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镇生活污水怎么处理
一、污水来源
什么是污水?
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废弃水。大白话说就是,某个特定场合不需要、想要废弃的水就是污水。比如家里的自来水,对人类说是用来饮用的,肯定不是污水,但对于某些工业场所需求来说,就是污水。正所谓君之蜜糖,我之毒药啊。
那是什么让原本清纯可爱的水君变得浑浊不堪、惹人憎恶呢?
水中的污染物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到目前为止,有关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研究较多,且已有较好的灭活方法。但对致病病毒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也没有公认的病毒灭活要求标准。物理性污染物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放射性污染危害最大,但一般存在于局部地区。化学性污染物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随着痕量分析技术的发展,至今从源水中检出的化学性污染物已达2500种以上。
那用什么来具体描述水受污染的程度呢?
水质指标就是我们用来定量描述水质的东东。常见的水质指标有COD(化学需氧量)、BOD5(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TN(总氮)、TP(总磷)、pH、大肠菌群等,其中COD应该是最为广泛熟知的指标,一般笼统的介绍水质,都是用这个,比较清晰。
二、污水的最终出路
一般来讲,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径流。生活污水占绝大部分,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洗澡、洗衣服、厨房、部分雨水、商场、单位、洗车点等等
等等都会产生污水),通过排水管网输送至集中地污水处理设施(也就是XX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地区都有的啦)。工业废水来自产生集中的生产部门,比如工厂、
实验室、工业园区等,一般是处理至合适水质后排至污水管网,与生活污水一起处理。雨水比较特殊:除特殊地区的雨水径流作为工业废水对待外,大部分分为两种情况:经济发达的,建设单独的雨水管网,即雨污分流模式,这样生活污水送去处理,雨水可处理可排放(在中国初雨肯定有污染,但生活污水还来不及处理呢,怎
么还顾得上雨水呢?);或者不单独建设雨水管网,二者共用管网,即雨污合流模式,这种模式下,旱季不会有问题,污水全部送去处理,但在雨季下,由于水量激增,可能超过管网的容纳能力,多余的水量就会溢流出处理体系,由于这里面混合了部分污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这大家也该看出来了,水处理明显受经济制约的)
那水处理后去哪了呢?一般三个去向:(1)向地表水体排放,这是最常见的啦。一般包括排放到海洋、湖泊、小河甚至沙漠等。不用担心污染,在制定排放标准时,就已经考虑到受纳水体的环境承载容量了。但要是偷排的话,那肯定要污染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不同场合下水质的排放标准。(2)工农业利用,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利用了,如绿地灌溉、冲洗厕所、洗车、工艺用水、冷却用水、锅炉补充水等。(3)地下水回灌。部分地区由于对水资源采用过度,会导致地下水枯竭,所以需要回灌,保持一定的水量。注意哦:涉及到地下水一定要慎重,因为地下水的修复要比地表水的修复难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三、污水的处理方法
这个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了。污水的处理方法很多,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按照污水厂的分类,一般包括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等。不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进水水质(即原水水质)、出水水质、处理设施占地、投资、成本等要求。
物理方法就是过滤、沉淀等,例如污水厂必备的格栅、沉砂池、气浮池等。
化学方法一般是混凝沉淀,例如化学除磷。
生物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等。活性污泥法是好氧处理最经典的工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延时曝气、深井曝气、AB法、氧化沟、AAO等多种工艺。对污水的处理,也从简单的色度去除,到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提升到脱氮除磷,与之对应的,不断出现不同的工艺组合。
此外,为了达到更高的水质要求,人们还广泛的使用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处理工艺,比如北京奥运期间,以及大部分市场上的直饮水技术。
②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处于什么地位 应该如何改善(最好有例子)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m3。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此阶段开始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为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m3/d。在此成功经验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几十座。“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到1995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长度约为110062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增加54373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km;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与1990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有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沙、无锡芦村、济南等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新建及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中,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法仍为主流,占90%以上,其余则为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法及与其他处理工艺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净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从国情出发,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1)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仍为重点也是难点; (2)工业废水治理开始转向全过程控制; (3)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4)水质控制指标越来越严; (5)由单纯工艺技术研究转向工艺、设备、工程的综合集成与产业化及经济、政策、标准的综合性研究; (6)污水再生利用提上日程; (7)中小城镇污水污染与治理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③ 煤化工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是多煤少油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煤化工在储煤丰富的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废水排量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保障。