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双转变、双提升什么时候提
2021-11-24提的。
11月17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提质增效专题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提质增效评估工作情况,分析现状情况和问题困难,部署下一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玮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我厅牵头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广东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提质增效工作评估办法(试行)》,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两项关键指标“城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逐年上升,效能显著增强;“三个消除”主要任务“直排口”“空白区”“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数量全国最多;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厂建设速度和规模空前,污水处理能力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B. 政策丨“十四五”期间,水务行业发展机遇
从2015 年起,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政策发布频繁,其中“水十条”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水环境治理从政策层面全面进入了面源治理、综合治理的新时期。我国先后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多项政策法规。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政策
1、排放标准提升,污水处理进入提标改造期
近年来,污水处理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由于单一污水处理项目新建产能需求减弱,新增市政项目基本以提标改造为主,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超过2亿吨/天,已有80%左右完成提标改造出水达一级A,在三年行动规划下,未来两年仍有千亿改造空间。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了“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的要求,将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水提标改造仍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需求将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污水厂的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一级 B 标准提升为一级 A 甚至更高标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迫在眉睫。截止 2019 年底,主要上市公司一级 A 标准执行率约60%,提标改造空间较大。预估“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整体市场空间约 800 亿元。
2、村镇污水为补短板重点方向,技术型公司优势明显
由于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以及经济条件有限,许多村庄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直排现象普遍。同时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对缓慢,与城市、县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2018年全国建制镇和乡村污水处理率分别仅53%和19% ,距十三五目标相差甚远,其中村镇污水设备空间预计千亿以上。
膜技术公司受益于污水资源化和农村污水分散式治理:MBR相较于传统工艺( A2O )的核心优势在于占地面积小、污泥量少、出水水质好。在污水资源化及村镇污水分布治水技术中优势突出。
3、政策红利释放,黑臭水体市场未来可期
2020年11月3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其中要求,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当前城市黑臭水体存量市场规模仍有 300 多亿元,且黑臭反弹现象明显,农村黑臭治理尚未开启,全国治理市场空间仍是千亿级别。
C.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之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以每年不低于 的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2001年—2009年污水处理率的年增长幅度均超过5个百分点;到2018年,75%以上的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0%,40%以上超过95%,部分城镇的污水处理量甚至远远超过供水量,表明我国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在浙江,大部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都处于满负荷状态,甚至超过运行负荷。如何处理和说清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收集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当前零直排工作前面的问题之一。
污水处理率是指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与城镇生产生活排放污水量的比值,但由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中掺混了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该比值已经难以满足行业质量管控和效能评价的需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是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的污染物总量与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的比值,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能更好地反映了城镇污水的收集普及水平和管网的转输能力。当前,虽然很多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处于较高水平,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指标多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厂虽然处理了很多“污水”,但“污染物”的处理水平并不高,“污染物”外排环境水体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盲目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和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并不一定能化解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需要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效益提升”转变,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升城镇污水管网的运行性能是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核心和关键。
