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豆來源
秘魯是馬鈴薯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產業如今在該國卻正在面臨著威脅,禍因是超產和過低的售價。近日,秘魯舉行「全國馬鈴薯日」活動,藉以重振市場信心。
馬鈴薯是繼小麥、玉米和稻米之後,種植面積最大的第四種農作物。中國以6600萬噸的馬鈴薯年產量,居世界各國的首位。緊隨其後的是俄羅斯、波蘭和美國。
十六世紀被西班牙人帶入歐洲,但歐洲人一直不太喜歡它,尤其以法國人為甚。因為它的「果實」生長在地下,而不像高貴的麥穗那樣伸向天空。麥穗能製成麵包和聖體餅,而土豆卻被認為與魔鬼有牽連,是和曼德拉草、顛茄等植物一樣的巫草。土豆長期被視為窮人的蔬菜。達官貴人不屑於吃它,但也承認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廉價食品,可以用來喂飽軍隊里的士兵,還可以在飢荒到來時填飽老百姓的肚子。到了19世紀,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畫《吃土豆的人》中描繪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費者的凄慘景象:在陰暗的礦工宿舍里,面帶菜色的一家人憂傷地吃著土豆。 土豆在一直是非常平民化的食物,就像一個農家裡朴實的孩子,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和重視。它生長在不被人注目的土地里,不象蘋果紅燦燦地掛在枝頭。挖出來的土豆也是嘰不溜秋的,跟泥巴沒有兩樣。直到近幾年,人們才發現和重視土豆。1999年9月14日,在巴黎醫療教學中心體育營養學家帕特里克·薩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專門為土豆舉辦了一次關於其特殊營養價值的特別研討會。土豆確實不愧為蔬菜中的「一寶」。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熱量不足90千卡,比米飯和麵食中的熱量都少,特別是遠遠低於麵包的熱量,而且它含有相當於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質,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幾乎與雞蛋相等。它還富含鎂、鉀、鐵等礦物質,其中鉀的含量比香蕉還高。它的維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維生素B1、B3、B6,還有能抗壞血病的維生素C,是減肥者最理想的食物。
⑵ 處理生產馬鈴薯澱粉產生的廢水
馬鈴薯主要是在我國東北地區有很多農民在種植,九月份到十月份是最佳加工時期,這幾個月氣溫很低,十月末好會有霜凍現象,氣溫已經跌落到零下,這就給馬鈴薯生產商造成了很大困擾,因為產生的廢水更是難以處理,而且給環境造成了特別大的破壞。
目前處理馬鈴薯澱粉廢水的主要方法及弊端
我國國內對這類型廢水一級處理方法還存在很多弊端,採取的工藝如下三種:(1)單純曝氣法,(2)自然處理法;(3)生物處理法。單純曝氣法由於處理成本高,停留時間長,處理效果低,而限制了它的推廣;採用自然處理法需要一定的農業灌溉用地和乾旱的氣候條件,這種方法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大面積推廣;生產澱粉的原料以馬鈴薯為主,馬鈴薯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懸浮的以呈膠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且不含有毒物質,可生化性良好有機廢水處理設備,採用生物法處理,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以馬鈴薯為原料的澱粉生產,在生產工藝,季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⑶ 澱粉廢水 二級達標排放 是多少 COD BOD
在澱粉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高濃度酸性有機廢水,主要是溶解性的澱粉和少量蛋白質,一般沒有毒性,但COD很高,通常為1000~30000mg/L,SS為1500mg/L。如將廢水直接排放到環境水體中,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也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玉米澱粉生產不受季節影響,可全年生產。但工藝用水量較大,一般為5~13m/噸玉米。玉米澱粉廢水的主要成分為澱粉、糖類、蛋白質、纖維素有機物質,COD值為8000~30000mg/L,BOD值為5000~20000mgΠL,SS值為3000~5000mg/L。一般來說,澱粉廠所排放的污水有三個主要來源,一是水洗工藝中排放出來的污水,此污水pH值為6。5~7。0,COD值在6500~10000mg/L左右;二是在澱粉脫水時產生的工藝水,其有機物濃度較低,COD值大約在2000mg/L左右,呈弱酸性;三是在轉換生產產品時,生產設備的清洗水,其有機物濃度也較低,COD值為1000~1600mg/L,呈中性。此外,還有車間地面沖洗水。對於中小型澱粉廠,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污水的排放量為600~630m/d,主要水質指標:COD值為6000~7000mg。/L,pH值為6~615,SS為1500~2000mg/L。
薯類(主要是馬鈴薯和地瓜)為原料的澱粉生產,其廢水的水質特徵為:
(1)輸送和洗凈廢水。通常含有泥土、馬鈴薯碎皮及由原料溶出的有機物,這種廢水懸浮物含量高,但COD和BOD值都不高;
(2)生產廢水即分離廢水。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物質,如糖、蛋白質、樹脂等,同時也含有少量的微細纖維和澱粉,COD和BOD值都很高,且水量大。因此,本工段廢水是馬鈴薯原料澱粉廠污染廢水的主要來源;
(3)生產設備洗刷廢水;
