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色谱液相柱产品有多少种
液相色谱柱的分类:(按色谱固定相基质分)
一.硅胶基质:
1.反相色谱柱:
反相色谱填料常是以硅胶为基础,表面键合有极性相对较弱的官能团的键合相。
反相色谱所使用的流动相极性较强,通常为水,缓冲液与甲醇,已腈等混合物。
样品流出色谱柱的顺序是极性较强组合最先被冲出,而极性弱的组份会在色谱柱上有更强的保留。
常迅明用的反相填料有C18(ODS)、C8(MOS)、C4(B)、C6H5(Phenyl)等。
2.正相色谱:
正相色谱用的固定相通常为硅胶(Silica),以及其他具有极性官能团,如胺基团(NH2,APS)和氰基团(CN,CPS)的键合相填料。
由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SiOH)或其他团的极性较强,因此,分离的次序是依据样品中的各组份的极性大小,即极性强弱的组份最先被冲洗出色谱柱。
正相色谱使用的流动相极性相对比固定相低,如:正乙烷(Hexane),氯仿(Chloroform),二氯甲烷(Methylene Chloride)等。
3.离子交换色谱柱:以磺化交联强阴/阳离子键合硅胶色谱柱,常用规格:强阴离子色谱柱(SAX),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SCX)
二 .聚合物基质:
聚合物调料多为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或聚甲基丙酸酯等,其主要优点是在PH值为1~14均可使用。相对与硅胶基质的C18填料,这类填料具有更强的疏水性;大孔的聚合物填料对蛋白质等样品的分离非常有效。现在的聚合物填料的缺点是相对硅胶基质填料,色谱柱柱效较低。
三.其他无机填料:
其它HPLC的无机填料色谱柱也已经商品化。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一般仅限于特殊的用途。如石墨化碳也用于正逐渐成为反相色谱填料。这种填料的分离不同与硅胶基质烷基键合相,石墨化碳的表面即是保留的基础,不再埋昌缓需其它的表面改性,该柱填料一般比烷基键合硅胶或多孔聚合物填料的保留能力更强,石墨化碳可用于分离某些几何导构体,又由于HPLC流动相中不会被溶解,这类柱可在任何弯模PH与温度下使用。氧化铝也可用于HPLC,
氧化铝微粒刚性强,可制成稳定的色谱柱柱床,其优点是可在PH高达12的流动相中使用。
但由于氧化铝与碱性化合物作用也很强,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未能广泛应用,新型氧化锆填料也可用于HPLC,商品化的仅有聚合物涂层的多孔氧化锆微球色谱柱,应用PH范围1~14,温度可达100℃。由于氧化锆填料几年才开始研究,加之面临的实验难度,其重要用途与优势尚在进行中。
2. 第二十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与经典色谱比较优点:
与气相色谱比较:
按固定相聚集状态:液液色谱法、液固色谱法
按分离机制:分配、吸附、离子交换、分子排阻四类基本机制
其他分离机制:亲和色谱法、手性色谱法、胶束色谱法、电色谱法、生物色谱法
目前最常用固定相是化学键和相,称为化学键和色谱法
键合相: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构成的固定相
正相NP、反相RP
采用氰基、氨基等作为固定相,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为流动相。
分离极性至中等极性分子行化合物
分离机制一般认为是分配,也有认为是吸附如形成氢键的
一般规律:剂型强的组分容量因子k大,后出。流动相极性增强洗脱能力增强
十八烷基硅烷、辛烷基硅烷等,有时也用弱极性或中等极性
流动相以水作为基础溶剂再加一定量极性调整剂
分离机制有争论,多种理论模型
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主要因素:
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组分
离子对色谱法(IPC)分正相和反相,正相已经少用。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RP-IPC)是把离子对试剂加入到含水流动相中,使被分析组分离子在流动相中与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生成不带电荷的中性离子,使组分k增加,用于分离可离子化或离子型化合物
用于生物碱类、儿茶酚胺类、有机酸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离子色谱法:将离子交换色谱与电导检测器相结合分析各种离子的方法
可以分析无机和有机阴阳离子,氨基酸、糖类、DNA和RNA的降解产物
分为抑制型(双柱型)、非抑制型(单柱型)
对于X - 离子:
双柱型使用两根离子交换柱,一根为分离柱,填有低交换容量的阴离子交换剂,另一根为抑制住,填有高交换容量的阳离子交换剂,两者串联。进入分离柱的组分X - 按正常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在进入抑制柱,除去组分中的OH - 从而使本底电导率降低,利于较大电导率HX的检测。
非抑制型可使用更低交换容量的固定相,浓度很低、电导率很低的流动相,这样本底电导率低,试样离子被洗脱后可直接被电导检测器检测
利用手性固定相(CSP)、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色谱方法。还有间接法(加入手性试剂使一对对映体转变为非对映体用常规方法分离)。
