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潮土陽離子交換量范圍

潮土陽離子交換量范圍

發布時間:2025-08-23 18:51:00

❶ 我國不同土壤的特點分布

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紅壤系列
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自南而北有磚紅壤、燥紅土(稀樹草原土)、赤紅壤(磚紅壤化紅壤)、紅壤和黃壤等類型。

磚紅壤
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下強富鋁化酸性土壤,在中國分布面積較小。海南島磚紅壤的分析資料表明:風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以下同)低於1.5,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三水鋁礦、高嶺石和赤鐵礦,陽離子交換量很少,鹽基高度不飽和。

燥紅土
熱帶乾熱地區稀樹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於海南島的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紅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鋁化程度較低,土體或具石灰性反應。

赤紅壤
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具有紅壤和磚紅壤某些性質的過渡性土壤。

紅壤和黃壤
均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生成的富鋁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濕季變化明顯的地區,淀積層呈紅棕色或桔紅色,剖面下部有網紋和鐵錳結核,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為1.9~2.2,粘土礦物含有高嶺石、水雲母和三水鋁礦;後者分布在多雲霧,水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川、黔兩省為主,以土層潮濕、剖面中部形成黃色或蠟黃色淀積層為其特徵,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針鐵礦和褐鐵礦。
紅壤系列的土壤適於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產潛力很大。目前尚有較大面積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為中國東部濕潤地區發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類。

黃棕壤
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雜生常綠闊葉林下發育的弱富鋁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於長江下游,界於黃、紅壤和棕壤地帶之間,土壤性質兼有黃、紅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徵。

棕壤
主要分布於暖溫帶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夏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點是在腐殖質層以下具棕色的淀積粘化層,土壤礦物風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3.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鹽基接近飽和。

暗棕壤
又稱暗棕色森林土,是發育在溫帶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下的土壤,分布在東北地區的東部山地和丘陵,介於棕壤和漂灰土地帶之間,與棕壤的區別在於腐殖質累積作用較明顯,淋溶淀積過程更強烈,粘化層呈暗棕色,結構面上常見有暗色的腐殖質斑點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過去稱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興安嶺中北部,是北溫帶針葉林下發育的土壤,亞表層具弱灰化或離鐵脫色的特徵,常出現漂白層,強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屬於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間的過渡性土類,可認為是在地方性氣候和植被影響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資源。目前,不僅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天然林可供採伐利用,為中國主要森林業生產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黃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農用價值,多數已墾為農地和果園。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黑壚土和灰褐土,這類土壤在中性或鹼性環境中進行腐殖質的累積,石灰的淋溶和淀積作用較明顯,殘積一淀積粘化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褐土
又稱褐色森林土,分布於中國暖溫帶東部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形成於中生夏綠林下,其特點為腐殖質層以下具褐色粘化層、風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3.0~3.5,含有較多水雲母和蛭石等粘土礦物,石灰聚積以假菌絲形狀出現在粘化層之下。
土 褐土經長期施用土類堆積覆蓋和耕作影響,在剖面上部形成厚達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層,即變成 土。主要分布於陝西的關中地區。

黑壚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壚土層而得名。首先形成於半乾旱草原植被下,後又經長期耕種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陝北、晉西和隴東一帶的黃土地區。

灰褐土
又稱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淺褐色的粘化層,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兩個亞類。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為中國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國溫帶森林草原和草原區的地帶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以強烈的腐殖質累積過程為特點。

灰黑土
又稱灰色森林土。處在濕潤的地區,以大興安嶺的西坡最為集中,植被為森林類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過程較強,有機質累積量大,土壤具較明顯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動淀積現象。

黑土
土壤水分狀況較充沛,相對濕潤,植被為草原化草甸,當地稱「五花草塘」,土壤有機質的累積量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層,腐殖質層厚達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現輕度潛育特徵。

白漿土
表層腐殖質層下具灰白色的白漿層而得名。分布在東北地區東部山間盆地和谷地,氣候濕潤,植被類型為喜濕性的淺根植物,土壤有機質累積量不及黑土,因有機質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徵,白漿土表層有機質的含量達8~10%,白漿層下質地多屬重壤土和粘土;白漿層質地相對較輕,鐵的淋失十分明顯,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無定物質。

