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
唐朝。
據歷史記載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國《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1)銅鑄蒸餾器擴展閱讀:
由於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因此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般不會超過20%。採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
蒸餾出來的酒汽往往酒精含量較高,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 ~70%的蒸餾酒。所以,蒸餾器的採用是釀酒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於其他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古時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土忌」、「蘭姆酒」等。白酒是中國所特有的,一般是糧食釀成後經蒸餾而成的。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威土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制後經蒸餾而成的,蘭姆酒則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發酵容器的多樣性也是造成燒酒香型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發酵容器分為陶缸和地窖兩大類型。陶缸還有地缸(將缸的大部分埋人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內的缸。自古以來,酒的發酵便離不開容器,黃酒發酵的容器多數為陶質容器,有的燒酒仍繼承陶質容器發酵的傳統。
如南方的燒酒發酵容器幾乎都是採用陶器,即使是糟燒酒,也是如此。但自從出現蒸餾酒後,這一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地窖這一特殊的容器應運而生。所謂地窖發酵就是掘地為窖將原料堆積其中,讓其自然發酵。
Ⅱ 燒酒的燒酒鍋
1975年12月,青龍縣西山嘴村(現更名為水泉村)一處金代遺址隨著河道開掘被發現,一件沉睡了800多年的金代燒酒鍋面世,從而揭開了金代燒酒的神秘面紗。此鍋高41.6厘米,上下兩個分體套合組成,青銅材質,經專家和學者鑒定、考證,為金代蒸餾造酒器皿。歷史追溯到800多年前。自阿骨打建立金政權以後,統治者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大金國首推行猛安謀克制。這是一種兼軍事和農業生產於一體的制度,每個猛安謀克戶平素耕田種地,當戰事發生的時候立刻變民成兵加入戰斗,此舉既鞏固了國防,又發展了當時農業生產。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女真族逐漸佔領了北部中國。大批的猛安謀克戶被遷往中原地區。……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萬人,皆築壘於村落間(《大金國志》卷十二)。遷徙後的猛安謀克戶和漢人計口授田,自行播種,自充口食。金國在攻克北宋汴京時,還擄獲了大批宋人和物品北還,不僅把北宋的先進農耕文明帶到北方,也把北宋的釀造酒和酒匠帶到北方。這種南北的互相遷徙行為在鞏固了金的統治同時,也促進了當時金人與漢人在農業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女真民族的漢化進程。而一般的猛安謀克戶在強行兼並、掠奪土地後,是不習慣農耕生活的,大多數是將土地租給漢族農民耕種,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女真人作物品種少、食物缺乏的現狀。加之一系列的減稅、免稅、抗旱和政府組織捕蝗等積極措施,更加刺激了當時的農業發展,糧食作物不僅有麥、稷、稻、菽和蕎麥,更重要的是高粱和穀物得到了規模的種植。燕山東部南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量充沛,土質肥厚,日照時間長,十分適宜農耕,尤其是適合高粱和穀物的生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決定這里能生產質量優良的高粱和穀物,上好的高粱、穀物又是釀出美酒的最佳原料。
銅器製造業是金代僅次於冶鐵業的手工業,主要以製作青銅為主。初期,盡管銅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但金境內銅礦還是很貧乏的。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於冬十月初禁銅越外界,懸罪賞格。括民間銅器,陝西、南京者輸京兆,他路悉輸中都(《金史·食貨三》),大興括銅之法。世宗即位後,更加積極籌措銅源,分別鑄出大量的正隆通寶和大定通寶。大定27年(1187年),代州、曲陽兩監歲鑄錢已達14萬余貫。28年,上謂宰臣奏曰:今者外路見錢其數甚多,聞有六千餘萬貫,皆在僻處積貯,既不流散,公私無益,與無等爾(《金史》卷四十八食貨志)。由此判斷,錢幣鑄造數量已足夠當時社會流通,且後來章宗推行交鈔與錢同行,可見到後來積累和採掘的大量的銅,只為鑄錢已綽綽有餘。有意無意中,鑄錢的匠人們已有將余銅用作他途的非份之想。 我們再來看燒酒鍋的前身。在宋金時期,人們已使用蒸餾器蒸取花露水。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描述了當時民間用蒸餾器蒸取花露水的情況:錫為小甑,實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於香。竅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貯之。畢則徹甑去花,以液漬香。這種蒸餾花露水的甑與發現的金代燒酒鍋外形極為相似,原理相同,應該就是金代燒酒鍋的前身。在日復一日的花露水蒸餾使用過程中,時人不難積累出關於液體蒸發冷凝的知識,並從中得到啟發:如果用銅鑄造蒸餾器,溫度會不會比錫質的還要高?如果將製造出來的鍋用於蒸酒,芳香會不會比花露水還要濃?正是這些當然之想與非份之想的巧妙結合,於是匠人們設計、鑄造出了青銅燒酒鍋。
