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不斷提升濃縮鈾豐度,豐度指的是什麼
豐度這個詞一般專門用來描述核燃料的純度。特別是鈾235,其實美國在日本投下的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就是鈾235。其實如果想理解的話,你就把它理解成鈾235的純度就可以了。豐度值越大,那麼鈾235的純度就越高。離核武器就越近。
或許正是因為美國的態度,伊朗終於明白如果沒有核武器,那麼美國遲早有一天會蹬鼻子上臉,甚至發動戰爭。所以可以說伊朗核問題也是被美國逼出來的。
② 鈾對稱圖形有什麼特徵
沿著對稱軸折疊就會重合.
③ 鈾、釷礦石的伽馬射線儀器譜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γ射線譜多是復雜譜,其γ射線儀器譜就更為復雜。鈾、釷礦石就是具有多組能量的復雜γ源,因此用γ能譜儀測得的儀器譜也是非常復雜的。
圖4-4和圖4-5分別是用高解析度的鍺(鋰)[Ge(Li)]半導體探測器在800道脈沖幅度分析器上測得的平衡鈾礦石的γ射線儀器譜與小塊釷礦石的γ射線儀器譜。
圖4-4 用Ge(Li)半導體探測器測得的平衡鈾礦石的γ射線儀器譜
峰值處數字為特徵峰能量,單位MeV
圖4-5 用Ge(Li)半導體探測器測得的釷礦石的γ射線儀器譜
峰值處數字為特徵峰能量,單位MeV
在表1-4與表1-5中所列出的主要能量的γ射線在圖4-4與圖4-5上大都有較明顯的顯示。所不同的是釷的儀器譜上出現了2.11MeV和1.60MeV能量的特徵峰,而表1-5中釷系核素並沒有這兩種能量的原始γ射線譜,這是釷的儀器譜中出現了單逃逸峰(2.62-0.51=2.11)和雙逃逸峰(2.62-1.02=1.60)的緣故。目前野外γ能譜測量中,一般常用NaI(Tl)晶體探測器,其能量解析度(ε)較之Ge(Li)半導體探測器要差些。所謂能量解析度(ε)就是用閃爍探測器測定
放射性勘探技術
如圖4-6所示,由式(4-1)與圖4-6可見,ε愈大,曲線越平緩,則解析度愈低;ε愈小,曲線越尖,則解析度愈高。因此我們總是希望ε小些,即所測得能量分布曲線窄些。這樣就有可能將兩種能量相近的譜線分辨開。野外γ能譜儀的解析度一般為10%~15%。
圖4-6 計算分辨本領的振幅微分曲線
根據四道γ能譜儀在U、Th、K礦石模型表面中心測得鈾、釷、鉀微分譜線,可得如下結論。
1)康-吳散射的散射γ射線為連續譜。該連續譜雖然掩蓋了很多組分的全能峰,但不論是鈾道譜線還是釷道譜線,鈾系、釷系、鉀在高能區的幾個主要γ特徵峰仍清晰可辨。這幾條譜線是:鈾系:1.12MeV,1.38MeV,1.76MeV,2.20MeV;釷系:2.62MeV以及單逃逸峰2.1MeV、雙逃逸峰1.60MeV;鉀,1.46MeV。這就為鉀、鈾、釷道的道中心的選擇提供了依據。
2)鈾、釷微分譜在能量為幾千電子伏至8MeV的相當寬的范圍內連續分布,而鉀的微分譜能量分布不超過1.46MeV。所以在1.0~1.60MeV能譜段內,鉀對鈾、釷的干擾不容忽視。
3)對比鈾、釷、鉀的微分譜線,在不同能譜段內它們相互間的影響是有差別的,或者說,在選定譜段內各譜線與橫軸所夾的面積相差很大。這就為野外γ能譜測量譜段的選擇提供了依據。
④ 鈾源條件
在特吉達阿澤里克礦區的西部約100km左右區域范圍內(圖8-9),大面積岀露花崗岩基底,該基底的形成時代、含鈾性、分布面積,以及它的物質成分均可為研究區多個時代的地層提供沉積物源和鈾成礦的物質來源。
