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生態環境部廢水零排放政策

生態環境部廢水零排放政策

發布時間:2022-08-18 23:28:43

1. 池塘污水治理該怎麼辦啊

1、預防措施 ①用生石灰清塘可除青苔。②過濾水源,避免把青苔帶入池中。
2、治理方法 ①未放魚的池塘畝用50公斤草木灰撒在青苔上能使青苔得不到陽光而死亡;已放魚的池塘按每畝水深1米用硫酸銅0.7×10-6 全池潑灑,能將青苔殺滅。②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膏粉50公斤,分3次全池潑灑,每次間隔時間為3~4天。若青苔數量多,用葯量可增加至每畝用65公斤石膏粉,施葯應在下午喂雨後進行,有條件的還可在施葯後注10~20厘米的新水,效果會更好。生石膏粉防治青苔既不會使池水變瘦,也不會造成池水缺氧,一般半個月內青苔全部可以殺滅,效果比硫酸銅好。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2.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制

一、環境保護法制和體制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9部、自然資源保護法律15部。1996年以來,國家制定或修訂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環境影響評價、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法律,以及水、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農業、草原和畜牧等與環境保護關系密切的法律;國務院制定或修訂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50餘項行政法規;發布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關於做好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近期工作的通知》等法規性文件。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職權,為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和頒布了規章和地方法規660餘件。

中國已建立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准體系。國家環境保護標准包括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國家環境標准樣品標准及其他國家環境保護標准;地方環境保護標准包括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截至2005年底,國家頒布了800餘項國家環境保護標准,北京、上海、山東、河南等省(市)共制定了30餘項環境保護地方標准。

中國不斷加強環境執法檢查和行政執法。近年來,國家連續對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等法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推動重點地區污染治理。中國刑法還對破壞環境資源罪有專門規定。國家頒布《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建立起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責任制度,並連續三年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公民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依法查處7.5萬多起環境違法案件,取締關閉違法排污企業1.6萬家,對1萬多個環境污染問題實行掛牌督辦。國家還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依法處理多起違法行為。

中國實行各級政府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實施監督管理的環境管理體制。1998年中國政府將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作為國務院主管環境保護工作的直屬機構,負責對中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管。國家建立了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建立了區域環境督查派出機構,以加強部門和地區間的協調與合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級政府設置了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構。目前,全國有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3226個,從事環境行政管理、監測、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工作的總人數達16.7萬人;有各級環境監察執法機構3854個,總人數達5萬多人。各級政府綜合部門和資源管理部門以及多數大中型企業也設有環保機構,負責本部門和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目前從業人員達30多萬。

二、工業污染防治

工業污染防治是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與過去相比,中國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目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從濃度控制向總量和濃度控制相結合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和區域綜合治理轉變,從簡單的企業治理向調整產業結構、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轉變。與1995年相比,2004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工業廢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了58%、72%、42%、55%和39%。與1990年相比,2004年全國每萬元人民幣GDP能耗下降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准煤;火電供電煤耗、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2001—2004年,連續三次發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淘汰3萬多家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並對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煉焦、皂素、鉻鹽等八個重污染行業進行集中整頓,停建、緩建項目1900多個。2005年,關停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水泥、鐵合金、煉焦、造紙、紡織印染等企業2600多家,並對水泥、電力、鋼鐵、造紙、化工等重污染行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和技術改造,使這些行業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呈持續下降趨勢。

——開展循環經濟實踐。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目前,化工、輕工、電力、煤炭、機械、建材等行業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全國已有12000多家企業獲得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800多個企業、18000多種規格型號產品獲得環境標志認證,年產值約600億元人民幣。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國已建立了17個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三是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國家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有關省市選擇82家單位開展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個城市開展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海南、吉林、黑龍江等9省積極開展生態省建設,全國150個縣市開展了生態縣(市)創建工作。

——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國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應急預案、大氣環境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應急預案、核與輻射應急預案等九個相關環境應急預案,以及《黃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環境應急預案》、《處置化學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處置核與輻射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近年來,中國對127個分布在全國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附近的重點化工石化類項目進行了環境風險排查;對近5萬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全面、拉網式檢查。

——對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2005年,工業危險廢物處置量由1998年的131萬噸增至339萬噸。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固體廢物管理中心。

——實行嚴格的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管理。中國共有運行的核電廠5座(9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電廠2座(4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座,沒有出現重大核安全問題,實現了「保護工作人員、公眾和環境不遭受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輻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標。中國嚴格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放射源安全與保安行為准則》,實行許可證制度,規定放射源進出口必須依法履行審批等有關手續。