當必要的造酒原料具備,當青銅蒸餾器獨運的匠心與廣納漢人文明的女真人智慧相撞,當蒸餾花露水的技術與蒸餾酒的靈感擦出火花,就會放射出燦爛的光芒,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金人造出了中國最早的燒酒,金人從以糜釀酒時代跨進了白酒時代。
這件事應該發生在金北京中路的一個部落,也就是今天燒酒鍋的出土地。這里的女真人依山而居,聯木為柵,山半腰一眼清泉,泉水甘洌,經年不衰,深情地哺育著這里的子民。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壤,200多天的無霜期,生長的高粱和穀物穗大粒飽,富含澱粉而微酸。得天獨厚的山泉水,質地上乘的造酒原料,彌足珍貴的燒酒鍋……難怪金人要選擇在這里繁衍生息,難怪中國白酒要最先在這里飄香。
辛辣、濃烈、醇香的燒酒很快就得到了女真人的推寵和喜愛。酒的清香,酒的易燃,酒對人類神經的麻醉,更加給燒酒披上了神秘和神聖的外衣,甚至女真人認為它是一種人神可以共享的飲品。北國冬季的寒冷早已讓這里的居民飽嘗風霜之苦,且遼金時代中國大陸氣候正處於近五千年氣候變遷中的第三寒冷期,燒酒一經問世,即刻風行全國,香飄萬里。《會編·政室上帙卷三》記載:當時的人飲酒無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環酌之。每逢節慶、祭祀、聘娶、圍獵、宴飲賓客,必以酒助興。女真人追求酒味皆珍美,懷面滿春風的感覺,甚至嗜酒好客,酒行無算,必醉或逃才已,此種古風至今尚在這個地方留存。金的詩人元好問在《中州集》中也寫道:青蕪平野四圍山,山郭依依柴翠間,林遠路長人去少,一竿斜日酒旗閑,好一幅和平、安逸、田園的畫面! 那麼能不能說青龍是最先造出白酒的地方呢?
我們從出土的燒酒鍋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從時間上分析,已經在中國出土的燒酒器具中沒有一件比青龍的還早,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以說,這口鍋是中國第一燒酒鍋。有人會這樣問,上海博物館不也珍藏一件東漢的蒸餾器嗎?時間不比金代更久遠?是的,該館是有這樣一件藏品。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學者認為它是一件造酒器,普遍認為它是一件蒸餾器。這里需要做一下說明:白酒的燒制必須經過蒸餾器蒸餾這道工序,但是經過蒸餾器蒸餾的卻不一定是白酒(比如用蒸餾器蒸餾花露水)。更主要的是,現有文字中沒有任何關於東漢蒸餾器用作造酒的記載。我們基本可以這樣認為,在青龍出土的這口燒酒鍋,是中國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燒酒鍋,在沒有另一口比它年歲更大的鍋出土前,它無疑是該行業的龍頭老大。一個淺顯的道理:最先有電視機的地方最先看上了電視節目,最先製造出飛船的國家最先登上了月球,同理,最先造出燒酒鍋的地方也最先喝到了白酒。
其次我們從空間上分析。林榮貴先生的所著的《金代蒸餾器考略》(《考古》,1980年第5期)一文中詳細寫道:挖土時在見到第三層灰土後露出窖口,窖口以下半米處見到蒸餾器……此外,挖土時從同一文化層灰土中出土的六鋬耳鐵鍋、曲把鐵鋤和小銅佛像各一件,以及銅錢一百多斤,專家們考證,這里是一處遼金代的文化層。在該鍋出土的西北500米左右,一戶農民在挖掘菜窖時挖出一件黑色陶罐,此罐的形狀與描述當時的儲酒器十分相似,相當於現代的酒瓶子。在瓮西的山腳下,也有金人活動的遺跡(出土了一口普通銅鍋),而北部不遠的山腰就是那眼水泉。從酒鍋、酒罐、銅鍋、泉水大三角形分布的空間位置上分析、判斷,此處方圓幾里內皆為造酒之所,且酒坊成片,產量可觀(酒罐能容二百餘斤酒)。當燒酒的產量形成規模後,必然形成酒的市場。燒酒鍋周圍出土的五十多公斤銅錢,在酒罐里發現的十數枚銅錢,及當時出土的比丘佛,都見證著這里當時酒交易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庶,而且此處酒市的繁榮也輻射了周邊,離此不遠的干溝,一直都是一個大榷場,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造酒原料和成品酒交易的集散地。 燒酒,即用高粱、大麥等穀物經蒸餾釀 制的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 也。因其釀造原料的不同,可分為高粱 燒、麥燒、玫瑰燒、茵陳燒等。醫治關節 炎、頗具療效的虎骨燒, 蓋取燒酒用虎骨 煎之,為正陽門外樂家葯鋪(即同仁堂)專 門之物。燒酒以干燒為最,其含酒精度數 高。在瓷杯內傾入少許,引火點燃,可燃燒干凈,故又名干酒,白乾酒。通常,燒酒多按其產地命名,如長樂燒、衡水老白乾、南路燒酒等等。清代時,北方所產的燒酒以南路燒酒最為著名。南路燒酒的主要產地在北京大興縣黃村、禮賢、采育三鎮。其名稱源於清北京順天府南路同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在北京近郊分設東、西、南、北四路 同知,分管順天府二十四州縣。南路廳駐大 興縣黃村鎮,設巡檢司,俗稱南路飛虎 廳,管轄霸州和固安、永清、東安、文 安、大城、保定六縣。當時,黃村鎮內的幾家燒鍋釀制的燒酒,其味辛而甘,醇香濃 郁,尤以位於海子角的裕興燒鍋(今大興制 酒廠)所釀燒酒為佳,運銷京師,獲利甚 豐,聲名大振,遂得名為南路燒酒。
