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列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吸附B.过滤C.蒸馏D.消
A、吸附可除去水中色素、有异味杂物、有毒杂质等,所得水仍含有其它杂质;内
B、过滤可除去水中容不溶性固体杂质,所得水还会含有可溶性杂质等;
C、蒸馏,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蒸馏水为纯净物;
D、消毒,利用消毒杀菌剂将水中病菌杀死,其处理后的水仍会含有可溶性杂质;
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故选C.
B. 用前应达到什么水平消毒
化学消毒剂种类繁多,人们在消毒实践中,总要选择比较理想的化学消毒剂来使用。作为一个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杀菌谱广;(2)使用有效浓度低;(3)杀菌作用速度快;(4)性能稳定;(5)易溶于水;(6)可在低温下使用;(7)不易受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影响;(8)对物品无腐蚀性;(9)无臭无味,无色;(10)毒性低,消毒后无残留毒害;(11)使用安全,不易燃烧;(12)价格低廉;(13)运输方便;(14)可大量生产供应。目前的化学消毒剂中,没有一种能够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因此在使用中,只能根据被消毒物品性质、工作需要及化学消毒剂的性能来选择使用某种消毒剂。 1 戊二醛 戊二醛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医疗器械和耐湿忌热的精密仪器的消毒与灭菌。其灭菌浓度为2%,市售戊二醛主要有:2%碱性戊二醛和2%强化酸性戊二醛两种。碱性戊二醛常用于医疗器械灭菌,使用前应加入适量碳酸氢钠,摇匀后,静置1小时,测定pH值。PH在7.5-8.5时,戊二醛的杀菌作用最强。戊二醛杀菌是其单体的作用,当溶液的pH达到6时,这些单体有聚合的趋势,随pH上升这种聚合作用极迅速,溶液中即可出现沉淀,形成聚合体后会失去杀菌作用。因此碱性戊二醛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消毒液,2%强化酸性戊二醛是以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为强化剂,有增强戊二醛杀菌的作用。它的pH低于5,对细菌芽胞的杀灭作用较碱性戊二醛弱,但对病毒的灭活作用较碱性戊二醛强,稳定性较碱性戊二醛好,可连续使用28天。 (1)杀菌原理:醛类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主要依靠醛基,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菌体蛋白的疏基、羟基、羧基和氨基,可使之烷基化,引起蛋白质凝固造成细菌死亡。 (2)主要优缺点: 优点: ①戊二醛属广谱、高效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 ②可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的灭菌; ③戊二醛在使用浓度下,具有刺激性小、腐蚀性低、安全低毒; ④受有机物的影响小,20%的有机物对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缺点: ①灭菌时间长,灭菌一般要达到10个小时; ②戊二醛有一定的毒性,可引起支气管炎及肺水肿; ③灭菌后的医疗器械需用馏水充分冲洗后才能使用。 (3)杀菌作用 碱性戊二醛属广谱、高效消毒剂,可有效杀灭各种微生物,因而可用作灭菌剂,但强化酸性戊二醛杀芽胞效果稍弱(表1) 表1 2%戊二醛对杀芽孢的杀灭效果 (4)戊二醛的应用 ①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2%戊二醛(碱性、酸性、中性)可用于各种不怕湿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在常温下把清洁干燥的器械完全浸入戊二醛水溶液中,30分钟可达到消毒10小时以上可达到灭菌。 无论哪种制剂,在使用时均需先加入0.5%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但一经加入防腐剂只可保存1个月,碱性戊二醛只可连续使用1-2周。 ②内窥镜的消毒与灭菌 戊二醛是内窥镜消毒的首选药品。目前,内窥镜应用广泛、种类之繁多,制造之精密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对消毒灭菌要求亦愈来愈高。现代内窥镜的很多种部件不耐高温而怕腐蚀,所以,大多内窥镜都用戊二醛进行消毒或灭菌。戊二醛消毒或灭菌的正确操作程序是:先将污染的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内窥镜可直接清洗),可用0.2%有效氯清洗消毒剂清洗内窥镜,冲洗后再用中性或加酶洗涤剂仔细刷洗;冲洗,用清水将洗涤剂冲洗干净;干燥,洗涤后的器械需经过干燥处理;灭菌,将干燥的器械完全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内,作用到规定的时间,取出用无菌蒸馏水将残余戊二醛冲洗干净即可使用或干燥保存。表2列举了国外用戊二醛消毒内窥镜的要求。 (5)使用方法: 灭菌处理:只有浸泡法一种。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物品浸入2%的戊二醛溶液中,加盖,浸泡10h,无菌操作取出,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手续擦干后备用,碱性戊二醛使用14天。 消毒处理:浸泡法。 将被消毒处理的物品浸入2%戊二醛溶液中,加盖。一般为细菌繁殖体污染,浸泡10min,肝炎病毒污染浸泡30min,取出后用灭菌馏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擦拭法:用2%的戊二醛溶液擦拭细菌繁殖体污染的表面,消毒作用10min,肝炎病毒污染表面,消毒作用30min。 (6)注意事项: ①2%酸性戊二醛对金属有腐蚀性;2%中性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 ②戊二醛杀菌效果受pH影响大,用酸性或强化酸性戊二醛浸泡医疗器械时,应先用0.3%碳酸氢钠调pH7.5-8.8。