阿澤里克位於阿加德茲盆地中,其東部的阿依爾地塊從石炭紀維憲期開始抬升遭受剝蝕,出露大面積各個時期的花崗岩,其鈾含量高,可達(8.4~9.7)×10 -6 ,釷含量為(46~74)×10 -6。阿澤里克地區的奇雷茲林組、阿薩烏阿組和戴加瑪組砂岩的成分為石英和長石,部分為石英岩岩屑。長石主要為微斜長石,次為斜長石,說明其物源主要是花崗岩,其次為變質岩。在沉積物形成過程中和其後的成礦改造過程中,花崗岩中的鈾會隨沉積物或後期地表、地下水的改造而帶至盆地岩石中。另外,該區在白堊紀時期處於乾旱炎熱的古氣候條件,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岩石在旱季強烈機械風化,形成鬆散層,有利於地表水的淋濾,而且植被發育差,黏土礦物少,水中的鈾免於分散,加上地下水水位低,氧化作用和水的淋濾作用加強,大量鈾轉入地下水中,並能以較穩定的碳酸鈾醯絡合物形式進行較長距離的遷移。同時,由於蒸發作用,水中的鈾含量不斷提高,可達到 n×10 -5 g/L,甚至更高,進入盆地中,在有利的條件下被沉澱到地層中。這是該區地層中鈾的主要來源。
圖8-7 IR礦阿薩烏阿組砂體等厚圖
圖8-8 IR礦礦層厚度等值線圖
另一方面,鈾也可能從深部帶來。前面討論熱液性質時提到,礦區岩石受到鹼性熱液蝕變作用,這種鹼性流體能把沿途經過的岩石中的各種金屬元素(包括鈾)活化,由固態轉入流體並遷移成礦。阿澤里克礦床的岩石中富Cu、W、Zr、V、Ba等元素也從另一側面說明,成礦元素可能是鹼性流體從深部帶來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認為,阿澤里克地區白堊系,既有東面阿依爾地塊大面積花崗岩提供鈾源,又有鹼性熱液流體從深部帶來的鈾,從鈾源條件角度考慮,此處應是鈾成礦的有利地段。
⑤ 26個英文字母中哪些是鈾對圖案
A B CDEHMOTUVWXY
⑥ 世界鈾資源生產變化
據IAEA紅皮書統計資料,2008年世界有20個國家生產鈾,生產總量約為43750tU,排名前8位的有專加拿大、哈薩克、屬澳大利亞、納米比亞、俄羅斯、尼日、烏茲別克、美國,其他國家的生產總和僅占總量的7%(圖1-3)。2009年的生產總量有所增加,即為50500tU,生產量排名順序除了前兩位的加拿大與哈薩克交換位置,即哈薩克排名第一位外,其他各國的順序基本不變。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尼日的生產總量始終保持在世界第六位(伍浩松,2009;敏玉,2009)。尼日的鈾礦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阿加德茲盆地的一些現有礦山及周邊地區,旨在擴大以阿爾利特為主的西部地區資源基地,目前正在開採的有Ebba、Tamgak、Tabele和Azelik礦床,新的勘查和開發項目有伊姆拉倫和特吉達等地區。
圖1-3 2008~2009年世界鈾資源生產量
⑦ 鈾表圖片
(1)圖A中數值238.0表示鈾的相對原子質量,元素的名稱是鈾,屬於金屬元素;鈾原版子的核權內質子數是92,用化學符號表示兩個鈾原子2U;故填:鈾的相對原子質量;金屬;92;2U;
(2)①②③④中,②③質子數相同,都是12,屬於同種元素;①中質子數=8<電子數=10,屬於陰離子;②為鎂離子,離子符號為Mg 2+ ;是;①質子數=8,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氧離子;③質子數=12,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鎂離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為氧化鎂,其化學式為:MgO.故填:②③;①;Mg 2+ ;MgO.