黑鈣土
分布在半乾旱地區,植被以草原類型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機質的累積量小,分解強度較黑土大,腐殖質層一般厚約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積,常在60~90厘米處形成粉末狀或假菌狀的鈣積層,是黑鈣土區別於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徵。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東北地區分布的面積最廣,適於發展農、牧業和林業,特別是黑土、黑鈣土和白漿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對象,除已墾者外,尚有較大面積的荒地可供開墾,農業生產潛力巨大。

栗鈣土系列
包括栗鈣土、棕鈣土和灰鈣土,是中國北方分布范圍極廣的一些草原土壤。這類土壤均具有較明顯的腐殖質累積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積過程,並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鹽化過程。 栗鈣土 濕帶半乾旱地區乾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層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質量,厚度為25~45厘米,有機質含量多在1.5~4.0%;腐殖質層以下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狀或粉狀石灰的鈣積層,石灰含量達10~30%。中國栗鈣土土壤性質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內蒙古高原的栗鈣土具少腐殖質、少鹽化、少鹼化和無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點,而西部新疆地區在底土有數量不等的石膏和鹽分聚積,腐殖質的含量也相對較高,但土壤無鹼化和粘化現象。

棕鈣土
與栗鈣土相比較,其腐殖質累積過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積過程則大為增強,鈣積層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於溫帶荒漠草原環境,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爾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性土壤。

灰鈣土
其形成常與黃土母質相聯系,分布面積以黃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東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發生層次不及栗鈣土、棕鈣土清晰,腐殖質層的基本色調為淺黃棕帶灰色,鈣積層不明顯,表層有機質含量0.5~3.0%,且下延較深,一般可達50~70厘米。
栗鈣土系列土壤是中國主要的牧業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農業區,需因地制宜實行農牧結合,改良草場和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
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龜裂土等,共同特徵是:具有多孔狀的荒漠結皮層,腐殖質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強,石膏和易溶性鹽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內聚積,存在較明顯的殘積粘化和鐵質染紅現象以及整個剖面的厚度較薄和石礫含量多(龜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過程中主要表現為鈣化作用(石灰聚積)、石膏化與鹽化作用、弱的鐵質化作用,同時風成作用相當明顯。

灰漠土
發育在溫帶荒漠邊緣細土物質上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爾盆地南部沖積平原和北部剝蝕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東部。新疆灰漠土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腐殖質層極不明顯,石灰的最大含聊愫蒙達10~30%,聚層出現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鹽含鹽最大的層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與石膏層相聯系,土壤礦物風化處於脫鉀階段,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4.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

灰棕漠土
溫帶荒漠條件下和粗骨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在西北佔有很大的面積,同灰漠土比較,腐殖質的累積作用更弱,幾無腐殖質層,表層有機質含量很少超過0.5%,且隨深度增加含量亦無多大變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層或亞表層最高,且石膏的聚積較普遍,在10~40厘米處常形成小粒狀或纖維狀結晶的石膏層,石膏的最大含聊愫蒙達 30%以上。

棕漠土
暖溫帶半灌木-灌木荒漠下發育的土壤,廣布於新疆的南部和東部。這類土壤基本上是與石質漠境或戈壁相適應,與北非的石漠(或稱石膏荒漠和石膏殼)近似,但其乾旱程度更強,以致在土壤中出現氯化物的鹽層,成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見的現象。

龜裂土
發育較年輕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區的細土平原上,常受暫短地表水流的影響。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質,地表平坦、堅硬,呈灰白色,被網狀裂紋切成不規則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鑲嵌在地上的龜裂圖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於細土物質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無。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僅有小部分墾為農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所形成。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稱淺色草甸土,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遼河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為主。土壤剖面中沉積層次明顯,粘砂相間,地下水位較淺,土壤中、低層氧化還原交互進行,有明顯的銹紋斑及碳酸鹽分異與聚積。有些地區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
黃河淤積平原潮土的機械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為砂土,老河床兩側緩斜平地多為輕壤土,淺平窪地則為粘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僅0.6~1%。碳酸鈣含量在6~8%,含鉀聊愫蒙達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鹽量一般不超過 0.1%;在窪地邊緣可達0.5~1%。土壤呈鹼性反應,pH值7.5~8.5。
潮土土層深厚,礦質養分豐富,有利於深根作物生長,但有機質、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澇,局部地區有鹽漬化問題,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於銀川、內蒙古後套及遼西平原。灌淤層可厚達 1米以上,一般也可達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較均質,底部常見文化遺物。灌淤層下可見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層。土壤的理化性質因地區不同而異。西遼河平原的灌淤土,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約2~4%,鹽分含量,一般小於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的灌淤土,質地較砂松,有機質含量約1%,含鹽量較高。
灌淤土是中國半乾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為主,生長小麥、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較淺,水源充沛;因排水條件較差,有次生鹽化現象,應注意灌排結合。

