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典定律之: 酒與污水定律
以下摘抄自《世界上最神奇的60個經典定律》
如果把一勺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入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這就是酒與污水定律。它極類似於中國的一句諺語:一條臭魚壞了一鍋湯,或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害群之馬的破壞力,實在驚人,不容小視,就像「爛蘋果」,如果不及時清理的話,一箱蘋果都會被它的腐敗之氣糟蹋掉。而「爛蘋果」造成的損失不過為一箱蘋果而已,如果一個組織中摻雜進了害群之馬,可能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被動局面。
⑵ 酒水和污水定律
管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⑶ 如何學習酒與污水定律
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這個定律一般用於管理學中說明清除團隊里破壞分子的重要性,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定律:壞的東西往往比好的東西容易傳播。就像果箱里的爛蘋果一樣,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的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黃帝時,大隗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聽說了他的才幹,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里,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裡,牧馬童子說:「知道。」
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然後把大隗的情況都告訴了他們。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卻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
等到黃帝訪過大隗歸來,忽然想起還沒有問牧童的名字,十分遺憾。到了晚上夢見一人手執干鈞之弩,驅趕上萬只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到牧馬童子應該叫力牧,是一位難得的管理人才,於是就回去找到他,經過培養後任命為管理人事的官員,他為治理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司馬遷曾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其中的力牧,就是那位懂得去除害群之馬的牧童。
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目前很多企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忙的忙死,閑的閑死,可謂兩極分化。
問題還在於那些真正盡職盡責想做事的人往往總被人為設置的障礙跌得鼻青臉腫,因無法靜心地做事導致無法發揮出更大效能;而閑死的人不是借機離間或中傷忙死的人,就是坐在一邊等著看他們的笑話;或者,自己不幹活,讓別人也幹不成活。借用一句老話就是:小人得志,好人受氣。這對一家企業的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其實,對於企業老闆來說,多麼需要能站在企業的角度真正為企業做事的人啊!雖然,每家企業都難免會有一些混日子的庸人、得勢的小人和喜歡對別人設置障礙的人,但我們是否為盡心做事的人創造了有利於他們發展的空間?是否為他們能順利做事開啟了順暢的「綠燈」?我們不是沒發現那樣的人,就是即使發現了也沒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們也明明知道如果沒有障礙,他們有可能做得更好,我們即使知道問題的根源,也沒有想辦法為他們做些什麼或改變些什麼。
而對於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來說,他們想得最多的卻是:為什麼真正想做些事那麼難呢?除了被同化,讓自己也變成一滴污水,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難道就無法做一個既能堅持原則認真做事又不會被同化的人嗎?有這樣一個職場寓言:四隻猴子共同搬運一塊正方型的石板。其中A猴兢兢業業,出力出汗,一心要完成搬運任務;D猴從一開始就沒有出力,但是裝作很賣力的樣子,嘴裡還高喊著號子;B猴和C猴則是隨大流者,它們出力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上級領導的態度。
於是,這塊石板能不能正常搬運,就要看B、c究竟是學習A,還是模仿D。一般來說,由於A猴出力受累,而D猴比較悠閑,那麼B、C兩只猴子會本能地模仿D猴,石板自然會砸下來。當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加入管理者介入的因素,結果會有所不同,但是向哪個方向發展,則完全要看管理者介入後的表現。
如果管理者不僅在口頭上大力弘揚A的精神,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重用A、提拔A,那麼B、c就會向A學習,至少不會偷懶,不敢模仿D。這樣,即使D不出力,那塊石板也能順利地搬運到目的地。可是如果管理者僅在口頭上表揚A,而實際上重用提拔的是D,甚至連口頭上也沒有表揚A,而是表揚D(因為D盡管沒有出力,而號子喊得最響),那麼B、c就會模仿D。這樣,即使A還在用力,但是B、c、D都鬆手了,石板仍然會砸下來。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
一個組織的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工作中加以抑制,直接關繫到組織的績效。如果組織里有D猴這樣的害群之馬,管理者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因各種因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⑷ 當今的教育——酒與污水定律
沙發~贊成~~~~~~
⑸ 提高寒假復習效率的三個定律
一、鯰魚效應:一個"競爭"的復習環境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口吐白沫。然而,有一條漁船卻總能帶著活魚上岸。這是為什麼呢?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那條漁船在沙丁魚槽里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不斷地追逐沙丁魚,沙丁魚拚命游動,激發了其內部的活力,從而活了下來。這就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們內在的活力。
對於考研的人來說,一個人悶頭復習,經常會出現疲倦、無聊等反應。而這對於復習來說,都是致命的大敵,將會嚴重影響復習的效率。那麼如果刺激自己,激活自己的內在活力呢?讓我們在復習當中引進一條"鯰魚"吧。
我們復習時,可以找一個復習夥伴。當然,這個夥伴最好是學習比較努力、學習成績和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略好的人。有個這樣一個復習夥伴,就可以形成互相競爭、追趕幫帶的形勢,對自己學習效率的提高無疑是有一定幫助的。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復習夥伴呢?也不要緊。有一位兩個月考上研究生的女生說,她在復習的兩個月內,作息制度完全按照鄰居一位要參加中考的中學生的來。大家都知道,我們在中考或者高考的時候,那種作息時間是相當規律並且嚴格的,並且復習的努力程度也是大學生所遠遠不能比的。找到了這樣一個"鯰魚",對自己復習的促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酒與污水定律:一個"干凈"的復習環境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就像果箱里的爛平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平果也弄爛。
這個原理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在我們進行考研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遠離那些"污水"。