南路燒酒是大興縣重要物產之一。據統計,1932年大興縣黃村、禮賢、采育尚 有6個制酒作坊。民國末期,大興縣造酒業奄奄一息, 南路燒酒已名存實亡。1949 年,河北省任丘縣溢泉涌酒廠遷至黃村 鎮,在裕興燒鍋舊址建起了黃村酒廠。1958 年正式改名為國營北京大興酒廠。
Ⅲ 白酒蒸餾器可以用銅做嗎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講,食品級不銹鋼最好,銅,貴重,有「銅銹」
Ⅳ 蒸餾酒是誰發明的中國人嗎
歷代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觀點,不盡相同,現將主要的觀點歸納如下: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3宋代中國已有蒸餾酒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 >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 >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 "。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 <鎮江酒庫>>記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 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 quot;的記載較多。採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 <<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 >>中均未提到蒸餾的燒酒。
4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 >>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
5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 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 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Ⅳ 古代蒸酒的酒精含量
古代蒸酒的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數高一些而已,並且味道也遠遠不如蒸餾酒辛辣,反而微微發甜。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14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創於元代,史料中沒有明確說明。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的蒸餾器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厘米。
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而且在安徽滁州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來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Ⅵ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
唐朝。
據歷史記載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國《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6)銅鑄蒸餾器擴展閱讀:
由於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因此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般不會超過20%。採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
蒸餾出來的酒汽往往酒精含量較高,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 ~70%的蒸餾酒。所以,蒸餾器的採用是釀酒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於其他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古時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土忌」、「蘭姆酒」等。白酒是中國所特有的,一般是糧食釀成後經蒸餾而成的。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威土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制後經蒸餾而成的,蘭姆酒則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發酵容器的多樣性也是造成燒酒香型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發酵容器分為陶缸和地窖兩大類型。陶缸還有地缸(將缸的大部分埋人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內的缸。自古以來,酒的發酵便離不開容器,黃酒發酵的容器多數為陶質容器,有的燒酒仍繼承陶質容器發酵的傳統。