根据我国煤化工的分布来看,煤化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水资源贫乏地区。这就要求煤化工在用水和废水处理方面投入很大的力度,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
随着处理工艺的发展,目前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也不断改进,发展。从其原理上来看主要有物理、化学、生化三个方面,每种都有各自对应的工艺。由于煤化工废水的特点,单纯的一种方法难以处理,这就对煤化工废水的预处理要求提高。现在多采用活性炭结合其它工艺来处理煤化工废水,这是一个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关注点。
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煤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煤焦化和煤气化过程。
1.1焦化过程产生的废水
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炼焦、煤气净化及化工产品的精制等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焦化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主要来源于剩余氨水、粗苯分离水、终冷富余水、焦油水四部分。焦化废水含有多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其中无机化合物主要是大量的铵盐、硫氰化物、硫化物、氰化物等,有机化合物除酚类外,还有单环及多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含氮、硫、氧的杂环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色度高,属较难生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
1.2 煤气化产生的废水
在煤气化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浓度极高的废水,其中含杂环化合物、多环芳烃、酚、硫化物、氰化物和焦油等。因原煤种类、成分、气化工艺及操作等不同,废水水质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不同工艺废水的情况。
④ 我国目前工业园区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占多少都是哪些公司做的
污水处理厂做的好的主要是国家五大市政设计院,如华北、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华北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污水处理厂项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等。如果你想详细咨询,我可帮你联系!
⑤ 污水处理的政策和行业动向
一、城市污水污染成为水污染控制的首要问题
1、城市污水污染和处理现状
自1985年以来,我国废水年排放总量一直的维持在350~400亿m3/a左右。1996年全国666个设市城市中532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134个城市建成的309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总量仅为44.6亿m3,其中经二级生化处理的仅占6.9%,有77.4%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1997年废水排放量达到最高值416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t,市政污水排放量189亿t。1999年城市污水污染负荷首次超过了工业废水污染负荷,我国水污染的重点已经从工业点源为主的控制,逐步转变为以以城市污水污染为主的控制。根据建设部估计2000年废水排放量为480亿m3。
2、城市污水排放量的预测
目前,全国有设市城市640多个,建制镇1.6万多个,人口约2.7亿人。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以8~11%的高速率的增长,预计新世纪的头20年内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6~9%的高、中速率稳定发展。污水量增加考虑上述因素按5%的速率考虑。到2010年增加污水量300亿m3。
建制镇的污水产生量,按照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新制定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今后新型小城镇的发展重点为沿路、沿江河、沿海、沿边境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较好、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一定基础或农村批发和专业市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建设目标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具有3 万左右人口规模的新型小城镇。到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6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达到12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5-3 万个,到2010年,全国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小城镇人均日用水量180升、村庄110升,依此计算村镇年废水量可能达到270亿吨。
3、污水处理率与投资估算
