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300年一輪回用周易八卦怎麼算

300年一輪回用周易八卦怎麼算

發布時間:2021-01-14 07:21:59

『壹』 請問《易經》里包括哪幾個方面如輪回......

周易主要是講五行和八卦的生克關系,沒有提到輪回

『貳』 為什麼易經里9年一輪回

九九歸一。。。。

『叄』 歷史老師經常講周易 五行八卦 六道輪回,我該怎麼辦

學啊,周易和五行八卦並不是偽科學。當做了解就好了。又不會考試

『肆』 日歷多少年一個輪回

天乾地支相配合
60年一個輪回
通常稱一甲子

現在用陽歷了,但是到底好不好呢?
且看下文: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

參考: 易經雜說節選
===========================
第三部分 天干與五行
作者:南懷瑾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乾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里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了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點陣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里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裡麵包涵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願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現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製造。晉朝時候也有人製造成一個鳥,放出去以後,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製造的,而當時並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慾望就愈高,人的慾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天乾的陰陽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系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而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克的關系,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系,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里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寫作「地技」,表示乾的分又,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系作用,後面再詳述。
先在這里介紹,中國古代的醫學有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腸胃,一派注重腎。所有的病,大部分從腸胃來,不過我的經驗,南方的醫師注重胃,年紀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腸胃,北方的醫師注重腎。年輕人也要注重腎的保養,青年腎虛,到中年以後,一切病象都來了。性知識教育愈開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腎虧,必須要保重。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了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之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系,就必須先了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最近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出來的等等。這都是和《易經》有關的問題。我回信告訴他,這並不稀奇,中國人早說過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有沒有人類,又是另外一個說法。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這樣說了,而且還說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有書為證,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盤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學說,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系,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只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前面已經介紹了天干,現在再介紹地支。上面說過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系,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說是地支。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乾地支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哪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五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象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實際上這是天文的現象,變成為抽象的學問,構成了後世算命的位置作用。這一套學問,現在看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學問甚多,也可見我們上古時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達到最高最高點;因為科學數字太大,很復雜,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沒有如此的天才容納得下。於是把它簡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來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後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個抽象的名詞,裡面實際是有東西的,包括的學問很大;可惜我們後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與歷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演算法以及一般的演算法,都以這個干支為標准,這是歷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歷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里所說的「天人合一」。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於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里,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泄露天機;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

十二生肖

至於這十二地支的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一套生肖,據我的研究,是漢代的時候自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的十二地支,並不完全像我們的,而是用文化抽象的符號來代表,用動物來代表,後來變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子屬老鼠,鼠爪是五個,奇數為陽;丑屬牛,因牛蹄兩瓣為陰數,寅屬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屬兔是因為兔唇兩瓣等等。據說是如此訂的,但「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另據《古今圖書集成·干支部》所講:「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於天,以紀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這一觀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漢銅器,及漢墓星象刻古推論,此說極為可能。

地支與命理

把這套大法則,演變成小學問,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偵判命案上,《洗冤錄》中就有這方面的學問。地支上有六沖,也可從前面的圓圈中看到,凡是對面位的都是沖,如子與午、丑與未、寅與申、卯與酉、辰與戌、巳與亥都是相沖的。沖不一定不好,有的非沖不可。相對就是沖,這也是《易經》錯卦的道理。實際上所謂沖,是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走到太陽這個角度來,叫作沖;與太陽的方向相反,這就叫作合,從圓圖上看,立場相等就是合(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為日、未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還有兩合、三合,等等)。這里我們還要有一個觀念,二十八宿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上,與太陽的躔度對立就變成沖,沖並不是難聽的話,而是表示有阻礙。
再把天乾地支配合成一圖,亦即所謂的納甲。