三、重點地區污染治理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國家重點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兩控區」(二氧化硫控制區和酸雨控制區)、「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為全國污染防治的重點地區,取得明顯成效。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河」、「三湖」流域面積達81萬平方公里,跨越全國14個省(市) ,居住人口3.6億。國家制定並實施重點流域「九五」、「十五」(2001—2005年)水污染防治計劃,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削減指標落實到排污單位,逐步完善排污許可證管理方式,並建設了一批重點治理工程項目。截至2005年底,列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的2130個項目中,已完成1378項,占項目總數的65%。「三河」、「三湖」流域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污水處理廠達416個,日處理能力2093萬噸;流域內的5000多家重點污染企業,已有80%以上實現了達標排放。目前,流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減,水環境惡化趨勢基本得到控制,一些河段和湖體水質有明顯的改善。國家投入181.67億元人民幣在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建設了一批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清理了庫底固體廢物,確保庫區水質安全。

——「兩控區」污染防治。1998年中國政府批准劃定了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涉及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5個城市、地區,總面積約為109萬平方公里。國家在「兩控區」內進行能源結構調整,推廣清潔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爐灶燃用散煤。與1998年相比,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區內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比例由32.8%增加到45.2%;2005年酸雨控制區內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比例由15.7%下降到4.5%。

——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自1998年以來,北京市連續實施了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天然氣、電採暖、地源熱泵、建築節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和節能技術進一步推廣,到2005年,北京市天然氣用量達到32億立方米,城市熱網集中供熱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嚴格機動車排放管理,對在用機動車實施了環保標志管理,對高排放黃標車採取限行措施,並淘汰老舊機動車30多萬輛,發展天然氣公交車2800輛,2005年提前實施了國家第三階段排放標准(相當於歐洲三號標准);修訂完善了施工現場環境保護標准,加大建築工地管理,加強對道路機械清掃、沖刷和噴霧壓塵工作的監督檢查,並對市區100多家污染企業實施關停搬遷,全市水泥立窯生產線全部關停。經過積極治理,北京市大氣環境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從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各種大氣污染物濃度普遍下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渤海污染治理。2001年中國政府批復《渤海碧海行動計劃》。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各類渤海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工程項目166個,在建項目70個,投資達175億元人民幣,其中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44個,形成污水日處理能力355.3萬噸,新建城市垃圾處理場18個,形成垃圾日處理能力7000多噸,新建生態農業、生態養殖項目89個,新建船舶港口和溢油反應項目9項,初步遏制了渤海海域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

四、城市環境保護

中國城市化率已從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針對城市化快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中國政府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使城市環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與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劣於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個百分點。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中國的許多城市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環境質量按功能區全面達標規劃,測算大氣和水環境容量,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逐步優化城市的功能分區。許多大中城市在城區發展中實行「退二進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利用地價杠桿把一些污染企業遷出城區,按照「工業入園、集中治污染」的原則,實行技術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一些城市把舊城改造與調整城市布局相結合,解決老城區臟亂差的問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大力調整城市能源結構,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和集中供熱,減輕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設工程中推行使用預拌混凝土,對直轄市、省轄市、部分大中城市、旅遊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減少建築工地的粉塵污染。

中國各級政府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財政投資的重點,促進了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截至2004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達46%,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52%,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40%。近年來,機動車排放標准從國家第Ⅰ階段標准提高到國家第Ⅱ階段標准,並制定了國家第Ⅲ階段標准。一些城市開展清潔汽車行動,積極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清潔燃料汽車。自2000年7月起,全國停止銷售、使用含鉛汽油,每年可減少排鉛1500噸。

全國500多個城市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對城市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量化,綜合評價城市政府的環保工作。從1997年起,按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設施完善、環境改善的要求,開展創建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目前,全國共有100多個城市(區)在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其中56個城市和直轄市的5個城區已創建成功。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或好於二級的天數均大於8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大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於80%,城市綠化覆蓋率大於35%,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和諧」已成為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建設國家園林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到2004年底,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1.66%,綠地率為27.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7.39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長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翻了一番。目前,全國已命名國家園林城市83個、園林城區4個,國家園林縣城10個,並有12個城市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五、農村環境保護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防治農業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環境是中國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等創建活動,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前,全國有178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國家重點在「三湖」地區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地區,開展畜禽漁養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綜合防治示範。一些省市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在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近年來,國家興建各類農村飲水工程80多萬處,解決了67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不安全問題。開展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和污染防治示範,建立農產品安全檢測和監管體系;加強農葯和化肥環境安全管理,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葯,禁止在蔬菜、水果、糧食、茶葉和中葯材生產中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葯、農膜和污灌帶來的面源污染,保證農產品安全;開發生產新型安全優質高效飼料,提高飼料吸收利用率,減少養殖產品葯物殘留和有害物質的排放;推廣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技術,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農業工程。

——生態農業和生態示範區建設。中國政府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縣達到400多個,開展示範區建設縣市達500多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縣102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33個。近年來,有機食品相關的管理和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出台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機食品國家標准》;出台了良好農業規范國家標准和認證實施規則,開展源頭治理;開展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創建工作,已命名43個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推動有機食品的產業化發展。全國有機認證面積超過300萬公頃。