考虑现状污水量、污水增量和建制镇污水量,到2010年污水排放总量为1050亿m3/a。 综上所述,考虑现状污水量、污水增量和建制镇污水量,到2010年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050亿m3。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50%,则需增加500亿m3/a(1.4亿m3/d天)的处理规模。城市污水污水量和投资按增长速率预测见表1。达到50%的污水处理率,按静态投资(考虑配套管网)处理每立方米污水投资为2000-3000元,则需投资3000-4000亿元。根据对于污水处理程度和污水量的增长,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技术设备(特别是二级处理相关设备)的市场份额分析见表2。为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基础设施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发行的1000亿国债中将有300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上报建设部的给水排水建设项目中,供水项目322个、污水项目208个,总投资将达1100亿元。1999年国家增发650亿其中一部分国债主要用于1998年的在建项目和一些新建项目。如此巨大的投资和市场份额,这对我国水工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以上份额中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机电产品:如水泵、风机等)占了大约15-30%的份额,建筑业占35-45%的份额。这两者之和占总投资的60%以上,在今后10年内存在每年200亿左右的市场份额。从事以上行业的主体为国家大中型企业。从而可见对于城市污水和城市给水这种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项目,国家投资将带动大批如机电行业、机械制造和加工行业和建筑行业等传统行业的发展。从而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消费总量的增加,有利于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也与国家目前的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是一致的。在水污染治理中自控和仪表和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虽然不高在8-15%左右,但是相对的产值较高。这一部分市场额定大约在40-60亿元/年。另外,一般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费用约占投资的10%,运营服务业的份额约40亿/年。
面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如此巨大的市场,外国公司已经开始进入。目前许多城市污染处理厂利用外资建设,如1996-1998年有数十个外资贷款项目建设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其中的不少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从国外进口。由于国外的水处理产品技术成熟、质量较好、服务上乘,对我国水处理产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1、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从“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逐步进行研究。“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在氧化塘、土地处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等自然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以这些成果为设计依据。建立了一些氧化塘、土地处理城市污水示范工程。在人工处理技术方面,“八五”对高负荷活性污泥、高负荷生物膜、一体化氧化沟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进、开发了A/B、A/A/O、A/O、B/C、SBR等处理工艺,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大批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问题在“九五”科技攻关中受到重视,并配套开发成套的污泥处理。“九五”期间工艺技术研究重点为中小城镇简易高效污水处理实用的成套技术,解决人工处理能耗高、自然处理占地大等问题。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攻关成果丰硕。就工艺技术的广度而言,与国际上的差距已经缩小。目前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上,已能提供下列技术的工艺参数。传统活性污泥法技术包括传统法、延时法、吸附再生法和各种新型活性污泥工艺,如:SBR、AB法和氧化沟技术等等;A-O法和A2-O技术;酸化(水解)-好氧技术;多种类型的稳定塘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等。这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城市污水污水治理的要求。
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1、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从“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逐步进行研究。“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在氧化塘、土地处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等自然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以这些成果为设计依据。建立了一些氧化塘、土地处理城市污水示范工程。在人工处理技术方面,“八五”对高负荷活性污泥、高负荷生物膜、一体化氧化沟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进、开发了A/B、A/A/O、A/O、B/C、SBR等处理工艺,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大批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问题在“九五”科技攻关中受到重视,并配套开发成套的污泥处理。“九五”期间工艺技术研究重点为中小城镇简易高效污水处理实用的成套技术,解决人工处理能耗高、自然处理占地大等问题。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攻关成果丰硕。就工艺技术的广度而言,与国际上的差距已经缩小。目前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上,已能提供下列技术的工艺参数。传统活性污泥法技术包括传统法、延时法、吸附再生法和各种新型活性污泥工艺,如:SBR、AB法和氧化沟技术等等;A-O法和A2-O技术;酸化(水解)-好氧技术;多种类型的稳定塘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等。这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城市污水污水治理的要求。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问题讨论