納甲與易數

像這樣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來了。而天乾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為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
由前面圓圖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圖的位置納甲,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納庚、巽納辛、離納壬、坎納癸。
現在再看一年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氣象變化的大作用。把納甲用到這一面來,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公式,所以學《易經》的象數要記住好幾個不同的公式。在了解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了解數的陰陽。數分為陰數陽數,也是雙的意思和單的意思,如奇門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為陰數,又名偶數。陽數最高之數為九,我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意思就是到了絕路,運氣已經絕了、到頂了,因為九為陽之極,陽極所以到了絕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個元的一了,以《易經》的數理言,永遠是一個「一」。一加一所以等於二,單數到了「九」數為極點,所以《易經》中陽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於是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陰數是倒算過來,為十、八、六、四、二,這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數的五個偶數以「六」在中間,陰取其中,因為陰數為偶,是相對的,而其中間的數是重點,所以陰爻以「六」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說過,八卦是由下往上畫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陰陽的方法,隨便報出六爻的數,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們就可畫出囗,這個噬嗑卦來。
從這個道理就看出來了,真懂了《易經》,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經》的數理,學起電腦就更容易。這話是對的,這也證明上古時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易經》數理,等於比現在的電腦數理還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好像天秤一樣,一高一低,這頭高了,另一頭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減,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數理;這還不算什麼,人的智慧發達到最高也就最簡化,只用這十個數字,便把宇宙的法則歸納進去了,只要一加一減就算出來,就了解。所以說《易經》的數理哲學,不是基礎,也不是開始,而是最高明的歸納到如此簡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經》以後,凡是最高深的數理,都會變成簡化。我們從數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測,天地間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學了《易經》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所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結晶。

察見淵魚者不祥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盡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託在這上面,如果都寄託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師徒與郭璞

現在講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國的《易經》傳統,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後,才把《易經》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經》畫的八卦,原始當然是為了卜卦用的,為什麼人類要卜卦?這不只是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沒有我們中國的高明。這中間牽涉到一個哲學問題,即是人類的智慧。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有許多無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樣?我明天怎樣?這些問題,誰也沒有把握作答案,連後一秒鍾如何也不可卜,而人們要知道,於是產生了占卜這些東西。中國有了《易經》的卜卦以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來告訴大家。古人研究《易經》,多被易學困住了,不知《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易》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來,如漢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兩個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壽,即焦贛。京房是他的學生,焦贛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變的卦都解釋出來,所用的卦辭,統統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創造一套,他是把《易經》研究通了,法則通了以後,不一定照原來的東西,等於每個廟的簽詩,有關帝簽、觀音簽、濟顛和尚簽……各有各的簽詩,都不相同。所以焦贛的《易》,卜卦的解釋方法,和《周易》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革命。因為他懂了,他的智慧夠了,所以才能產生出來他的一套卜法。焦贛傳易給京房,京房在東漢的時候,言無不中,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去問他,但焦贛說,京房把我的易學學通了,可是將來也必死於易學,結果京房果然被殺頭而死的。
東漢下來,看地理風水,講所謂堪輿之術的,從晉朝的郭璞開始。他也是通《易經》的,萬事前知,等到晉朝大將王敦要造反篡奪皇位時,就怕郭璞不同意,於是就把郭璞找來,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臉,問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運?郭璞說我知道今日此時你就要殺我,結果當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殺了。他就明知道脫不了這一難,當然他也可以使滑頭逃避,這里看到學《易經》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謂「數不可逃」。其實數也未嘗不可逃,中國讀書人養成了一種忠君愛國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寧死也不逃。