(4)澱粉渣貯槽廢水。澱粉生產過程中,作為副產品產生大量的渣滓,長期積存在貯槽內,會含有一定量的廢水,這種廢水雖然不產生怪味,但因發酵其酸度很高
⑷ 興安盟的地理環境
1、濕地現狀及分布:興安盟境內河流分屬黑龍江流域的嫩江水系和額爾古納河水系、遼河流域的新開河水系以及內陸河流域的烏拉蓋河水系。境內有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蛟流河、霍林河、哈拉哈河等大小河流200多條,大小湖泊70多個。盟內流域總面積約598.06萬公頃,年徑流量49億立方米。興安盟濕地資源豐富,面積約39.7萬公頃(見附表1),佔全盟土地總面積6.6%,面積在120公頃以上的有264塊。其中沼澤濕地分布最廣,面積30.9萬公頃,佔全盟濕地的77.8%,主要分布在科右中旗、科右前旗、阿爾山市和扎賚特旗境內。其它還有7.1萬公頃的河流濕地,1.2萬公頃的湖泊濕地,0.5萬公頃的庫塘濕地。
重要濕地按類型分兩大類,即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天然濕地:
(1)科爾沁濕地。位於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新佳木蘇木,地處科爾沁沙地草原地帶,東部與吉林省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境內霍林河、額木特河、突泉河三條河流均以無尾河形成大面積的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濕地總面積4.55萬公頃。區內風積沙丘呈帶狀分布,湖泊、沼澤、沙丘、草地、榆杏疏林交錯相間,環境多樣,多種生物類型相互滲透。並且基本處在自然狀態下,為珍稀鳥類,特別是鶴類、鸛類及大鴇等鳥類的棲息繁殖提供了極好的場所。
(2)圖牧吉濕地。位於興安盟扎賚特旗境內,綽爾河、二龍濤河下游,松嫩平原西側,東北、東南分別與黑龍江省、吉林省接壤,是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至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一線自然保護網路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重要濕地。該濕地包括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及湖泊濕地等類型,總面積2.86萬公頃。濕地對周圍生態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眾多候鳥遷徙過境提供了棲息環境,對維持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穩定具有其他生境不可替代的功能。
(3)阿爾山市濕地。阿爾山市境內的所有濕地是興安盟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興安盟、大興安嶺乃至東北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中之重。境內河流分屬於嫩江和額爾古納河兩個水系。大興安嶺東坡以洮兒河為代表,大興安嶺西坡以大小莫爾根河為代表,以及眾多的湖泊和泉流。濕地景觀可分為:河谷濕地灌叢、草甸景觀、河穀草甸景觀、山麓草原景觀、河谷低濕地草甸景觀、山地沼澤化草甸景觀和山地森林草甸景觀等六個類型,總面積24.78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33%。阿爾山市濕地包括杜拉爾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五岔溝林業局和白狼林業局施業區內分布的大量濕地。尤以白狼洮兒河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具有代表性,它地處大興安嶺嶺脊,為嫩江重要支流洮兒河源頭區域,面積0.1萬公頃,屬溫帶內陸亞高山高寒濕地類型,是以河流濕地和森林、灌叢沼澤濕地為主的復合濕地類型,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4)烏力胡舒自然保護區濕地。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南部,涉及好腰、巴彥茫哈和巴彥淖爾等3個蘇木的部分地區。保護區總面積約3.89萬公頃。屬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有草地、濕地、沙地等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草原廣闊、溪流縱橫、環境優美,物種豐富,生物區系復雜。有大量的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地質景觀和古文化遺址。灘塗濕地是保護區的核心部分,是涵養水源的綠色蓄水庫,起到調節氣候、調蓄洪水、調節水量、防止自然災害的作用。
(5)綽爾河流域濕地。綽爾河發源於牙克石市博林線52公里北山頂,流經興安盟境內河長276.9公里,境內集水面積為69.93萬公頃,河谷深且窄,主河槽寬約50-300米,河網密度大,屬嫩江上游支流。該流域是集濕地、草原和原始森林為一體的自然區域,野生動植物原生群落較為完整,是理想的綜合型自然生態系統,也是興安盟重要濕地之一。綽爾河濕地5萬公頃,集中連片。該地區既有森林類型植被又有草原類型植被,更有以淡水濕地為主的各類植被,如葦塘、河柳、低灌木等。
(6)洮兒河、歸流河流域濕地。洮兒河是興安盟境內較大河流,境內河長321.9公里,主要支流有歸流河、蛟流河,屬淺河床河流,形成廣闊的濕地,這里生長著大面積的榆杏樹、河套柳、蒲草、蘆葦等植物,野生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該地區急需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考察、評估和規劃。
(7)霍林河流域濕地。霍林河發源於扎魯特旗特格音罕馬拉西北二公里山頂,在巴潤布爾嘎斯台郭勒入口處進入興安盟境內,於科右中旗蘆葦場處流出盟界,流經吉林省通榆縣後匯入查干湖,境內河長292.6公里。該流域濕地包括科爾沁濕地、代欽塔拉疏林濕地和蒙格罕山濕地。
