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新建8个污水处理厂都建在哪
1.大观净水厂地址:天河区科韵北路以西北环高速以北地块
2.龙归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回地址:位于流溪河沿线答
3.新华污水处理厂三期、地址:均位于花都
4.石溪污水处理厂地址:位于海珠区
5.竹料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地址:位于流溪河沿线
6.鳌头污水处理厂地址:位于流溪河沿线
7.石井净水厂地址:位于流溪河沿线
8.狮岭污水处理厂二期地址:位于海珠区
㈡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㈢ 石井河的河水污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石井河岸变得更加热闹。河流两旁建起了不少工厂和生活小区,源源不断的污水污染了石井河的清白。近二十多年来,石井河流域内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渔业、农业转变为工业、房地产开发等第三类产业,污染日益严重。
在每年排放入石井河的各类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CODcr)的排放量为7632.1-9976.3吨,生化需氧量(BOD5)排放量为11380.5-15368.3吨。排入石井河的污染物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环境容量,主要水质指标中的石油类、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大肠杆菌等浓度均已超标。石井河的污染特点是以溶解氧贫缺为特征的有机污染。
根据《广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区域》和《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和新饮用水源控制区区域》的规定,自科甲水向西往萝岗村、平沙转向南至夏茅、小坪沿京广线至广州火车站的西部地域水源属于二级保护区,执行地面II类水质标准。然而,10年间,化学需氧量上升21.76倍,氨氮含量增加13.14倍,石油类增加3.53倍,污染相当严重,已经超过IV类地面水标准。溶解氧接近零,更超出V类地面水标准。 据调查,石井河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这三方面:
(1)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按广州市人均排放污水0.54立方米每日的标准计算,那么污水排放量约6949万吨/年。可见生活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也是治理石井河流域污染的首要对象。
(2)第三产业所排放的污水。按广州市环境监理所统计,排入石井河的第三产业企业共32家。排放量112万吨/年。但据白云区环保局统计,约有60家,排放量约200万吨/年。
(3)工业污染源。排入石井河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石井、新市、龙归一带的建材、化工、制鞋等30家企业。污水排放量1037.5万吨/年。综上所述,石井河流域年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总计共8100万吨/年左右。 造成石井河污染严重的原因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量大,远远超过了水体的承受能力,尤其以生活污水为甚。
广州人均生活用水量为0.54立方米/人.天,如此大量的污水难以处理,其治理率不足一成,几乎为直接排放。这是石井河变黑发臭,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石井河受工业废水污染相对较轻,工业废水的治理率达90%,达标率达70%,但工业有机污染治理成效被城市生活污水持续增长、处理滞后所遮掩,有机污染指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石井河上游径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补给,使河道严重淤积,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由于石井河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防止枯水期河水反灌入流溪河河道造成更大的污染,当地村民筑起一道固定的闸门,切断石井河与流溪河的联系,河水因此变成一潭死水,石井河也变成了排污沟。由于没有了活水的补充,从而对河涌自净能力的自然恢复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据检测,石井河河道底泥中重金属铬含量为590mg/kg,对照标准值4.18mg/kg高出甚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3.城市污水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污水的迅猛增长。石井河流域的大部分村镇地区均未铺设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其量约占总排入污水的75.89%,河涌基本上变成了城市污水的纳污通道。许多饮食服务的污水也仅做简单的初级处理后,为河涌所接纳。某些工厂在交纳了城市污水集资费后便将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设污水处理系统,这也增加了河道的污染。广州城市污水处理厂仅为大坦砂污水处理厂一家,其日处理量仅为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7.8%,城市污水厂的建设严重滞后。
4.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某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设在河流的上游,影响饮用水水质。某些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偷偷将污水排入河流.。石井河是水源二级保护区,连通流溪河、卫生河,下游的出口是西航道,这些河流是广州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水厂取水的所在地。石井河的污染如此严重已危及广州市的饮用水源。所以石井河的治理刻不容缓。
㈣ 太和镇的经济
太和镇原是农业大镇,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这些年,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4.84亿元,同比增长13.28%。其中第一产业2.62亿元,同比增长10.58%;第二产业6.77 亿元,同比增长18.31%;第三产业5.45亿元,同比增长8.79%。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实现7885元,同比增长5.1%。
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坐落在太和镇西部、新广从公路与一环路交汇处,计划10年内扩园至10平方公里。该园于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白云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属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五个园区之一,是白云区唯一能够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的基地。除此之外,还同时享有白云区委、区政府所制定的优惠政策。截止2004年入园企业约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1家,在建企业13家,投产企业5家,预计今年底投产企业7家。