环糊精(CD)也是一种手性选择剂,分离机制主要是由于分子内熟睡空腔的动销和多手性中心的作用,如果对映体能被空腔紧密包络,而且与CD分子外沿的仲醇基作用,则被固定相保留,两对映体与CD作用程度不同从而分离。
亲和色谱法(AC)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试样中分离和分析能产生转移性亲和作用的物质的一种色谱方法。选择性最高。
要求:颗粒细且均匀、传质快、机械强度高、耐高压,化学稳定性好
液固:全多空硅胶、高庚子多空微球
应用最多的是化学键和相
要求:化学稳定性好;适宜溶解度;与检测器相适应;纯度高;粘度低
使用前经微孔滤膜过滤,除去固体颗粒,还要脱气处理
分离方程式:
选择合适的溶剂强度使组分k在最佳范围内,选择合适种类的溶剂改善选择性使α增大获得良好分离度R>1.5
在化学键和色谱中溶剂洗脱能力即溶剂强度直接与它的极性相关。
溶剂极性用溶剂极性参数表示 ,用以表示正相色谱中洗脱能力
反相键合相色谱溶剂强度用另一强度因子S表示
混合溶剂可以用P或S的加权平均表示
HPLC速率理论方程:
尽可能减小柱外死体积
(349页图)
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由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分类:
要求:灵敏度高、噪声低、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适用范围广
紫外检测器UVD:不破坏样品,只能检测有紫外吸收物质、对流动相有限制
荧光检测器FD:灵敏度更高,只适用于产生荧光物质,体内药物分析常用
电化学检测器ECD:极谱、库仑、安培、电导。电导用于离子检测,安培应用广泛,灵敏度高适用于痕量组分分析,凡是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都能进行检测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适用于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组分,用于糖类、高级脂肪酸、磷脂、维生素、氨基酸、三酰甘油及甾体;对各种物质几乎有相同响应;但是灵敏度低,流动相必须是挥发性不能含有缓冲盐。
仪器自动化:
采集和分析色谱数据:
中心计算机控制系统: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借助于HPLC理论及原理,利用小颗粒固定相,非常低的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技术,使分离度、分析速度、检测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大大提高,从而全面提升了液相色谱的分离分析效能。
操作条件比较(355表)
优点: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小颗粒技术和整体化仪器设计
van Deemter方程,可以发现固定相粒度越小,分离度越大。同时粒度越小,最佳流动相线速度越大,并有更宽优化范围,因此降低粒度可以提高分析速度。但是会增加系统柱压差,受到固定相机械强度和色谱仪系统耐压性限制
常用外标和内标,少用归一化。对药品中杂质含量测定常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主成分对照法分为不加校正因子和加校正因子两种:
注意进行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理论塔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
3. 电泳法分离混合蛋白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是根据蛋白质的电荷不同即酸碱性质不同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方法。
1、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点颗粒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电泳技术可用于氨基酸、肽、蛋白质和核苷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分离和制备。 区带电泳是由于在支持物上电泳蛋白质混合物被分离为若干区带。
电泳前用缓冲液浸润薄膜或滤纸等支持物或用缓冲液直接配置成凝胶,将待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加在它的一端或中央,支持物的两端与电极连接,通电电泳。电泳完毕,各个组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用显色剂(蛋白质可用考马斯亮蓝或氨基黑等染色)显色后可以显示出各个组分。
氨基酸混合物特别是寡聚核苷酸混合物一次电泳往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情况可以将第一次电泳分开的斑点通过支持介质间的接触印迹转移到第二个支持介质上,旋转90°,进行第二次电泳。这种方法称为双向电泳。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支持物,一般制成凝胶柱或凝胶板,凝胶是由相连的两部分组成(小的部分是浓缩胶,大的部分为分离胶),这两部分凝胶的浓度、缓冲液组分和离子强度、pH以及电场强度都是不同的,即不连续性。电泳时样品首先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而成很薄的起始区带,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电泳有三种物理效应:1、样品的浓度效应;2、凝胶对被分离分子的筛选效应;3、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