——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截至2005年,國家投入7億多元人民幣,在水資源匱乏的乾旱區、半乾旱區建設了460多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農業技術,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國家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啟動了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深松和除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項目,重點在環京津區和西北風沙源頭區建立了兩條保護性耕作帶。截至2005年底,共建立示範縣100個。

——農村新能源建設。開發與推廣農村新能源是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間,國家先後投入35億元人民幣,重點推廣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的能源生態模式。到2005年底,全國沼氣用戶已達1700多萬戶,年生產沼氣65億立方米。國家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沼氣工程,已建成2200多處,年處理畜禽糞便6000多萬噸;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3.7萬處,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500多處;推廣省柴灶1.89億戶,太陽能熱水器2850萬平方米。同時,還積極推廣使用太陽灶、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

六、生態保護與建設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一些地區生態環境開始得到改善。

——造林綠化。中國政府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指導方針,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營造林面積自2002年以來連續四年超過667萬公頃。近年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迅速增加,林齡結構、林相結構趨於合理,森林質量趨於提高,實現了由持續下降到逐步上升的歷史性轉折。目前,全國森林面積達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8.21%,森林蓄積量達124.56億立方米。國家重視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從1998年起,中國開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和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十五」期間,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共營造生態公益林800萬公頃,9333萬公頃森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退耕還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萬公頃,其中生態退耕538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1200萬公頃,封山育林133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項治理任務達667萬公頃;「三北」和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工程造林341萬公頃,新封山育林346萬公頃。

——草原保護。為加強草原的生態建設和規劃管理,草原工作戰略重點實現由經濟目標為主向「生態、經濟、社會目標並重,生態優先」的轉變,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復,草原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國家對草原保護建設的投入持續增加,2000—2005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9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草原圍欄、牧草種子基地、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態建設等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1300萬公頃,草原改良面積1400萬公頃,草原圍欄3300萬公頃,有20%的可利用草原實施了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

——土地保護、開發與整治。中國政府把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國家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礎。同時,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結構,使亂佔耕地現象得到抑制。2004年各項建設佔用耕地較上年下降37%,總體實現數量上的占補平衡。國家還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建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制度,組織實施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十五」期間,通過對農村及城鎮土地、災毀土地、工礦區廢棄土地等進行科學的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復墾土地7.6萬公頃,建成了一批布局規整、生態環境良好的新農村,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和重點礦區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治理和恢復。

——水土保持。國家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土保持、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東北黑土區和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岩地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多個專項工程,水土流失重點防治范圍由長江、黃河上中游拓展到東北黑土區、珠江上游和環京津等地區。國家開展示範區和示範工程建設,已建成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300多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縣190個,示範小流域1398條,並開始實施第一批62個面積不少於300平方公里的示範區和50多個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建設。在全國188個縣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所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區全面實施封育保護,封育保護面積達12.6萬平方公里,並在「三江源區」實施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目前,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80個縣全部或部分實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圍60多萬平方公里,封禁區內的植被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十五」期間,全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2萬平方公里,綜合整治小流域11500多條,建設基本農田406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經果林和水源涵養林1533萬公頃,建設攔沙壩、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350多萬座(處),淤地壩7000座。

——防沙治沙。中國政府將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頒布實施了《防沙治沙法》,批復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實施一批防沙治沙重點工程,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同時出現凈減少。截至2004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為263.6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與1999年相比,五年間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379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41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減輕,重、極重度荒漠化面積減少24.59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抑制。

——海洋環境保護。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和行政執法體系,構建了海洋環境監測網路,制定和實施了海洋功能區劃、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積極實施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計劃和重點海域的環境保護計劃,繼渤海之後,中國政府於2005年啟動了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珠江口及毗鄰海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在長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毗鄰海域開展了河海統籌、陸海兼顧的陸域、海域同步的環境監測和調查工作。中國政府嚴格執行海洋工程和海上傾廢的審批制度,強化對傾倒活動的執法監視,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國家批准了《赤潮災害應急預案》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重大溢油應急計劃》,並納入國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了海洋災害應急機制。加強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危險品運輸管理,積極推進海上船舶溢油應急體系建設。截至2004年底,中國已建立各級海洋自然保護區120個,一批海洋珍稀物種得到保護,珊瑚礁、紅樹林及海草床等重要生境得以保護。通過採取控制漁業捕撈強度、壓縮捕撈漁船、完善休漁制度、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區、實施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等措施,保護和恢復海洋漁業資源。