⑧ 鈾(系)物質呈納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過去曾認為氡是惰性氣體,像一切氣體一樣(氦、CO2、H、烴等),可以從地下遷移到地表,放射性異常是氡及其子體形成的。但是222Rn與其他穩定核素氣體不同,其半衰期只有3.825 d,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它從幾百米(鈾礦)乃至幾千米深(油田)處如何遷移至地表。
1983年,瑞典的波利登公司和捷克的布爾塔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野外實施「地氣法」尋找隱伏礦床,即地下幾百米深的金屬礦產的元素(微粒)直接遷移至地面,在地面可以采樣。到1988年,他們已經採集到與地下礦產有關的金屬元素達20多種,其中有K、U、Ra、Pb等涉及放射性系列的元素。他們認為只要有更靈敏的分析儀器,可以做更多的元素。他們還報告說:近幾年這一方法的大部分調查工作放在調查深部斷裂構造、用於油氣藏勘查、核電站和隧道選址等。1985年蘇聯學者C·B·格里戈里和E·M·柯雪提出「離子暈」法,在地面20cm高處收集地下來的金屬離子。1997年,第十九屆國際化探會議各國學者提出有:「活動態金屬離子法」,「元素分子形態法」等,都是屬於從地下隱伏礦體元素微粒直接遷移至地表為基礎。
圖7-1-2 美國克薩斯特里州韋爾曼油田某建造上方γ場強度等值圖
(一)實測資料證明鈾的遷移
1)1995年進行了模型試驗,如圖7-1-3所示,底部放一層含鈾混凝土磚塊,在25cm河沙上鋪半層2cm厚稠油,在上面安置16個「地氣」采樣器,8個CR-39徑跡片,8個LiF熱釋光采樣器。不僅氡及其子體有異常,而且鈾也有異常。
模型試驗(圖7-1-3)在64d累積采樣證明(1995年7月11日~9月15日)在油層邊界之外,不僅氡穿過模型砂層(95cm);而且鈾微粒也同樣穿過砂層,被采樣器收集,形成高值異常。2000年又做了一次類似的模型試驗,同樣收集到氡和鈾的異常。
2)某盆地甲南隆起帶南端,侏羅紀和第三紀砂岩為儲油層,埋深2~3km,氡高值異常成環狀分布在油田周邊。其中若干剖面作了取樣用放射化學方法分析鈾、鐳和平衡系數,將鈾鐳剖面示於圖7-1-4。鈾、鐳異常與油田對應很好。
以上地表實測資料說明,地下隱伏礦體的鈾、鐳、氡、鉛等都在地表採集到樣品,證明它們可以直接遷移到地面。由此可以概括地認為鈾系元素(含同位素)都可以直接遷移到地表,不僅是氡,而且氡的子體也可能遷移至地表。
圖7-1-3 油層與放射性異常形成模型實驗
(據劉慶成,王南萍等,1995)
a—泡塑吸附鈾;b—泡塑加活性炭吸附鈾;c—LiF劑量片γ熱釋光;d—CR-39徑跡片;模型長2m,寬1.5m;高1m
(二)油田「地氣」金屬元素異常為納米微粒形成
油田「地氣」金屬元素異常(秦大地,王栽明,1991)。不僅放射性核素在油田周邊呈高值,上方呈低值異常;而且 Ni、V、Co、Hg、Mo和Cu也有相同的異常形態(如前蘇聯тетеревское油田)。
四川宣漢氣田,儲層深 4500m,穿過儲氣構造長軸方向作三條剖面「地氣」采樣,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分析金屬非金屬元素,其分布異常與放射性核素在油氣田的異常形態類似,與已知氣田對應很好。
在地氣采樣裝置內同時封裝采樣膜片,使「地氣」自然沉澱,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發現採集的微粒直徑5~20nm,如圖7-1-5所示。
納米固體是指由粒度為1~100nm組成的固體物質微粒。排成一維的叫量子線,排成二維的叫量子面,排成三維的叫納米固體。它不同於原子團簇。納米顆粒可以是晶態或非晶態。納米級微粒的界面上原子的比例極大,一般占總原子數的50%左右。具有這樣原子結構的微粒既不同於長程有序的晶體,也不同於長程無序短程有序的非晶體,而是一種長短程均無序的「類氣體」(gas like)固體結構。納米固體具有巨大的表面和界面,對外界環境,如溫度、濕度等十分敏感。它自身具有量子尺寸,具有很高的小尺寸效應和量子隧道效應,可以穿過勢壘和晶格。
關於納米固體,由地下深部礦體向地面遷移問題,雖然很少直接觀察到,但油田放射性異常由深到淺的連續性,已經間接或直接地作出了回答。正如德國學者所認為的:「元素(應是納米固體),能穿過地質構造層,有向上發射現象,在地質體構造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元素都能發射到上方土壤和大氣中。」而不是過去認為的:固體金屬、非金屬微粒是被上升氣流(氣或水)帶上來的。
圖7-1-4 甲南油田鈾、鐳分布圖
(引自吳慧山等,1997)
圖7-1-5 四川宣漢氣田「地氣」采樣的納米微粒
(據童純菡,2002)
(三)納米微粒的擴散系數可能很大