3、毛细管电泳:高效毛细管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自由溶液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可分离氨基酸、肽、蛋白质、DNA片段和核酸以及多种小分子,也可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分离。
毛细管减少了由于热效应产生的许多问题,可以提高热散失,有助于消除由于热引起的扩散增加而造成的对流和区带变宽,因此管中不需要加入稳定介质即可进行自由流动电泳。
电泳迁移引起溶液中荷电分子向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虽然被分析样品因电泳迁移而分离,然而电渗作用使溶液向负极流动,而且电渗电流很强,其速度一般比样品的电泳速率答,因此所有的正、负离子和中性分子都被推向负极。对荷正电分子来说,电泳迁移和电渗流效果是一致的,而且移动最快,最先达到负极。随着被分离的分子接近负极,它们都将通过紫外检测器并把信号传递给记录仪。所得结果是被分离组分的紫外吸收对时间的峰谱。
4、等点聚焦(IEF)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是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如浓蔗糖溶液)中进行。在外电场作用下各种蛋白质将移向并聚焦在等于其等电点的梯度处,并形成一个很窄的区带。
pH梯度制作一般利用两性电解质,它是脂肪族多胺和多羧类的同系物,它们具有相近但不相同的解离常数和等电点。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然形成pH梯度。
5、层析聚焦: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差异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柱层析方法。
原理:当用特种缓冲液滴洗填充在柱中的特种多缓冲交换剂时,就会在层析柱中自上而下自动的建立起连续的pH梯度;同时加在柱上端的蛋白质样品也随多缓冲液的展开按各自的等电点聚焦在相应的pH区段。并在展开过程中随pH梯度下移,蛋白质混合物的各组分先后从柱中流出,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4. 请问HPLC是做什么的原理操作方法
HPLC是高效液相色谱,英文全称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该方法在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被用来做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用途:高效液相色谱更适宜于分离、分析高沸点、热稳定性差、有生理活性及相对分子量比较大的物质,因而广泛应用于核酸、肽类、内酯、稠环芳烃、高聚物、药物、人体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杀虫剂、除莠剂的分析等物质的分析。
原理:高效液相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和分离。
操作方法:如下图所示,溶剂贮器中的流动相被泵吸入,经梯度控制器按一定的梯度进行混合然后输出,经测其压力和流量,导入进样阀(器)经保护柱、分离柱后到检测器检测,由数据处理设备处理数据或记录仪记录色谱图,馏分收集器收集馏分,废液瓶收集废液。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HPLC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成分分为正相色谱和反向色谱。
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5. 四大色谱原理是什么
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最广。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CO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此外还有电泳。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四、色谱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
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但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
正相色谱法 反相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 高~中 中~低
流动相极性 低~中 中~高
组分洗脱次序 极性小先洗出 极性大先洗出
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
3.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4.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