——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建設。中國政府把建立自然保護區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49處,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路;全國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天然植物群落類型都得到保護。國家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開展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在東江源、洞庭湖、秦嶺山地等18個典型區域開展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內蒙古、黑龍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肅、青海等省(自治區)開展了地方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目前,經中國政府審定命名的風景名勝區有677個,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87個。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武夷山、廬山、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青城山—都江堰、三江並流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一批自然保護區,分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或《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全國建有各類森林公園數量超過1900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627處。全國共有85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河南雲台山、雲南石林、廣東丹霞山、湖南張家界、黑龍江五大連池和河南嵩山等八家地質公園首批進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是一個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國家,國家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編寫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編制了《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目前,全國共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殖基地250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使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同時,開展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調查和搶救性收集,建立了67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開展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針對危害較大的主要外來入侵生物開展了「十省百縣」滅毒除害行動,提高了公眾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意識和能力。全國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的189種野生植物中有71%的野外種群達到穩定生存發展的標准;全國野生動物調查的252種野生動物中有55.7%的種群穩中有升,揚子鱷、朱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成倍增加,野生大熊貓數量達到1596隻,人工圈養數量達到183隻。一些物種的分布區逐步擴展,黑嘴鷗、黑臉琵鷺等物種的新記錄、新繁殖地或越冬地被不斷發現。一百多年未見蹤跡、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宣布為世界極危物種崖柏被重新發現。

——濕地保護。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

3.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是什麼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

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

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3)生態環境部廢水零排放政策擴展閱讀

對污染源的控制,通過有效控制和預防措施,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削減到最小量。

(1)
對工業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資源能源利用量最小,污染排放量也最少的先進的生產工藝。清潔生產採用的主要技術路線有:改革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以無毒無害的原料和產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產品;

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對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採用循環用水系統,減少廢水排放量;回收利用廢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廢水濃度降低等。清潔生產提倡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及管理,而不是只強調末端處理。

(2) 對生活污染源,可以通過有效措施減少其排放量。如推廣使用節水用具,提高民眾節水意識,降低用水量,從而減少生活污水排放量。

(3) 對農業污染源,為了有效地控制面污染源,更必須從「防」做起。提倡農田的科學施肥和農葯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減少農田中殘留的化肥和農葯,進而減少農田徑流中所含氮、磷和農葯的量。