綠洲土
又稱灌漠土,主要分布於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區的綠洲中,是乾旱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積層甚至可厚達1.0~1.5米;在引用坎兒井灌溉地區,灌淤層不超過1米。這些厚層灌溉淤積層土壤層次分化不明顯,上部土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下材愫蒙達0.5~0.7%。磷鉀含量均較豐。碳酸鈣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勻。但易發生板結,有次生鹽化問題。採取灌溉與排水相結合,營造防風林帶與林網,合理輪作倒茬,多種綠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徑。
草甸、沼澤土系列 即濕土。為水成、半水成土壤類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潤,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而成。廣布於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河流兩岸的泛濫平原、湖濱階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質含量一般較豐富,分布在東北地區的草甸土,暗色有機質層厚達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見二氧化硅粉末,土體中見銹色斑紋及鐵錳結核;在新疆地區的草甸土有機質層僅25厘米,常見大量石灰結核,並有鹽分累積。表層有機質含量約3~6%,甚或可高達10%。在1米深的土層中,其含量尚可達1%。在西北乾旱區有機質含量表層低於4%。在新疆、內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鈣含聊愫蒙達10%。
草甸土開墾後,表層土壤壘結性減低,較前疏鬆,有機質含量亦隨之下降。這類土壤肥力較高,養分也較豐,水分供應良好,是主要墾殖對象;亦為重要牧場基地,合理安排農、牧關系十分重要。

沼澤土
在長期積水或過濕情況下形成。廣布於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因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產生了明顯的潛育過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藍灰色潛育層。土壤結持力甚低。在表層有機質層或泥炭層與底層藍灰色潛育層間,尚可見大量銹斑或灰斑的土層,亦可見鐵錳結核。沼澤土中有機質含量常在5~25%,泥炭層可高達40%以上,有機質分解不充分,C/N比值寬。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

稻土系列
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
水稻土是耕種活動的產物。是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過程是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響下,進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復鹽基作用與鹽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積與遷移、淋失,使原來的土壤特徵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剖面發生分異,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態、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結構包括下列層次:耕作層(A)、犁底層(P)、滲育層(W)、 淀積層(B)、淀積潛育層(Bg)及潛育層(G)。耕作層淹水時水分飽和, 呈半流泥糊狀或泥漿狀。排水落干後,呈包含有屑粒、碎塊的大塊狀結構,結構面見銹斑雜有植物殘體;犁底層較緊實,暗棕色的垂直結構發達,有銹紋和小鐵錳結核;滲育層由於水分滲透,鐵質淋洗強烈,顏色較淡;淀積層多呈棱塊狀結構,多銹紋、銹斑和鐵錳結核;淀積潛育層處在地下水變動范圍內,呈灰藍色,有較多的銹斑和銹紋結構不明顯;潛育層處於還原狀態,呈藍灰色結構。 水稻土大致可分為淹育、瀦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淹育型發育層段淺薄,屬初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見母土特性,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瀦育型發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結構;潛育型屬由潛育土或沼澤土發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國很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應根據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鹽鹼土系列 又可分為鹽土和鹼土。

鹽土
中國土壤中含可溶鹽較高的鹽土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尤以內蒙古、寧夏、甘肅、清海和新疆為多。華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水接近地表是鹽土形成的主要條件。鹽分累積的形態通常是地表出現白色鹽霜,作斑塊狀分布。含鹽量高的鹽土可出現鹽結皮厚度(小於3厘米)或鹽結殼(大於3厘米),在結皮或結殼以下為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可由幾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見鹽結盤層。鹽分累積的特點是表聚性很強,逐漸向下鹽分遞減。沿海地帶鹽分累積特點是整層土體均含較高鹽分。
中國鹽土的鹽分組成甚為復雜。濱海地區的鹽土主要為氯化物鹽土;硫酸鹽鹽土則分布於新疆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銀川平原和內蒙古後套地區,但面積不大。而氯化物與硫酸鹽混合類型的鹽土,在中國鹽土中到處可見,以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最為集中。此外,東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鹽分組成中含有碳酸根,稱蘇打鹽土,鹼性特強,腐蝕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難以生長。
鹽土的改良應採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綜合措施;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土的有效措施。