"污水"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有些不考研的同學,到了大學的最後階段,就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瘋狂放鬆階段,如果整天和這些人在一起,就算沒有達到他們瘋狂的程度,也可能嚴重影響考研的心境,打破既定的學習計劃。還有些人,為了彌補大學期間沒有談一次戀愛的遺憾,在最後階段開始談戀愛,"戀人"最終會成為"污水",影響自己的復習。所以准備考研的人,千萬不能在這最後階段掉入"污水"。當然,能成為"污水"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一定要遠離這些能幹擾到自己的因素。
三、奧卡姆剃刀定律:扔掉多餘的參考書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奧卡姆剃刀現在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如在企業管理中演化為簡單與復雜定律: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考研復習時,不少人都會買很多本參考書,買無數套的模擬題。這不僅不會幫祝你提高復習效果,最終會使你陷入忙亂。參考書過多,容易讓人有壓迫感,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呢?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結果要麼是看不完,要麼是匆匆看完,但是沒有一本參考書給弄透,其實效果很差。不如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少量合適的參考書,然後將其吃透。比如自己基礎比較薄弱的科目,就適合從課本入手,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買一本同步練習之類的書,以便及時鞏固自己剛剛復習過的課本知識。如果是自己基礎比較好的科目,就適合從模擬題入手,待遇到不會的知識,再回到課本上進行復習。模擬題也不用買得太多,能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就差不多了。無論是基礎薄弱的科目還是基礎比較好的科目,基礎知識復習得很到位的情況下,其實最後都必須落腳到做,5~10年的都可以做一做,以便使自己及時進入考試狀態和做最後的檢驗和查漏補缺。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⑹ 酒和污水定律
答:酒:酒香不怕巷子深,清切,污水:臭氣沖天天,污渾。一個香 一個臭 一個清一個渾。
⑺ 酒與污水定律的企業中的運用
在企業中,總難免會有污水,而污水又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要掌握酒與污水的沖突與協調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個組織中也存在著相互博弈的過程。發現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戰中佔得先機,是精明的企業管理者引領企業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碼,而有效運用酒和污水定律,則是組織一個高效團隊的最佳途徑。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任務,就是對團體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篩選,剔除具有破壞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標,這就是人才的運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就是個人的集合體,企業的整體效率取決於其內部每個人的行為,這就要求這個集合體內的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效能,以保持團隊的整體步調一致,動作協調。盡管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只要找到合適的最佳途徑,就能順利揚起企業的奮進之帆。
⑻ 什麼是管理學中的"酒與污水定律"
管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污水定律”。這條定律跟我們中國的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把有著負面影響的始作俑者下了准確的定性:污水、老鼠屎、臭魚。這些被下了負面標簽的東西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和必要。所以,應該及時處理掉。
在企業人才管理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污水”,他們的存在目的似乎只是為了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他們愛挑事端,到處搬弄是非,傳播不實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更有甚者,他們就像威爾·菲爾普斯(Will Felps)、特倫斯·R. 米切爾(Terence R. Mitchell)和伊麗莎·白靈頓(Eliza Byington)研究的“壞蘋果”一樣,一個團隊中只要有一個懶骨頭或是討厭鬼,團隊的績效表現就會下降30%到40%。其嚴重會拖垮一個原本高效的團隊。這些壞蘋果包括偷懶的人(不願付出努力的人)、敗興的人(他們表現出悲觀、焦慮、不安全感和惱怒情緒)和討厭的人(違反人際交往規范的人)。
但“壞蘋果”和“污水”其實還要進行區分。“酒”和“污水”不屬於同一類,本質上沒有多大的關聯,只要杜絕把“污水”放入“酒”里就能杜絕這個問題,所以對於“污水”可以大膽的剔除。但“壞蘋果”是相對於“好蘋果”而言的,所以“壞”具有相對性。
在企業人才管理中,很多被管理者視為“污水”而攪渾整個團隊的人並非各個都是害群之馬。有些往往是很不錯的員工,他們聰明好學,智商高,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只是沒有適得其位,或者未盡奇才,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與管理者的忽視,從而心生怨恨而自暴自棄。所以這時候不應該把他們完全視為“污水”處理掉,他們更像是相對於“好蘋果”裡面的“壞蘋果”一樣,僅僅只是因為失去水分,表皮有些褶皺,其實削去表皮,果肉還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對於這些“壞蘋果”,管理人員更應該做的是對其進行正確地約束和管理,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其不思悔改最終變成企業“污水”再對其剔除不遲。
牛根生曾經把人才分為四等級,一等人才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才有本事,有脾氣;三等人才沒本事、沒脾氣;四等人才沒本事,有脾氣。在企業管理中,一等人才簡直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三等人才無法使用,四等人才免費給你用你也不敢用。所以二等人才是企業最好的選擇;其就像上文所說的表皮壞掉內里可食用的“壞蘋果”一樣,企業要設法建立完善地組織規則和組織流程,將二等人才的脾氣先包容、再慢慢地進行調整和融合,將個人行為變為組織行為,將叛逆者變為真正的人才。
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與其同事得出的結論:“壞比好更強大”。強調消極因素比強調積極因素更重要。
在組織里,存在著很多種“污水”化的“壞蘋果”:難管理的刺頭;喜歡拉幫結派亂嚼舌根的;給多少錢沒干多少事還到處說道的';表面上當老好人背後來一槍的;公私不分的人;不懂得感恩的人;心存抱怨的......管理者要學會加以區分,對企業中的人才要加以篩選和引導,對於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麻煩的“污水”加以剔除。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就是個人的集合體,企業的整體效率處決於其內部的每一個人的行為,這要求這個集合體內的每一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促進團隊的發展,所以對於破壞力強大的“污水”應該毫不留情的剔除。
⑼ 什麼是彼德原理、木筒定律、酒與污水定律
1、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2、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