1987年J.Horvath和R.Birringer首次研究了納米微晶Cu樣品中的自擴散,測定了自擴散系數。採用的納米微晶銅樣品的平均顆粒直徑為8nm,以67Cu(半衰期262h)作為放射性示蹤。將含67Cu的納米微晶蒸發到拋光的Cu塊樣品表面上,然後密封於真空石英瓶中,加熱使之向銅塊體內擴散,控制擴散時間,使晶界擴散占優勢。經過一定(擴散)時間後,用離子濺射辦法,對Cu塊樣品的表面進行層層剝離。同時用Ge(Li)探測器的多道γ譜儀測量每次剩層的活度。由此得到67Cu的縱剖面(擴散)分布圖。圖7-1-6為兩塊不同Cu樣品的測量結果。兩者退火溫度和時間不同,即擴散條件和時間不同。縱軸為67Cu覆蓋面到被測面的比活度(距離為x處)。
圖7-1-6 納米微晶Cu樣品中(67Cu示蹤)自擴散剖面圖
A—經393 K退火15min和293 K退火64h;
B—經353 K退火30min和293 K退火26h
對於多晶物質(Cu塊樣品),納米微晶可沿三個方向進行擴散,對應於三種擴散動力學類型,即晶格擴散(擴散系數很小),晶界面擴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擴散。這兩者擴散系數都很大,由於晶界濃度很大(近50%),晶界擴散將占絕對優勢。該段物質的比活度正比於x處截面的放射示蹤劑(67Cu)平均濃度C(x,t)。
對於初始時(即t=0)示蹤原子67Cu沉積於樣品表面(x=0)為一薄層面源,則根據費克第二定律擴散方程的晶界擴散的解為
C(x,t)=C0(2δi/g)(πDit)-1/2exp[-x2/(4Dit)]
式中:C(x,t)為擴散t時間後x處的示蹤劑67Cu的平均濃度;C0為t=0 時單位面積67 Cu的濃度;δi為晶界寬度;Di為晶界面擴散系數;g為晶粒尺寸。則根據費克第二定律上式的擴散解和圖7-1-6曲線的直線部分斜率,當溫度在小范圍變動時,計算得到納米微晶的自擴散系數,列於表7-1-1。可見納米微晶Cu的自擴散系數比微粒晶粒Cu的自擴散系數大12~16個數量級。
表7-1-1 納米微晶銅、單晶銅和多晶銅自擴散系數
地層的溫度梯度變化也是不大的,同樣滿足上述條件。可以推論,納米微粒在地下的擴散系數應當是比較大的。
地下深部(礦體岩石)納米微粒是如何產生的,目前難以具體說明。根據目前採用的納米微粒的主要物理、化學製造方法,如蒸發法、研磨法、水熱法、水解法和溶融法等;應當說,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包含有這些作用過程。
地下形成的氣體分子,離子和固體納米微粒的運移方式主要是濃度梯度造成的擴散作用和溫度與壓力與梯度造成的對流作用。運移的快慢,取決於溫度、壓力和土壤(岩石)的滲透性,也就是流體運移的通道和動力。
⑨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的理論與實踐
杜建農郭安北江成澤李新明曹澤欣
(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050002)
摘要本文對《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項目中的圖片、解說詞編研理論依據和編研實踐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了符合核工業地質檔案大型展覽的編研方法步驟。這種集歷史資料和專業技術工作、展覽藝術與行業寫實為一體的地質檔案編輯研究尚屬首次,突出的展覽效果印證了編研的技術路線可行,為今後的核地質檔案編研工作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鈾資源圖片檔案編研理論與方法
由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策劃,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檔案館承擔的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項目,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歷經三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編繪出陳列畫面180餘單元,編制展板面積520平方米,展覽內容9個部分,涵蓋了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及其沿革演變,介紹了中國鈾資源分布和中國鈾成礦區劃,總結了中國鈾礦田、中國鈾礦床典型特徵,展示了中國核工業地質雄厚的找礦力量和先進的找礦技術,概括了鈾礦地質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其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發布的紅皮書,編制了世界鈾資源的基本情況和世界典型的鈾礦床。這是核工業地質行業首次通過對檔案資料編研,以圖片為主要表現形式,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鈾礦地質勘探的豐碩成果、找礦模式的成功探索、鈾成礦理論的科學總結,實現了全國鈾資源概況的全新展示,是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的成功實踐,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重點項目、優秀成果。
