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体喝水后会经过体内什么地方
1消化道的自身循环
经口进入消化道的水分,由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同时各消化腺每天又分泌约8200ml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在完成消化任务后,大部分在回肠和升结肠又被吸收入血液,只有100~150ml的水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2 血浆和组织间液之交流
水的这种交流在毛细血管部位进行,其动力为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为半透膜,它将血浆与组织间液分开,电解质、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和其他小分子有机物可以自由通过,相互交换,维持动态平衡。而蛋白质不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间液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蛋白质浓度,因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前者为2.00kPa。后者为3.33kPa。这是血浆与组织间液交流的动力,由于毛细血管分布广泛,而且组成了巨大的滤过面和吸收面(约有6300m2),故能迅速而频繁地进行着水的交流,其结果,保证了血浆与组织间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的恒定。
3 细胞内外水的交流
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决定于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细胞膜也是一种半透膜,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CO2、O2、CIˉ和HCO3ˉ等通过,而蛋白质、K+、Na+、Ca2+、Mg2+等不易通过,所以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相差很大。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时,主要靠水的移动来维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当组织间液晶体渗透压增高时,水由细胞内移至细胞外在组织间液储存起来。当组织间液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由组织间液进入细胞内。
在体液的三个区相中,组织间液的弹性最大。它既可大量地容纳和储存水,又可在需要的时候放出水分供细胞内和血浆使用。当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中之后,血容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可随尿排出,也可进入组织间液储存起来,此时组织间液的渗透压也随之降低,水又从组织间液进入细胞内。生物氧化水可暂存于细胞内。当组织间液较细胞内的渗透压高时,细胞内的水分进入组织间液储存起来,组织间液的渗透压也随之降低,水分又可进入血浆,然后经肾脏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血浆是调节体内水的枢纽,组织间液是储存水、调节血容量的水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尤其是钠离子的浓度和钠离子的渗透压则是水在人体内流动的动力。
如果要总结一下的话,就是水会经过人体几乎所有的地方
⑵ 什么是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鉴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即白细胞和抗体均靠血液运输,因而在急性炎症中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渗出这三种改变十分明显。结果造成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纤维蛋白及白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血管外间隙积聚。
渗出液过多,则可影响器官功能和压迫邻近器官,例如肺胞内渗出物堆集可影响换气功能,心包和胸腔积液可压迫心、肺、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等等。
(2)毛细血管是半透膜吗扩展阅读:
微循环模式 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在炎症过程中,下列机制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内皮细胞收缩在组胺、缓激肽和其它炎症介质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可迅速引起内皮细胞收缩,致使内皮细胞间形成宽约0.5~1.0μm的缝隙。
⑶ 为什么人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会升高
过敏反应的抗体在组织细胞表面,外来过敏原进入人体,与抗体结合,刺激细胞产生组织胺,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⑷ 生活中的渗透现象!~急求!!
植物吸水有2种方式:
1,渗透吸水。
2,吸胀吸水。
生活中腌制食物就是靠渗透作用来失水的,渗透就是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当我们用一种仅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把一种溶液和它的纯溶剂隔开时,纯溶剂将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液中而将其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渗透实际上,溶剂是同时沿着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的。
由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比溶液的蒸气压大,所以纯溶剂向溶液的渗透速率要比相反方向的渗透速率大,即若被半透膜隔开的两边溶液的浓度不等(即单位体积内溶剂的分子数不等),则可发生渗透现象。
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
从化学的角度详细解释分析渗透现象,并对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压”的概念进行剖析和讨论,分析已出现的各种“渗透压”定义的不准确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渗透现象;半透膜。
渗透压引言渗透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正如教材中所说,生命的存在与渗透平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动植物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细胞膜均具有奇妙的半透膜功能,是一种很容易透水而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物质的薄膜。
例如,人们在游泳池或河水中游泳时,睁开眼睛很快就会感到涩痛,这是因为眼睛组织的细胞由于渗透而扩张引起的;而在海水中游泳却没有不适之感,这是因为海水的浓度很接近眼睛组织的细胞液浓度。正是因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
海水鱼和淡水鱼不能调换生活环境,否则将会引起的肿胀或萎缩使其难以生存。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内的许多膜,如红血球膜、毛细血管壁等也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而人体的体液(如血液、细胞液、组织液等)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⑸ 静脉血,动脉血,毛细血管血特点及原因,速度
1、从血液循环上区分动脉和静脉,要以心脏为中心,看血流的方向,将血液运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将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为静脉。另外动脉与心脏的心室相连,静脉与心脏的心房相连。应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能认为运输动脉血的血管就是动脉;运输静脉血的就是静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区别
所谓动脉血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也就是动脉血和静脉血是血液中的含氧量和血液颜色有区别。不能认为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也不能认为动脉血干净,含养料多,静脉血不干净,含养料少。
3、毛细血管内血成分是介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之间,特别是血氧、二氧化碳、养料等。细血管是半透膜,溶解在血液中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是大分子量的蛋白质是不能透过的,使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在此物质的交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介绍动脉血、静脉血及毛细血管的成因及特点,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满意,仅供参考。
⑹ 喝水后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这种水在体内的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消化道的自身循环
经口进入消化道的水分,由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同时各消化腺每天又分泌约8200ml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在完成消化任务后,大部分在回肠和升结肠又被吸收入血液,只有100~150ml的水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2
血浆和组织间液之交流
水的这种交流在毛细血管部位进行,其动力为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为半透膜,它将血浆与组织间液分开,电解质、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和其他小分子有机物可以自由通过,相互交换,维持动态平衡。而蛋白质不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间液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蛋白质浓度,因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前者为2.00kPa。后者为3.33kPa。这是血浆与组织间液交流的动力,由于毛细血管分布广泛,而且组成了巨大的滤过面和吸收面(约有6300m2),故能迅速而频繁地进行着水的交流,其结果,保证了血浆与组织间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的恒定。
3
细胞内外水的交流
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决定于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细胞膜也是一种半透膜,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CO2、O2、CIˉ和HCO3ˉ等通过,而蛋白质、K+、Na+、Ca2+、Mg2+等不易通过,所以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相差很大。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时,主要靠水的移动来维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当组织间液晶体渗透压增高时,水由细胞内移至细胞外在组织间液储存起来。当组织间液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由组织间液进入细胞内。
END
⑺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这句话对吗
对.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成分都是一样的
⑻ 将毛细血管壁作为半透膜将纯水与葡萄糖溶液分开,葡萄糖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是
oKp 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没有渗透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