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的Kf=1.86某碳酸氢钠溶液的凝固点为_0.26则其渗透浓度为多少
应该求的是溶液的渗透压,对吗?
△Tf=Kf·bB
bB=△Tf/Kf=0.26/1.86=0.14-----这就是浓度0.14mol/kg,对于稀溶液相当于0.14mol/L
当温度为常温时
π=cRT=0.14×8.31×298=346.2kPa
② 血浆的kf是多少
Kf是1.86。
KF指的是氯化钾。氟化钾是一种无机盐,所以又叫钾的氟化盐,化学式为KF,分子量为58.10。为白色单斜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咸,易吸湿。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其水溶液呈碱性,能腐蚀玻璃和瓷器。相对密度为2.454,熔点为858℃。加热至升华温度时才少许分解,但熔融氟化钾的活性较大,能腐蚀耐火物质。
简介
血浆为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血浆的成分受机体的代谢活动和外环境的影响可发生相应变动,但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血浆的成分保持相对恒定。当机体患病时,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变动可超出正常范围,因此测定血浆成分,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血浆
③ 凝固点降低常数kf是什么
Kf=R(△Tf)2Ma/△fusHm,a。
稀溶液具有共同的性质规律,如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它们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由溶质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因此被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浓溶液是相对于稀溶液而言的,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溶液的浓稀只与溶质和溶液质量的比值有关,与溶液的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等没有关系。
稀溶液注意事项
配制试剂用水应用新鲜的去离子水或双蒸馏水,比电闭值在50万欧姆以上,PH在5.5-7.0之间才可应用,在组织培养等特殊用途时应注意此顶要求。配制一般化9k用溶液只要求用双燕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配好后的溶液,应立即除菌处理(如高压灭菌、抽滤或加抑菌物质),以防杂菌生长,0.511x1/L pH9.57酸盐缓冲液 NaHCO2 3.70g Na2CO3 0.60g 溶于600.00ml蒸馏水中即得。不用时塞紧瓶塞.以免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使PH下降。最好小量配制。
④ 水的kb和kf是多少
沸点升高:ΔT=Kb*m。
凝固点降低:ΔT=Kf*m。
其中,Kb和Kf为水的比例系数,m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剂的质量)。
该公式对一切不挥发性溶质的稀薄溶液都适用。
Kf(凝固点降低常数):只与溶剂性质有关。
Kb(沸点升高常数):只与溶剂本身性质有关。
基本定义
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跟外部压强有关。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时;沸点降低。例如,蒸汽锅炉里的蒸汽压强,约有几十个大气压,锅炉里的水的沸点可在200℃以上。
⑤ 物理化学中的稀溶液的依数性 固态纯溶剂与溶液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凝固点。这里的溶液是什么
稀溶液与纯溶剂相比某些物理性质会有所变化如蒸气压下降(纯溶剂的蒸汽压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稀溶液也是如此,但其蒸汽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
浓溶液和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电解质溶液和浓溶液的作用力比较大。如电解质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这导致其偏离理想情况比较严重。所以依数性跟计算值有差异。但还是具有依数性的。只是电解质的依数性比非电解质的大而已。
按照课本的说法是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都比同浓度的非电解质的数值要大。并没有指出不具依数性。可以按照raoult定理计算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依数性,计算中需要引入校正因子i,电解质溶液越稀,校正因子越接近电解质完全电离出的离子个数,例如:NaCl校正因子为2,CaCl2为3。
2原理编辑
拉乌尔(Raoult)定理:在非电解质非挥发性的稀溶液中,溶剂蒸汽压的相对降低值是正比于溶剂的浓度的。
3相关现象编辑
沸点升高
沸点是指液体(纯液体或溶液)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如果未指明外界压力,可认为外界压力为101.325 kPa。对于难挥发溶质的溶液,由于蒸气压下降,要使溶液蒸气压达到外界压力,就得使其温度超过纯溶剂的沸点,所以这类溶液的沸点总是比纯溶剂的沸点高,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浓度越大,沸点升高越多。