如南方的燒酒發酵容器幾乎都是採用陶器,即使是糟燒酒,也是如此。但自從出現蒸餾酒後,這一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地窖這一特殊的容器應運而生。所謂地窖發酵就是掘地為窖將原料堆積其中,讓其自然發酵。
Ⅶ 古代白酒蒸餾設備有哪些
古代白酒蒸餾設備
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其主要結構可分為四大部分:釜體部分,用於加熱,產生蒸汽;甑體部份,用於酒醅的裝載。在早期的蒸餾器中,可能釜體和甑體是連在一起的,這較適合於液態蒸餾。冷凝部分,在古代稱為天鍋,用來盛冷水,酒汽則盛水鍋的另一側被冷凝;酒液收集部分,位於天鍋的底部,根據天鍋的形狀不同,酒液的收集位置也有所不同。如果天鍋是凹形,則酒液匯集器在天鍋的正中部位之下方;如果天鍋是凸形(穹狀頂),則酒液匯集器在甑體的環形邊緣的內側。
東漢的蒸餾器:該蒸餾器為青銅所制,通高53.9 cm,分為甑體和釜體兩部分。甑體有儲料室和凝露室,還有一導流管。從器形結構來看,應屬於蒸餾器,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用該蒸餾器還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酒。
我國的蒸餾器的基本結構特點可從東漢的這一青銅蒸餾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為釜體(加熱或裝料部分),甑體(裝料或蒸汽揮發),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導出部分。這一器形結構一直延續至今。與外國的蒸餾器有較明顯的區別。
宋代的蒸餾器:關於宋代蒸餾器的史料有三條,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器形。
《丹房須知》的蒸餾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熱用的爐,上面有一盛葯物的密閉容器,在下部加熱爐的作用下,上面密閉容器內的物質揮發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內部的水銀蒸汽流入旁邊的冷凝罐中。
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朱"的用具。從記載文字中可對其結構作出推測。這種蒸餾器的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則在於頂部安一管子。
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可推測花露在器內就冷凝成液態了。說明在甑內還有冷凝液收集裝置,冷卻裝置可能在包括在這套裝置中。
金元時期的蒸餾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區青龍縣發掘出的金代銅制蒸餾器結構如圖所示。 無獨有偶,無代朱德潤在《軋賴機酒賦》中描述的一種蒸餾器,據我們分析,正好與上述金代的蒸餾燒鍋結構相同。
明清以來的蒸餾器的結構如何,大概可從民國時期的資料得到一些啟示。基本結構與宋金元時代的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蒸餾器的容積增大了,適用於固態蒸餾的蒸餾器發展得更加完善。
Ⅷ 最早酒是什麼人發明的
人類第一次開始造的酒,應該說是低度的!跟啤酒性質差不多的!
酒的誕生,有回很多傳說,但最接近答人類現實生活的有兩種:遠古時代,在一群游牧民族的營地里,收藏了很多野生的穀物,不知怎麼的,可能是一場突然發生的暴雨,在收藏穀物的地方,形成一個暖和的水池,在很短的時間里,穀物發酵了,將水池變成深黑色的液體,一些有冒險精神的牧民喝了這些液體,發覺味道很好喝!
於是酒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歐洲大陸上的農場主在收割之後,總是把麥子堆放在糧倉內,這些簡陋的糧倉往往因屋頂漏水而使倉內的麥子受潮,從而開始發芽並發酵,一位大膽的農民好奇地品嘗了一下,發現這種液體又香又美味可口,從此人們便模仿著依樣畫葫蘆,這樣最原始的啤酒便問世了。
古時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會釀制酒。因為古希臘人的關系,古歐洲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德國和荷蘭都知道了酒,後來古歐洲中西部塞爾特人也知道了酒,酒便成為人們喜歡的飲料,酒的名聲慢慢推廣至整個歐洲。
Ⅸ 蒸餾器的古代
在國內,時間更早些的古代蒸餾器實物也還是有的。1975年,在安徽省天長縣安樂鄉內出土一漢代銅蒸餾器,其結構容亦由上下兩分體組成,上體底部帶箄,箄上附近鑄有一槽,槽底鑄有一引流管,與外界相通。在蒸餾時,配以上蓋,蒸汽在器壁上凝結,沿壁流下,在槽中匯聚後順引流管流至器外,因此可起到蒸餾作用。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該墓發掘報告至今尚未公開發表,我們還不能對之提供更多的細節。
除天長縣出土之銅蒸餾器外,上海市博物館尚藏一傳世珍品,亦為漢物,其結構與天長蒸餾器類似。上海市博物館有關人員曾仿之做過模擬實驗,證明完全可以蒸出酒來。
Ⅹ 紫銅蒸餾器對白酒的影響
首先,白蘭地和威士忌都是水果和麥芽發酵之後進行蒸餾的,酒體單一。而白酒大多數都是用高粱,且曲裡面的微生物豐富,紫銅會存在銅離子溶解的原因,對於酒體豐富的白酒是致命打擊,會讓白酒酒體變質,變色,形成絡合物,酒體不透明等,這樣的酒你還會買嗎?而白蘭地威士忌酒體單一,就不存在形成絡合物等危害。所以白酒蒸餾不用紫銅,還有紫銅效率也不適合白酒蒸餾,這又設計白酒的蒸餾工藝,反正綜合多方面,都不時候白酒蒸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