4. 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十九條禁止向水體排放油類、酸液、鹼液或者劇毒廢液。
禁止在水體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第三十條禁止向水體排放、傾倒放射性固體廢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質的廢水。
向水體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規定和標准。
第三十一條向水體排放含熱廢水,應當採取措施,保證水體的水溫符合水環境質量標准。
第三十二條含病原體的污水應當經過消毒處理;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後,方可排放。
第三十三條禁止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將含有汞、鎘、砷、鉻、鉛、氰化物、黃磷等的可溶性劇毒廢渣向水體排放、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存放可溶性劇毒廢渣的場所,應當採取防水、防滲漏、防流失的措施。
第三十四條禁止在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岸坡堆放、存貯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三十五條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第三十六條禁止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第三十七條多層地下水的含水層水質差異大的,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
第三十八條興建地下工程設施或者進行地下勘探、采礦等活動,應當採取防護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九條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不得惡化地下水質。
第二節工業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工業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第四十一條國家對嚴重污染水環境的落後工藝和設備實行淘汰制度。
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限期禁止採用的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工藝名錄和限期禁止生產、銷售、進口、使用的嚴重污染水環境的設備名錄。
生產者、銷售者、進口者或者使用者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停止生產、銷售、進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規定的設備名錄中的設備。工藝的採用者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停止採用列入前款規定的工藝名錄中的工藝。
依照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被淘汰的設備,不得轉讓給他人使用。
第四十二條國家禁止新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汞、煉油、電鍍、農葯、石棉、水泥、玻璃、鋼鐵、火電以及其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
第四十三條企業應當採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工藝,並加強管理,減少水污染物的產生。
第三節城鎮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四條城鎮污水應當集中處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預算和其他渠道籌集資金,統籌安排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提高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率。
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城鄉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組織編制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建設、經濟綜合宏觀調控、環境保護、水行政等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組織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並加強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的監督管理。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按照國家規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處理的有償服務,收取污水處理費用,保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向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污水、繳納污水處理費用的,不再繳納排污費。收取的污水處理費用應當用於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不得挪作他用。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污水處理收費、管理以及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四十五條向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水污染物,應當符合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免繳排污費。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應當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負責。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和水量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六條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應當採取防滲漏等措施,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節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七條使用農葯,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農葯安全使用的規定和標准。
運輸、存貯農葯和處置過期失效農葯,應當加強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和農葯,控制化肥和農葯的過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九條國家支持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畜禽糞便、廢水的綜合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設施。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保證其畜禽糞便、廢水的綜合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設施正常運轉,保證污水達標排放,防止污染水環境。
第五十條從事水產養殖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和使用葯物,防止污染水環境。
第五十一條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應當保證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點的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
利用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進行灌溉,應當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農產品。
第五節船舶水污染防治
第五十二條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應當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標准。從事海洋航運的船舶進入內河和港口的,應當遵守內河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標准。
船舶的殘油、廢油應當回收,禁止排入水體。
禁止向水體傾倒船舶垃圾。
船舶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應當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的措施,防止貨物落水造成水污染。
第五十三條船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置相應的防污設備和器材,並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環境污染的證書與文書。
船舶進行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作業,應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並在相應的記錄簿上如實記載。
第五十四條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應當備有足夠的船舶污染物、廢棄物的接收設施。從事船舶污染物、廢棄物接收作業,或者從事裝載油類、污染危害性貨物船艙清洗作業的單位,應當具備與其運營規模相適應的接收處理能力。
第五十五條船舶進行下列活動,應當編製作業方案,採取有效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並報作業地海事管理機構批准:
(一)進行殘油、含油污水、污染危害性貨物殘留物的接收作業,或者進行裝載油類、污染危害性貨物船艙的清洗作業;
(二)進行散裝液體污染危害性貨物的過駁作業;
(三)進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撈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業。
在漁港水域進行漁業船舶水上拆解活動,應當報作業地漁業主管部門批准。
第五章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
第五十六條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協商提出劃定方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協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有關流域管理機構劃定;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批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范圍,確保飲用水安全。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
第五十七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
第五十八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第五十九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遊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採取措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
第六十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六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在準保護區內採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濕地、水源涵養林等生態保護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飲用水水體,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六十二條飲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脅供水安全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責令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採取停止或者減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第六十三條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可以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採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化肥、農葯以及限制種植養殖等措施。
第六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對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劃定保護區,並採取措施,保證保護區的水質符合規定用途的水環境質量標准。
第六十五條在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內,不得新建排污口。在保護區附近新建排污口,應當保證保護區水體不受污染。
【水污染防治對策】
1.採取緊急而切實的行動,對已經受到嚴重污染的渭河和黃河幹流進行水污染綜合防治造成渭河和黃河幹流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還在走只顧發展,不顧環境,或者是「先發展,後治理」的道路。這條道路急功近利,破壞性利用資源,污染環境,不僅危害子孫後代,而且已經危害到了當代人類,因此是十分錯誤的。
克服這一危機的根本途徑是改變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來說,為了救活渭河,保護黃河,需要採取綜合的措施,嚴格控制沿岸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從末段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第一步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對於新上的開發項目,必須加強對發展規劃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堅決不上資源消耗多、污染排放量大的工業企業項目,並要堅決淘汰已有的污染嚴重項目,要堅決杜絕東部地區淘汰的污染企業西遷。
2.採取預防為主的方針,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防止水污染處於中等水平和尚未受到明顯污染的地區的水污染態勢加重如果從工業化的起步時就開始注意把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西北地區就能健康發展。
具體地說,新疆的烏魯木齊市、甘肅的白銀市以及陝西的銅川市等城市和地區,應在對原有污染源盡快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的同時,嚴格把住新建項目關,做到在還清老賬的同時確保不欠新賬,使大多數屬於Ⅵ類水質的河流得到改善。對於人煙稀少、河流水質保持在Ⅱ和Ⅲ類的城市和地區,則應一步到位,跨越傳統發展的模式,直接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實現發展經濟的目標。
3.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爭取實現工業用水量和廢水排放量的零增長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工業污染的控制是水污染防治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在我國西北地區的發展中應提出實現廢水排放量零增長的要求。國內外的實踐包括西北地區一些先進企業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
在黃河流域除了發現有機污染和氨氮外,還發現了有毒、有害的酚、石油及汞等污染物,其中酚的主要排放戶是化工行業、造紙行業和冶煉行業,石油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礦山開采、化工行業和冶煉行業,汞則主要排自冶煉行業和礦山開采。這些行業必須迅速革新工藝,改進管理,徹底消除上述有毒有害物質排放。
4.加大城市廢水處理力度,提高污水回收利用率,為西北地區開發提供穩定可靠的水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和保障人民的需要城市廢水經過妥善處理後完全可以回收利用於工業、農業、市政等,應該在嚴重缺水的西北地區加快城市廢水處理的速度,使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盡快擺脫污染的局面,盡快提高處理後廢水的利用率。
城市廢水處理廠的建設必須與城市廢水收集管網的建設同步進行,以免重復東部地區很多城市犯過的錯誤,即由於管網系統建設的滯後而使廢水處理廠的功能得不到發揮。
城市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選擇十分重要,不應照抄、照搬東部地區甚至國外的所謂先進工藝技術,而應特別注重採用適合於西部地區自然條件的廢水天然凈化系統,西北地區地廣人稀例如各種類型的土地處理系統和氧化塘系統。
5.加強面源污染控制,規范農葯、化肥使用西北地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9.3%。農牧業帶來的污染不容忽視。國家應出台政策規范和限制農牧業農葯、化肥的使用種類及使用量,大力扶植生態農業。這不僅關繫到西北地區水污染的控制,也關繫到西北農產品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5. 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

