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学实验,蒸馏和分馏获得的是否是纯物质
蒸馏和分馏得到的一般不是纯物质。
蒸馏和分馏都是按照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内,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容分沸点相差很大,则可以分离开,但是如果组分中有沸点相同或者十分接近的物质,一般是没有办法通过蒸馏或者分馏把两者分开的。此外,蒸馏组分之间也是会相互夹带的,所以蒸馏和分馏一般得不到纯净物。
Ⅱ 硬水蒸馏出来的水真的是软水么
首先,软水是指硬度小于50 mg/L(以CaCO3计) 的水。所以,就算水里有钙镁离子,仍可算是软水专。 的确,任何属物质都会蒸发,钙镁等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它们能在水等极性溶剂中溶解,要分散在空气中可不是件容易事。再者,任何物质都有饱和蒸气压,固体的饱和蒸气压非常低,只要空间里有一点点分子,就饱和了,可以说根本算不上蒸发。 放心,蒸馏出的水绝对是软水,但是里面可能含有挥发性杂质(尤其是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加硫酸蒸馏,馏出液再加氢氧化钠蒸馏,就比较纯净了
Ⅲ 蒸馏为什麽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2.3 蒸馏
蒸馏是分离、纯化液态混合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可以测定液态化合物的沸点,因此对鉴定纯液态化合物有一定的意义。
2.3.1 基本原理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此时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这是指液体与它的蒸气平衡时的压力,与体系中液体和蒸气的绝对量无关。
将液体加热,它的蒸气压就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相等时,就有大量气泡从液体内部逸出,即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显然沸点与所受外界压力的大小有关。通常所说的沸点是在0.1MPa压力下液体的沸腾温度。例如水的沸点为100℃,即是指在0.1MPa压力下,水在100℃时沸腾。在其它压力下的沸点应注明压力。例如在85.3KPa时水在95℃沸腾,这时水的沸点可以表示为95℃/85.3KPa。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时,由于大气压往往不是恰好为0.1MPa,因而严格说来,应对观察到的沸点加上校正值,但由于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气压相差2.7KPa,这项校正值也不过±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将盛有液体的烧瓶放在石棉网上,下面用煤气灯加热,在液体底部和玻璃受热的接触面上就有蒸气的气泡形成。溶解在液体内的空气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气有助于这种气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进作用。这样的小气泡(称为气化中心)即可作为大的蒸气气泡的核心。在沸点时,液体释放大量蒸气至小气泡中,待气泡的总压力增加到超过大气压,并足够克服由于液柱所产生的压力时,蒸气的气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体中有许多小空气或其它的气化中心时,液体就可平稳地沸腾,如果液体中几乎不存在空气,瓶壁又非常洁净光滑,形成气泡就非常困难。这样加热时,液体的温度可能上升到超过沸点很多而不沸腾,这种现象称为“过热”。一旦有一个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在此温度时的蒸气压远远超过大气压和液柱压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气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将液体冲溢出瓶外,这种不正常沸腾的现象称为“暴沸”。因此在加热前应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松多孔、吸附有空气的物体,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几根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以引入气化中心(注意毛细管有足够的长度,使其上端可搁在蒸馏瓶的颈部,开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况下,切忌将助沸物加至已受热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否则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因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热时逐出了部分空气,再冷却时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已经失效。另外,如果采用浴液间接加热,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ºC,这种加热方式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瓶内蒸馏液中各部分之间的温差,而且可使蒸气的气泡不单从烧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着液体的边沿上升,因而可大大减少过热的可能。