人工濕地:
水庫和水田是興安盟重要的人工濕地。水庫濕地有:大、中、小型水庫25座,總庫容約19億立方米。水田濕地主要有:科右前旗、烏蘭浩特市歸流河、洮兒河流域水田濕地;扎旗好力保、都爾本新、保安沼、努文木仁區域的水田濕地;突泉縣東杜爾基、九龍水田濕地;科右中旗霍林河流域水田濕地。水稻是濕地的重要產品之一,在農業生產發展和歷史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
2、濕地資源:
一是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獸類6目15科35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棕熊、麝、馬鹿、駝鹿、猞猁、水獺、雪兔,其它有狍子、野豬、狐狸、狗獾、松鼠等。鳥類有16目46科31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大鴇等十三種,二級保護鳥類有47種。據不完全統計,2004至2007年連續4年每年有4-5萬只各類鳥類在興安盟濕地棲息、繁衍、過境、停歇,高峰時達8-10萬只。鳥類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右中旗烏力胡舒濕地、科右前旗歸流河流域濕地、阿爾山三河源濕地、扎賚特旗綽爾河流域濕地等地區。
二是野生植物資源。興安盟境內野生植物種類多樣,據初步調查統計,有野生維管束植物78科,309屬,619種。野大豆、草麻黃、蜻蜓蘭、綬草、手掌草、寬葉紅門蘭、角盤蘭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興安升麻、芍葯、山丹、桔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
三是泥炭資源。本區為大興安嶺北段裸露泥炭豐富區南部。分布面積廣大,以阿爾山地區大黑溝一帶最為豐富,次為霍林河谷、歸流河谷、洮兒河谷中上游均有分布。一般厚度0.5-0.8米,最厚1.5米。類型較全,低、中、高位均有,分解度低,纖維含量高,有機質含量亦高,平均為58.45%,為富礦,平均粗灰分28.61%,干容重0.24克/厘米3,發熱量3684卡/千克,總腐殖酸平均為39.66%,最高達49.98%,PH值低,含氮2.03%,含磷0.16%,含鉀0.48%,屬低酸性。消除環境污染和改造生態環境是泥炭應用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因其成本低、無污染、性能優良,在清潔燃料、污水污油凈化、除臭劑生產、沙漠鹽鹼乾旱的改造方面有極強的競爭力和強大潛力。而凈化和改良環境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 興安盟現有耕地973.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相當於全區的1.45倍,相當於:全國的3.4倍,耕地有機質含量高達5%以上。大部分地區無霜期在105---107天。
玉米資源:玉米是興安盟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盟糧食作物之首。2002年種植玉米401.4萬畝,總產量79.26萬噸。種植的玉米品種屬飼料玉米和加工澱粉玉米。
大豆資源:大豆是興安盟主要農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於玉米,2002年種植面積77.2萬畝,總產量5.21萬噸,平均畝產量67.5公斤,品種多為高油大豆。
水稻資源:水稻是興安盟主要農作物之一,正常年份畝產在400公斤左右。
馬鈴薯資源:馬鈴薯在全盟各地均有種植,每年種植面積在50--60萬畝之間,畝產量1000公斤以上,興安盟科研機構現己培育出脫毒種薯20多個品種,全盟推廣面積2萬畝。
山野菜資源:阿爾山市是興安盟山野菜主要產區,山野菜可開發量30萬每年採摘山野菜800噸左右,現有加工能力1500噸。
甜菜資源:甜菜是興安盟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每年種植面積10萬畝左右,正常年份平均畝產1200公斤。甜菜含糖18.1%,比全國甜菜糖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
雜豆資源:全盟種植雜豆151.6萬畝,總產量4.98萬噸。其中綠豆種植116.6萬畝,產量3.97萬噸;紅小豆種植17.5噸;產量4900噸;雲豆種植17.5萬畝,產量5200噸。
胡蘿卜資源:每年種植面積2000畝左右,總產量8000噸,胡蘿卜加工可生產脫水蔬菜,提取β胡蘿卜素,生產胡蘿卜汁保健飲料、果膠等產品。 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礦泉資源豐富,且具有水質好、礦化度高、儲量大、易開發利用等優勢。已得到權威部門認定並已被開發利用的有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五里泉、聖水泉及有待鑒定和進一步開發的金江溝溫泉。
一、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位於溫泉街。在東西寬70米,南北長500米的狹長地帶,分布著48眼溫度成份不同、作用療效各異的礦泉。礦泉分為南北兩個泉群,南部為冷泉群,主要是放射性氡泉和偏硅酸泉;北部為冷泉、溫泉、熱泉、高熱泉相間的溫泉群,主要是重碳酸鈉泉、放射性氡泉、偏硅酸泉等。
阿爾山溫泉群處在阿爾山斷裂帶上。受新生代構造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影響,阿爾山地區形成了伊爾施、阿爾山、五岔溝等一系列斷裂帶。地下水尚斷裂帶滲透到不同嘗試與不同成份的岩隙中,經過長期地熱作用與礦化作用,形成了今天礦泉的不同溫度與不同礦化成分;被礦化的地下水在不斷的熱循環的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不斷補給下,湧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阿爾山礦泉群。冷泉水來自地表潛水,溫泉、熱泉、高熱泉水來自地下深層循環水。