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
5.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6. 气相色谱的方法验证怎么做
转载《分析测试网络网》
色谱方法通常用于原料、药物、药物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涉及的成分包括手性的或非手性的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可提取和可过滤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
试验方法的目的是得到可信赖的和准确的数据,无论是用于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研究。得到的数据用于药品开发或批准后的定性和定量,试验包括原料的验收、药物和药物制剂的出厂、过程检验(In- process testing)的质量保证和失效期的建立。
方法的验证是由药品的开发者或使用者来检验其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过程。得到的数据成为方法的验证资料的一部分交给CDER.。
方法的验证对于完成机构满足档案要求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应验证其方法的耐用度或耐久性(ruggedness or robustness.),其他的分析者、用其它相当的仪器,在其它的日期或地点,在药品生产期限(有效期)全过程,方法都应能够重现。如果产生数据的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所得到的验收、出厂、稳定性或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就是可信赖的。验证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应在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数据产生之前,如果方法改变了,还应该再验证。
. 色谱类型
色谱是一种盯宽技术,通过该技档则悔术,样品中的组分载入液相或气相中,通过在固定相上由吸附—解吸附来完成。
A.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HPLC分离是基于在样品在流动相液体和固定相之间的不同分配。一般地说HPLC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未考虑其重要性顺序)
1. 手性液相色谱
2. 离子交换色谱
3. 离子对/亲和色谱
4. 正相色谱
5. 反相色谱
6. 分子排阻色谱
1. 手性液相色谱
分离光学异构体可在手性固定相上,用衍生化试剂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添加剂形成非对对映体来实现。用作杂质试验方法时,如果光学异构体杂质在光学异构体药物之前洗脱,要增加灵敏度。
2. 离子交换色谱
分离基于荷电功能团,样品负离子(X - )为阴离子,样品正离子((X + )为阳离子,一般用pH程序洗脱。
3. 离子对/亲和色谱
分离基于与目标样品的专一的化学相互作用。更普遍的反相型用缓冲液和加入的对离子(与被分离的样品荷相反电荷)分离。分离受pH、离子强度、温度、浓度和共存的有机溶剂类型的影响。亲和色谱,一般用于大分子,使用配合体(共价结合在固体基质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与其同类的抗原(分析介质)反应,生成可逆转的复合物,通过改变缓冲条件洗脱。
4. 正相色谱
正相色谱为用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和极性的固定相。此时较小极性的组分比较大极性组分更快地洗脱。
5. 反相色谱
报给CDER的最通常的实验方法是反相HPLC方法, 最通常用紫外检测器。
反相色谱,一种键合相的色谱技术,用水作基本溶剂,选择性也受溶剂强度、柱温和pH的影响,一般来说较大极性比较小极性组分洗脱更快。
紫外检测器可以用于所有色谱,这类检测器要注意的是灯老化后的灵敏度降低,其灵敏度因(仪器)的设计和/或者制造厂家的不同有小的变异。需要指出,用紫外检检测器和反相HPLC组合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事实,原因是:
•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大得多的化合物可能被掩盖(在溶剂前沿或死体积时同时洗脱)。
•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小得多的化合物洗脱出来晚,甚至保留在柱上。
•紫外吸收系数较低和最大吸收不同的化合物在检测相对较低浓度的目标分析物时不能被检出,因为通常只有一个检测波长。
6. 排阻色谱
也叫凝胶渗漉(permeation)或滤过,分离基于化合物分子大小或水动力学(hydrodynamic)容积。比多孔柱填料孔径大得多的分子最先洗脱,小分子进入孔隙洗脱晚,其余的洗脱速率取决于其分子的相对大小。
B. 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基于挥发性样品由作为流动相的载气运载,通过色谱柱内的固定相行正时发生吸附和解吸附过程进行分离。
通常气相色谱分析的样品是低分子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易挥发的和高温时稳定的。在这一方面,药物和药物制剂中的残留溶剂适于气相色谱分析。生成化学衍生物可达到易挥发和热稳定的目的。