从20世纪60-70年代,氧化沟和SBR工艺发展迅速,近年来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占主导性的工艺。而曝气生物滤池和一级强化工艺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开发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效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新工艺---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我国在近年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新工艺,建立了相当多的工程,这些工作是我国在城市污水领域的宝贵财富,应该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但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以单项研究为主,且偏重于工艺研究,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完整性,也缺乏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和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这也是近年来,首先流行AB工艺,然后流行三沟氧化沟,以及其他形式的氧化沟,目前又在流行SBR工艺的原因所在。缺乏全面和综合比较能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就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国产技术总是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另一方面讲,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这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处在同一水平上,而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上述国家。上面各项技术是国外在水污染控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技术。但以上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技术,特别并不一定都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例如: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国外引进的氧化沟、延时曝气的SBR等工艺。延时曝气是一种低负荷工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否适合推广这种低负荷的活性污泥工艺是值得推敲的问题。首先,低负荷的曝气池的池容和设备是中、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的几倍,所以相应的投资要高数倍;其次,延时曝气对污泥是采用好氧稳定的方法,其能耗比中、高负荷活性污泥要高40~50%左右;能耗增加固然带来了直接运行费的增加,同时还要增加间接投资。据资料报道目前每kW发电能力脱硫需要投资1000美元,则每万吨污水增加的脱硫投资需要70万元。如果按脱硫投资为电站投资10%计,则增加的电厂投资为700万元,这接近污水处理单位投资的50%。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采用延时曝气的低负荷工艺,如氧化沟工艺等等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从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和处置方面,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大量污水处理厂的投产,污泥产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污泥厌氧消化的投资高,污泥处理费用约占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的20-45%。并且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较复杂。在我国仅有的十几座污泥消化池中,能够正常运行的为数不多,有些池子根本就没有运行。这也是导致我国近年大量采用带有延时曝气功能的氧化沟等技术的原因。所以采用高效(高负荷)、低耗污水处理工艺的关键之一是解决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可以讲今后我国城市污水工艺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泥处理和利用技术的进步。能否解决好污泥问题是污水净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强污泥处理与利用的研究。从污泥最终处置的出路来看,污泥农用从我国具体情况来说是最为可行和现实的处置方案。结合污泥的最终处置考虑污泥堆肥和利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工艺另外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是有利的技术途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资金匮乏,投资力度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目前发达国家大批水处理环保企业采取贷款方式,大举进军我国水处理环保市场。1988年以来,我国开放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水排水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共约200个,总金额达78亿美元。由于外资的利用,特别是利用了欧洲发达国家的政府贷款(只能用于购买贷款国的设备),虽然推动了一批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是增加了工程投资(国外设备的价格一般是国内设备的4-6倍)和今后的日常维护费用(需要外汇更新配件)。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国内污水处理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由于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使国内污水处理设备无法达到国际水平。但总体上我国机电设备制造业经过适当重组、调整和改造是能够制造所需的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的。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约90%来自于国际各种贷款,基本被国际各大公司所占领。
三、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水污染控制技术涉及到有关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设备加工和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从水处理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观点,特别是从投资结构的划分,水处理技术产业可以分为:1) 工艺技术;2) 工程和设备产业化;3) 设施运营产业化等三个部分。我国下一步主要任务是在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发展。