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但是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因为某些有机化合物常和其它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们也有一定的沸点。不纯物质的沸点则要取决于杂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和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假如杂质是不挥发的,则溶液的沸点比纯物质的沸点略有提高(但在蒸馏时,实际上测量的并不是不纯溶液的沸点,而是逸出蒸气与其冷凝平衡时的温度,即是馏出液的沸点而不是瓶中蒸馏液的沸点)。若杂质是挥发性的,则蒸馏时液体的沸点会逐渐升高或者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了共沸点混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温度可保持不变,停留在某一范围内。因此,沸点的恒定,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的化合物。
蒸馏沸点差别较大的混合液体时,沸点较低者先蒸出,沸点较高的随后蒸出,不挥发的留在蒸馏器内,这样,可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故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但在蒸馏沸点比较接近的混合物时,各种物质的蒸气将同时蒸出,只不过低沸点的多一些,故难于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只好借助于分馏。纯液态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沸程范围很小(0.5~1℃)。所以,蒸馏可以利用来测定沸点。用蒸馏法测定沸点的方法为常量法,此法样品用量较大,要10 mL以上,若样品不多时,应采用微量法。
蒸馏操作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一般应用于下列几方面:(1)分离液体混合物,仅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有较大的差别时才能达到较有效的分离;(2)测定纯化合物的沸点;(3)提纯,通过蒸馏含有少量杂质的物质,提高其纯度;(4)回收溶剂,或蒸出部分溶剂以浓缩溶液。
Ⅳ 水经过蒸馏后,水里的细菌和可溶性物质会不会升华到蒸馏水里,那样的
蒸馏的水,先从液体水变成气体的水蒸气,再遇冷凝结成蒸馏水,这个过程不涉及“回升华”,升华是从固体答变成气体的过程。而细菌等无法变成气体再进入蒸馏水,如果你说的“可溶性物质”和水(H2O)一样在一定摄氏度变成气体再凝结成液体,才有可能进入蒸馏水,一般蒸馏水是很“干净”的。
Ⅳ 蒸馏可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物质吗
蒸馏是把水蒸发,冷却,可以的
Ⅵ 怎样判断一种物质是水溶性的还是脂溶性的
总体来说,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如水);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的溶剂(脂溶性),这就是常说的相似相溶。
具有水溶性的物质分子中通常含有极性基团如-OH、-SO₃H、-NH₂、-NHR、-COOH等或不太长的碳链。水是最廉价的溶剂,来源广,无污染。水溶性高分子之所以溶于水,是因为在水分子与聚合物的极性侧基之间形成了氢键。
水溶性高分子的溶解具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溶质和溶剂的溶度参数必须相近,但这仅为溶解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考虑高分子的结晶结构的影响。
脂溶性是指物质能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质的分子中通常带有较长的碳链。
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会用到的溶剂有丙酮、乙醇、水和苯。水以及非极性溶剂是不能互溶的,特例水和乙醇任意比互溶;如果非要这么做,它们也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终会分离为两层,这时称作悬浊液,又或者将油中加入相应的助剂(农药中常用),入水后形成水包油或油包水的均一乳状液体。
Ⅶ 为什么蒸馏可以去除可溶性物质,过滤可以去掉不可溶性物质呢,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蒸馏的水,先从液体水变成气体的水蒸气,再遇冷凝结成蒸馏水,这个回过程不涉及“升华答”,升华是从固体变成气体的过程。而细菌等无法变成气体再进入蒸馏水,如果你说的“可溶性物质”和水(H2O)一样在一定摄氏度变成气体再凝结成液体,才有可能进入蒸馏水,一般蒸馏水是很“干净”的。
Ⅷ 升华和蒸馏是不是从溶解性角度考虑的为什么(感谢解答~)
升华和蒸馏与溶解性不有关联
1、升华是固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变成气体,如卫生球质量变小,冬天的冰没溶化而慢慢变干
2、蒸馏是把液体加热成气体,再液化,实现提纯,如蒸馏水的生产
3、溶解性是某物质在某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一般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又叫不溶)来表示
Ⅸ 能用水蒸汽蒸馏的物质为什么是不溶或难溶于水
水蒸汽蒸馏的优点是可以在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轻易的将沸点高于100℃的物质和沸点低于回100℃的物质分离开。蒸答馏时,沸点低于100℃的物质会和水一起挥发出来,在冷凝管中再被冷却。如果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就会和水混在一起难以分离,自找麻烦。在蒸馏过程中水也会留在蒸馏烧瓶里和沸点高于100℃的物质在一起,如果两者互溶,也是麻烦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