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怎麼寫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里,屬於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贊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為當時的蘇東坡過著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殘酷的刑罰,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於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並不一定有好的結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願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為別人著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作為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為他們的經歷感到悲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余秋雨為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台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臟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里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余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余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簡評]:昨天和一位編輯聊天,他問我「你最喜歡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蘇東坡。」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記承天寺夜遊》。我笑曰,我剛教過這篇課文。對方驚喜道:「好啊!已經入中學教材了。的確是美文吶!」——蘇東坡,就是具有這樣的魅力。他是中國文人的通用符號,一點就著……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遊》,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給了後人。於是,我們在他的文字里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與共。
終於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生問為什麼,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遊》。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後感作業。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後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涌現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本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願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熏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於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願長醉不願醒。
2. 東坡突圍閱讀題答案
15.選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何作用?(4分)
16.為什麼作者說「蘇東坡真是好命」?(4分)
17.簡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的藝術手法及其妙處。(6分)
18.聯繫上下文,並結合「古往今來許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經歷,談談你對「優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參考答案
15.內容上:林語堂的看法與作者的看法形成對比,突出並引出蘇東坡「黃州生活的凄苦」。結構上:引出下文,為後文解說「優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的觀點張本。
16.這是對比「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而言的。(1分)作者認為蘇東坡在黃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還不年老,今後還大有可為」,即他還有足夠的生命去書寫好的詩篇,有足夠的時間去留下美好名文,而事實也證明如此。作者認為,與那些太晚覺悟而無所作為的人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運用比喻(博喻)和排比。(2分)將成熟喻成「光輝」、「音響」等,形象生動地展示出蘇東坡的成熟的內涵;排比句式,氣勢磅礴,語勢強勁,節奏鏗鏘,更能體現蘇東坡超越於人生後的大氣,為下文點明蘇東坡「文化突圍」的內容蓄勢。(4分)
18.①蘇東坡被貶黃州經歷了凄苦生活,這「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在黃州留下了《赤壁賦》等文學傑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磨難讓他最終能曠達於己,灑脫於文。(2分,聯繫上下文,意思相近即可)
②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亦如蘇東坡,往往在經歷了人生磨難之後,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2分,結合事例)
③「優美的詩文」,往往來自於對「痛苦」的深刻思索,對人生的不斷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圍者」若能最終超越自我的局限,獲得「人格的成熟」,而流於筆端,終成美文。當然,並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詩人經歷「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難會讓人成熟得更超然,而從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家。(4分,言之成理即可)
3.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800字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里,屬於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贊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為當時的蘇東坡過著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殘酷的刑罰,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於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並不一定有好的結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被受監時,但蘇東坡仍甘願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為別人著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作為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為他們的經歷感到悲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余秋雨為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台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臟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里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余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余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4. 在《蘇東坡突圍》中,余秋雨對蘇東坡的評價。
在《蘇東坡突圍》中,余秋雨對蘇東坡的評價:
蘇東坡山居筆記因"烏台詩案"被貶官之後,他的政敵、私敵甚至一些潑皮無賴都一哄而上,對他的人格進行無恥的誹謗攻擊,東坡先生像一個被敵人圍困在狹小空間的戰士,忍受著精神與肉體的巨大痛苦進行突圍。
一個倒了霉的大學者、大詩人,就像一面鏡子,一下子照出了那麼多的妖魔鬼怪,有那麼多醜惡的靈魂顯影,反倒襯托出被誹謗者的高風亮節。
(4)東坡突圍蒸餾和升華擴展閱讀:
《蘇東坡突圍》創作背景:
蘇東坡因富有才華受到小人的嫉妒、逼供、捆紮,但用一首歌唱到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經過這艱難歷練,他的生命力才逐漸走向頑固。審判開始時還"試圖拿點兒正常邏輯頂幾句嘴", 再後"經受不住逼供",一心想著死。
最後被釋放到黃州"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過著凄苦而寂寞的生活。
他雖然"只能在寂寞中惶恐",產生"難言的孤獨",但同時困境磨煉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與山水對話,與古人交談,向文學領域進軍,成就了文學史上一代"大文豪"的美名。
完成精神上的突圍, 同時也成就了余秋雨的這篇《蘇東坡突圍》 。
《蘇東坡突圍》作者簡介:
余秋雨,中國當代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中,《信客》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都江堰》被選入新課標人教版高中選修《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語文教科書。
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他的名字典藏於"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5. 余秋雨《東坡突圍》中的精彩句子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於看守嚴密而未成。當然也很可能成,那未,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里,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會在這里顫栗。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愛、高貴、魅力之類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成自我衛護力,真正厲害的的是邪惡、低賤、粗暴,它們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現在,蘇東坡被它們抓在手裡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深谷白雲的大文豪面對這徹底陌生的語言系統和行為系統,不可能作任何像樣的辯駁,他一定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動起碼的言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他在牢房裡的應對,絕對比不過一個變通的盜賊。因此審問者們憤怒了也高興了,原來這么個大名從竟是草包一具,你平日的滔滔文辭被狗掉了?看你這副熊樣還能寫詩作詞?純粹是騙人家的吧!接著就是輪番撲打,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號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向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滅寂之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歲到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
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驚世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艱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這是我覺得較為經典的。
6. 蘇東坡突圍 的內容
< 蘇東坡突圍> 一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沖過去,是台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台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采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介面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我說對,心裡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去過,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並不是在那裡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吊,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麼熱,路那麼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裡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的主戰場。對於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 於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盪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盪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於,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系。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麼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麼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州為什麼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於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 他從監獄里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來,他滿心僥幸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7. 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的經典段落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於看守嚴密而未成。當然也很可能成,那未,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里,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會在這里顫栗。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愛、高貴、魅力之類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成自我衛護力,真正厲害的的是邪惡、低賤、粗暴,它們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現在,蘇東坡被它們抓在手裡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深谷白雲的大文豪面對這徹底陌生的語言系統和行為系統,不可能作任何像樣的辯駁,他一定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動起碼的言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他在牢房裡的應對,絕對比不過一個變通的盜賊。因此審問者們憤怒了也高興了,原來這么個大名從竟是草包一具,你平日的滔滔文辭被狗掉了?看你這副熊樣還能寫詩作詞?純粹是騙人家的吧!接著就是輪番撲打,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號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向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滅寂之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歲到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
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驚世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艱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這是我覺得較為經典的。
8. 求 蘇東坡突圍 的讀後感啊 600字左右 不需要太多字,內容不要太復雜,寫寫感想就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余秋雨為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台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臟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里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余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余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簡評]: 昨天和一位編輯聊天,他問我「你最喜歡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蘇東坡。」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記承天寺夜遊》。我笑曰,我剛教過這篇課文。對方驚喜道:「好啊!已經入中學教材了。的確是美文吶!」——蘇東坡,就是具有這樣的魅力。他是中國文人的通用符號,一點就著……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遊》,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給了後人。於是,我們在他的文字里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與共。
終於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生問為什麼,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遊》。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後感作業。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後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涌現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本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願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熏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於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願長醉不願醒。
9. 余秋雨在<< 東坡突圍>> 中評價蘇軾有一段描寫成熟的話,有人知道嗎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