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副中葯去掉幾味不適合的,煎其他的吃行嗎
是葯都有三分毒,千萬別自己不懂去亂吃。現在不需要神農氏了。而且有些中葯本來無毒,但是放一起就是有毒,諸如此類,吃中葯嚴格按醫生的處方來,謹慎!
『貳』 中葯能用熱水煎嗎
現代人如何煎中葯?
水源的選擇:
煎葯用什麼水好呢?古人對煎葯用水的論述不少,甚至什麼葯要用什麼水煎。但這既不可能,也不切合實際。個人認為凡是人們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葯,重要的一點是,水必須沒有咸苦味,不含雜質,潔凈澄清。
煎一貼(或稱一劑、一副)節究竟要加多少水呢?據上海市葯材公司規定的煎葯加水量:調理、滋補葯,頭汁700~900毫升,二汁400~450毫升表葯,頭汁400~600毫升,二汁280~300毫升;一般葯,頭汁500~700毫升,二汁300~350毫升。加水後把浮在水上的葯用筷子攪動幾下,過0.5-1小時後,葯物吸水膨脹,如果水已被葯吸盡,可再加些水,以水高出葯面一橫指為宜,對草葯用量多的葯,要多加水,如葯物仍浮在水面,可用手掌撳葯,水量以浸沒手掌為度。用上述水量煎葯,葯的有效成分就容易煎出。
火源的選擇:
煎葯時怎樣用火呢?個人認為,凡燃燒廢氣污染不大的火都可用來煎葯,但重要的一點是要掌握好火候,用火過急(旺火),會使湯液沸騰外溢,造成葯液浪費,而且容易水涸、底焦。故應先用急火燒至沸,然後改用慢火(小火)緩緩煎煮,如果湯液仍溢出,應換掉一隻較大的鍋。煎葯時必須加蓋,如不加蓋,有時葯汁會液漲不起來,出現上面的葯脹燥,下面的葯枯焦的現象。煎葯時,煎葯的人不可離開,並隨時用筷子壓葯或把葯上下翻動幾次,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的決心,掌握湯液多少的程度:如煎葯時間未到,發現水少時,可加水續煎,以防煎焦。
煎葯時間:
煎中葯有句術語,叫做「煎葯要煎透」。這兒的「透」,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但一貼葯究竟要煎多少時間才能煎透呢?這要根據每貼葯的性能而定,。
例如: 調理、滋補葯,即補養身體的葯。這類葯物多系植物的根莖、果實,動物的甲殼類,如黨參、黃芪、白術、地黃、金櫻子、女貞子、龜板、鱉甲、鹿角、牡蠣等厚重之品。其特徵是堅硬厚實,滋膩性強,葯物內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煎葯的目的就是要煎取之些有效成分,故要久煎,否則就達不到這個。煎葯的時間為:頭汁煮沸後半小時至三刻鍾,二汁煮沸後半小時左右,以消滅白芯為度。(煎葯時,取出葯片掰開看一看,如沒有白芯,證明葯已煎透;反之,尚未煎透)。浙江農村對滋補葯利用煨火的火缸來煎取。既把葯和水放在葯罐內後,將葯罐放在火缸中。罐的四周圍以稻糠、草團(用稻草或雜草打成長20厘米、寬8厘米的草團),然後窩上剛燒好的草木灰,其上覆蓋冷灰,撳壓嚴實,煨一夜,罐內的葯汗滾而不溢,出的葯汁質量甚佳。
一般情況下,通常頭煎需要30分鍾,二煎需要20-25分鍾。解表清熱類兩次分別各減10分鍾;滋補類則頭煎需40-60分鍾。二煎30-40分鍾。特殊情況下,請遵醫囑。
取汁方法:. 煎頭煎葯時,加冷水超過葯面1~2橫指,用大火煎沸後,再用小火煎20~30分鍾,濾渣備用。煎二煎葯時水量要少些,沸後再煎15~20分鍾(鍋蓋留一條縫)。葯品質地堅實者要多煎 5~10分鍾。滋補葯可煎煮40~60分鍾。清熱解表葯應少煎5~10分鍾。頭煎和二煎葯液的量,以共計一茶杯左右為宜。為充分利用中葯資源,可以煎三煎,代茶。
煎中葯的目的是取汁,俗稱潷葯,可用小於煎葯鍋的蓋子壓葯渣,或者將葯渣倒在潔凈紗布袋內絞之,因這部分的葯汁最濃,葯分最好。如不設法取出,實在可惜。
湯劑的服法:
服法因人、因病而異,很難一概而論,大體如下一些方法。
(一) 服葯的時間和用量:病在上焦,宜飯後約半小時分幾口緩緩服,可使葯性留連於上。病在下焦,宜飯前約半小時一次服完,使葯力迅速下達。病在中焦,宜飯後或飯前二小時服。年輕力壯或病勢輕者,因胃氣強,葯汁宜多(頭、二煎各服汁150~200毫升);老幼體衰或病久症重者,因正氣弱,葯汁宜少(頭二汁各取100~150毫升)。