“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指标测算公式中的污水处理设施收集污染物总量,主要是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与污染物平均浓度计算的。虽然从公式的表达形式看,污水处理量越大,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就会越高,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通过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多处理污水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指标的提升,因此,需要对污染处理厂的进水浓度提出要求,目前建设部门明确将进水BOD5<100 mg/L作为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的核心,也是零直排建设成效的衡量指标和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
盲目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来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必将引发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的问题,并非明智之举。只有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后才能真正说明污水收集效率和处理能力的关系,决定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是否匹配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D. 《厂网河一体资质增效的探索》的感想
本次交流由首创股份生态事业部技术总监张现国做《厂网河一体资质增效的探索》的分享。
本次分享分为“提质增效政策形势与背景”、“问题识别与策略“、“项目实践与探索“、“阶段总结与思考”四个部分,系统阐述厂网河一体提质增效的探索路径以及在淮安黑臭水体整治项目中的实践。
首先,主要介绍了过去几年关于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演变以及政策关系,对2019年4月底国家出台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进行解析,认为各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在整体问题解决上不再一刀切。
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地方各省市也出台了提质增效方案,江苏省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提质增效管网排查技术导则等。
厂网河一直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管网收集率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即纳裂便污水处理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污水处理效能却不断下降,河流最终还是黑臭,而从环保的角度,河流对排放要求在提高。
从理拦举论上讲,合流制系统与分流制污水系统在汛期和非汛期对水体的污染都很小,但实际情况是存在污水通过污水直排口直接进入河流,而且存在水体倒灌以及破损管道入流入渗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污水溢流入河的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排水管网运行负荷,同时水厂进水浓度降低,污水处理效能下降。
针对污水直排河水倒灌、管网混接、管网渗漏和消除空白等关键问题,按照7个维度进行全面排查。坝河洞衡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沿河排河口类型不清晰,从现有的GIS数据来看,存在上游有河流管线,但下游仍显示雨水管线的问题,说明存在管道的混接问题,实际上应该不止从数据上能看出的这些问题;从坝河现场踏勘的情况以及流量监测数据来看,确实汛期存在河水倒灌的问题,一方面会对雨水管线进行顶托,另一方面,如果上游设有截流设施,就会进入污水管线,增加污水管线运行负荷,降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
现在集团很多人对集团所属管线的数据质量仍然比较自信,实际上以往数据普查的成果仍然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对于新建项目的地区,虽然仍然会有一些水分,从白纸开始进行普查能拿到的数据应该是要好的多。合肥的普查数据在建模的时候虽然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但更多的是目标差异导致的,经过磨合的GIS数据是可信的,管线数据相对较清晰。
想要真正通过模型去支撑厂网河一体化运营管理的问题,就需要直面基础数据缺失或混乱的问题,这是集团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是个刮骨疗毒的过程,需要勇气。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劣势,我们对于河道没有管理权,关于河道的监测数据很被动,而江苏淮安的PPP项目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欣慰的是,目前集团也在积极争取坝河的管理权,只有排水管网+河道+水厂完全成为一个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影响才能联动起来,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水厂在厂网河这个系统里是一个点,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是专门针对汛期进水浓度低问题的模拟方案,虽然目前可能仍然理想化,但模型是机理模型,基础数据的不断完善、获取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获取方式的不断更新,最终会使模型更加精确,形成厂网河一体的系统模型就有可能为汛期污水处理厂运行提供一些决策支持,例如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汛期水量增加会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会导致碳源不足,影响出水水质稳定。在应对两倍水量冲击和低水质冲击下可以关闭内回流、降低好氧区DO值,减少污泥回流比,加大排泥等措施。这些过程单靠进水监测数据可能就有点捉襟见肘,还是需要借助管网与河道耦合模型的预测数据为污水处理厂运行的调整打出一个提前量。
在混接问题排查上,可以借助水量水质监测的数据逐步由排口向上游干管、支管不断进行溯源找到问题所在。
在管线排查上动用了无人机,通过图像识别来辅助管线普查与考核,借助自主开发的APP实现了管线普查的零内业。
从分享的内容与淮安项目的建设期来看,厂网河模型耦合的工作仍然在探索阶段,而我们已经在厂网河各环节的模型深度应用有了一些思考与实践,虽然在整个分享的PPT中都写着生态引领未来,但整个项目只在工程技术措施中看到了生态的一点影子。
实际上对于很多河流规划设计中都存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容,对于各种水生植物对河流环境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模拟,而水生动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顶层食物链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很多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都有增殖放流的环节,试图构建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而现实是很多幼鱼在不恰当的时间被投放到了不恰当的位置,而栖息地模型,可以针对目标物种进行栖息地模拟,一方面可以实现河道生态基流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为鱼类投放实际、投放位置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也许水生态这件事在市政领域还是很前沿的东西,落地阻碍重重,而相关的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已经在水利、环保领域小有名声,多做一点,也许我们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