阿爾山礦泉屬鹼性重碳酸鈉、鈣泉(pH=7.4~8.5),也屬含放射性氡泉(Ra=11.7-60.63Kmn),泉水中除上述主要成份外,還含有氯、鎂、硫酸根、硅酸根、氟、鍶、錳、銅、鋁、鈦、鋇、銀、銫等元素。阿爾山溫泉早在幾百年前就為科爾沁草原、呼倫貝草原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所發現和利用。清咸三年(1853年)黑龍江呼倫貝爾總管府派人考察、勘測,並於此後開始修建經營,從此阿爾山溫泉得到正式開發。由於戰事頻繁、交通阻隔,阿爾山溫泉實際並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民國37年(1948年)後,特別是1990年以後,阿爾山溫泉的價值真正為世人所認識,並正在適度合理科學的開發利用。1994年8月,在南泉區內打一口井深為288米的地熱井,溫度48℃,屬高熱泉,日涌量600噸,水質及元素同34號泉相同。
二、五里泉:泉水出自侏羅系火山岩之西北與東北間斷裂復合部位,日涌量1054噸。水質特徵無色、無嗅、清澈透明,清涼可口,餘味甘甜,存放後無沉澱和懸浮物。1986年經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北京醫科大學衛生系中心儀器室和吉林省環境水文地質研究所測定,礦水中含鈣、鈉、鋰、氡、氯、鎂、鍶、錳、鋁、鈦、鋇、銀、鈷、銫等20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12月5日,經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評審並報請國家地質礦產部批准,確認為含鋰鍶、偏硅酸礦泉水。
三、聖水泉:在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南70米處。1988年,吉林省勘察設計院對聖水泉水源的檢測並報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會評審為優質天然礦泉水。屬國內罕見的含氡、低礦化度、低鈉、偏硅酸、重碳酸鈣型優質飲用保健礦泉水。
四、金江溝溫泉:金江溝溫泉位於阿爾山東北60公里,有泉眼7處,南北排列,其中有2眼熱泉已被開發利用,水溫47℃。經鑒定與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屬同一水系,水質良好、無污染。
水利資源:興安盟水資源居全區各盟市第二位,地面大小河流200多條。盟內有四個水系,以嫩江水系為主,有綽兒河、洮兒河、歸流河等。西遼河水系有烏納格其河。額爾古納水系有哈拉哈河。另有內陸水系烏拉蓋河。除了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外還有比較充足的地下水資源。全盟水資源總量7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裝機23.4萬千瓦。有大中小型水庫18座。其中有全自治區最大的水庫,國家重點工程-察爾森水庫,庫容量13.4億立方米,可灌溉80萬畝良田。還有已經列入國家「九五」計劃的溫德根水庫,屬綜合利用項目,總庫容量為18.4萬立方米,集發電、灌溉、防洪、養魚之功能於一體。
畜牧業資源:全盟草原面積4451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3933.15萬畝,為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草料資源。全盟草場年產草量31億多公斤,全盟現有人畜飲水井2.63萬眼,有7個獸醫站,7個改良站,每個鄉設有一個綜合服務站,完全可以滿足牲畜防病治病和改良的需要,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服務。興安盟畜牧業生產屬草原畜牧業,具有綠色、天然、無污染等基本特徵。
2002年牧業年度(截止6月末),全盟家畜總數679.91萬頭只,基礎母畜347.86萬頭只,良種及改良牲畜602.21萬頭只,占總數的89.62%,出欄255.84萬頭只,出欄率達到45.6%。標准化畜群比例達到70%。肉牛,現有總數21.2萬頭,其中育肥牛3.6萬頭,基礎母畜10.5萬頭,良種和改良種畜達到100%,出欄8.36萬頭,出欄率33.2%。良種和改良種乳用牛,現有總數4.6萬頭,母畜2.34萬頭。羊,現有總數567.63萬只,其中,育肥羊28萬只,基礎母羊328.06萬只,種公羊116.47萬只,良種羊238萬只,改良羊516.77萬只,出欄178.4萬只,出欄率40.6%。總數中,綿羊316.94萬只,綿羊中細毛羊292.46萬只,山羊250.69萬只。草原白鵝共有150萬只,雞360萬只。
2002年畜產品總量:肉類總產量12萬噸,主要有牛肉1.9萬噸、羊肉2.3萬噸、豬肉6萬噸。牛奶4.8萬噸。山羊絨450噸,羊毛8400噸,其中山羊毛1000噸、綿羊毛7400噸。牛羊皮198.8萬張,其中牛皮9.8萬張、綿羊皮144萬張、山羊皮45萬張。 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成礦帶北段,地層出露較全,構造運動強烈,岩漿活動頻繁,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根據成礦規律及礦產分布特點,可初步劃分為三個金屬成礦亞帶及四個成煤區。礦產分布較廣,礦種比較全,共發現礦種54種。可單獨構成礦床的金屬礦種有:鐵、鉻、銅、鉛、鋅、銀等,伴生在其他礦床中可綜合利用的礦種有貴金屬、稀有稀土金屬15種之多。能源礦產有煤、地熱。非金屬礦產十分豐富,有石灰石、蛇紋岩、石榴子石、螢石、脈石英、珍珠岩、玄武岩、花崗岩、粘土等,但有地質資料的相對較少;寶玉石礦產具有較好的找礦線索,有剛玉(紅、蘭寶石)、橄欖石、葉臘石(工藝品)等。全盟有各類礦產地326處。其中具有工業價值的大型礦床5處、中型礦床15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103處;礦化點188處。經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已估算的主要礦產資源儲量,估算潛在經濟價值約440億元。從全國各大山脈成礦預測及礦產分布情況,分析判斷興安盟位處大興安嶺山脈的北段,應為礦產分布比較密集的地區,只要加強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就可能找到新的、更多的礦產資源。