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是物质的液相和固相建立平衡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时,液、固两相的蒸气压必定相等,否则两相不能共存。纯水的凝固点为273.16 K(0.009 9℃),这时水和冰的蒸气压均为610.6 Pa(4.58 mm Hg)。溶液凝固点是指从溶液中开始析出溶剂晶体时的温度。这时体系是由溶液(液相)溶剂(固相)和溶剂(气相)所组成。对于水溶液,溶剂固相即纯冰。由于溶液蒸气压下降,当273.16 K时,冰的蒸气压仍为610.6 Pa,而溶液蒸气压必然低于610.6 Pa,这样,溶液和冰就不能共存,只有在273.15 K以下的某个温度时,溶液蒸气压才能和冰的蒸气压相等,这时的温度才是溶液的凝固点,所以溶液的凝固点总是比纯溶剂的低,这种现象称为凝固点下降。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凝固点下降也越多。在同一溶液中,随着溶剂不断结晶析出,溶液浓度将不断增大,凝固点也将不断下降。
从上面讨论可以得出,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都是由于溶液蒸气压下降引起的。对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既然蒸气压下降Dp和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B成正比,这类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也应和质量摩尔浓度有联系。Raoult根据依数性指出:对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沸点升高ΔTb或凝固点下降ΔTf都和溶液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
ΔTb=Tb-Tb°=KbmB
ΔTf=Tf°-Tf=KfmB
式中:Tb和Tf分别为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Tb°和Tf°分别为纯溶剂的沸点和凝固点;Kb和Kf分别为溶剂的沸点升高常数和凝固点下降常数,Kb和Kf由溶剂的本性决定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渗透压
以水溶液为例,将水溶液和纯水用半透膜隔开,使膜两面的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事实证明,溶液一面的液面不断上升。改用同种物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较浓溶液的一面也不断上升。这说明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或者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一面,这种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或者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薄膜,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透过。火棉胶膜、玻璃纸、动植物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等物质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则自由通过,由于膜的两侧水的摩尔分数不等,所以单位时间内从纯水进入溶液的水分子数要比从溶液进入纯水的多,因此出现渗透现象。然而随着渗透的进行,单位时间内进、出的水分子数目渐趋接近,一旦相等时,体系建立渗透平衡,此时阻止溶剂进入溶液的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可以用膜两面的液面高度差h所产生的压力来量度。即溶液的渗透压在数值上等于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高度所产生的静水压。
任何溶液都有渗透压,但是,都要借助于半透膜才能表现出来。通过实验发现,当温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P和溶质B的浓度cB成正比;当浓度不变时,稀溶液的渗透压P和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即:
P=cBRT
式中:P为渗透压,单位为Pa;cB为溶质B的摩尔浓度;R为摩尔气体常数,R=8.315 J/molK;T为热力学温度。因为:
cB=nB/V
所以: PV=nBRT
此式表明稀溶液渗透压也和溶质粒子数有关而和溶质本性无关。
4相关应用编辑
沸点升高的应用
钢铁工件进行氧化热处理就是应用沸点升高原理。用每升含550~650 g NaOH和100~150 g NaNO2的处理液,其沸点高达410~420 K。沸点升高法或冰点降低法测定的是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原理:在溶剂中加入不挥发性溶质后,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导致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溶剂,冰点低于纯溶剂,这些性质的改变值都正比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数目。
凝固点降低的应用
利用凝固点下降原理,将食盐和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51 K。氯化钙与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18 K。体系温度降低的原因是:当食盐或氯化钙与冰(或雪)接触时,在食盐或氯化钙的表面形成极浓的盐溶液,而这些浓盐溶液的蒸气压比冰(或雪)的蒸气压低得多,冰(或雪)则以升华或熔化的形式进入盐溶液。