金錢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明朝以後的太乙數又不同,一般人講《易經》的發展史,好像幾千年下來沒有變,其實變的地方很多。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就是從焦京易這個系統下來的,不過方法上歷代都有變更和擴充,因為社會演進,人事愈趨復雜。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夠來代表更復雜的人事。例如我手裡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來,如握一隻現代的打火機,這可就復雜了,不是單純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於是就擴充變更,有了干支、五鬼、六親等等了,使卜卦的內容更充實,但在方法上,這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簡化了的方法。不過現在不容易找到外圓內方的銅錢,借用現代的硬幣也可以,橫豎都是一正一反兩面,任意將一面作為陽面,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因為照《易經》的道理是「陽卦多陰」,普通的說法亦是「物以稀為貴」。如天風女後卦——囗就是以陰爻為主,以普通的現象來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會聽她的,這是天地間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動爻,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作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漢以後開始的。有些以賣卜為生的人,則故作神秘,以顯示靈驗,其實自己用起來,還可以更簡單,也很靈。至於到底能否是無失的靈驗,則又牽涉到精神學方面了。如果以簡單的方法,隨便報一個數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為乾,二為兌,兌是澤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則為「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是三,則是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如果「一、二、四」,則是履卦的第四爻動,卜卦主要看動爻,一件事是靜態的,不動則不需要問,因為本身無事,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後果,所以要在動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與現代心靈學

大家玩卜卦,靈不靈的問題,這又是精神學的問題了,如果從這個問題的方向去研究,發展下去又有很多學問。在佛學上神通可分為五種:一種名為「報通」。第二種名為「修通」,是由打坐、煉功夫,以及催眠術、瑜伽術等等煉成的,像一個大國對這類人的訓練非常注意,並列為最高的國防機密,花了很多錢來培養超能力的人,用來偷取他國情報,就是修通這類東西。開始這個國家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以為另一個大國已經研究成功了這種「心靈學」。所謂心靈學,其實就是所謂的修通,加一個科學名詞而已。大家就吃這一套,正如莊子所說「朝三暮四」的寓言,換一個名稱就吃香了。——後來這個國家發現另一個國家知道了他們許多機密,於是他們便花了許多

『伍』 日歷是多少年一個輪回

天乾地支相配合
60年一個輪回
通常稱一甲子

現在用陽歷了,但是到底好不好呢?
且看下文: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

參考: 易經雜說節選
===========================
第三部分 天干與五行
作者:南懷瑾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乾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里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了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點陣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里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裡麵包涵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願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現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製造。晉朝時候也有人製造成一個鳥,放出去以後,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製造的,而當時並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慾望就愈高,人的慾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天乾的陰陽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系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而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克的關系,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系,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里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寫作「地技」,表示乾的分又,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系作用,後面再詳述。
先在這里介紹,中國古代的醫學有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腸胃,一派注重腎。所有的病,大部分從腸胃來,不過我的經驗,南方的醫師注重胃,年紀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腸胃,北方的醫師注重腎。年輕人也要注重腎的保養,青年腎虛,到中年以後,一切病象都來了。性知識教育愈開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腎虧,必須要保重。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了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之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系,就必須先了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最近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出來的等等。這都是和《易經》有關的問題。我回信告訴他,這並不稀奇,中國人早說過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有沒有人類,又是另外一個說法。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這樣說了,而且還說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有書為證,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盤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學說,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系,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只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前面已經介紹了天干,現在再介紹地支。上面說過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系,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說是地支。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乾地支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哪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五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象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實際上這是天文的現象,變成為抽象的學問,構成了後世算命的位置作用。這一套學問,現在看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學問甚多,也可見我們上古時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達到最高最高點;因為科學數字太大,很復雜,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沒有如此的天才容納得下。於是把它簡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來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後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個抽象的名詞,裡面實際是有東西的,包括的學問很大;可惜我們後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與歷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演算法以及一般的演算法,都以這個干支為標准,這是歷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歷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里所說的「天人合一」。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於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里,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泄露天機;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

十二生肖

至於這十二地支的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一套生肖,據我的研究,是漢代的時候自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的十二地支,並不完全像我們的,而是用文化抽象的符號來代表,用動物來代表,後來變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子屬老鼠,鼠爪是五個,奇數為陽;丑屬牛,因牛蹄兩瓣為陰數,寅屬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屬兔是因為兔唇兩瓣等等。據說是如此訂的,但「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另據《古今圖書集成·干支部》所講:「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於天,以紀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這一觀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漢銅器,及漢墓星象刻古推論,此說極為可能。

