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濟寧全一快遞公司欠工資怎麼辦
去所在地勞動監察大隊申訴並請求幫助。
② 在濟寧的歷史事件
一塊古老的土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時南部為鄫國,北和西北為滕國和薛國。後幾經變稱,明時,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為縣。清循明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棗庄地區分屬台棗專署和尼山專署,1950年5月,屬滕縣專署。1953年7月,屬濟寧專署。1960年1月,撤銷嶧縣,建立縣級棗庄市。1961年9月,定為省轄市。1979年,滕縣由濟寧專區劃歸棗庄市。棗庄市駐地,早在唐寧時就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近百年來,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逐步演進為集鎮,現已建成以能源生產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電力、紡織、機械、電子等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
在這塊土地上,近百年來發生過多次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1923年,「桿子」首領孫美瑤率部在津浦鐵路臨城與沙溝之間毀軌,將2次特快列車上的中外旅客300餘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犢崮,製造了轟動世界的民國第一大案「臨城劫車案」。1938年3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棗庄境內台兒庄會戰,戰役歷時33天,共消滅日軍1萬多人,最後以日軍潰敗而告終。1940年鐵道游擊隊成立,這支搞日武裝活動在棗庄、臨城的鐵道線上,打洋行、扒鐵道、炸火車、拔據點,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涌現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戰國時,齊貴族田文,號孟嘗群,受封於薛,門下有食客3000,先後出任齊相、秦相和魏相,是當時名揚四海的顯赫人物。薛人毛遂,為趙國平原群門下,自薦出使楚國,說服楚王聯合抗秦,「毛遂自薦」被歷代傳為佳話。漢初薛人叔孫通才智過人,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博士,後為太子太傅,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漢曾縣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曾流傳「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遷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職,被歷代推為名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學識淵博,曾兩次出任現南京光祿寺卿,據考證《金瓶梅》作者即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廣、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歷史人物。
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庄地區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西周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屬鄫國、南屬逼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公元前254年,今棗庄地區全境屬於楚國。秦朝,今棗庄地區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庄地區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初屬魯郡,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南北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公元550年以後,今棗庄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今棗庄境內北為蕃縣,後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唐朝,今棗庄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宋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元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明朝,今棗庄地區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清朝,今棗庄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中華民國時期,沿襲清代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庄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庄市。1961年棗庄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國(今滕州市)人。據傳為黃帝之後,夏禹之臣,因善造車,受封於薛,為異姓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熏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為「車正」。後來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為薛國的國君,奚仲遂成為薛國的始祖。今滕州市與薛城區的交界處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車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魯之小邾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一帶)人,約生於公元前48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生於勞動人民並為勞動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學多才,創立了墨家學派。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等主張,其主要思想、業績體現在《墨子》一書。墨子是一位學貫文理、注重實踐、網路全書式的平民聖人。墨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等方面的某些創見與近代科學原理幾乎完全相同,後人尊稱墨子為「科聖」。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
