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超濾膜是什麼
你好,下面是有關超濾膜的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順祝您學習進步,望採納謝謝
超濾膜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超濾膜英文名稱:ultrafiltrationmembrane;hyperfiltrationmembrane定義:膜狀的超濾材料。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方法與技術(二級學科)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求助編輯網路名片超濾膜,是一種孔徑規格一致,額定孔徑范圍為0.001-0.02微米的微孔過濾膜。在膜的一側施以適當壓力,就能篩出小於孔徑的溶質分子,以分離分子量大於500道爾頓、粒徑大於2~20納米的顆粒。超濾膜是最早開發的高分子分離膜之一,在60年代超濾裝置就實現了工業化。
目錄
簡介超濾膜的工業應用十分廣泛,已成為新型化工單元操作之一。用於分離、濃縮、純化生物製品、醫葯製品以及食品工業中;還用於血液處理、廢水處理和超純水制備中的終端處理裝置。在我國已成功地利用超濾膜進行了中草葯的濃縮提純。超濾膜隨著技術的進步,其篩選功能必將得到改進和加強,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也將越來越大。
B. 超濾膜的分類方法
按超濾膜材料分類
天然膜:生物膜、天然物質改性或再生製成的膜分類
合成膜:無機膜、高分子聚合物膜
按膜的結構分類:
多孔膜:微孔介質、大孔膜
非多孔膜:無機膜、高分子聚合物膜
液膜:無固相支撐型又稱乳化液膜;有固相支撐型又稱固定膜、液膜
按膜的功能分類
分離功能膜:氣體分離膜、液體分離膜、離子交換膜、化學功能膜
能量轉化功能膜:濃差能量轉化膜、光能轉化膜、機械能轉化膜、分類轉化膜、導電膜
生物功能膜:探感膜、生物反應器、醫用膜
按膜的用途分類
氣-相系統用膜:伴有表面流動的分子流動、氣體擴散、聚合物膜解擴散流動、在溶劑化聚合物膜中擴散流動
氣-液系統用膜:大孔結構 (移去氣流中的霧沫夾帶或將氣體引相)、微孔結構製成超細孔過濾器)、聚合物(氣體擴散進入液體或從液體中移去某種氣體)
液-液系統用膜:氣體從一種 液相進入另一液相、溶質或溶劑從液相滲透到另一液相
氣-固系統用膜:用膜除去氣體中的顆粒
液-固系統用膜:大孔介質過濾淤漿、生物廢料處理、破乳
固-固系統用膜:基於顆粒大小的固體篩分
按膜的作用機理分類
吸附性膜:多孔膜(多孔石英玻璃、活性炭、硅膠等)、反應膜(膜有能與滲透過來的物質發生反應的物質)
擴散性膜: 聚合物膜擴散性的溶解流動)、金屬膜(原子狀態擴散)、玻璃膜(分子狀態的擴散)
離子交換膜:陽離子交換樹脂膜、陰離子交換樹脂膜
選擇滲透膜:滲透膜、反滲透膜、電滲析膜
非選擇性膜:加熱處理的微孔玻璃、過濾型的微孔膜
C. 在制備超濾膜時為什麼要加吐溫80,有什麼作用
土溫80通常是作為表面活性劑來使用的。這座超濾膜的時候是作為鍍膜清洗的作用。
D. 超濾膜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超濾膜的應用領域復
1.純水和超純水的制制備工藝用於超純水的反滲透預處理和末端處理。
2.用於分離工業水中的細菌、熱源、膠體、懸浮物和大分子有機物。
3.飲用水和礦泉水的凈化;
3.發酵、酶制劑工業和制葯工業的濃縮、純化和澄清;
4.果汁濃縮和分離;
5.大豆、乳製品、製糖業、白酒、茶汁、醋等的分離、濃縮和澄清;
6.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凈化和回收;
7.用於分離、濃縮和凈化生物製品、醫葯產品和食品工業;
8.還可用於血液處理、廢水處理和超純水制備中的末端處理裝置。
E. 超濾膜的簡介
超濾膜是一種孔徑規格一致,額定孔徑范圍為0.001-0.02微米的一種微孔過濾膜專。超濾膜採用壓力差為推動力的膜過屬濾方法為超濾膜過濾。以膜的額定孔徑范圍作為區分標准時壓力差為推動力的膜過濾可區分為:微孔膜(MF)的額定孔徑范圍為0.02~10μm;超濾膜(UF)為0.001~0.02μm;逆滲透膜(RO)為0.0001~0.001μm。超濾膜的孔徑只有幾納米到幾十納米,也就是說在膜的一側施以適當壓力,就能篩出大於孔徑的溶質分子,以分離分子量大於500道爾頓、粒徑大於2~20納米的顆粒。
F. 膜蛋白具體合成線路
游離的核糖體合成多肽,內質網合成糖支鏈,高爾基體合成雙S鍵.