1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依據
1.1 編研的任務依據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以2007-77號任務書,要求對館藏地質檔案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和編研,採用圖片形式總結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和發展過程、全國各省區鈾礦資源分布狀況、鈾成礦區劃理論及狀況、中國鈾礦田、鈾礦床概況及典型鈾礦床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技術、中國鈾資源勘查科技成就、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及世界典型鈾礦床等。圖片陳列還要兼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勘查成果。
1.2 編研的理論依據
(1)檔案信息理論。檔案信息理論是資訊理論與檔案學基礎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檔案信息理論與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技術方案研究,為中國鈾資源圖片的編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編研實踐提供了物質基礎。二次、三次加工同時為某些地質資料的保密做了恰當的處理,為中國鈾資源圖片展覽消除了障礙。
(2)檔案價值理論。檔案價值理論在檔案界有了大量的論述,而檔案編研正是實現檔案價值的途徑和手段之一。對全國鈾礦地質勘探技術和典型鈾礦床的編輯,使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通過圖片、表格表達一覽無遺,不僅對新入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可以方便新、老技術人員查閱有關技術資料,並可提供最新的數字化圖件資料,促進了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建設。
1.3 編研的鈾礦地質技術依據
(1)鈾礦地質基礎理論。中國鈾資源圖片編輯以鈾礦床學、鈾礦床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地球化學、放射性水文地質學、遙感地質學、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大地構造學等理論為指導,進行鈾礦床的分布和分類、鈾成礦分析、鈾礦床特徵分析等編圖作業。
(2)鈾礦勘探成果報告資料。遵循檔案編研「存真、適應」的工作原則,對資料進行壓縮、歸納、總結。使用最新勘探資料,採用一線勘探技術觀點為原則,參考科研資料和專題研究資料,加以專家系統的咨詢和審校。
(3)矢量化圖件製作依據。基於國標GB 958—99、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數據模型規范和核工業地質檔案館《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設計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之「核工業地質檔案數字化工作指南」,確保編研項目圖件符合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的要求。
2 編研技術方法
2.1 資料整理
對相關的檔案資料進行集中整理,建立目錄資料庫(與檔案館檢索系統同時進行),錄入案卷目錄和附圖目錄約300萬字。對一萬多盒、三十多萬件(本)檔案資料核實登記,增加到計算機查詢系統之中。對素材資料進行分類選擇登記,一是檔案資料共分5個類型,即:鈾礦儲量報告、鈾礦勘探科研報告、以往鈾礦地質成就展覽資料、「七五」—「十五」及部分「十一五」科技成果報告、有關聲像檔案等;二是著作、文件10個方面,即:五大區(華東、華南、西北、中南、西南)鈾礦地質志、鈾礦放射性勘探理論、中國鈾成礦理論、鈾礦床學、鈾礦勘查技術交流論文匯編、遙感地質學及其鈾礦遙感圖集、專題科研學術專著、中國軍事工業鈾礦地質勘查史、鈾礦地質大事記、相關行政文件等。
2.2 素材提取