滕文公
戰國中期滕國(今滕州市)國君,滕定公之子。周顯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國,在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增強了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信心。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賢君,善國之名遠揚。
毛遂
戰國時薛(今滕州市張汪鎮)人,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三年無所為,不被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准備挑選20名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19人,尚缺1人。這時,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到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會談,求其出兵援趙。半日已過,會談仍不見成效。毛遂手握寶劍登階而上,陳其利害,毛遂一席話語說得楚王連連點頭稱是,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決心楚趙聯合共同抗秦。至趙國後,平原君將毛遂視為上客。毛遂後卒於薛,葬於薛城北門外(原滕州官橋火車站處),民國初年,修建津浦鐵路時,遷葬官橋車站西,現遷葬墓址尚存。
孟嘗君
姓田名文,田嬰之子,戰國時期四君子之一。薛國(今滕州市張汪鎮)人。田文繼位後,他輕財下士,廣招八方誌士仁人。不久,門下食客達3000人,境內百姓達6萬余戶。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聞知孟嘗君賢能,聘為國相,後聽信讒言,將孟嘗君囚禁。孟嘗君靠門客有「狗盜」「雞鳴」之技方才逃出。後孟嘗君又被齊閔王聘為齊相。在任期間,他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趙,發展合縱抗秦勢力,使齊國名聲大震。有一年,門客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競「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並稱「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後因同姓田甲劫閔王,遭人誣告。孟嘗君謝病歸薛時,「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卒後,葬於薛城東北隅,現墓址尚存。
叔孫通
漢初薛國(今滕州)人。秦末,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孫通在彭城率領儒生弟子百餘人歸順劉邦。叔孫通聰明機警,善於言辯,審時度勢,得到了劉邦的賞識。叔孫通見劉邦為群臣無禮而憂慮,召集儒生,參照周朝和秦朝的禮儀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漢代的朝儀。孝文帝時,叔孫通又任奉常,並制定了宗廟儀法。叔孫通不僅幫助劉邦整頓了朝綱,而且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他的一生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司馬遷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據《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讀書不但刻苦勤奮,而且說《詩經》見解獨特。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匡衡任少傅數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疏廣 疏受
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庄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疏廣任太傅五年,稱病請求還鄉。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就答應了,並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贈金50斤。二疏辭官回到家鄉蘿藤之後,將金遍贈鄉里。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賈三近
(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別號石屋山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出身仕官之家。賈三近24歲舉山東鄉試省魁;隆慶二年(1568年),以博學宏詞一舉成名,高中進士,名次為山東省第一,被選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自此,開始宦海政治生涯。賈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興利除弊,嫉恨貪官污吏如寇讎。明萬曆十二年,賈三近任光祿寺卿。不久又拜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條,接見吏民。改革弊政,嚴懲貪污,政績卓著,受到朝廷嘉獎。萬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嶧縣賈三近家拜為「兵部右侍郎」,賈三近以父母年高,上書辭謝。後因背疽發作,長逝於家,終年59歲。賈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見於賈氏譜載的僅奏疏、雜文等三十餘篇。詩詞、碑記等十餘篇。據張遠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證》一書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嶧縣文學家賈三近」。
劉平
(1812――1862)原名劉平先,棗庄市台兒庄侯孟村人。清咸豐八年春,劉平以販糧、鹽同夥為骨幹,在侯孟村發動和領導了農民起義。後響應太平軍北伐,參加幅軍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以逼陽城一帶為根據地,起義軍聲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幾萬人,劉平成為幅軍的主要領袖。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封劉平為「北漢王」。清同治元年二月,當清將翼長索爾固善進攻幅軍駐台兒庄的營區時,幅軍遭到慘敗,德棱額趁機率領清軍進攻陽城主寨,劉平指揮軍隊斬殺清將索爾固善、琦勝等人,身受重傷,沖出重圍,率部至蠍子山中養傷時,被叛徒待衛殺害。