一、空間布局

新疆阿勒泰地區水資源豐富,但由於水資源在新疆境內配置,阿勒泰地區可利用的水資源相對較少。

阿勒泰地區的水利建設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防汛抗旱並重、興利除害相結合的方針,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把「節水、增水、增地」作為重中之重。

按照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的分布和水資源的需求分析,確定了水資源區劃:

(1)水資源豐沛區:額爾齊斯河流域,烏倫古河流域。

(2)水資源基本平衡區:布爾津河、哈巴河、布列則克河、阿拉克別河、大小青河。

(3)水資源短缺區:阿勒泰地區西部的吉木乃及南部地區。

阿勒泰地區水資源存在結構性和區域性矛盾,加之乾旱等極端氣候存在。因此,在空間布局合理劃定後,要合理配置水資源。

二、戰略措施

阿勒泰地區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季節性變化大,水資源利用程度低。加之水利配套工程式控制制能力相對薄弱,長期嚴重製約著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應採取如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措施:

(一)編制和實施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阿勒泰地區水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等實際,編制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

通過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摸清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並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化趨勢,阿勒泰地區主要對工礦業、畜牧業、旅遊業等產業對水資源未來的需求進行預測,並在考慮節約、保護的前提下,分析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規劃要提出水資源宏觀調配的指標,制定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統籌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根據水資源合理配置,為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建議。

通過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為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優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布局,促進阿勒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二)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調查評價

《新疆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0~2015年)》中確定2010~2020年間,將地下水作為重點調查評價礦種,重點評價區域為地表水不足地區,以及今後礦業、旅遊業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用水的地區,劃定了哈巴河縣城-錫伯渡、吉木乃縣城一帶、福海縣城-扎河壩一帶、恰庫爾特-老鴉泉4個地下水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通過地下水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內地下水資源評價,摸清地下水資源量、質量、分布規律等,為阿勒泰地區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奠定基礎。

(三)利用水價形成機制,提高農業、工業等各行各業及生活用水的水資源利用率

加快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揮水價對的調控作用,促進各行各業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根據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狀況和用水規模,制定完善農業、工業、礦業、畜牧業、旅遊業等用水定額體系。

農業方面。抓住國家實施節水灌溉項目的機遇,完成主要大型灌區骨幹工程的節水改造,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推廣以噴灌為主的田間高效節水技術,實現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0萬畝,平均灌溉定額降到700立方米/畝以下。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牧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繼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排灌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牧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節約轉讓、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工業方面。支持地區優先發展產業用水需要,對高耗水的特種行業用水實行高水價政策,鼓勵企業中水回用。2010年阿勒泰地區工業用水總量為2071.8萬立方米,其中新鮮水量1899.49萬立方米,重復用水量2172.32萬立方米,工業重復用水率53.34%,遠低於國家對節水型社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75%的基本要求。阿勒泰地區工業重復用水仍有挖掘潛力。地區、各縣市和有關部門,要從政策上引導,經濟上扶持鼓勵工業企業開展節水設備、工藝和技術的科技創新,大力促進循環用水系統、冷凝水回收再利用、廢水回用技術和「零排放」等節水技術等推廣實施,不斷擴大工業企業重復用水的普及面,切實提高工業企業循環用水利用率水平。強化工業計劃用水管理和定額管理制度,對達到一定取用水規模以上的工業用水企業實行重點監管,實行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

生活用水方面。穩步推進階梯水價制度。有報道稱新疆2015年全面實施階梯水價,涉及居民生活用水,這樣就可以通過經濟手段,提高阿勒泰地區居民生活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用水資源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標。

(四)加強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

在全力支持新疆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的同時,確保克孜加爾水利樞紐工程等7項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水利工程建設促進工業用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逐步實施阿勒泰地區「九大工業片區、23個供水點」的水資源配置。近年來,重點抓好富蘊縣城南工業園、廣匯煤制氣工業園和吉木乃縣城區供水工程建設,為工業項目落地提供水資源保障。

工程計劃總體投資額30.7億元,擬建成時間2012~2020年(表7-8)。通過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切實提高水源的調蓄能力和水力開發水平。

表7-8 阿勒泰地區規劃建設控制性水利工程基本概況

此外,阿勒泰地區加快實施生態補水工程。推進「西水東引」工程建設,2013年實現調水9.5億立方米;2010年內完成吉力湖生態引水工程可研,開工建設烏倫古河河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年補給量達到5000萬立方米。

(五)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採取切實可行的節水措施

建議阿勒泰地區與使用其水資源的而受益的地區之間協調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要強化節水措施,建立節水型社會;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阿勒泰地區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有效節約水資源。

實行水產品認證和市場准入,開展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示管理。制定並公布落後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逐步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及產品。