(二) 葯液冷、溫服法:除個別催吐葯需冷服外,一般以溫服為宜。待葯煎好後,過濾、靜置澄清,趁溫熱時服。下面沉澱、混濁的雜質,不可服。
(三) 調理滋補葯的服法:宜空腹溫服,白天兩次,最好夜間服一次(如夜間服葯,可煎葯三汁),使葯力能夠持續。
(四) 瀉利葯的服法:瀉葯主要是通大便和小便,宜空腹溫服,使葯力能夠迅速專攻於下,如飽腹服,則葯液與食物混雜,影響療效。
飯前服葯:滋補葯 健胃葯
飯後服的葯:助消化葯、對胃有刺激的葯
睡前服的葯:安神葯 緩瀉葯
(五) 解表葯的服法:治風寒感冒的解表葯要熱服,服後再喝熱粥一小碗,以助葯力。蓋被靜卧,令遍體暖和得汗,則汗挾風寒而外解,起事半功倍之效。
(六) 催吐葯服法:病在胃脘,或食物葯物中毒,醫生常用吐法治療,以迅速祛除有形之物,不使邪實久留,以免傳生其他疾病。催吐葯宜冷服,一次服完。病情重而急者,服葯後可用手指或筷子壓舌要,能很快引起嘔吐,吐不暢者,繼續探舌,這時可能哎聲頻頻而吐仍不暢,再繼續探吐,直至順利地吐出為止。
(七) 安神葯和治遺尿葯的服法:均宜在臨睡前服。
(八) 小兒服葯法:小兒脾胃薄弱,難承大量湯液,尤其幼兒。湯葯要煎和濃而少,用消毒棉花蘸飽葯汁,擠滴葯主口中。
(九) 重病人服葯法:服湯葯有個習慣,就是每日服一劑,一劑煎頭二兩汁。如果是重症危急病人,其實不必拘泥於此,也可一天服兩劑(分四次服)。
(十) 服葯後發生的嘔吐解除法:有時服葯後會嘔吐(不是吐法治療),可能是葯汁過冷或混濁不清,也可能是胃氣不和而引起,這時應停止服葯,宜服生薑汁一小匙,以祛除胃中寒邪,使胃氣安和不逆。服葯時,葯汁要冷熱適中,先服一口,停一會,如無不適,繼續一口一口地服,就不至於嘔吐了。
懂得了湯葯的煎法和服法之後,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 服葯不必盡劑:古人對服葯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之說。即對症服葯。葯到病除後,還沒有服完的葯不必再服了。如患外感後,常用辛溫之葯予以發散解表,服葯後汗出表解,人體的營衛氣血得以調和,治療的目的已達,再繼續服此葯,則矯枉過正,熱必有損臟腑正氣而可能發生其他疾病;體質素弱的人,可能還有「大汗亡陽」之虞!又如服瀉利葯,大小便通利後,就應停服,不然,津液虧耗,元氣大傷,後果不堪設想。不少中醫在處方中用通利潤腸葯大黃、火麻仁,註明「另包」兩字,就是告訴病人,大便通後,該葯不要再與湯葯一起煎了,意即在此。
(二) 服補葯時須注意:在服調理滋補葯時,如情況正常(食慾興駐沒有減退反而增加,無寒熱、咳嗽、浮腫、瘡瘍等實證),可繼續服用,直到葯劑服完為止;如出現上述實證,那就必須先予治療,後再進補,不然就有「閉門留寇」之弊。又如服葯時,如果食慾不好,這是因為補劑中多滋膩溫燥厚味品的原故,脾胃承受有限,難以承受(俗稱「被不進」)。須暫時停服補劑。
(三) 服葯與忌口:服葯期間,應注意某些食物對某些葯物性能相抵消而影響療效,這叫做服葯忌口,古書對此論述很多,如鱉甲忌莧菜、地黃忌蘿卜、黃連忌豬肉、麥冬忌鯽魚、仙茅忌牛奶、首烏忌蔥蒜、柿霜忌蟹、茯苓忌醋等等,說明服葯忌口早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也是服葯必須懂得的常識。
由於病情不同,治法互異,葯物和食物的關系較復雜。總的來說,在服葯期間。總的來說,在服葯期間,一般應忌生冷油膩肥厚之品,這些食物不易消化,有礙葯力運行,且肥膩之食,粘聚腸胃。容易郁結生熱,這對旨在解表發汗、清熱涼血、解毒水腫、止咳化痰、行氣消食之劑,影響尤大。在服安神、清咽、明目、降壓、平肝、利濕、止血、潤肺芭時,應忌食酒、姜、蔥、蒜、可可、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溫之品。服祛風濕、止寒痛、溫以、補陽、澀精止瀉葯時,忌食冰磚、雪糕、生梨、柿子、螃蟹、竹筍等寒性食物。服人參時忌茶葉、蘿卜,已是人們所熟知的了
『叄』 熬煮中葯的過濾
您好,現在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煎煮中葯的過濾,沒有具體的規定.中葯煎煮葯液倒版入玻璃,或搪權瓷容器內,
期間用紗布,或脫脂棉鋪好漏斗將葯液倒入漏斗過濾.或先將葯液倒入容器
內,沉澱一會也可以.因為煎煮的中葯達到消毒的作用,和提取液或用於針劑
是不樣的.沒有嚴格的要求.過濾出異物就可以口服了.
