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公司污水處理站污泥出現老化現象,應該需要排泥,但是不知道具體的排泥量應該怎麼計算,請高人指教~~
查一下原設計:混合液懸浮物固體(MLSS)濃度是多少?再對照日常監測數據與(MLSS)對應的SV30是多少?把超過設計值的作為剩餘污泥排掉,操作時控制SV30更便捷。
B. 如何觀察sv30
歡迎來到胖先生的水處理日記,今天主要和大家說的是關於SV30的一些知識總結。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特意製作了一個思維導圖,雖然製作時間倉促,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SV30是污水中活性污泥沉降比的測定方法,是評估活性污泥性能的重要指標。在進行SV30觀測時,首先需要准備一個透明的量筒,量筒的容量一般為1000ml。然後,取一定量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倒入量筒中,靜置30分鍾後,測量量筒內活性污泥層的體積,並計算出活性污泥沉降比。
在進行SV30觀測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 活性污泥混合液的取樣應均勻,避免取樣偏頗;2. 靜置時間應嚴格控制為30分鍾,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觀測結果的准確性;3. 測量活性污泥層的體積時,應使用精確的測量工具,避免誤差。
SV30的計算公式為:SV30 = (活性污泥沉降體積 / 活性污泥混合液體積) * 100%。通過計算得到的SV30值,可以評估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濃縮性能。一般來說,SV30值越小,說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越好,濃縮性能也越好。
除了SV30觀測,還應關注其他指標,如污泥齡、曝氣量、污泥濃度等,以全面評估活性污泥的性能。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通過定期觀測這些指標,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證污水處理效果。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同時,如果您對污水處理技術感興趣,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獲取更多有關污水處理的知識和經驗分享。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關注,我將繼續努力為大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C. SV30沉降速度慢是什麼原因啊
污泥沉降比(SV30)是指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靜止沉降30min後污泥所佔的百分體積,是測定污泥性版能最為簡便的方法權。但在實際運行中污泥沉降比往往不被重視,相關專業書上對此介紹也很簡單。 可能有人會問:SV30不就是測定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靜止沉降30min後污泥所佔的百分體積嗎?僅從污泥沉降比的定義中,確定很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似乎測定SV30就是為了解30分鍾後的測定結果。
沉降速度:如果塵粒不是處於靜止空氣中,而是處於流速等於沉降速度的上升氣流中,塵粒將處於懸浮狀態,這一上升氣流的速度稱為懸浮速度。沉降速度和懸浮速度數值上相等,但意義不同,前者是指塵粒作等速沉降時的速度或塵粒下落時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後者是指上升氣流使塵粒處於懸浮狀態所必需的最小速度。在通風與防塵技術中,沉降速度和懸浮速度都有明確的含義和應用場合,例如在重力沉降室的計算和粉塵分散度測定等方面就要用到。
D. 污泥老化的原因
判斷污水處理廠污泥老化的原因是什麼
(1)你的進水濃度如果COD只有350 mg/l的話,BOD也就在150 mg/l左右,這樣的濃度進入你的系統後,最後到達好氧段,底物濃度所剩無幾,且不容易降解的部分較多。如此老化是必然的。
(2)進水濃度低勢必影響聚磷菌的有效釋磷並導致吸磷不佳,結果是除磷效果差,這個是A2O工藝在低負荷情況下,經常出現除磷效果不佳的一個原因。但是脫氮效果還可以。
(3)污泥老化糾正需要一定的時間,18天的污泥齡也不短,還可以降低些的。
(4)sv30略有升高可能與你的絲狀菌有關,可以顯微鏡觀察下的。
(5)池中心懸浮大團顆粒污泥通常在如下情況出現:
1)絲狀菌膨脹,污泥沉降緩慢。
2)污泥老化,活性降低,部分污泥絮凝性不佳。
3)進水水力負荷高,污泥沉降時間不足。
所以,你的情況可能是以上1種,也可能是多種情況綜合導致的。
武漢格林環保的工藝還不錯,可以多了解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什麼原因會導致污泥解體,什麼原因又會導致污泥老化?
污泥解體是因為PH值、COD、含氧量、等原因造成、
污泥老化是因為沒有及時排泥造成
污泥老化
污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長時間缺少營養引起的,即營養與微生物量的失衡,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長,但處理裝置在實際運行中的情況較復雜,污泥的活性還與運行控制條件、營養比等因素有關。有的裝置會發生以下情況:當進水濃度正常,粗薯讓而碳氮比或碳磷比較低時,污泥的活性也會很差,使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受到限制,使產生的能量減少;當進水濃度和營養比等都正常,但由於剩餘污泥沒按要求排放,加之曝氣時岩局間過長等也會使污泥鬆散,活性差,這樣的污泥習慣上也稱老化。
好氧池污泥出現老化現象,,怎麼解決?
污泥老化的原因:
①營養料不足或不均衡,好氧池中硫化物濃度過高,濃解氧不足②泥齡過長(鏡檢污泥中輪蟲多,污泥結構分散,出水渾濁,摻清水上清液還是渾濁,同時有污泥解體跡象)③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厭氧反硝化後污泥變粘稠,產生脂類物質(嚴重時二沉池會有臭味出現)治理方法:
①增加營養料的投加②多排放好氧池污泥加大污泥迴流,減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③適當減少好氧池進水量,待污泥活性好轉再慢慢提高水量。
好氧池污泥老化的表象有哪些?