膜蛋白是細胞質核糖體合成的.
糖蛋白和膜結構蛋白的合成過程,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作用一樣,都是細胞質核糖體合成的.
G. 超濾膜濕膜與干膜制備上的主要區別在哪
超濾膜干膜和濕膜是生產廠家為保證產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使用的殺菌和防腐葯品專.作用方面是完全一屬樣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區別差不多就是一個親水,一個排水,各有利弊。濕膜親水過濾效率高但是壽命短,干膜不親水使用壽命長但是過濾效率低。
干膜和濕膜在用途和性能上沒有區別,區別就是存儲方式了,濕膜必須在攝氏5度以上保存,防止冰凍。因為濕膜裡面的保護液冰凍後會對膜元件有損傷的,干膜就不怕了。產品核心材質是差不多的,干膜是沒有試過水的膜,質量很難把控;濕膜是試過水的膜,內部含保護液,質量得到更嚴格的檢測;因為濕膜內部有水,所以保存時間較短,不建議長期存放;干膜則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H. 您好,我看現在很多研究超濾膜制備的文章,為什麼大部分都用相轉化法,而用熔融-拉伸法的文章卻很少呢
因為相轉化法制備方法和設備日漸成熟了唄,生產都是要考慮成本的,要什麼有什麼總比要什麼沒什麼容易,做的人多自然文章多,沒什麼人做的方法肯定各方面要求都高,沒人這么做就文章少。
I. PVC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制備工藝
六、超濾膜在水處理應用中的工藝 1、前處理 超濾法在水處理及其他工業凈化、濃縮、分離過程中,可以作為工藝過程的預處理,也可以作為工藝過程的深度處理。在廣泛應用的水處理工藝過程中,常作為深度凈化的手段。根據中空纖維超濾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處理要求。因為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生物和其他雜質會附於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由於超濾膜水通量比較大,被截留雜質在膜表面上的濃度迅速增大產生所謂濃度極化現象,更為嚴重的是有一些很細小的微粒會進入膜孔內而堵塞水通道。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陳代謝產物生成粘性物質也會附著在膜表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超濾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離性能的變化。同時對超濾供水溫度、PH值和濃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因此對超濾供水必須進行適當的預處理和調整水質,滿足供水要求條件,以延長超濾膜的使用壽命,降低水處理的費用。 A、微生物(細菌、藻類)的殺滅: 當水中含有微生物時,在進入前處理系統後,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處理系統,如多介質過濾器的介質表面。當粘附在超濾膜表面時生長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纖維內腔完全堵塞。微生物的存在對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危害性是極為嚴重的。除去原水中的細菌及藻類等微生物必須重視。在水處理工程中通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劑,濃度一般為1~5mg/l。此外,紫外殺菌也可使用。在實驗室中對中空纖維超濾膜組件進行滅菌處理,可以用雙氧水(H2O2)或者高錳酸鉀水溶液循環處理30~60min。殺滅微生物處理僅可殺滅微生物,但並不能從水中去除微生物,僅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長。 B、降低進水混濁度: 當水中含有懸浮物、膠體、微生物和其他雜質時,都會使水產生一定程度的混濁,該混濁物對透過光線會產生阻礙作用,這種光學效應與雜質的多少,大小及形狀有關系。衡量水的混濁度一般以蝕度表示,並規定1mg/lSiO2所產生的濁度為1度,度數越大,說明含雜量越多。在不同領域對供水濁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對一般生活用水,濁度不應大於5度。由於濁度的測量是把光線透過原水測量被水中顆粒物反射出的光量、顏色、不透明性,顆粒的大小、數量和形狀均影響測定,濁度與懸浮物固體的關系是隨機的。