鹼土 在中國分布面積較小,大都零星分布於鹽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蘇打。在吸收復合體中(尤其是鹼化層)代換性鈉占代換總量20%以上;pH值可達 9.0或更高。土壤有機與無機部分高度分散,膠粒和腐殖質淋溶下移,使表土質地變輕,而膠粒聚積的鹼化層則相對粘重,有時形成柱狀結構,濕時膨脹泥濘,干時收縮板結,通透性與耕性均極差。過高的鹼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過多的交換性鈉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質,對植物生長危害極大。
鹼土的形成與發育因地區而異,如松遼平原的鹼土是由於蘇打鹽土在脫鹽過程中,鈉離子進入土壤吸收復合體而形成的。華北平原的鹼土(當地稱瓦鹼)是由鹽化潮土或鹽土在脫鹽過程中,突出了土壤的鹼化特性,表層出現鹼殼。前者代換性鈉含量較高(7~10毫克當量/100克土),鹼化度大都在20~40%;後者在質地較輕的土壤中僅1~2毫克當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僅5~7毫克當量/100克土,可能屬於初期形成的鹼土。鹼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農業措施外,尚需採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

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黃綿土(黃土性土)和風沙土。這類土壤性狀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質特徵。

紫色土
紫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廣,在南方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機質含量 1.0%左右,其發育程度較同地區的紅、黃壤為遲緩,尚不具脫硅富鋁化特徵,屬化學風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為7.5~8.5,石灰含量隨母質而異,鹽基飽和度達80~90%。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區中為較肥沃土壤,其農業利用價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輪作等。 石灰(岩)土 發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國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地區,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和雲南境內。在石灰岩體出露的喀斯特地區多形成較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 (岩)土的植被多為喜鈣植物如蕨類、五節芒、白茅等。這類植物的有機質成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質基礎。石灰(岩)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豐富,呈良好團粒結構,土色暗黑,中性至鹼性反應(pH6.5~8.0),土層厚薄不一。②棕色石灰土,常見於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質石灰反應。③ 紅色石灰土,土色鮮紅,剖面上部多無石灰反應,表土pH6.5,心土7.0~7.5。 磷質石灰土 分布於中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由於島嶼地處熱帶,大都由珊瑚礁構成。磷質石灰土即於珊瑚礁磐基礎上發育而成,成土母質為珊瑚灰岩或珊瑚、貝殼機械粉碎的細砂。在海島上的細砂表面聚積了大量富含磷質和有機質的海鳥糞,形成富含磷質的石灰性土壤。表層有機質含聊愫蒙高達12%以上,全磷量26~32%。成為富含有機質的天然磷肥資源。

黃綿土
又稱黃土性土壤,廣布於黃河中游丘陵地區。土壤色澤與母質層極相近,質地均勻,疏鬆多孔,耕性良好,有機質含量低,僅0.5%,礦質養分豐富。

風沙土
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的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風沙土的特徵是成土作用經常受到風蝕和沙壓,很不穩定,致使成土過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狀與風沙堆積物無多大改變。隨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階段的發展,由流動風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風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說明只要增加肥分與水分,使植被逐步穩定生長,也能成為農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最上部,在森林郁閉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由於高山帶上凍結與溶化交替進行,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質分解也很微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因而將高山土壤作為獨特的系列劃分開來;有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亞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氈土
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腐殖質累積明顯,腐殖化程度相對較高,鹽基不飽和或飽和度低,pH5~8,為高原優良牧場,也是小麥等作物的高產土壤。

草氈土
分布於原面平緩山坡,土體一般較濕潤,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層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織似毛氈狀,輕韌而有彈性,地表常因凍融交互作用呈鱗片狀滑脫。腐殖質層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淺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場。

巴嘎土
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北側的高原寬谷湖盆,植被屬於乾草原類型。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時可達3~10%,剖面下部礫石背面常有薄膜狀碳酸鈣累積。大部為牧地,植被稀疏,載畜量低。