地支與命理

把這套大法則,演變成小學問,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偵判命案上,《洗冤錄》中就有這方面的學問。地支上有六沖,也可從前面的圓圈中看到,凡是對面位的都是沖,如子與午、丑與未、寅與申、卯與酉、辰與戌、巳與亥都是相沖的。沖不一定不好,有的非沖不可。相對就是沖,這也是《易經》錯卦的道理。實際上所謂沖,是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走到太陽這個角度來,叫作沖;與太陽的方向相反,這就叫作合,從圓圖上看,立場相等就是合(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為日、未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還有兩合、三合,等等)。這里我們還要有一個觀念,二十八宿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上,與太陽的躔度對立就變成沖,沖並不是難聽的話,而是表示有阻礙。
再把天乾地支配合成一圖,亦即所謂的納甲。

納甲與易數

像這樣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來了。而天乾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為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
由前面圓圖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圖的位置納甲,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納庚、巽納辛、離納壬、坎納癸。
現在再看一年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氣象變化的大作用。把納甲用到這一面來,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公式,所以學《易經》的象數要記住好幾個不同的公式。在了解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了解數的陰陽。數分為陰數陽數,也是雙的意思和單的意思,如奇門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為陰數,又名偶數。陽數最高之數為九,我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意思就是到了絕路,運氣已經絕了、到頂了,因為九為陽之極,陽極所以到了絕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個元的一了,以《易經》的數理言,永遠是一個「一」。一加一所以等於二,單數到了「九」數為極點,所以《易經》中陽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於是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陰數是倒算過來,為十、八、六、四、二,這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數的五個偶數以「六」在中間,陰取其中,因為陰數為偶,是相對的,而其中間的數是重點,所以陰爻以「六」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說過,八卦是由下往上畫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陰陽的方法,隨便報出六爻的數,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們就可畫出囗,這個噬嗑卦來。
從這個道理就看出來了,真懂了《易經》,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經》的數理,學起電腦就更容易。這話是對的,這也證明上古時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易經》數理,等於比現在的電腦數理還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好像天秤一樣,一高一低,這頭高了,另一頭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減,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數理;這還不算什麼,人的智慧發達到最高也就最簡化,只用這十個數字,便把宇宙的法則歸納進去了,只要一加一減就算出來,就了解。所以說《易經》的數理哲學,不是基礎,也不是開始,而是最高明的歸納到如此簡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經》以後,凡是最高深的數理,都會變成簡化。我們從數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測,天地間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學了《易經》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所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結晶。

察見淵魚者不祥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盡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託在這上面,如果都寄託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師徒與郭璞

現在講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國的《易經》傳統,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後,才把《易經》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經》畫的八卦,原始當然是為了卜卦用的,為什麼人類要卜卦?這不只是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沒有我們中國的高明。這中間牽涉到一個哲學問題,即是人類的智慧。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有許多無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樣?我明天怎樣?這些問題,誰也沒有把握作答案,連後一秒鍾如何也不可卜,而人們要知道,於是產生了占卜這些東西。中國有了《易經》的卜卦以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來告訴大家。古人研究《易經》,多被易學困住了,不知《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易》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來,如漢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兩個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壽,即焦贛。京房是他的學生,焦贛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變的卦都解釋出來,所用的卦辭,統統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創造一套,他是把《易經》研究通了,法則通了以後,不一定照原來的東西,等於每個廟的簽詩,有關帝簽、觀音簽、濟顛和尚簽……各有各的簽詩,都不相同。所以焦贛的《易》,卜卦的解釋方法,和《周易》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革命。因為他懂了,他的智慧夠了,所以才能產生出來他的一套卜法。焦贛傳易給京房,京房在東漢的時候,言無不中,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去問他,但焦贛說,京房把我的易學學通了,可是將來也必死於易學,結果京房果然被殺頭而死的。
東漢下來,看地理風水,講所謂堪輿之術的,從晉朝的郭璞開始。他也是通《易經》的,萬事前知,等到晉朝大將王敦要造反篡奪皇位時,就怕郭璞不同意,於是就把郭璞找來,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臉,問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運?郭璞說我知道今日此時你就要殺我,結果當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殺了。他就明知道脫不了這一難,當然他也可以使滑頭逃避,這里看到學《易經》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謂「數不可逃」。其實數也未嘗不可逃,中國讀書人養成了一種忠君愛國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寧死也不逃。

