓遊客悠閑地坐著小舟觀賞河兩岸的美景。
走在橋上只要你細心觀察就能發現,橋的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大的雕刻著山、有的雕刻著水、還有的雕刻著船„„他們都是常山有名的景點,如白龍天地、西峰夕照、招賢古渡、回龍高橋„„ 瞧!這就是雄偉的金川大橋。
3. 浙江常山藍天水處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浙江常山藍天水處理有限公司是1999-08-1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專冊地址位於常山縣同弓鄉屬赤陽江村。
浙江常山藍天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822704618749A,企業法人王小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浙江常山藍天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加工:飲料[桶裝飲用水類(其他飲用水)](《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至2014年2月1日)。
通過愛企查查看浙江常山藍天水處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 常山縣的經濟
常山縣的浙江常山工業園區屬省級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為7平方千米,長遠規劃面積19平方千米,園區主要布局機械、紡織、食品、電子及印刷等產業。
2008年常山縣人均GDP2225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71元。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8.6億元,是2006年的2.2倍。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8.5億元和5.3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和2.3倍。金融存貸款總額達到167億元,是2006年的2.7倍。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3.5億元,年均增長16.9%。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4.7:48.5:36.8調整為8.0:54.2:37.8。五年累計新增建設用地1.1萬畝、實施工業項目831個,工業增加值達到38.5億元,按現價比2006年增加22.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28家,比2006年增加20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8.5億元,其中利潤5.7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6倍和4.8倍。節能減排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2005年末,全縣共有耕地面積18.52萬畝,其中水田16.07萬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9.93萬畝,平均單產377公斤/畝,總產量7.5噸,其中水稻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0%、總產量的90 %。除水稻外,常山縣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麥類等糧食作物發展也較快。
蔬菜瓜果是常山縣的優勢農產品。2005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0.6萬畝,產量3.2萬噸;瓜果播種面積5.06萬畝,總產量8.35萬噸。小西瓜、辣椒、大蒜、番茄、高山四季豆、沿江避災早毛豆等在縣內外有一定知名度。要立足常山縣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做大做強蔬菜瓜果產業。以擴大種植面積、改變種植方式、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著力提高常山縣蔬菜瓜果的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充分利用常山縣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瓜類,加快形成專業化的生產基地。積極推廣標准化生產、工廠化育苗技術,如塑料大棚、滴灌、新型覆蓋材料、基質栽培等現代設施技術,促進蔬菜瓜果集約化生產;制定實施主要蔬菜品種的地方標准,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常山是傳統的茶葉產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以生產綠茶為主。2004年,全縣茶葉面積8800畝,茶葉產量245噸,產值1100萬元。通過加強茶園管理、改造低產茶園、名茶加工標准化體系建設,全縣已經擁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集中成片的茶葉生產基地,名優茶的產量和質量逐年提高,以常山銀毫、柚鄉春等品牌為主的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87.5%。
2013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417萬元,比2012年年增長4.7%。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42454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10037畝,油料播種面積61403畝,蔬菜種植面積53200畝,果用瓜種植面積5422畝。全年糧食作物總產量80190噸,比上年增長0.5%;油料產量7197噸,增長5.5%;蔬菜產量87647噸,下降0.6%;果用瓜產量13607噸,增長13.8%。 幼兒教育。1988年以後,全縣幼兒園基本穩定在二百所左右,每年入園幼兒總數達6—7千名,教職工三百上下名,總體上呈穩中有升態勢。民辦幼兒,尤其是農村幼兒園蓬勃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輝埠等鄉鎮成立了中心幼兒園。2002年教育局設幼兒教育管理科,各鄉鎮成立幼教工作站。之後,對全縣幼兒園進行審核登記注冊,並開展合格幼兒園和等級幼兒園的評估及幼兒園的年檢工作,實施幼兒教育規范化、現代化的管理。
小學教育。1988年以來,全縣小學繼續撤並生源不足、辦學條件差的農村完小、村小,布局逐年調整。到2002年,全縣有小學129所,與1988年相比減少一半左右,比最高年份1964年的465所減少了336所。在1986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天馬鎮率先實施義務教育,小學畢業生免試直接升入初中。之後其他鄉鎮逐步實施義務教育,到1995年,全縣24個鄉鎮全部實施義務教育。1999年秋,實施《常山縣義務教育學制改革方案》,小學同時招收五年制和六年制新生。到2000年,完成學制改革任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中等教育。自1978後以後,中學基本穩定在30所左右,大致上是每鄉鎮一所初級中學,城關、招賢、芳村、白石四片各一所完中的格局。1至2002年,全縣普通中學計24所,其中高〈完〉中4所;在校生17677人,其中高中生3322人;教職工1091人,其中專任教師960人。
中等職業教育。1988年,縣政協教育組牽頭創辦定陽職業中學,針對常山實際,當年秋招收紡織班、微生物班新生120名。至2002年,全縣職業高中3所,38個班級,在校生1926人;教職工72人,其中社會力量辦學27人。
成人教育。在1986年實現「基本無盲縣」的基礎上,掃盲工作繼續進行。1990年成立縣掃盲工作協調小組,制定了八·五掃盲規劃表。至2000年,鄉、村兩級成校培訓了14.6萬人次的農民,青壯年非盲率達98%,基本實現世紀末掃除文盲的目標。
教師隊伍。1987年,全縣教職工總數1626人,專任教師1420人;專任教師達到合格學歷的人數大約三分之一。2002年,教職工總數2311人,專任教師2100人。15年來,教職工總數和專任教師分別增加了685和680人。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達到規定學歷的公辦教師分別是1028、693、147人,合格率分別為95%、96%、71%。 截至2010年底,全縣創建省級強鄉5個、省級小康村150個、省級農村體育俱樂部10個、省級先進社區4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個、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個。新昌鄉政府、天馬鎮紫港社區、縣老年體協在第十四屆省運會期間被評為全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5. 衢州市常山縣有沒有吉利4s店
衡州市常山縣有沒有吉利4s店?是有四癌是電的。
6. 衢州市常山縣2020年7月1後交養老保險加多少
基本養老 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企業交的 部分:按本企業職工上年 度月回平均工資總額答的 一定比例繳納(北京是19%,其他城市可能不同)職工個人交的部分: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一般為8%)。
職工繳費工資如果高於所在省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300%的,以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300%作為繳費基數;
職工繳費工資低於工資所在省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40%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40%作為繳費基數。(最高和最低繳費基數的計算比例,各城市可能不同,以各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計算比例和基數為准。)
7. 歷史上"常山"在哪裡
歷史上"常山"在河北省阜平縣東北的古北嶽恆山,文獻一般記載為北嶽在真定,常山有北嶽廟。真定縣為金朝析常山而設置。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
趙雲是常山郡人,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內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恆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范圍歷代有變化,但一般以2017年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第二句話出自《吳起傳》,根據文章內容可知常山在殷紂的領土的北邊,而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地理位置一樣。
部分內容為: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7)常山縣城市污水處理擴展閱讀: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趙雲去世後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