莎嘎土
分布於羌塘高原東南部,西喜馬拉雅山的山前地帶。土體較乾燥,腐殖質累積過程減弱,且出現積鈣過程,土體富含礫石,表層草根較少,不形成連續草皮層,有機質含量約1.5~3%,碳酸鈣聚積明顯,最大可達10%以上。土壤均較沙質,有風沙危害,均為牧地。

高山漠土
又稱冷漠土。主要分布於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蓋度5~10%。土壤中有機質累積微弱,0.4~0.6%,鹽分0.5~1.6%,碳酸鈣累積明顯。地表見白色鹽霜及結皮,多孔,含礫石較多,亦見石膏新生體,其下為礫質母質層,此類土壤甚少利用,僅在低窪處積水後,可飼養羊群。

高山寒漠土
脫離冰川影響最晚,成土年齡最短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動帶以下冰緣附近。土層淺薄,剖面分化不明顯,土表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凍結殼,通體大部為粗骨性,土壤礦物分解度甚低,植被為殼狀地墊及耐寒的墊狀點地梅等

❷ 杭州的土壤類型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類型是紅壤為主,紅壤是中亞熱帶生物氣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脫硅富鐵鋁化風化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

紅壤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

(2)潮土陽離子交換量范圍擴展閱讀:

紅壤一般適合種植稻米、茶、絲、甘蔗,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另外,紅壤還是種植柑橘的良好土壤。

紅壤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壤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壤肥力。

針對紅壤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情況,可種植綠肥,以提高紅壤的有機質含量和氮素肥力。紅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並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增產措施。紅壤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❸ 測定土壤中銅的含量(包括采樣布點、樣品處理、測定方法)

地殼中銅的平均含量約為70mg/kg;全球土壤中銅的含量范圍一般在2—100mg/kg之間,平均含量為20mg/kg;我國土壤中銅的含量在3—300mg/kg之間,平均含量為22mg/kg。土壤的銅含量常常與其母質來源和抗風化能力有關,因此也與土壤質地間接相關。土壤中的銅大部分來自含銅礦物——孔雀石、黃銅礦及含銅砂岩等。一般情況下,基性岩發育的土壤,其含銅量多於酸性岩發育的土壤,沉積岩中以砂岩含銅最低。各類土壤的含銅量按多少排列如下:砂姜黑土(25.49mg/kg)>潮土(22.48mg/kg)>褐土(22.18mg/kg)>鹽鹼土(18.78mg/kg)>棕壤(17.81mg/kg)>黃棕壤(15.58mg/kg)>風沙土(8.44mg/kg)。
我國土壤表層或耕層中銅含量的背景值范圍為7.3—55.1mg/kg(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背景值)。土壤中銅的環境質量標准見表一,衛生標准見表二。
表一 土壤中銅的環境質量標准值(GB15618—1995)單位:mg/kg
級別 一級 二級 三級
土壤pH值 自然背景 <6.5 6.5~7.5 >7.5 >6.5
農田等≤ 35 50 100 100 400
果園 ≤ — 150 200 200 400
表二 土壤中銅的衛生標准(GB11728—89)
土壤中銅的陽離子交換量(毫克當量/100g干土) <10 10—20 >20
土壤中的最高容許濃度(mg/kg) 50 150 300
三、實驗方法和原理:
(一)方法
土壤污染監測的常用方法有:
重量法——適用於測定土壤水分;
容量法——適用於浸出物中含量較高的成分如Ca2+、Mg2+、Cl-、SO42-等測定;
氣相色譜法——適用於有機氯、有機磷及有機汞等農葯的測定;
分光光度法(AAS、AES、AFS)——適用於重金屬如Cu、Cd、Cr、Pb、Hg、Zn等組分的測定。
(二)原理
土壤樣品用HNO3—HF—HClO4混酸體系消化後,將消化液直接噴入空氣—乙炔火焰。在火焰中形成的銅的基態原子蒸汽對光源發射的特徵電磁輻射產生吸收。測得試液吸光度扣除全程序空白吸光度,從標准曲線查得銅的含量。計算土壤中銅的含量。
註:該方法的檢出限為1mg/kg。
四、實驗儀器和試劑:
(一)儀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空氣—乙炔火焰原子化器,銅空心陰極燈。
1.工作條件
測定波長:324.8nm;
通帶寬度:1.3nm;
燈電流:7.5mA;
火焰類型:空氣-乙炔,氧化型,藍色火焰。
2.主要性能參數
靈敏度:0.1mg/L;
檢出限:0.01mg/L;
適測濃度范圍:0.2—10mg/L。
註:不同儀器其靈敏度和檢出限有差異。
(二)試劑
1.硝酸:優級純;
2.氫氟酸:優級純;
3.高氯酸:優級純;
4.銅標准溶液:市售標准液。一周前儀器分析實驗課上配好的濃度分別為1mg/L、3mg/L、5mg/L的標准溶液及空白樣。註:具體配製方法見上次的實驗報告。