孟恩套力蓋鉛鋅銀礦、大型銀礦、中型鉛鋅礦。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代欽塔拉蘇木。探明鉛12.3萬噸,鋅31.7萬噸,此外伴生銀、金、銦、銅等,均可綜合利用。屬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礦體產於花崗雜岩體內,受構造斷裂控制呈大小不等的脈狀近東西向展布。共有礦體44個,主要礦體9個,一般長400-2000米,厚1.7-2.94米,延深250-500米,平均品位:鉛1.03%、鋅2.30%、銀92克/噸。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石易選。選礦獲精礦品位:鉛69.14%、鋅47.47%、銀688克/噸,回收率分別為91.6%、86.8%和88.7%。
蓮花山銅銀礦:位於突泉縣九龍鄉。探明銅14.8萬噸,銀421噸。為中高溫岩漿熱液成因的中型銅、銀多金屬礦床。礦化帶呈北西向展布,長約4公里,寬2.53公里。分3個脈群,大小30餘條礦體。礦體長148-1600米,斜深120-550米,平均厚0.59-4.36米。平均品位:銅0.44-1.78%、銀17.8-78.9克/噸。以含砷銅銀礦和含銀銅礦礦石為主,伴生有益組分為鑽、鎘、硫、金、砷、錮、硒、蹄、鉍等,可綜合利用。礦石易選,浮選法精礦品位:銅25.11%、銀460克/噸,回收率分別為91%和30.46%。 興安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盟內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科爾沁草原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有經濟價值較高的動物,如獐、熊、駝、鹿、丹頂鶴、白天鵝、雉雞、榛雞、狐狸、猞猁、狍子等。
野生葯用植物近600種,分屬91科,總量在1.5億公斤以上。還有猴頭、蘑菇、木耳、黃花菜、蕨菜等珍貴植物。
⑸ 馬鈴薯環腐病經常出現,馬鈴薯環腐病症狀是什麼
環腐病密執安棒桿菌在馬鈴薯種薯中越冬,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生長溫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最適宜的PH值為6.8——8.4。適宜發病的溫度是18——24℃主要就是馬鈴薯的薯種和土壤中的病殘體。這兩大寄主,是此病原賴以生存的源頭。它們在合適的情況之下,比如說切塊種植,或者馬鈴薯收到蟲害嚴重的時候,土壤有存活此細菌。
馬鈴薯環腐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在馬鈴薯的薯塊(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土豆)上,發病的馬鈴薯薯塊變小,薯塊表皮顏色變暗,薯塊臍部有凹陷,把薯塊切開可以看到從薯塊的基部開始維束管發生變化;我們都知道馬鈴薯的選種基本上都是從一個馬鈴薯上進行切瓣的。但是需要注意,必須將帶有嫩芽的那部分留下當種子,這樣的種子非常利於存活,而且發芽成功率極高。
⑹ 馬鈴薯起源於哪裡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約於1570年被西班牙人首先
帶回本國和葡萄牙種植,而後傳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據推測,可能在17
世紀初(明末)由歐,美傳教士把馬鈴薯帶進我國,所以我國有的地方稱馬
鈴薯為洋芋,荷蘭薯等.
馬鈴薯在世界各地種植的歷史(除原產地外)只有400年左右,與谷類
糧食作物相比,是一種年輕的作物.但是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高,塊莖含有
多種營養成分,品種類型多,既適合多種生態地區種植,又是抗旱,救災作
物,所以很快就成了世界上僅次於稻,麥,玉米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歐,
美國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馬鈴薯與麵包並重,因而稱馬鈴薯為第二面
包作物.歐洲國家平均每人每年食用馬鈴薯約80千克,有的國家在100千克
以上,可見馬鈴薯在歐,美國家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約4500萬畝,僅次於蘇聯,居世界第二位.馬鈴
薯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面積很大.四
川省是我國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黑龍江,內蒙古,山西,甘肅,陝
西等省(自治區)常年種植馬鈴薯的面積都在300萬畝以上;雲南,貴州和
湖北省山區,種植面積均在200萬畝以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二季作
區和廣東,福建等省的冬作區,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馬鈴薯為糧,菜兼用
作物,有的地區農村以馬鈴薯作主食,城市居民主要作菜用.馬鈴薯除一般
食用外,還可作飼料,食品加工(炸條,炸片,薯醬等)和輕工業原料(制
酒精,檸檬酸,變性澱粉,塗料,人造橡膠等),有多種用途.所以馬鈴薯
既是糧食作物又是經濟作物,大有發展前途.
⑺ 馬鈴薯種植如何防治地下害蟲
馬鈴薯更多人愛叫它土豆,作為人們餐桌上主菜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在馬鈴薯種植生長過程中,地下害蟲對馬鈴薯的危害很大。
為了馬鈴薯高產,保證一播全苗,首先防治馬鈴薯地下害蟲是非常重要的。危害馬鈴薯的地下害蟲主要有地老慮、蠐螬、金針蟲和螻蛄等,我們要針對它們都在地下活動的特性來加以防治。那麼該如何防治土豆地下害蟲呢?