pH超过9.0时,戊二醛迅速聚合则失去杀菌能力。 ③2%碱性戊二醛室温只可保存2周,其余剂型可保存4周。 ④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接触溶液时应戴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 ⑤配制戊二醛要用蒸馏水,盛放戊二醛溶液的容器要干净。 ⑥用戊二醛消毒或灭菌后的器械一定要用灭菌蒸馏水充分冲洗后再使用。 2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又叫过醋酸,它是目前所有化学消毒剂中比较突出的一种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市售浓度为16-20%。 (1)杀菌原理:过氧乙酸的杀菌原理有两点: ①依靠强大的氧化作用使酶失去活性,造成微生物死亡; ②通过改变细胞内的pH值,而损伤微生物。 (2)主要优缺点: 优点: ①高效广谱能杀灭一切微生物、杀菌效果可靠; ②杀菌快速、彻底; ③可用于低温消毒; ④毒性低、消毒后物品上无残余毒性,分解产物对人体无害; ⑤合成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缺点: ①易挥发,不稳定,贮存过程中易分解,遇有机物、强碱、金属离子或加热分解更快; ②高浓度稳定但浓度超过45%时,剧烈振荡或加热可引起爆炸; ③有腐蚀和漂白作用; ④有强烈酸味,对皮肤粘膜有明显的刺激。 (3)适用范围: 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 (4)使用方法 ①浸泡法 将被消毒或灭菌物品放入过氧乙酸溶液中加盖。 细菌繁殖体 用0.1%(1000mg/L)浸泡15min。 肝炎病毒、TB菌用:0.5%(1500mg/L)浸泡30min。 细菌芽胞:用1%(10000mg/L)消毒5min,灭菌30min。 诊疗用品或器材,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后使用。 ②擦试法: 用于大件物品,用法同浸泡法。 ③喷洒法: 对一般污染表面的消毒用0.2-0.4%(2000-4000mg/L)喷洒作用30-60min。 肝炎病毒和TB菌的污染用0.5%(5000mg/L)的过氧乙酸喷洒作用30-60min。 (5) 过氧乙酸消毒用剂量(表3)。 (6)使用注意事项 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 稀释液临用前配制: 用前应测定有效含量,根据测定结果配制消毒溶液。配制溶液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为防止过氧乙酸对消毒物品的损害。对金属制品与织物浸泡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及时用清水冲洗,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时,需适当延长作用时间。 3.含氯消毒剂 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 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的剂型: ①液氯,含氯量大于99.5%(V/V); ②漂白粉:含有效氯25%(W/W); ③漂白粉精:含有效氯80%(W/W); ④三合二,含有效氯56%(W/W); ⑤次氯酸钠,工业制备的含有效氯10%(W/W); ⑥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W/W); ⑦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90%(W/W); ⑧氯化磷酸三钠,含有效氯2.6%(W/W)。 (1)杀菌原理:含氯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有3点: ①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次氯酸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它能通过扩散到带负电荷的菌体表面,并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衡而致细菌死亡; ②新生态氧的作用,由次氯酸分解形成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质氧化; ③氯化作用,氯通过与细胞膜蛋白质结合,形成氮氯化合物,从而干扰细胞的代谢,最后引起细菌的死亡。 (2)主要优缺点: 优点: 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毒性低; 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pH等的影响。 (3)杀菌作用 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4)使用方法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 ;对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②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参见浸泡法。 ③喷洒法:对一般污染表面,用1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墙面:200mL/m2;水泥地面:350mL/m2,土质地面, 1000mL/m2),作用30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的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喷洒 量同前),作用60分钟以上。 ④干粉消毒法:对排泄物的消毒,用漂白粉等粉剂含氯消毒剂按排泄物的1/5用量加入排泄物中,略加搅拌后,作用2-6小时, 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后排放。 (5)影响杀菌因素 ①浓度与作用时间 一般规律是药物浓度愈高,作用时间愈久,杀菌效果愈好。