进行上述过程都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体系的温度降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自制冷冻剂。冬天在室外施工,建筑工人在砂浆中加入食盐或氯化钙;汽车驾驶员在散热水箱中加入乙二醇等等,也是利用这一原理,防止砂浆和散热水箱结冰。
溶液凝固点下降在冶金工业中也具有指导意义。一般金属的Kf都较大,例如Pb的Kf≈130 K kg/mol,说明Pb中加入少量其它金属,Pb的凝固点会大大下降,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备许多低熔点合金。
金属热处理要求较高的温度,但又要避免金属工件受空气的氧化或脱碳,往往采用盐熔剂来加热金属工件。例如在BaCl2(熔点1 236 K)中加入5%的NaCl(熔点1 074 K)作盐熔剂,其熔盐的凝固点下降为1 123 K;若在BaCl2中加入22.5%的NaCl,熔盐的凝固点可降至903 K。应用溶液凝固点下降还可以测定物质,尤其是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
3溶液的渗透压
溶液的渗透压在生物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植物细胞汁的渗透压可高达2.0×10 Pa,土壤种水分通过这种渗透作用,送到树梢。鲜花插在水中,可以数日不萎缩,海水中的鱼不能在淡水中生活,都与渗透压有关。给病员补液,特别是大量补液常常用等渗溶液(就是渗透压与人体血液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人体的血液,在310 K时,渗透压约为7.7~7.8×10 Pa)。
工业上常常利用渗透的对立面-反渗透来为人类服务。所谓反渗透,就是在溶液上加一个额外的压力,如果这个压力超过了溶液的渗透压,那么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就会透过半透膜向纯溶剂一方渗透,使溶剂体积增加,这一过程叫做反渗透。
反渗透原理在工业废水处理、海水淡化、浓缩溶液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用反渗透法来淡化海水所需要的能量仅为蒸馏法的30%,已成为一些海岛、远洋客轮、某些缺少饮用淡水的国家获得淡水的方法。反渗透法处理无机废水,去除率可达90%以上,有的竟高达99%。对于含有机物的废水,有机物的去除率也在80%以上。
作为反渗透的物质有醋酸纤维素膜、尼龙66、聚砜酰胺膜,以及氢氧化铁、硅藻土制成的新型超过滤膜等等。
⑥ 蒸馏水的氧化还原电势是多少
纯净水和蒸馏水应该是差不多一样的。怡宝纯净水ORP=348mV(温度21.3℃);农夫山泉矿泉水ORP=385mV(温度20.7℃)。
低耗氧量的水,加入高锰酸钾与酸工业蒸馏水是采用蒸馏水方法取得。要得到更纯的水,可在一次蒸馏水中加入碱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有机物和二氧化碳;加入非挥发性的酸(硫酸或磷酸),使氨成为不挥发的铵盐。
由于玻璃中含有少量能溶于水的组分,因此进行二次或多次蒸馏时,要使用石英蒸馏器皿,才能得到很纯的水,所得纯水应保存在石英或银制容器内。
(6)纯水的kf是多少扩展阅读:
氧化还原电势还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以根据标准平衡常数来衡量,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可根据有关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求得,因此,用电极电势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氧化还原电势能测定溶液的pH及物质的某些常数弱酸的pH、解离常数K、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f等都可以用测定电池电极电势的方法求得。电极电势可以表示氧化还原对所对应的氧化型物质或还原型物质得失电子能力(即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大小。
⑦ 关于水的凝点降低
纯水的凝固点是0℃。
可以通过向水中添加杂志,如食盐NaCl的方法来降低其凝固点。解释如下:
第一,物理化学的解释:
"凝固点是指物质的固相纯溶剂的蒸汽压与它的液相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纯水的凝固点又叫冰点,为273k(即0℃)。此温度时水和冰的蒸汽压相等。但在273k,水溶液的蒸汽压低于纯水的蒸汽压,所以,水溶液在273k不结冰。温度继续下降,因冰的蒸汽压下降率比水溶液大,当降到Tf时,冰和溶液的蒸汽压相等,Tf就是溶液的凝固点。溶液的凝固点总是比纯溶剂凝固点低。这一现象叫做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沸点升高一样,溶液的凝固点降低ΔTf也和Δp成正比,因此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本性无关。即:ΔTf=Kf bB"
说白了就是水中有了盐离子, 因此表面上的水有一部分被盐给占了.因此造成了水的蒸气压下降.而冰的蒸气压是不变的.而凝固点要冰的蒸气压小于等于水的蒸气压,因此加入盐后,水的蒸气压变小,原来相等的蒸气压,就变成冰大了.这时由于冰的蒸气压下降快,因此要更低一些的温度,才能让冰的蒸气压等于冰的蒸气压.造成了凝固点降低.
第二,从化学角度进行解释:
因为食盐的分子打破了水分子之间的联系,使得本来可以形成有序的氢键,进而产生晶体的水分子被打破了连接,不得不继续无规则的热运动,直到温度降得更低,热运动更加少的时候才能形成稳定的连接,变成晶体。
参考资料: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300693.html
http://iask.sina.com.cn/b/796836.html?from=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