苗期可用每畝用250~400毫升毒死蜱乳油兌水50公斤或用40%的辛硫磷2000倍液,灌植株根部周圍,來防治地下害蟲對馬鈴薯的危害。
⑻ 全球水資源概況
全球水資源現狀
在全球水資源中,陸地淡水僅佔6%,其餘94%為海洋水。而在陸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極,22.4%分布在很難開發的地下深處,僅有0.4%的淡水可供人類維持生命。
淡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如非洲扎伊爾河的水量占整個大陸再生水量的30%,但該河主要流經人口稀少的地區,一些人口眾多的地區嚴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亞馬孫河,其徑流量佔南美總徑流量的60%,但它也沒有流經人口密集的地區,其豐富的水資源無法被充分利用。
人類要找到一種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尋找石油和木材等資源的替代品困難得多。此外,人口的增長、生態環境的破壞、管理不善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人類的淡水資源危機。(王靚/東方早報)
冰川水
冰川水——當今世界優質的健康水
冰川水是大陸冰川由積累區運動到消融區融化的雪水。
自古以來,人類就發現冰川水對生物和人類健康非常有益。明代大醫葯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冰川水,葯名「夏冰」,甘冷無毒,解一切之毒。具有很高的醫葯價值。
世界上凡是擁有冰川水的地方,樹木生長茂盛,樹齡長;當地的居民長期飲用冰川水,極少生病,普遍長壽。國內外專家考察發現,西藏的扎洪人、國外的雅庫特人、阿布哈茲人、高加索人,長期飲用冰川水普遍健康長壽,百歲老人比比皆是,活到150歲的人也不少見,120多歲男性還能娶妻生子。證明冰川水是品質最優、人體最需要的健康水。
科學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解開了冰川水健康長壽之謎。冰川水是遠古留存於今的冰川冰融化的雪水,至少都是幾千上億年甚至更遙遠的年代就結成冰川冰被封存了的水體。那個時候,人類文明還沒有出現,因此,是絕對沒有被污染,沒有退化的原生態水。水的小分子團小、呈弱鹼性,水中氘的含量低,所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種類、含量、比例同人體所需的驚人的相似,並呈離子態,最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其水對人體包括動物、植物等生命體的各種營養生理功能很強,被稱為純天然「活性水」。
由於冰川水具有神奇的功效,國際上出現了冰川水開發熱。日本不惜重金從南極運冰,並從國外引進冰川水供兒童飲用。
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地冰川。大陸冰川,在南極和北極的格陵蘭島,冰川存在於大陸上,稱為大陸冰川。地球其他地方,冰川只能存於海拔較高的山上,稱為山嶽冰川,又稱山地冰川。
冰川不是到處可見,而且,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在嚴重的萎縮。因此,冰川水是極其珍貴的飲用水資源。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是解決淡水匱缺的方向
據金翔龍院士介紹,地球上的鹹水佔到了總量的97.47%,人類生存必不可缺的淡水只有22.53%。他說,海水是鹹水的主體,是地球上最為巨大的最容易獲得的水資源,淡水在海水中約佔有97%以上。勿庸置疑,海水淡化是未來解決淡水資源匱缺的一個方向。「但是,海水淡化總得考慮成本問題。」金院士從經濟的角度分析道,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以每年10%的速度在擴大。國際上的海水淡化處理成本已經下降到每噸0.6美元(約合5元人民幣)。
「最近我國在蒸餾技術方面又獲得重大突破,每噸淡水耗電約2.4度,成本5元左右。」 金院士透露,此技術是在低壓真空狀態下取得的一大進步。他說,目前我國海水淡化主要的技術除了蒸餾法,還有結晶法以及膜法(即電滲析法、反滲透法)等。而市場上所售賣的蒸餾水、礦泉水大都使用膜法處理。
報告中,金院士始終圍繞著「科學開發海洋資源,重視海洋經濟」的主題,向與會者介紹海洋資源開發在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中的作用,闡述了海洋資源開發在國家的戰略高度。
他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堅持投資優先、政策優惠、生態優化、水電聯動的原則。按照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的要求,充分利用淡水技術國產化的形式,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的構建。同時,推進海水綜合利用,提取各類海水鹽類,發展海洋化工產業,拓寬應用領域,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
來源:廣東科技報 發布時間:2006-7-14
一、世界水資源狀況
1、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人和水是分不開的。成年人體內含水量占體重的65%,人體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體減少水分10%便會引起疾病,減少20%-22%就要死亡。
大象身體的70%是水,馬鈴薯的水分含量為80%,西紅柿約為95%。人體中的水調節體溫,促進新陳代謝,輸送營養物質、排除廢物,忙碌而有秩序。同時,水也參加化學反應,與蛋白質、糖、磷脂結合,發揮復雜的生理作用。一個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2200毫升水,再加上體內物質代謝產生的內生水300毫升水,總共2500毫升,每天經皮膚和糞便排除與此相等數量的水。簡言之,每天中稍加間隔就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水補充和排出,這是生命的象徵,也是生命的內容。對人來講水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
2、世界上水的總儲量約有14億立方公里,平鋪在地球表面上約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蓋,因此有人把地球說成是藍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97.2%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淺海中,這些鹹水是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陸地上兩極冰蓋和高山冰川中的儲水占總水量的2.15%,目前也無法直接利用。餘下的0.65%才是人類可直接利用的。從數字上可看出,水是豐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極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幾滴。
