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渗透膜组件为什么要横着放置
超滤膜竖着装,我觉得主要取决于膜元件的加工结构,不过也有横着装的,比如说回NORIT的卧式超滤就是横着装的。答
反渗透横着装和竖着装都有,主要考虑的还是安装是否方便快捷。
现在反渗透膜已经做到16寸了,针对一些大的系统,基本都是考虑竖着装,毕竟一支膜太重了,竖着装方便了很多。
4寸膜,1芯膜壳,多数是竖着装的,2芯及以上几乎都是横着装的
8寸膜,我们见到的基本都是横着装的
16寸膜,横着装竖着装的都有
2. 反渗透膜和什么膜搭配最完美
最基本的配置是五级搭配:粗滤-吸附-精滤-反渗透-后置吸附。这里没有最完美,只有最适用。主要还是根据出水的要求和制作条件增加或减少工艺环节选择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 反渗透膜排列,是按什么排列呢谢谢~~
一般是2比1排列,就是如果你的一段有6支膜元件,那么二段就需要3支
4. 三组反渗透膜是并连还是串连
这要看你的出水要求如何,并联可以增加制水能力,出水量大;串联可以提高过滤精度,出水量与单组膜无异。
5. 反渗透膜和膜壳两个组装起来方便吗
很简单的,将带有两个密封胶圈的一端向内(最好把密封胶圈处涂上点凡士林)送入膜壳,稍加用力推入,然后旋上膜壳盖即可。
6. 反渗透膜怎么使用
按照要求保存就可以的,主要是不要脱水和不要冻结
7. 请教反渗透膜的排列方式,什么叫一级二段,这种排列方式是怎么确定的怎么设计的
复1、一级一段连续式制
经过膜的处理,透过水和浓缩液被连续引出系统。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水的回收率不高。
2、一级一段循环式
将部分浓缩液返回进料液储槽与原料液混合,再次通过反渗透膜组件进行分离。特点 透过液水质有所下降。
3、一级多段连续式
把前一段的浓缩液作为下二段的原料液,割断的透过水连续排出。特点适合大水处理量的场合,回收率较高,浓缩液数量减少,但是浓缩液溶质所占比例较高。
4、一级多段循环式
将下一段的透过水作为上一段的原料液,在进行分离。这样浓缩液能获得更高的浓缩度,适用于浓缩为主要目的的分离。
5、多段锥形排列
既是段内并联,段间串联,这样既能够满足反渗透系统的水的回收率要求并保证在装置内的每个组件中有大致相同的流动状态。需借助高压泵防止生产效率下降。
6、反渗透膜组件的多级多段配置
反渗透膜组件的多级多段配置也有循环式将第一级的透过水作为下一级的进料水再次进行分离,如此连续,将最后一级的透过水引出系统。浓缩液从后一级向前一级的进料液惊醒混合,再进行分离。这种方式提高回收率和水质。但是泵的消耗增大和连续式之分。
8. 反渗透膜排列问题
是这么个情况,比如前面两段产出的浓水作为第三段的进水,那么正好专前面的废水和纯水的属比例是1:1,刚好,比如4份原水进前两段,出来2份纯水,2份浓水,那么2份浓水进到下面一段,出来纯水是1,浓水是1,浓水1排放,三份纯水用,所以3:4是75%的回收率。
首先你说的10段,有7段进去的水是14份,出来的7进入到剩下的3段里,出来是3份浓水。也就是11:14就是78%的回收率(一般要大于这个值)。
同理,5:3排列就是10份水进到5段,出来5段浓水进入到下面3段,这样出来的水回收率就是大于70%的,因为纯水一般都要比浓水多一点,有时候还要设计个回流什么的。
如果你是10:6:3:1排列,你的回收率就是95%了,系统越大,相对回收率就越高,但也得注意方式,不能一味追求较高的回收率,也要看水量和水质。比如最下面的哪一组膜也是最容易污染的~
9. 水处理用的反渗透膜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反渗透膜主要有纤维素和非纤维素两类。其中纤维素膜有醋酸纤维素膜、三醋酸纤维回素膜等;非纤维素膜主要是芳香答族聚酰胺膜。反渗透使用的都为半透膜,只对水具有选择性的高度渗透性,而对水中大部分溶质的渗透很低。反渗透膜在使用时要制成组件式式装置,其型式有涡卷式、管式、板框式、中空纤维式和条束式等。膜厚为几个微米至0.1mm左右。
10. 陶氏反渗透膜 如何安装
1)从包装箱内小心取出膜元件,检查元件上的盐水密封圈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回(盐水密封圈答开口方向必须面向进水方向,请参阅膜元件性能规范资料上的示意图,如图6-1所示)。
2)将膜元件不带盐水密封圈的一端从压力容器进水端平行地推入,直到元件露在压力容器进水端外面约10公分左右。注意必须始终从压力容器进水端安装元件,如图6-1所示。
3)将元件间的连接内接头插入元件产水中心管内,在安装接头前,可在接头“0”形圈上涂抹少量的硅基“0”形圈润滑剂(道康宁111可以使用,特殊不能使用的场合除外。陶氏化学公司推荐使用化学纯甘油作为连接接头和
“0”形圈的主要润滑剂,甘油是符合FDA的规定化学品),如果没有,请直接用合格预处理水润湿即可。
4)从包装箱内小心取出第二支膜元件,同样检查元件上的盐水密封圈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小心托住该元件并让第一支元件上的内接头插入元件中心产水管内,此时不能让连接内接头承受该元件的重量,平行将元件推入压力容器内直到第二支元件大约露在外面10公分左右,如图6-2所示。
详细可见官网: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