你提出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肆』 中葯的煎法
有時間的話。分二次煎!將葯放入容器中,先用冷水浸過葯面,泡二十分內鍾,使葯物容充分濕潤(這樣的話,葯物的有效成份易於溶解煎出)。煎煮時。先用大火。煮沸後,用小火保持沸騰狀態(以免葯液溢出及過快煎干)。水沸後煎十五分鍾就行了!
晚上同樣的。只是時間長些。二十分鍾,就行了!
你這樣婦科用的葯物不用什麼特殊煎葯的方法。
但是最好溫熱的吃。冷的不好!!!
『伍』 怎麼把中葯煎劑的雜質過濾掉
用紗布蓋在在盛葯的碗上,將熬好的中葯通過紗布過濾到碗中,如果一次效果不佳可以雙層紗布或者多次過濾。
『陸』 中葯煮好了如何過濾
大家在熬中葯的時候,一般都會熬制兩次,因為只有熬兩次中葯所特有的葯效才能夠完全發揮出來。但是因為長時間熬制中葯,所以使用到的中葯葯材非常容易變成葯渣。葯渣是不能夠直接服用的,所以喝中葯的時候一定要將葯渣完全過濾。但是喝中葯過程中正確過濾葯渣的方法又是怎樣的?
1、煎中葯可以用什麼過濾
煎好後的中葯需要經過過濾,將中葯渣過濾出來。一般情況下,可以選用普通的不透鋼網來進行過濾,也可以選用鐵網進行過濾。但是,最好不要選用鋁網來進行過濾,因為鋁網性能不比不銹鋼和鐵網。而且最好是趁熱過濾,這樣過濾的效果會好很多,不會有葯渣殘留。
2、為什麼煎中葯要趁熱過濾
2.1、有些人在煎好中葯後,為了怕燙手,常待中葯涼後再過濾。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中葯過濾應趁熱。
2.2、中葯煎好後,葯液和葯物達到內外濃度平衡,隨著溫度的下降,葯物的溶解度會下降,一部分葯液中的有效成分會回到葯渣中,有的有效成分會凝結成較大顆粒的沉澱物,過濾時被濾掉。因此,為了保證葯液的有效濃度,應該趁熱過濾。
3、中葯過濾後的葯渣如何利用
3.1、葯渣可以留下來,然後曬在陽台上,在春夏秋季的時候,中醫就一直放在陽台上,會防止蚊蟲進入,因為中葯會散發出特殊的刺鼻性氣味,蚊蟲無法靠近,這樣做的目的,能起到防蚊蟲的效果。
3.2、熬葯留下的中葯渣,如果你有失眠或者是對中葯有依賴的情況下,還可以用紗布包起來,然後壓到自己的枕頭底下,這樣,能讓你睡一個安穩覺。記得,放的時候,一定要把葯渣弄平了,否則恪頭。
3.3、吃剩下的葯渣,當然,還可以留下來,每天晚上泡腳的時候,把這些葯渣放進熱水裡,再泡腳,能起到很好的護理作用,不僅能活經脈,而且有加香,除臭,治療腳部疾病的作用,尤其是腳臭和腳氣。
3.4、賣給飲料加工廠。實際上,中葯渣不是沒有用了,而是如果再添加其他物質的話,還是有用的。所以把中葯渣賣給飲料加工廠,他們是有用的,可以加工成魚飲料或者是禽料的飲料等。也可以做到廢物利用。
如何正確煎中葯
1、涼水浸泡
取回的中葯應該先放入干凈的容器中那涼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這時候中葯吸掉了很多水分,但是水平面應該還要高於葯材。
2、開始煎熬
將浸泡好的中葯連同泡中葯的水一起倒入砂鍋內,如果有煎葯專用的鍋就更好了,小火煎熬,砂鍋最忌以開始就大火,因為受熱不均勻,很容易裂開的。
3、濾出葯渣然後繼續浸泡、煎熬
第一遍煎葯,煎開之後還要小火煎熬10-15分鍾,然後將煎好的葯水倒出來,葯渣留在砂鍋內。用涼開水或者溫水繼續浸泡剛剛煎過的葯渣,這次的水不要太多,剛剛沒過葯渣即可。然後小火煎熬至水開後5分鍾,第二次倒出,留葯渣在砂鍋。
4、第三次浸泡、濾渣
第三次浸泡,煎熬的方法與第二次相同,只不過這次倒出的葯液的顏色會明顯的減弱。
5、混合葯液,分為兩份。
將三次煎熬的葯液混合在一起,然後分為兩份,分早晚兩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時候應該加熱一下。
『柒』 煎中葯是先煎20分鍾後把湯葯過濾倒出
您好,先抄把抓回的中葯
放入砂鍋襲里,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鍾,再加水沒過葯物,將葯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葯: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葯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葯。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捌』 中葯要怎麼煎才好煎之前要洗嗎
煎煮前———
●清洗
中葯材是否需清洗,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雖然很多中葯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製,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實在覺得草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以及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葯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驟不能浸泡中草葯,但煎煮之前,卻需要有個浸泡葯材的過程。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用水
傳統的「3碗水煮成1碗」,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准。因為不同處方的葯味多少、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一邊煲葯,一邊不斷把葯汁倒來倒去,作為煲中葯的標准,這樣瞎折騰其實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葯。