????人類用水量中,25%的消費被用於工業,70%以上則用於農場和牧場。農業是用水矛盾最突出的領域。
當今世界的水資源分布十分不均。除了歐洲因地理環境優越、水資源較為豐富以外,其他各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嚴重缺水地區,最為明顯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內陸國家,那裡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存在嚴重缺水的問題;在亞洲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公元前每天人均耗水約12升,中世紀時人均耗水增加到20-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當前發達國家一些大城市人均每天耗水500升。在發展中國家,對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我國,近20年城市用水番了幾番。根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的用水量將由1985年的3900億立方米增長到6000億立方米。屆時人們將面臨全球性的嚴重水荒。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被迫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2000萬立方米。
為水而引發的戰爭。例如土耳其給幼發拉底河以及底格里斯河畔的大型水利工程配備了地對空導彈,抵禦軍事襲擊約旦盆地也潛伏者水的爭端。那裡許多蘊藏地被掠奪破壞,以致海水湧入,使地下水不能再為人所用。為了避免沖突,科學咨詢委員會要求制定"世界水憲章",簽署國有義務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水爭端。
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1、我國水資源總儲量約2.81萬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相當於美國的1/5,前蘇聯的1/7,,加拿大的1/48,世界排名110位,被列為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國家之一。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三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90年代初,我國476個城市中缺水城市近300個。
2、重點水域水質狀況
1998年度我國主要流域(水系)中,遼河、海河污染嚴重,以五類或劣五類水質為主;淮河水質較差,五類或劣五類水質也佔到50%左右;黃河局部河段污染嚴重;松花江水質以四類水質為主;長江、珠江水質良好,以一至三類水質為主。滇池、巢湖、太湖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富營養化:在湖泊、水庫、海灣、水口,由於氮、磷等植物營養成分大量積聚,使水生生物,特別是水藻類過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現象。富營養化還可能使有些湖泊有貧營養湖變為富營養湖,進一步發展為沼澤和乾地。
水體的劃分:一類指未受任何污染的源頭水。二類指重要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及珍貴的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三類指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及一般魚類保護區、游泳區。四類指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五類指一般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的水域。
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平均每個人僅佔有2700立方米的淡水,只有世界人均淡水佔有量的四分之一多一點。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和時間分布都很不均勻,且大量的降水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任其流失,水污染普遍存在。因此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
黃河斷流、長江決堤,羅布泊的消逝、月牙泉的隱退,一件件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例,在向人類發出著求救和警告:保護水資源,救救水資源!這些讓人在惋惜之餘更多地反思和後悔自己以前的行為,更對以後的發展產生質疑:下一步該怎麼走?河水污染、井水下降、泉水罷工,飲用水的減少是另一大危機。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的減少和污染使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們所在地區的水資源情況,我們在南一河沿岸做了一番實地調查。南一河位於南一社區,兩岸是幾幢居民樓和幾片菜地。南一河的水質很差,早已無法飲用,也不作洗滌和灌溉使用。河水面較低,離河岸大約有1.5米左右的距離。河水主要呈黃綠色,有一股腥臭味。河面上浮有一層從不遠處的上游工廠排出來的油污和不少的生活垃圾。原本在河岸生存的螺螄現也很少見到,倖存的幾個全身布滿綠毛,跟市面上賣的大不相同,說明也已被污染。由於水質不合格,河中已幾乎無其他水生生物的存在,盡是一片荒涼景象。
為什麼昔日美麗的南一河會變成如今這副模樣?據了解,這大多是人為破壞的原因。沿河的幾個垃圾亭旁垃圾滿地,蒼蠅飛舞,環境衛生很差。很多居民為了圖個方便就直接將垃圾倒在路上甚至乾脆扔到河裡。日子久了,垃圾腐爛形成的污水流入河裡造成了二次污染。河岸旁邊有一家點心店,洗碗的臟水也流入河中形成污染。還有一家住戶將洗衣服的水倒在路旁,水流到河裡,又造成了污染。幾家工廠的排污口就造在河的上游,每天排入河中的未經處理的廢水是最大的污染源。河旁邊菜地的農葯殘留經雨水沖刷流入水中,變成了「二次利用」。
由此可見,南一河的污染有四個來源:1、生活污水污染;2、工業廢水污染;3、生活垃圾污染;4、農葯污染等等。這些造成了南一河現在的局面:臟亂臭。
鎮海地處沿海,而且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為什麼居民中會游泳的人不多,而且會的大多是從游泳館中學來的,沒有真刀真槍地演練過。為什麼大家不去天然水域游泳呢?原因之一是:為了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那麼僅此而已嗎?當然還有另外一條:沒有合適的河流來游泳。是的,鎮海大多數的河流已被污染,少數的干凈河流布置在公園中,當作擺設。一些提供飲用水的水庫也明確規定:禁止游泳。自然,現在的孩子就無疑無法成為弄潮兒了。