五、 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一)土壤樣品的預處理
1.把課前採集的土樣均勻地攤開在一張比較厚的牛皮紙上;
2.挑出其中的動植物殘渣及難以研磨碎的石塊;
3.用四分法棄取土壤(留下四分之一);
4.用篩子(尼龍篩網為100目)和研缽(白陶瓷製)對留下的土樣進行反復的過篩—研磨,直至幾乎全部過篩。
(二)土壤試液的制備
1.稱取約0.5g土樣於25mL聚四氟乙烯坩堝(高溫消化罐)中,用少許水潤濕;
2.加入15mLHNO3,在電熱板上加熱消化至溶解物剩餘約5mL;
3.再加入5mLHF,加熱分解SiO2及膠態硅酸鹽;
4.最後加入5mLHClO4,加熱至消解物呈淡黃色;
5.打開蓋,先蒸至近干,然後取下冷卻;
6.加入(1:5)HNO31mL微熱溶解殘渣,移入10mL容量瓶中定容。
註:制備土壤試液的同時進行全程序試劑空白實驗。
(三)標准曲線的繪制
直接吸取一周前儀器分析實驗課上配好的濃度分別為1mg/L、3mg/L、5mg/L的標准溶液及空白樣,測其吸光度,繪制標准曲線。
註:詳細步驟見上次的實驗報告。
(四)土壤樣品的測定
本實驗採用標准曲線法,按繪制標准曲線條件測定試樣溶液的吸光度,扣除全程序空白吸光度,從標准曲線上查得並計算銅的含量:
銅(mg/kg)=m/W
式中:m——從標准曲線上查得的銅的含量(0.61g/L×10mL=6.1μg);
W——稱量土樣乾重量(0.4992g)。
結果:銅(mg/kg)=6.1μg/0.4992g=12.22mg/kg。
(五)注意事項
1.進行過篩—研磨,一定要有耐心,直至土壤顆粒幾乎全部過篩;
2.有少量細砂吸附在篩網上,千萬不能用毛刷刮蹭篩網(只用其輕撣),否則會破壞網眼大小,造成篩網報廢;
3.高氯酸、氫氟酸的純度對空白值的影響很大,直接關繫到測定結果的准確度,因此必須注意全過程空白值的扣除,並盡量減少加入量以降低空白值;
4.土壤試液在加熱蒸干時溫度不要超過200℃,否則無水HClO4受熱後會發生爆炸;
5.土樣消化過程中,最後除去HClO4時必須防止將溶液蒸干,不慎蒸干時,Fe、Al鹽可能形成難溶的氧化物而包藏銅,使結果偏低。
六、 實驗數據記錄

❹ 中國土壤類型分布圖

中國土壤類型分布圖:

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4)潮土陽離子交換量范圍擴展閱讀

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

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閱讀全文

與潮土陽離子交換量范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動污水泵嗡嗡響怎麼辦 瀏覽:572
一圖看懂農村生活污水如何治理 瀏覽:457
凈水器水怎麼保持新鮮 瀏覽:124
gex壁掛過濾 瀏覽:55
飲水機鹼怎麼處理 瀏覽:294
淘寶買的純凈水怎麼樣 瀏覽:899
屋裡的空氣凈化器怎麼安裝 瀏覽:755
家庭ro純水機怎麼安裝 瀏覽:992
鴻芯反滲透凈水器為什麼便宜 瀏覽:807
ro反滲透水機廢水率 瀏覽:322
水管用水提升器 瀏覽:224
水解樹脂的使用方法 瀏覽:677
ro膜499能多久 瀏覽:540
施工污水管下雨用什麼堵住 瀏覽:451
臨湘污水處理哪裡好 瀏覽:843
自清洗過濾器 瀏覽:433
浙江哪裡有招樹脂工藝品管理 瀏覽:716
濾芯如何接管 瀏覽:824
安裝空氣凈化器都有些什麼 瀏覽:354
微濾反滲透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