6. 污水治理的新方法是什麼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人口的日益增長,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入河流湖泊等流域,對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對水生動植物的生存也早成了一定的威脅。針對污水處理的問題,各個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和改善方案,如把城市中嚴重污染水資源的企業「請」到偏遠地帶,或者是對其加強污水處理工作;還利用一些污水處理設備和化學試劑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還在水裡種植一些對水有凈化作用的植物等等,總之,有關治理污水的方法數不勝數,但都是威力甚小,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針對這個日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科學家又找到了一個污水治理的新方法——細菌治理方法。

隨著人們對細菌的深入研究,各種有益於人類的細菌也相繼被發現,其中有些細菌對治理廢水污染有奇特的功效。

科研人員在土壤中發現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能把工業廢水中的三氯乙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其他的無害物質,從而使濃度極高的廢水得到凈化。據科學家介紹,這種細菌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分解含氯溶劑。有的科研人員還在一座銅礦中發現了一種被稱為「氧化鐵硫桿菌」的細菌,這種細菌能將大量珍貴的重金屬從廢水中分離出來,使這些珍貴重金屬能再次得以重新利用。而廢水經過細菌凈化後,再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將這種細菌殺死,這樣,經處理後的廢水就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危害了。

另外,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了一種能獨立分解有毒化學物氯苯的細菌,這個發現為清除污水中的氯苯污染開辟了新的途徑。此外,還發現了一種愛吃工業染料的細菌。這種在工廠排水管中發現的腐敗細菌喜歡吃染料,而且還能將染料完全徹底地分解。研究人員在試驗室中進行的測試顯示,只需要少量的細菌就可以在一天內凈化25升含染料的廢水。

美國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能清除水中放射性污染物質的無害細菌。這種細菌並不是吃掉放射性污染物質,而是從核廢水中分離出放射性物質,並使之全部聚集在自己身上,經過濾以後,所有的雜質就都留在沉澱物中了。這一發現有可能有利於對核電站廢水進行生物過濾處理。

眾所周知,如果含油污水不進行合理的處理回注和排放的話,不僅會使油田的地面設施不能正常運行,而且還會發生地層堵塞而對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同時也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因此必須合理的處理利用含油污水。另外,污水也會對金屬設備和管道產生嚴重的腐蝕作用,由於油田含油污水的礦化度高,會使不同程度的硫化氫、二氧化碳等酸性氣體的溶解氧,這樣的污水如果回收處理和回注地層的話,還會對處理設施和回注系統產生嚴重的腐蝕。

另外,由於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工業用水核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為此不少國家頗感水源不足。因此,解決水源短缺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而對污水進行有效地凈化處理,達到再次利用的標准才能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

目前,科學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時發現,將兩三片拇指大小的片片劑投入到千餘平方米的魚塘中後,在10~20小時以後發現水面開始變得清澈透明,而且,它還殺滅了水中的黴菌、阿米巴蟲、卵囊、芽孢等細菌、真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經專家介紹,這種拇指大小的片片劑就是用於魚塘污水處理的活菌生物凈水劑。科學家們是在研究中,篩選出了這種特殊的細菌,採用一種特殊的培養基去除其中的氨氮,在生產流程中使活菌數達到10億/克以上,從而製作出了這種用於魚塘水處理的活菌生物凈水劑。

按照這樣的思路方法,科學家們又分別找到了治理景觀污水、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綜合污水的菌種,都有效地治理了污水。經處理後的污水沒有異味,清澈透明,達到了國家一級污水排放標准。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用這種菌治理後的污水幾乎很少產生污泥。據稱,這些特殊菌種在污水中要麼是吞噬污染物質,要麼是與污染物質發生作用後生成氣體進入到大氣中。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正在利用細菌治理污水這一方法對本國的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各種污水進行凈化處理,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同時科學家們也在積極尋找更多對人類有益的細菌,相信一定會有更多驚人的發現。

7. 污水是怎樣處理的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物理法處理構築物較簡單、經濟,用於村鎮水體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污水處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7)生態環境部廢水零排放政策擴展閱讀

污染成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農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著或被吸收,其餘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氣中,通過降雨,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8. 生態環境保障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遺留下的礦山環境問題較多,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應針對阿勒泰這樣生態環境優美,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的地區制定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評價政策。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 「誰開發、誰保護; 誰污染、誰治理; 誰破壞、誰恢復; 誰使用、誰補償」的原則,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中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防治地質災害。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最大限度地減輕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格禁止礦山廢水、廢氣、廢渣的無序排放。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評價辦法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度、礦山建設 「三同時」制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編制制度、土地復墾制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實施情況報告制度,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三廢處理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加強各部門之間協作、配合和信息溝通,嚴把環境准入關; 環保部門應把地區制定的總量消減計劃指標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控制新增污染源總量指標; 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頓新開工建設項目,加大對未辦理環境保護有關手續的處罰力度。礦業特區建設委員會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三、建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