(1)歷史資料提取。根據編研大綱的需要,按時間順序查閱機構變革相關文件,查閱人事任命文件。對於無法查找到文件依據的,則採取上查和旁證、訪問等辦法給予補全。此次編研工作收集補全了一些歷史資料和聲像檔案,豐富了檔案館藏。
(2)典型鈾礦田、鈾礦床資料的提取。根據中國鈾礦床學的理論,對全國鈾礦床按照十大類進行製表統計,然後按類型查閱鈾礦地質志、鈾礦床勘探報告、有關學術專著等,提取每一礦床突出的特徵,編輯簡要文字描述。
(3)數據資料的提取。查閱鈾礦儲量報告檔案,儲量批准文件、鈾礦勘探成果報告和軍工史,查閱鈾礦地質志,外協核查部分礦床經濟數據。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製表統計,如礦床(田)數統計、礦床類型統計、坐標統計、分省統計、探明資源量統計、成礦省數據統計、成礦帶數據統計、礦田(床)經濟數據統計等。
(4)礦田、礦床景觀照片、勘探工作照片提取。外協收集各核地勘單位的野外工作照片檔案,部分補拍礦床景觀照片,從專題材料、勘探成果報告、軍工史等檔案中掃描照片,對所有照片列表說明待用。
2.3 素材粗選和初加工
(1)圖件的加工。根據編研大綱,概略選取礦田、礦床進行地質圖、典型剖面圖、交通位置圖和礦床局部特徵插圖進行初步加工以達到符合清晰展示畫面的要求,突出重點地質特徵如控礦構造等,突出重要地名、主要交通。
(2)照片的加工。一是掃描獲取的歷史照片,採用「魔術手」、「photshop」等工具進行編輯加工,去除影響主題內容的部分。部分效果較差又無可替代的照片,則通過精細洗印後高清晰翻拍,取得新的底片的二次處理方法。二是收集的照片,因為拍攝機器、技術等因素質量參差不齊,粗選後同樣進行上述方法的二次處理。
(3)解說詞的初步編輯。根據歷史順序和鈾礦地質區劃、類型的邏輯順序編寫出初稿。
(4)圖片的初步編輯。根據解說詞,採用粗選圖片資料編制小幅面的送審稿。
2.4 陳列圖片的編制
第一,為了達到美術與地質專業的有機融合,在地質圖件的色彩上要進行適當的處理,既不能脫離地質專業規范的圖譜色系,又不能完全照搬規范而影響視覺美觀,先對有關圖件進行整體色彩搭配,然後對全部圖片的章節內容進行分配;第二,對被選圖進行矢量化加工,按照在陳列圖片中所需的實際大小尺寸輸出;第三,選取特徵性礦床剖面三維制圖和模擬三維作圖,特徵礦田採用DEM和遙感圖像數據合成,製作精確的立體圖件;第四,礦床景觀照片分配到適當的章節中;第五,各畫面中的圖件、照片大小和整體色彩、美觀的調整;第六,電子書、觸摸式液晶展示屏、自助式計算機查詢屏、數字液晶相框、網路多媒體液晶播放寬屏、鈾礦分布沙盤電子查詢等的分配;第七,解說詞的進一步修改、精煉;第八,領導、專家審校。
3 編研成果
(1)展覽成果。編制陳列圖片180餘單元,建設了520平方米、由9個部分組成的《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集背景音樂和解說擴音設備、背景燈光與藝術燈光、靜態電子展示與動態滾動演示、平面展覽藝術與浮雕立體技藝、傳統展覽手法與現代最新展材結合為一體的行業陳列館。
(2)圖片、資料成果。整理加工、修飾、矢量化圖件550餘幅,統計計算形成了全國最新鈾資源情況統計資料和重要礦田、礦床的統計資料。
(3)鈾成礦特徵電子圖件成果。根據鈾礦地質志和鈾礦勘探檔案資料編輯出全國各鈾礦床礦區地質特徵和鈾礦成礦特徵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4)鈾成礦區劃數字文件資料。根據《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編輯並錄入各成礦省、成礦帶概況及其主要特徵描述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5)視頻資料。根據核工業地質檔案資料和核地質聲像檔案資料等編寫出《走向輝煌(暫名)》的電視專題文稿,介紹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歷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的美好前景。拍攝的專題片將為陳列館網路播放設備量身定做。
(6)收集歸檔新資料。在陳列圖片的編研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圖件、照片,購買了部分重要地理、地質信息數據,根據真實地質情況創作了一些三維模型和模擬三維圖件。這些原始資料將整理歸檔,從而為檔案增添新的內容。
4 結語