1、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并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先进的水处理工艺的标准应该是适合我国国情、高效、低耗和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各类效率高、投入低、可达到一定治理深度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对经济尚不够发达而污染亟待治理的我国,尤其是绝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17000多个建制镇,在一段时期内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需要一批能满足排放要求、处理效果好、基建和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因此,国家环保总局提出需要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实用的先进工艺技术的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应该满足:1) 吨水投资低,吨水造价应该控制在800元;2) 运行费用低,吨水运行费应该控制在0.3元以下;3) 在工程中采用国产化的设备,并且采用总承包和实施运营的机制。
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在新工艺、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示范上加大力度。众所周知高效工艺可以大幅度降低污水处理的基建投资,比如目前国内延时曝气的氧化沟和SBR工艺一般在0.05-0.07kgBOD/m3.d,与中、高曝气池负荷(0.3-0.5kgBOD/m3.d)相差几倍甚至到十倍,这样曝气池的投资也相应增加几倍甚至到十倍。从新工艺角度讲现有的物化-生化工艺、水解-好氧工艺、曝气生物滤池和高、中负荷的好氧工艺以及厌氧-好氧处理技术等工艺都是有希望的新工艺,但需进一步完善。要在短期内提高污水处理率,除了制定合理可行的产业技术经济政策、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力度外,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尽快开展一些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示范推广工作。
同样,新材料和新施工方法的利用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比如德国国外百乐卡(Biolack)技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作水处理的构筑物的防渗材料,降低了水处理构筑物的造价。在污水处理构筑物方面可以推广国外先进的制罐技术,如拼装式反应器。将处理构筑物设备化,以快速低耗的设备型式,成套提供城市污水处理的单元反应器设备;提高水处理设备的成套化和设备化,将完整工艺技术、成熟自控技术、以及严格的制造技术结合为一体,设计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的废水处理成套设备;
另外,高新技术的使用特别是高度自动控制系统,使电气控制、仪表、计算机一体化,即监、控、管一体化是环保厂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污水处理厂自控程度的提高,给运行管理机制改变、基建费用的降低和运行成本减少带来一系列好处,根据国际上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我国的环保自控技术和设备,是提高我国的环保工程管理水平和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
2、大力推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
水污染控制的实施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装备来实现。当前水处理工程有以下特点:首先,工程中设备和施工技术含量及投资比例不断提高,从而反映了水处理工程技术的设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我国需要建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产业基地,建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产业基地,水污染控制的实施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装备来实现,我国需要建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产业基地;其次,工程市场已由传统的承发包方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Turnkey”总承包的运作方式。参与这种工程和设备总承包的“工程公司”在国际已是一个跨行业的产业。工程公司一般是具有系统设计、工程管理、设备集成、安装调试和运行培训的综合能力的大型公司,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型专业工程公司。
水污染控制的实施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装备来实现。我国需要建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产业基地。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产业化发展目标是不一样的。
1) 超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污水量≥20万m3/d这一类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全国总共不超过100个,但是占污水排放总量的30%~50%。虽然在90年代初期和目前正在建设的超大型项目已有一部分,由于项目的重要性和资金来源有保障,近期建设的重点仍然是这一类的污水处理厂。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对于超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大多是比较成熟的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因此相关设备发展重点是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单项技术设备(特别是二级处理相关设备)。其中包括:
① 大型自动格栅除污设备;
② 各种成套除砂、洗砂设备;
③ 大型沉淀池刮吸泥设备;
④ 高效曝气设备;
⑤ 大型污水通用机械设备,如离心风机、污水泵等;
⑥ 大型浓缩、脱水一体化设备;
⑦ 污泥消化成套设备;
⑧ 沼气利用成套设备;
⑨ 配套的自控系统和仪器仪表等;
⑩ 污泥处理和处置成套设备,如堆肥、造粒装置等等。
2) 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由于城市污水厂污泥采用厌氧消化处理技术,污泥厌氧消化的投资占污水处理厂投资的30%~40%,并且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较复杂。这一问题一直没有达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与利用起步晚,不论是科研开发,还是工程实践,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需求。因此根据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特点,近期众多城市采用低负荷氧化沟和SBR工艺采用好氧稳定污泥的方法。对于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发展重点是对已基本掌握的氧化沟法和SBR等处理工艺技术加速推广,同时要加快这几种工艺的专用设备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从设计、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到运行管理的总体能力。形成如下设备的生产能力:
① 氧化沟的曝气设备:如转刷、转盘和表曝机;
② 污泥浓缩、脱水一体化设备;
③ SBR工艺中的滗水器;
④ SBR专用曝气设备;
⑤ SBR自控设备。
3) 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城镇产生的污水量≤5万m3/d的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中小城镇处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但是其造成污染的是量大面广,是我国下一阶段三湖三河治理的重点。根据这一特点必须开发中小城镇适用的简易高效污水处理成套技术,重点要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三高问题,即投资高、电耗高和运行费用高。以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等为代表的低耗、高效工艺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对于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作如下工作:
① 适用的简易、高效城市污水处理装置成套化;
② 简易高效城市污水处理装置的全自动化;
③ 污泥堆肥、造粒制肥技术成套化。3、大力鼓励水处理设施运营产业化根据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估算,今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费用逐年增加到2010年可以达到40亿元/a。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产业化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传统的技术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展。由于环境法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对于水处理设备运行的达标率和完好率要求更高,因此技术要求的时效性不断加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BOT方式的引入在水处理领域也会逐步打破传统甲、乙方概念,产生甲、乙方角色互换,导致了类似于物业管理型的技术服务需求。这对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技术服务范围的扩展、要求的加强和形式的更新等一系列变化,导致技术服务市场内涵的扩大。其二是随着甲、乙方角色互换,资金筹措方式的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导致目前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的现状是:由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或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设,建成后多为事业单位编制,运行经费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拨给,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严重不足。这使污水处理厂的良好运行、投资回收、资金还贷等没有保证,甚至出现了即使“有钱建”也“无钱养”的局面。采用BOT投资方式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满足全社会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金融业也进入了水污染控制市场,今后各种基金、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和银行将加速投入这一市场,在将加剧这一市场的竞争,但是同时无疑会促进水污染控制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因此,水污染控制市场具有设备化、专业化、资本化和开放性的特点,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设计和生产部门要适应这种产业化形式。
⑥ 关于炼油废水的处理请问,目前炼油废水的处理难点是什
炼油废水是废水水量较大的一类工业废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复杂、毒性大以及危害严重的特点。我国目前尚有为数众多的百万吨级以下的地方炼油厂在运行,近年来国家与地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而地方炼油厂普遍存在废水处理工艺落后,改造用地有限,财力不足等实际情况。因此,在原有老旧废水处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低成本、路线灵活、适应性强、处理效果稳定的处理工艺以满足现行污水排放标准成为炼油废水处理中一项紧迫的技术难题。
1 废水处理站现状分析
1.1 废水处理站概况
本工程位于黑龙江省某地方炼厂废水处理站,该站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虽经数次改造,但仍不能满足排放要求。该厂设计炼油能力为6.0×105 t/a,生产旺季废水产量为60 m3/h。改造前工艺路线为:隔油+两级气浮+生物处理。其中,隔油、两级气浮系统运行基本正常。原有生化处理构筑物为近年已罕见的合建式曝气沉淀池,近年改造中加入了球形填料,但存在填料滤网腐蚀破损、填料流失严重、曝气不均匀、有效反应容积偏小等问题。
1.2 废水处理站现状问题分析
本废水处理站所用的物化+生化的基本工艺路线是炼油废水处理广泛采用的路线,也是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路线,但出水水质却不达标。经现场调研分析,问题包括以下五方面:
(1)生化反应池容积偏小,有效容积仅800 m3,以实际进水水质核算COD容积负荷为1.16 kg/(m3·d),NH3-N容积负荷为0.22 kg/(m3·d),此负荷对于生化性较好的生活污水偏高,对比文献中几个类似水质案例其负荷也偏高,对于生化降解性较差的炼油石化废水更是明显不合理,这是该站污水 处理长期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2)炼油废水水质因原油油品、产品调整等原因存在经常性波动,而活性污泥法工艺本身对炼油废水的冲击负荷耐受力不足,一次冲击往往导致系统数日无法正常运行。
(3)供氧装置采用穿孔曝气装置,陈旧、落后且破损较多,溶解氧传质效果差,曝气分布不均,实测溶解氧<1 mg/L。
(4)合建式曝气沉淀池自身存在缺陷。这种曝气池的污水在池中短路机会多,实际水力停留时间往往仅为名义停留时间的1/5~1/3,实际属于短时曝气。此池型30多年前在国内曾一度流行,但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消失。
(5)未能提供硝化反应所需的最佳pH环境,炼油废水在生化降解过程中,因硫化物被微生物氧化以及硝化反应,污水的pH很快由8.0~8.5下降到5.5~6.0,而硝化菌对pH变化十分敏感,其中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分别在pH为7.0~7.8和7.7~8.1时活性最强,pH超出此范围,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活性就大大减少,当pH降到5~5.5时,硝化反应几乎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