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龙头带动的镇内现代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南方种业市场、南村竹木市场、南岭陶瓷市场、永兴农贸市场、兴和综合市场、谢家庄农贸市场、和乐市场等专业市场及综合市场交易活跃,作为白云区镇级第一条步行街的珊景路商业步行街及其周围镇域中心区商业氛围浓厚,第二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辖区内有工业企业约800家,主要生产家具、玩具、五金机构、电子、化工、服装、建材、医药等产品。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6.3%,比2005年翻一番,实现“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5%,高于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10年国、地两税区库收入2.495亿元,比2005年5916万元翻两番,实现年均增长33.4%;2010年镇级财政收入达3.574亿元,同比增长68.1%,比2005年增长192.95%,实现年均增长24%。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全镇居民人均收入14391元,同比增长13.7%,比2005年增长70.5%,实现年均增长1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预期目标。
(三)城乡建设初步改善
中心镇建设成效初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地铁三号线北延线顺利开通,龙归城项目正式启动。推进了汉田、木棉、友好等变电站建设,推进了龙归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广州市天然气工程营溪加压站和广从路市政自来水供水加压站等建设工程;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完成了广河高速征地任务;配合市、区推进陈太路、北太路、白云五线征地拆迁和青苗补偿;完成了沙太路、建业路、太营路、太和南路的改造、绿化、路灯工程;完善了部分路段设置防撞墙、公共停靠站等工程;结合镇级财政实力,推进朝亮路、长新路、龙兴西路、太和南路等的改造,积极扶持村、社道路建设,缓解墟镇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圆满完成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106国道、北二环重点地区亚运“平改坡”整治工程,华南快速路太和段和广从路沿线两旁建筑、绿化和广告招牌亚运整饰工程。狠抓污染源整治,清理整顿全镇养猪业,切实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城乡环境面貌的初步改善。
(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借助广州亚运会举办和“创文”的良好契机,建立了新的环卫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镇对村居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方案和《太和镇村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不断加强城区和主要道路的保洁工作,大力整治“六乱”,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占道经营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真正做到了还路于民。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作用,整合、提高群防群治队伍,巩固综合治理“人屋”工作成果,不断强化出租屋管理,2004年刑事立案627宗、同比下降9.26%,“两抢”立案152宗、同比下降10.59 %,“两盗”立案139宗、同比下降10.90%。连续五年实现“两抢”、“两盗”立案两位数下降的工作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逐年持续好转。
整规打假工作取得阶段成效。不断完善了整规打假长效机制。全年共查处各类制假案件264宗,其中假冒卷烟案件214宗、食品安全及无证照整治案件50宗。长期以来比较猖獗的假烟问题得到遏制,烟丝加工、机械生产、包装、运输等各环节都取得明显的整治效果。通过组织公安、工商、质监、烟专等职能部门进行大规模、地毯式的专项整治,太和镇整规打假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储运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计生工作继续推进。通过强化责任、落实队伍建设、见面服务、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通过升级改造镇计生服务大楼,加强优质服务阵地建设等各项措施,进一步夯实计划生育基础工作。2010年全镇户籍人口出生1456人,政策生育率为92.93%,落实计划生育手术1174例,与2009年同期对比增加150例,较好完成区下达的指标任务。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项目配套建设得到落实。加紧办理农村医疗事业、学校、公园等公共事业项目和资金落实工作。完成了太和中心医院争取二甲医院的立项申报,投入595万元用于太和医院、龙归华侨医院的办公大楼扩建改造、医疗设备设施购置添加及医疗人才引进;完成了大源小学、营溪小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将全镇所有的公园纳入统一管理,投入65万元对各公园(共计21.9万平方米)进行绿化补种和修整。推进了全镇环卫工作大改革,新增428万元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638万元用于环卫补贴和墟镇保洁。
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投入169万元为13所学校安装教学平台、电脑室和教学设施。积极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争取资金841万元启动了16所学校建设校安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教育强镇实际效果,不断加强德育和安全工作,继续推进“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中学初三毕业班会考取得历史性突破,4所初中均获得白云区初三毕业班工作奖励,其中70中学获得二等奖,115中学、太和中学获得三等奖,龙归中学获得进步奖。16所公办小学中有12所获镇毕业班奖励。
㈤ 从深圳南山污水处理厂到清远市太平镇多少公里
从深圳南山区到清远市太平镇大约320公里左右吧、清远市太平镇是个青山绿内水的好旅游的理想景点、空容气质量特优、吃物丰富、绝对农村人种植养植的食品、大家自驾去清远太平镇去享受一下农村风光积农村美吃吧、包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