①初始階段做沉降比時上清液開始混濁,有細碎污泥懸浮,難沉降,慢慢二沉池會有浮渣和浮泥出現②污泥老化會導致好氧池污泥耗氧量增加(注意溶解氧突然下降的徵兆)③鏡檢污泥結構分散,絲狀菌少,輪蟲多,原生動物少,污泥顏色變淺變黃④迴流的二沉池污泥產生的泡沫介於表面活性劑泡沫和生物泡沫之間,感覺有點黏性⑤好氧池處理效果變差,耗氧量增加,出水COD和懸浮物增加,濁度上升
請大家看看這是不是污泥老化,該怎麼解決?
你這個需要專業的人士才看得懂,建議去咨詢當地懂這行的人來看看。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希望得到你的採納
污泥發生老化如何處理!很急!
污泥老化一般是由於過度曝氣和長期低負荷運行造成的。誘發的原因不一樣,相應的對策也會有差距。發生了污泥老化都是加強排泥。在調整階段最好用F/M來指導排泥。如果有曝氣作用還要適當的減少曝氣。曝氣的設計值只是作為參考,還是要根據進出水水質來確定。
最好還是補充一些詳細數據。
污泥中毒與污泥老化在表觀上如何鑒別?
一般來說污泥發生嚴重老化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污泥中毒會很快引起細胞解體。
污泥老化和中毒時出水ESS 都會明顯增加,有經驗的人能從表觀上區分的。污泥老化時
出水中的懸浮固體顆粒相對要大些,大多呈碎片狀。污泥中毒時出水的懸浮固體顆粒相
對要小。污泥中毒與污泥老化也可從 DO 值的變化上進行區分,污泥發生中毒的過程較快,會使DO 在短時間內上升,而污泥老化有個漸進的過程,DO 的上升過程也是漸進的。可以網路我的名字進行咨詢。
影響活性污泥生長的因素?
1 適宜的溫度 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手段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工業廢水生物處理中最適宜的溫度為30℃左右。我公司造紙廢水全年在18~32℃間波動,可以保證生化細菌的酶促反應速度,使之良好生長繁殖。
2 適宜的pH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根據我公司廢水特徵,要控制廢水的pH值在7~8.5。 3 保證廢水中要有適量的溶解氧(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於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甾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於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本生化處理工藝中採用的潛水曝氣攪拌機將羅茨鼓風機送來的空氣打碎成細小氣泡並與活性污泥、廢水完全混合,由導流口向四周甩出,最大程度地增加氣泡、水、泥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充氧效率,保證廢水中的溶解氧。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
特別注意DO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4 要保證廢水中的營養物質
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
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造紙廢水中不缺乏生長因素、且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等,可保證碳源(BOD5),但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3 結培養過程
首先向二沉池進滿CODCr≤450mg/l的中段廢水;然後向曝氣池進水至總容積的1/2,進水CODCr控制在600~800mg/l(BOD5約在200~400mg/l),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無機鹽;再次各向曝氣池的每個單元投加1.5m3從附近紙廠運來的新鮮脫水污泥(含水率在70%~80%),同時投加豬糞2m3。鼓風攪拌,進行悶曝(只充氧不進水)。
7天左右,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發現模糊的活性污泥絨絮和一些分散的菌膠團,曝氣池混合液經30min沉澱後,上清液仍較渾濁,但經連續幾天......
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是什麼原因
延時曝氣SV高說明污泥活性很低,溫度高可能使微生物細胞遭到破壞,細胞殘物僅剩一些不易水解的輕質物懸浮在水中。
解決辦法是加快排泥,將老化的細胞置換出去。可以引入新的泥,也可以在現有基礎上調整。
E. 生活污水廠污泥固體濃度是多少
對於不同的構築物有不同的污泥濃度
厭氧一般是10g/L
普通活性污泥法是內2~4g/L
缺容氧污泥濃度多為4g/L
設計時是靠經驗取值的
在調試、運行時是通過實驗用重量法測定的
污水處理廠先把污水處理達標後排放或回用,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污泥叫做污水處理剩餘污泥。這個污泥是不能隨便丟棄的,也要經過政府核準的有處理這種污泥資質的單位處理,這叫污泥處理。
從污染源排出的污(廢)水,因含污染物總量或濃度較高,達不到排放標准要求或不適應環境容量要求,從而降低水環境質量和功能目標時,必需經過人工強化處理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污水處理廠,又稱污水處理站。
F. 污水處理菌種怎樣培養
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的培養,就是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活性污泥形成,並且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最後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污泥濃度。
為達到污水中污染物質降解的目的,遴選、培養、組合針對污水特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為專門的污水處理菌種,是目前污水處理技術中最先進的幾種方式之一。
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的過程。
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處理菌技術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污水處理菌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廢水。
(6)污水處理經驗之如何測定sv30擴展閱讀: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G. 污水處理中國的SV是什麼意思
污泥沉降比,一般看30分鍾沉降比,寫作SV30,另外,SV是SV,和SVI是完全2個概念.
概念網路就有,當然,有經驗的人也可以看SV5,即5分鍾沉降比,都是有參考意義的
H. 生活污水通過處理之後,在出水口觀察水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個人經驗:
1、是否清澈,如果不清澈,看一下是有雜質還是水的顏色就不正常,有雜質說明水中懸浮物可能過多,去檢查下清水池是否有淤泥。
2、取水樣交給化驗人員進行化驗,看是否COD合格,或者拿COD快速測定儀測一下。
3、聞一下是否有異味,一般處理後的污水是沒有什麼特殊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