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污水處理池體大小依據是什麼
池體大小主要還是根據進水負荷來計算,比如進水COD400左右,日進水水量1000方,出水要求COD100左右,水力停留時間根據不同工藝來定,要求停留時間24小時以上。
計算:
水力負荷=(體積/時間)/面積=流量/面積;體積/時間=流量。
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水體叫水力負荷。例如,每小時,通過每平方米地表面,排出去(滲透下去的)水量。或每天,通過每平方米地表面,排出去(滲透下去的)水量(立方米)。
反應池根據污泥負荷、污泥齡、水力停留時間等計算,化學反應池根據化學反應接觸停留時間確定。池體大小至少要有1000方,如果進水COD更高,池體大去確保COD有足夠時間消納。
處理池注意事項
沉澱池池體平面為矩形,進口設在池長的一端採用淹沒進水孔,水由進水渠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池體,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池寬的橫斷面。沉澱池的出口設在池長的另一端採用溢流堰,以保證沉澱後的澄清水可沿池寬均勻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設浮渣槽和擋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體。池寬和池深要保證水流沿池的過水斷面布水均勻,依設計流速緩慢而穩定地流過。池的長寬比一般不小於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過3米。污泥斗用來積聚沉澱下來的污泥,多設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② 污水處理廠厭氧池怎麼設計
污水處理廠厭氧池怎麼設計
普通消化池又稱傳統或常規消化池,己有百餘年的歷史。消化池常用密閉的圓柱形池,如圖1所示。廢水定期或連續進入池中,經消化的污泥和廢水分別由消化他底和土部排出,所產的沼氣從頂部排出。
池徑從幾米至三、四十米。柱體部分的高度約為直徑的1/2,池底呈圓錐形,以利排泥。一般都有蓋子,以保證良好的厭氧條件。收集沼氣和保持池內溫度,並減少池面的燕發。為了使進料和厭氧污泥充分接觸、便所產的沼氣氣泡及時逸出而設有攪拌裝置,此外,進行中溫和高溫消化時,常需對消化液進行加熱。常用攪拌方式有三種:
(1)池內機械攪拌;
(2)沼氣攪拌,即用壓縮機將沼氣從池頂抽出,再從池底充人,循環沼氣進行攪拌;
(3)循環消化液攪拌。即池內設有射流器,由池外水泵壓送的循環消化液經射流器噴射,在喉管處造成真空,吸進一部分池中的消化滾。形成較強烈的攪拌,如圖2所示。一般情況下每隔2一4h攪拌1次。在排放消化液時,通常停止攪拌,經沉澱分離後排出上清液。
由於厭氧菌活躍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因此,厭氧池也需要加熱。常用加熱方式有三種:
1·廢水在消化池外先經熱交換器預熱到定溫再進人消化池;
2·熱蒸汽直接在消化器內加熱;
3·在消化池內部安裝熱交換管。
第一第三兩種方式可利用熱水、蒸汽或熱煙氣等廢熱源。
查看圖紙:http://www.nmgjlscl.com/Item/Show.asp?m=1&d=2850
③ 污水處理構築物 標高、超高怎麼確定呢
標高是指水面位置和構築物的最高位置,又分別稱水面標高和構築物標高,超高是兩者之差,就是為了處理水量變化時留出的富餘量.
④ 污水處理廠的水池一般多深
一般4-6m,有特殊要求的如豎流沉澱池,深水曝氣,深度稍大
⑤ 污水處理廠中粗格柵池、提升泵房、細格柵池、曝氣沉砂池的高度
一般污水在集水井通過粗格柵後在提升到一定高度,後面污水靠重力自流,
⑥ 污水處理構築物的設計水面標高及池底標高怎樣算出來
舉個例子。某水池設計,有效水深3.5米,超高0.5米,設計水面高度就是3.5米,水池高度是4米。以第一個水池底的標高為起點正負0.00。為了自流,第二個水池跟第一個水池高差0.2到0.3米。那你第二個水池池底標高就是-0.3米。
⑦ 污水處理池幾米專家論證
不是來說污水池幾米,而是看你的自污水池是地上式還是地下式還是半地下式,因為這個涉及到基坑工程,如果開挖深度超過5m,那必須進行專家論證。還有污水池的高度涉及到模板工程,如果搭設高度超過8m,也是要專家論證的。望採納!
⑧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反應池的大小即長寬高該怎麼設計
先根據一些經驗參數(比如容積負荷,表面負荷,停留時間等)來確定容積,確定了容積後根據相關規范確定高度,高度定好之後根據平面要求(佔地要求)來確定長寬
⑨ 污水處理中的調節池究竟要多大,效果會最好
你好,調節池的池容似乎達不到你說的那麼高的情況。一般的時候,需要設計較大的池容,是從保證污水處理工藝良好運行的水利、水質條件考慮的。
停留時間,如果有條件的話,在8-12h為佳。
⑩ 污水處理中生化池的有效水深是怎麼確定的
就是出去超高, 說白了就是設計量 除於面積 比如 生化池設計處理量為200立方 而生化池的長X高=50 那麼他的有效水深為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