常用的检测器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卤代化合物的电子捕获式检测器(ECD),用于含硫和含磷化合物的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以及用于含氮或磷化合物的氮磷检测器(NPD)。气相色谱也能实现手性分离。填充柱迅速被毛细管取代来改进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在气相色谱上分析物位置与HPLC一样,用保留时间(Rt)表示。
C. 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是一种最简便普通的色谱技术,分离基于在一端浸于溶剂混合物(流动相)中的薄层板(固定相)上点的样品移动进行分离,整个系统在密封的缸中进行。
对于本身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检出技术包括荧光、紫外和喷雾显色剂(通用的和专一的)。 分析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Rf值来表示,Rf值为化合物的移动距离与溶剂前沿的比值。
三种方法,气相、液相和薄层中,薄层色谱是最普通的试验方法,因为薄层板上所有的组分都可用适宜的检测技术检出。然而通常不如HPLC那么准确和灵敏。虽然选用适宜的检测技术,TLC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 ,但比HPLC分析变异较大。
. 参考标准品(对照品)
参考标准品为经充分鉴定的高纯度化合物,色谱方法更大程度上依赖参考标准品来提供准确的数据。因而参考标准品的质量和纯度是很重要的,有二类参考标准品,化学的和放射性的。后者应考虑放射标记纯度和化学纯度。
按照提交方法验证的样品和分析数据,指南中的二类化学参考标准品如下:
• USP / NF参考标准品,不需要鉴定。
• 非总目录标准品,应用合理方法制备,并经充分鉴定,以保证其鉴别、含量、质量和纯度达到最高。
应该指出
• 大多数USP / NF参考标准品未标示化合物纯度。
• 对非USP参考标准品,提出纯度的校正数应包括在试验方法的计算中。
• 提供的参考标准品中没有以下杂质,诸如合成过程的结构相似的杂质和其它的过程杂质,如重金属、残留溶剂、水分(结合的和非结合的)、植物来源制剂中的农药和分解产物等。
• 如果在方法中规定,用前参考标准品要干燥除去残留溶剂、非结合水分和有时是结合水(取决于干燥条件),对易潮解的化合物总是包括干燥步骤的。但另一方面干燥可能导致结晶水的损失或引起热敏感化合物的降解。
色谱方法用外标法和内标法进行定量。
A. 外标法
当参考标准品与样品在不同的色谱图上进行分析时,用外标法。定量基于样品的峰面积/高(HPLC或GC)或强度(TLC)与分析对象、参考标准品的比值。
更适合用外标法的样品如下:
1.样品具有单一的目标浓度和狭窄的浓度范围 ,例如验收和出厂检验。
2.简便的样品制备操作。
3. 增加走基线的时间,为检测可能的额外峰,如杂质试验。
B. 内标法
加入一种已知纯度并且在分析中不产生干扰的化合物至样品混合液中,定量基于被分析的化合物与内标的响应比值与参考标准品得到的比值进行比较。这一方法很少用于TLC。
更适合用内标法的样品如下:
1.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如多次提取。
2.低浓度的样品(灵敏度是确定的),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在样品分析中预计是很宽的浓度范围,如药物动力学研究。
虽然CDER不规定方法应该用内标或外标法用于定量,但一般的看法是用于验收、稳定性和TLC用外标法,对生物体液和GC用内标法。
工作浓度为方法中规定的被分析对象的目标浓度。保持样品浓度与标准的浓度相近可以改善方法的准确性。
建议
1.如果参考标准品的纯度校正因子已知,那么在计算中应该包括。
2.在方法中要规定标准品和样品的工作浓度。
. 药物和药物制剂HPLC验证的参数
虽然许多种HPLC都可采用,但最普遍上报的方法都是用紫外检测器的反相HPLC法,以此作为验证参数的例子。这一方法验证的规定可以扩展到其它检测器和其它色谱。对于验收、出厂或稳定性试验,准确性应最佳化,因为要表明实测值和真值的差异是最为关注的。
A. 准确性
准确性是衡量测量实验值和真值的接近程度。推荐药物和药物制剂的准确性研究在标示量的80%、100%和120%的水平上来进行的,这与“The Guideline for Submitting Samples and Analytical Data for method Validation”的规定是一致的。
对于药物制剂,准确性试验通常是将已知量的药物 [按重量或体积(溶于稀释剂)] 以分析对象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量加到空白处方内来完成的。对于液体制剂,这是真实的回收率;而对于诸如片剂、栓剂、透皮吸收制剂等,这不能检测稀释剂中的赋形剂与活性成分间可能产生的作用。实际上要做一个已知活性药物量的单个剂量单位(single unit)来进行回收试验是困难的。准确性试验评价在赋形剂存在时,在分析药物制剂的色谱条件下,试验方法的专属性。但这只是样品制备过程和色谱过程中的回收率,而不是制造过程的影响。
在每个推荐检测浓度重复进样,其重复进样的RSD提供了分析方法的变动性,或是试验方法的精密程度。重复性的均值以标示量的%来表示
朋友可以到行业内专业的网站进行交流学习!
分析测试网络网这块做得不错,气相、液相、质谱、光谱、药物分析、化学分析、食品分析。这方面的专家比较多,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去那提问,网址网络搜下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