應以水浸過葯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葯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葯。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葯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准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葯應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義在於,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葯,可以在煮沸之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鍾左右即可。●時間
中葯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葯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葯的時間,一般中葯,頭煎應在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中葯,頭煎應在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
如果有「大頭蝦」不慎煎煮時間過長,令葯湯太濃,這時可以加些白開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滲透的問題。
●復煎
許多老人家習慣於一副中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葯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葯效發揮至最佳。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葯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後———
●立即濾取
葯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葯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葯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
最佳煎煮器當然還是傳統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這些活躍性強的金屬器皿與葯物發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傳統的沙鍋、瓦罐以及陶瓷,不會與各種中葯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均勻緩慢,煎出的湯劑質量好。不銹鋼屬於鈍性元素,也不會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現在許多大醫院的煎葯器皆為不銹鋼鍋。但鐵質煎器,雖然傳熱快,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
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葯葯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葯。
『玖』 煎中葯時要不要先把中葯洗一下
中葯還是不要洗後再煎,不然洗後有部分葯的葯效就會喪失,這樣就間接的影響了治病的療效,可以先用沉澱過的井水先把葯材泡30分鍾再煎
『拾』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劑叫中葯湯劑,中葯的煎法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葯物的功效。
中葯的煎煮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煎煮時使用的容器、用水、入葯和火候四個環節。
1.容器。煎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盡量不要用金屬器皿,以防中葯中的化學成分與金屬活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
2.用水。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來水、泉水或井水。應盡可能的注意水質的優良。煎葯前先用適量的水在容器內浸泡均勻,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葯面2厘米為度。第二或第三煎所加的水只需與葯面持平。給小兒煎葯時水量一般應少些,煎煮時間稍長些,盡可能使葯汁濃稠,以使不因小兒服葯量較少而影響葯效。
3.入葯。貝殼、甲殼、化石、礦物葯應該單獨先煎,某些芳香性葯物需待其他葯物煮沸後加入。某些貴重葯物,如人參是另外煎的,後與湯液合並服用;一些貴重細料粉末葯物,如三七粉不入湯煎,多用湯葯分次沖服;膠質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另行烊化後,沖入煎成的湯葯服用;個別葯物如芒硝,放入煎成的湯葯中烊化後服用。
4.火候。分為「武火」與「文火」。火候的運用與控制,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性味與質地。一般而言,解表發汗,通便驅邪,治療急性病的中葯宜用武火,且時間宜短,一般用武火煮沸後,繼續煮10分鍾左右即可。治療慢性病虛弱症的補養葯宜用文火,且煎煮時間宜適當延長,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保全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