對於小於若干微米的微粒,濁度並不能反映。 在膜法處理中,精密的微結構,截留分子級甚至離子級的微粒,用濁度來反映水質明顯是不精確的。為了預測原水污染的傾向,開發了SDI值試驗。 SDI值主要用於檢測水中膠體和懸浮物等微粒的多少,是表徵系統進水水質的重要指標。SDI值的確定方法一般是用孔徑為0.45μm微孔濾膜在0.21MPa恆定水流壓水力下,首先記錄通水開始濾過500ml水樣所需的時間t0,然後在相同條件下繼續通水15min,再次記錄濾過500ml 水樣所需時間t15,然後根據下式計算: SDI=(1-t0/t15)×100/15 水中SDI的值的大小大致可反映膠體污染程度。井水的SDI<3,地表水SDI在5以上,SDI極限值為6.66……,即需進行預處理。 超濾技術對SDI值的降低最為有效,經中空纖維超濾膜處理水的SDI=0,但當SDI過大時,特別是較大顆粒對中空纖維超濾膜有嚴重的污染,在超濾工藝中,必須進行預處理,即採用石英砂、活性炭或裝有多種濾料的過濾器過濾,至於採取何種處理工藝尚無固定的模式,這是因為供水來源不同,因而預處理方法也各異。例如,對於具有較低濁度的自來水或地下水,採用5~10μm的精密過濾器(如蜂房式、熔噴式及PE燒結管等),一般可降低到5左右。在精密過濾器之前,還必須投加絮凝劑和放置雙層或多層介質過濾器過濾,一般情況下,過濾速度不超過10m/h,以7~8m/h為宜,濾水速度越慢,過濾水質量越好。 C、懸浮物和膠體物質的去除: 對於粒徑5μm以上的雜質,可以選用5μm過濾精度的濾器去除,但對於0.3~5μm間的微細顆粒和膠體,利用上述常規的過濾技術很難去除。雖然超濾對這些微粒和膠體有絕對的去除作用,但對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危害是極為嚴重的。特別是膠體粒子帶有電荷,是物質分子和離子的聚合體,膠體所以能在水中穩定存在,主要是同性電荷的膠體粒子相互排斥的結果。向原水中加入與膠體粒子電性相反的荷電物質(絮凝劑)以打破膠體粒子的穩定性,使帶荷電的膠體粒子中和成電中性而使分散的膠體粒子凝聚成大的團塊,而後利用過濾或沉降便可以比較容易去除。常用的絮凝劑有無機電解質,如硫酸鋁、聚合氯化鋁、硫酸亞鐵和氯化鐵。有機絮凝劑如聚丙稀醯胺、聚丙稀酸鈉、聚乙稀亞胺等。由於有機絮凝劑高分子聚合物能通過中和膠粒表面電荷,形成氫鍵和「搭橋」使凝聚沉降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而使水質得到較大改善,故近年來高分子絮凝劑有取代無機絮凝劑的趨勢。 在絮凝劑加入的同時,可加入助凝劑,如PH調節劑石灰、碳酸鈉、氧化劑氯和漂白粉,加固劑水下班及吸附劑聚丙稀醯胺等,提高混凝效果。 絮凝劑常配製成水溶液,利用計量泵加入,也可使用安裝在供水管道上的噴射器直接將其只入水處理系統。 D、可溶性有機物的去除: 可溶性有機物用絮凝沉降、多介質過濾以及超濾均無法徹底去除。目前多採用氧化法或者吸咐法。(1)氧化法 利用氯或次氯酸鈉(NaClO)進行氧化,對除去可溶性有機物效果比較好,另外臭氧(O3)和高錳酸鉀(KMnO4)也是比較好的氧化劑,但成本略高。(2)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或大孔吸附樹脂可以有效除去可溶性有機物。但對於難以吸附的醇、酚等仍需採用氧化法處理。 E、供水水質調整:(1)供水溫度的調整 超濾膜透水性能的發揮與溫度高低有直接的關系,超濾膜組件標定的透水速率一般是用純水在25℃條件下測試的,超濾膜的透水速率與溫度成正比,溫度系數約為0.02/1℃,即溫度每升高1℃,透水速率約相應增加2.0%。因此當供水溫度較低時(如<5℃),可採用某種升溫措施,使其在較高溫度下運行,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當溫度過高時,同樣對膜不利,會導致膜性能的變化,對此,可採用冷卻措施,降低供水溫度。(2)供水PH值的調整 用不同材料製成的超濾膜對PH值的適應范圍不同,例如醋酸纖維素適合PH=4~6,PAN和PVDF等膜,可在PH=2~12的范圍內使用,如果進水超過使用范圍,需要加以調整,目前常用的PH調節劑主要有酸(HCl 和H2SO4)等和鹼(NaOH等)。 由於溶液中無機鹽可以透過超濾膜,不存在無機鹽的濃度極化和結垢問題,因此在預處理水質調整過程中一般不考慮它們對膜的影響,而重點防範的是膠質層的生成、膜污染和堵塞的問題。
J. 膜蛋白合成過程
膜蛋白合成步驟如下:
膜蛋白在內質膜上的核糖體中完成合成,合成後跨過內質網膜,直接進入內質網的囊泡腔中.
之後內質網會形成含有這些蛋白的轉運囊泡,並移動到順式高爾基網的膜層,到達高爾基體的順面上.
這些蛋白移動穿過高爾基復合體到反面,進入反式高爾基網.
然後膜蛋白被分選到與細胞質膜融合的一類分泌囊泡中,之後與細胞膜融合,完成整個過程.
其實膜蛋白的合成過程和分泌蛋白類似,只是結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