《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的立項,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領導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的體現,第一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方面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編研可以為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提供基礎;另一方面陳列館可以成為一般民眾鈾礦知識和鈾資源國情普及的場所,也可作為新入門的大學生提供專業輔導第一課堂,為鈾礦地質工作者提供參考資料。第二,對檔案管理而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對陳列圖片的編研實踐,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編研方法,加深了對檔案編研理論的理解;第三,對今後的地質科技檔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特別是如何發揮檔案為地勘生產服務的作用,如何主動為地勘生產所需、所急,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和指導;第四,《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行業陳列、展覽形成了內容新穎、方式多樣、主題突出、靈活可變(全部標題磁吸可變,全部展布簡便可換)的特點,處在行業展覽的前列。
參考文獻
葛荷英.檔案編研的理論與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4)
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葛荷英.檔案鑒定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5)
⑩ 鈾礦形成深度
礦床形成深度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生產實際的問題,因此,研究者廣 為關注。
下庄礦田的礦體埋藏深度,可以通過下庄石英斷裂帶上各礦床的礦體埋藏深度的縱投 影剖面圖(圖8-9)看出:
1)礦體出露地表的高度與地形線的變化是一致的;
2)礦體埋藏深度多集中在標高200~880 m;
3)礦體規模隨地形標高降低而變小。
礦體埋藏深度隨地形線變化的現象在當時曾為人們作為淺成、下降水循環成礦的依 據。但從目前開采情況看,660礦床已經開採到11水平,它的標高為97 m,而且可以見 到瀝青鈾礦、黃鐵礦膠結的角礫狀構造的富礦石。這就是說660礦床目前已知的成礦深 度已經將原來礦床勘探的礦體埋深,下推了110 m,故已經勘探礦床的礦體埋藏深度並不 能代表礦床實際的成礦深度。從熱點鈾成礦作用認識出發,成礦作用的產生是成礦流體 上升到近地表時,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造成的。鈾元素沉澱富集是受自身的化學位 制約,而化學位又是壓力位的變數,故具體分析構造性質特徵是判別鈾礦化深淺的關鍵。鈾礦成礦於300 m以上的看法已成歷史,深部應具有鈾成礦的潛力。
圖8-9 下庄礦田礦體埋藏深度縱投影圖
熱液礦床形成的深度反映了熱液流通循環系統的壓力和元素的地球化學位狀態,一種 元素的化學位是與壓力有關的,這種關系是元素的化學位與其質量數和壓力成反比。這就 是說質量數大的鈾元素,在遷移到壓力位較其他質量數小的金屬元素相對小的壓力條件才 能成礦。在現代地貌上,鈾礦產出的地形都相對低窪,而鎢礦則產生在相對高的山嶺。這種 地貌現象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地質工作者都認為:鈾礦是產生鎢礦的礦根相。從上述地 球化學角度考慮,將兩個不同質量的元素,即化學位不同的元素,在形成時間上相差甚遠的 成礦作用和在空間上又沒有疊置的成礦作用,投影在一個剖面上來分析它們之間關系,看來 是違背了元素化學位與質量數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許多礦山開采所揭示的實際 素材。如中國廣西的四零錫礦,上部錫礦開完後,下部接著開采黃鐵礦,這一事實說明不同 質量數的金屬元素在有利的流通系統中富集成礦時,質量數大的金屬元素,在構造流通系統 上部相對富集,質量數小的金屬元素在其下部富集。當然,元素質量數與系統之間的壓力位 的關系,不只有四零錫礦一例,像廣東的鎢礦和日本黑礦中的黑礦、黃礦、白礦的礦石量在垂 向的統計資料中都呈現了這種垂向上分布規律。
下庄礦田鈾成礦的深度,由於成礦後的熱動力及蝕變作用的影響,沉澱礦物中包裹體的 壓力-溫度的穩定性關系遭到破壞或改變,所以包裹體的證據用於推斷的深度也是一個大致 的參考。根據1982年「下庄礦田礦物包體研究」報告中的資料,下庄礦田的許多礦物包體 中普遍可以見到沸騰現象。如果根據沸騰包裹體的證據,下庄礦田鈾成礦深度在近地表 1 km以內,實際成礦深度則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