在礦山生態環境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對環境質量在性質上和數量上做出測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的職能之一,它可為周期性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最佳效果。對礦區環境的監測必須建立完善的監測制度,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中,要明確環境監測的責任人,確保監測能夠落到實處,確保監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可以考慮將監測分為社會監測和礦山監測,對滿足社會需求的,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監測,對礦區范圍內一般性的監測,則交給礦業權人負責,並向有關部門提供監測結果,確保上報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結果數據的實時性和客觀性。

四、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礦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市場對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面臨挑戰。有色金屬工業是高耗能的資源型產業,當前國內外資源環境已經不允許有色金屬工業繼續依靠擴大產量的粗放型模式來實現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礦業特區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重點應把 「減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資源、能源消耗的減量化,真正做好廢氣、廢水、廢渣少排放和再回收並再次成為可利用的資源,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 圖7-3) 。

阿勒泰地區要注重發展循環經濟,編制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中循環和小循環經濟協調發展。中循環是在工業集中地區,在 5 大礦業園區內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棄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環是企業層面的循環,在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

礦業特區可先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加強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逐步發展到園區的循環組合,即從小循環到中循環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礦業特區內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綠色礦業經濟。

圖 7 -3 不同經濟模式物質流動示意圖( 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培訓材料,2007)

9. 是否能達到工業廢水處理零排放

工業廢水「零排放」前景是否光明,正成為當下爭論的焦點問題。

支持前景看漲者認為:

工業廢水「零排放」可以實現減排目標,保護生態環境,避免水體和地下水污染,對水污染治理意義重大。利用蒸發、結晶將廢水固化,達到液態零排放,不需要受納水體,減輕了環境負擔,不僅對緩解我國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現狀大有幫助,還可改善我國水源地污染的現狀。

工業廢水「零排放」可以將廢水資源化,減少工業用水總量,將污水最大限度回用,節約水資源,緩解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困境。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廢水也是一樣,在實現「零排放」的過程中,可以獲得高品質的蒸餾水,用以循環利用,降低工業用水總量,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目的。
工業廢水「零排放」可以解決乾旱地區無排放受納水體問題。一些地區,如我國西北部,沒有河流、湖泊可供排放,若挖掘排污池(溝)會浪費土地、威脅地下水安全,「零排放」技術無外排廢水,可解決這些地區面臨的難題。

工業廢水「零排放」可將高毒、難降解物質固化,解決污水處理難題。化肥、化工、醫葯廢水以及濃縮後濃鹽水這些較難處理的工業廢水都可採用「零排放」技術,將有害、難降解物質固化,將問題化繁為簡,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支持前景堪憂者人認為:

我國工業廢水「零排放」技術還不完善,存在固體結晶物質處理問題。蒸發、結晶產生的晶體是一類具有環境隱患的固體廢物,其中的可溶性鹽會在雨水作用下產生二次污染,填埋處理需要較好的防滲工藝,此類廢渣若無較好的回收、處理手段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工業廢水「零排放」投資成本、運營成本較高,推廣應用存在困難。資料顯示,一些「零排放」技術的投資會佔到工程環保總投資的一半左右,運行後每噸有機廢水的處理成本超過5元,高鹽廢水的處理成本更是每噸超過38元。

工業廢水「零排放」耗能大,性價比無法達到平衡。污水中物質濃度的升高,飽和蒸汽壓逐漸降低,蒸發速度隨之減慢,蒸汽驅動蒸發和結晶的技術雖然可以達到「零排放」的目的,但會消耗較多的電能、熱能,「零排放」技術無法達到較高的產能平衡。

國內公司水平良莠不齊,市場混亂,國內優秀典型案例較少。「零排放」雖然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在國內應用推廣時間較短,目前市場、技術尚不成熟,況且,此技術經濟成本高,若無政策上的支持和監管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

閱讀全文

與生態環境部廢水零排放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凈水器顯示002什麼意思 瀏覽:844
可看網站 瀏覽:651
濾水器怎麼清理濾芯 瀏覽:38
什麼是液壓提升器 瀏覽:69
怎麼種植樹脂大戟 瀏覽:950
韓國愛情電影免費 瀏覽:605
生產廢水為 瀏覽:465
飲水機水壺怎麼拿掉 瀏覽:772
廢水中的輕油如何處理 瀏覽:549
廣州黃陂污水處理廠擴建 瀏覽:987
教師的愛情電影 瀏覽:255
她將在下周看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188
女主叫溫暖是老師的小說 瀏覽:517
電影票價在哪看 瀏覽:593
污水處理COBBOD是指什麼 瀏覽:44
飲水機排氣口漏水怎麼辦 瀏覽:545
望塘污水處理廠什麼時候遷走 瀏覽:269
工業廢水中的硫酸鈉如何排放 瀏覽:21
處置樹脂粉 瀏覽:582
泰拉蒙空氣凈化器為什麼沒有臭氧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