金錢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明朝以後的太乙數又不同,一般人講《易經》的發展史,好像幾千年下來沒有變,其實變的地方很多。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就是從焦京易這個系統下來的,不過方法上歷代都有變更和擴充,因為社會演進,人事愈趨復雜。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夠來代表更復雜的人事。例如我手裡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來,如握一隻現代的打火機,這可就復雜了,不是單純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於是就擴充變更,有了干支、五鬼、六親等等了,使卜卦的內容更充實,但在方法上,這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簡化了的方法。不過現在不容易找到外圓內方的銅錢,借用現代的硬幣也可以,橫豎都是一正一反兩面,任意將一面作為陽面,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因為照《易經》的道理是「陽卦多陰」,普通的說法亦是「物以稀為貴」。如天風女後卦——囗就是以陰爻為主,以普通的現象來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會聽她的,這是天地間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動爻,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作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漢以後開始的。有些以賣卜為生的人,則故作神秘,以顯示靈驗,其實自己用起來,還可以更簡單,也很靈。至於到底能否是無失的靈驗,則又牽涉到精神學方面了。如果以簡單的方法,隨便報一個數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為乾,二為兌,兌是澤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則為「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是三,則是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如果「一、二、四」,則是履卦的第四爻動,卜卦主要看動爻,一件事是靜態的,不動則不需要問,因為本身無事,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後果,所以要在動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與現代心靈學

大家玩卜卦,靈不靈的問題,這又是精神學的問題了,如果從這個問題的方向去研究,發展下去又有很多學問。在佛學上神通可分為五種:一種名為「報通」。第二種名為「修通」,是由打坐、煉功夫,以及催眠術、瑜伽術等等煉成的,像一個大國對這類人的訓練非常注意,並列為最高的國防機密,花了很多錢來培養超能力的人,用來偷取他國情報,就是修通這類東西。開始這個國家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以為另一個大國已經研究成功了這種「心靈學」。所謂心靈學,其實就是所謂的修通,加一個科學名詞而已。大家就吃這一套,正如莊子所說「朝三暮四」的寓言,換一個名稱就吃香了。——後來這個國家發現另一個國家知道了他們許多機密,於是他們便花了許多?/ca>

閱讀全文

與300年一輪回用周易八卦怎麼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屬清洗劑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279
凈化器出水怎麼回事 瀏覽:668
什麼樣的污水COD為零 瀏覽:387
濃酸的除垢作用 瀏覽:203
realme閃回鍵是怎麼用 瀏覽:838
離子交換膜在膜產業中佔比 瀏覽:1
屠宰場怎麼安裝污水管 瀏覽:216
13年愛麗舍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553
化學上的蒸餾 瀏覽:462
污水處理員工制度 瀏覽:851
淋浴房除垢除霉哪個牌子好 瀏覽:868
水處理廠新老系統對接 瀏覽:602
耐王水樹脂 瀏覽:434
工業園污水處理設備廠哪裡多 瀏覽:680
曼牌濾芯是哪裡代工的 瀏覽:495
機油濾芯絲桿在濾芯上怎麼取 瀏覽:690
測廢水測什麼 瀏覽:413
中空纖維超濾膜都有多少微米的 瀏覽:352
磷化廢水處理的內容 瀏覽:138
混合離子交換器河北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