我們必須馬上開展挽救河流的行動,經濟的發達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更加重要的生命之水,再怎麼都後悔是沒有用的。如果鎮海背上了「缺水」的「美名」,不是要貽笑大方嗎?如果人們執迷不悟,一味地破壞,那麼,我們可能連飲用水都有困難了。醒醒吧!不需要再製造悲劇,羅布泊的消逝是最好、最深刻的教訓。利用和保護水資源:要一水多用,停止向水中排污,對現有的凈水進行全面保護,對已被污染的水進行搶救。
保護水資源是我們每個地球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有權對一切污染水資源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指責。保護每一滴凈水是我們神聖而又偉大的光榮職責。
21世紀,人類面臨著「水荒」危機,必須採取對策,以保障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⑼ 澱粉廢水處理工藝里都有哪些工序
澱粉廢水治理總體上宜採用「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的污染治理工藝,工藝流程圖如下:澱粉企業額根據澱粉生產的原料和產品種類、廢水性質選擇合適的廢水工藝路線和單元技術。
預處理工序中,澱粉生產廢水應通過格柵、沉澱、氣浮等工藝去除懸浮物後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調節;馬鈴薯澱粉生產廢水應在沉澱池前設置消泡設施;薯類澱粉廢水中的原料輸送清晰廢水應通過沉沙等工藝去除污水中的沙粒後進入調節池。
厭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反應器(EGSB)、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等工藝;廢水在進入厭氧反應器前應先進行PH調節和溫度調節;澱粉糖及變性澱粉生產廢水需投加營養鹽調節碳氮比後再進行厭氧生物反應。
好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缺氧-好氧(A/O)+二沉池、氧化溝+二沉池等工藝。
深度處理可選用混凝沉澱、砂濾、膜生物反應器(MBR)等工藝;根據用水需求可通過納濾、反滲透處理後回用。根據回用目的的不同,回用時可選擇超濾、超濾+反滲透(RO)、超濾+RO+混合離子交換床等工藝。其中,可採用MBR代替好氧生物處理(脫氮除磷)+深度處理,也可將MBR作為深度處理工藝。
⑽ 四川省馬鈴薯種植的優勢區位條件
四川省發揮自然環境優勢,將馬鈴薯產業作為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該省不僅有省級政府馬鈴薯產業5年發展規劃,各主產區政府也有相應規劃和發展意見,出台了不少扶持馬鈴薯產業的優惠政策。該省依託中國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國際馬鈴薯中心、川農大等科研單位,實施了馬鈴薯良種繁育、標准化栽培、種植示範園區建設、種薯全程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機械化生產技術、貯藏技術、加工技術、專門人才培育、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等一系列項目。四川省不僅建立了馬鈴薯產業體系技術創新團隊,還有一批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崗位專家。10多年來,通過政府推動、項目帶動和科技支撐,四川馬鈴薯產業形成發展合力,為打造「馬鈴薯產業強省」夯實了基礎。
四川馬鈴薯主產區包括涼山州、甘孜州、阿壩等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區域,普遍只種一季;四川平原丘陵區、盆周山區及河谷地帶則種兩季。從2004年開始,四川示範推廣冬馬鈴薯。目前,瀘州、宜賓、自貢、內江、廣安、達州、巴中、成都、資陽、遂寧及涼山冬馬鈴薯種植面積均在10萬畝以上。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四川省馬鈴薯種植面積1500萬畝,鮮薯總產量達到2100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全省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520億元以上,為全省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30元以上。
優良品種較多
精深加工起步
近年來,四川省先後審定推廣了「川芋12」「川芋117」「川涼薯1號」「川涼薯5號」「合作88」「桂農薯1號」等多個自主選育的馬鈴薯優良品種。這些品種均具有結薯早、產量高、脫毒、抗晚疫病、澱粉含量高、還原糖低、大中薯率高、不與三大主糧和油菜搶水爭地等優良特性,且春季、冬季宜栽薯種搭配齊全,還有加工專用型新品種。
在馬鈴薯加工方面,四川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從精製澱粉、粉條、特色方便小食品到甘薯全營養粉及其系列應用產品的產業化加工體系,加工產品和成套加工設備還成功走出了國門。該省還培育出四川光友薯業、西昌必喜食品、四川玖玖愛食品等主打薯類精深加工的知名企業和終端產品品牌。僅涼山州目前就有11家大型馬鈴薯加工企業,15個大型加工廠,119個中小型加工廠,年加工鮮薯能力100萬噸以上,年產馬鈴薯澱粉16萬噸;該州還取得了「涼山馬鈴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明確發展目標著重點
打造馬鈴薯產業強省
四川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四川建成「馬鈴薯產業強省」,在全國保持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實現加工前三。今後,該省在繼續落實既定規劃、政策的同時將著力做好以下重點工作,在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中充當主力。
——抓科技創新,突出技術集成。組建四川省馬鈴薯脫毒種薯基礎苗供應中心,對全省馬鈴薯脫毒基礎苗實行統一供給,從源頭上把好脫毒種薯質量關。對馬鈴薯基礎苗、原種、生產用種等實行合格證及條形碼管理,建立健全可追溯的質量管理制度。
——提升馬鈴薯精深加工水平。在發展馬鈴薯澱粉、全粉、粉絲粉條的基礎上研發更多馬鈴薯休閑食品;依託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馬鈴薯乳酸鈣、環狀糊精、生物膠等深加工產品;實現廢渣利用,清潔生產。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農村建設「一盤棋」上建立馬鈴薯產業「種—加—銷」全產業鏈,培育壯大大批馬鈴薯產業龍頭企業和新型經濟實體,帶動各地和全省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