但漂白粉与三合二药物浓度增高,其溶液pH值亦随之上升,有时反需延长作用时间才能灭菌; ②酸碱度 pH值愈低,杀菌作用愈强。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主要依赖于溶液中未分解的次氯酸浓度,而溶液pH值愈低,则未分解的次氯酸愈多,随着pH值上升,愈来愈多的次氯酸分解成氢与次氯酸根离子,而失去杀菌作用; ③温度 温度增高可加强杀菌作用。但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果降低; ④有机物 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比较明显。淀粉、脂肪、醇类的影响较小(甲醇对次氯酸钠反而有增效作用),但有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影响较小; ⑤还原性物质 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用。在消毒污水时应予以注意; ⑥水质的硬度 硬度小于400mg/L,对其杀菌作用影响不大。 (6)使用注意事项 ①应置有盖容器中保存,并及时更换; ②勿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 ③浸泡消毒时,物品勿带过多水分; ④勿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消毒。物品消毒前,应将表面粘附的有机物清除; ⑤勿用于手术缝合线的灭菌; 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纺织品时,消毒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C. 吸附过滤蒸馏哪个相对净化程度最高
第一个要看来具体问题了源,每一个操作都有一定的优缺点,蒸馏是混合物根据不同的熔沸点,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把其中的物质蒸馏出来,效果相对会好些;吸附一般只能吸附一定粒径的物质,超过它的粒径了就无法吸附了;过滤只能把过滤大颗粒的物质过滤掉,剩些小颗粒的继续存留在溶液里;静置的是依靠物质的重力作用达到的一个沉降过程,效果相对差些!
第二个问题应该是金属镁.
D. 下列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吸附B.过滤C.蒸馏D.消毒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抄析:A、吸附可除去水袭中色素、有异味杂物、有毒杂质等,所得水仍含有其它杂质;
B、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所得水还会含有可溶性杂质等;
C、蒸馏,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蒸馏水为纯净物;
D、消毒,利用消毒杀菌剂将水中病菌杀死,其处理后的水仍会含有可溶性杂质;
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故选C.
E. 为什么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
一般来说,蒸馏是基于液态混合物各自成分的沸点差异来进行分离的。
通常情况下专,控制加热的属温度即可获得相对较纯的产物。
但实际情况下,对于有机同分异构体分离效果并不太理想,
净化程度在实验室层面来讲的话可以达到相当高。
如果你想得到更搞纯度的话,可以考虑用色谱进行分离。可达5个9以上。
F. 煮沸和蒸馏哪个净化程度高
A、通过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净化程度最高;
B、煮沸可内以将硬水容软化,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
C、通过沉淀可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所得到的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小颗粒的固体及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不高;
D、通过过滤而除去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所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
故选A.
G. 消毒杀菌的方法和蒸馏哪个净水效果好
我觉得是蒸馏的效果好,这个方法是纯天然的,而消毒杀菌则是物理化学的方法,会有些物质残留在水中。
H. 下列净水操作中,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蒸馏 B. 煮沸 C. 消毒 D. 沉淀
A、蒸馏可以将水转化成水蒸气,然后再液化得到纯净的水,故正确;
B、煮沸:回能使水中大答部分的可溶性的钙镁离子被转化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而除掉,不会除掉可溶性杂质,故错误;
C、消毒会除去水中有害物质,得不到纯水,故错误;
D、沉降只会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不会除去其他的杂质,故错误.
故选:A.
I. 蒸发和蒸馏那个净化程度高
蒸馏的净化程度较高,因为蒸馏装置中有冷凝装置,不会有外界的接触会更加纯净。
J. 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加明矾吸附沉降 ③蒸馏 ④消毒杀菌.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②B.①C
根据净水的原理、方法可知,:①过滤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
②加明矾吸附是把水中小颗粒泥尘聚集成大的,以利于沉降;
③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
④消毒杀菌,可除去水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等;
所以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