戴華藻
號新齋,安徽壽縣人。曾任清政府直隸東明候補知縣、直隸望都知縣,中興公司主要創辦人和總辦。清光緒六年,李鴻章奏派戴華藻等來棗庄設立中興礦局,用土法開採煤礦。他受命後,輕行至嶧,躬自相度,擇地興辦。使棗庄煤礦成為山東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礦。
光緒七、八年間,戴華藻為了進一步籌集資金,先後函請張蓮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資本到位之後,中興礦局便陸續購買了4架抽水機器,又從上海、廣東等地雇請技師和技術工人操作,生產局面逐漸打開。在醞釀籌議創辦中興公司時,他積極支持和協助張蓮芬工作。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興公司成立時,他任協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辭職。
張蓮芬
(1851――1915)又名張毓蕖,官僚資本家,商辦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理,浙江餘杭人。1881—1882年,應山東嶧縣中興礦局創辦人戴華藻之邀,參與礦局投資。以張蓮芬為首的一部分官窯局股東,於1898年10月決定稟告辦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隸總督王部堂,要求復業開礦。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後,於光緒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萬兩,將公司定名為「華德中興煤礦公司」,自任總辦,德璀琳為洋總辦。光緒三十三年,張蓮芬在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趁德國在山東侵略行動較緩和時,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興公司將公司改名為「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注銷「華德」字樣,取銷洋總辦。中興公司從形式到實質都完完全全是中國人自辦的民族工業。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災情慘重,停產半年多,經理張蓮芬因憂致疾,是年底病故。
張蓮芬經營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7年,計籌股本300萬(連同借款共500萬)銀元,修築50公里運煤鐵路一條,近代化大井一座,並附建了自備電廠、機械修理廠和車輛修理廠,使棗庄煤礦成為「唯一能與外人競爭之礦」。
孫美瑤
(1898――1923)棗庄市付庄鄉康宅村人。其胞兄孫美珠,清末秀才出身,為這一帶有名的知識分子。1918年,孫美珠等聯絡地方武裝和各路「竿子」,築寨於君山(即抱犢崮),與其族叔孫桂枝分別為大寨主、老寨主。蘇、魯、豫、皖四省數十縣的飢民,相與雲集,不期而聚者達七八千人。孫美珠等於1920年清明節,正式組成「山東建國自治軍」,由孫美珠任五路聯軍總司令。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戰中,孫美珠為官軍所殺。孫美瑤繼被推舉為司令。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了消滅「山東建國自治軍」,委山東督軍田中玉為剿匪司令,對抱犢崮山區繼續進行圍剿。山上水糧俱絕,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孫美瑤在沙溝、臨城間的姬庄附近,把路軌拆開。1923年5月6日凌晨2時50分,由浦口開出的第二次特別快車,至此出軌,孫美瑤將中客30人,西客39人,虜到抱犢崮山區。臨城劫車案的發生,中外為之震驚。駐北京各國公使團,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禮德為領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頭抗議。北洋政府屈於外力,積極設法與孫美瑤談判。田中玉、鄭士琦等在領事團的壓制下,答應於13日上午9時前把官軍撤離。談判達成了協議:圍剿「自治軍」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並將「山東建國自治軍」改編為「山東新編旅」,委孫美瑤為旅長。
曹錕為了徹底消滅孫美瑤部,於12月19日通過新任山東督理鄭士琦;指使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棗庄中興煤礦公司擺下「鴻門宴」,將孫美瑤誘至槍殺。
③ 濟寧市嘉祥縣關於拖欠民工工資的處理文件.
處理文件要根據具體事項確定。欠薪討薪的情況大致如下。
討薪最怕的是老闆太窮了,無薪可討,要命一條,要錢沒有。就算依法討薪,贏了官司,錢不但仍然要不到(法院不可能把自己的錢拿來替老賴付你薪酬),還得倒貼黃瓜二條(倒貼伙食車船費誤工費等)。
為了討回辛苦一年賺來的工資,農民工兄弟可謂費盡心機,討薪的手段也在不斷地翻新,有集體下跪討薪的,有給企業(老闆)送「缺心」錦旗的。花樣繁多的討薪招數更折射出民工討薪之難。
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列子曰:「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過往來」。
莊子曰:「生為徭役,死為休息」。
某打工者跳樓討薪時,模仿宋朝大詩人陸游口氣留給兒子的遺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討薪不成功。血汗工資發放時,家祭無忘告乃翁」。
找錢要賣力,吃飯要拚命。
農民工的本錢唯一的就是命,為了討薪的勝利成功,農民工視死如歸、湯蠖在前,斧鉞在後,赴湯蹈火,面不改色,死不旋踵,由此產生了不少討薪英雄,有「跳樓討薪的」、有「爬塔吊討薪」的,有「爬上巨型廣告牌討薪」的,有「爬上水塔頂部討薪」的,有「割腕討薪」的,有「殺包工頭討薪」的,有「自殺討薪」的,有「喝農葯討薪」的多不勝數。
為什麼我說他們是英雄,理由是盡管他們的討薪之路走得很悲愴,但他們做人所未敢做。為人所未敢為,他們在用鮮血與生命逐步推動法律的健全和社會的發展,享受英雄稱號當之無愧。
當前,政府要求農民工不要惡意討薪,要善意討薪。
善意討薪是指什麼?就是不能到工地去找老闆要錢,不能到家裡去找老闆要錢,也不能在馬路上找老闆要錢,還不能集體去找老闆要錢,那麼到哪裡才能去找老闆要錢呢?有關部門對此做出了專門規定,就是只能去勞動仲裁部門和法院打官司要錢,而且還要帶齊各種證據,如用工合同,工作證,工資條,考勤本等等,少一樣都不行。
重慶市清欠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有關部門支持通過正當渠道解決工程款和工資糾紛問題,堅決打擊通過非法渠道(回答者註:沒有通過勞動仲裁與法院判決的討薪都屬於'非法渠道')和過激手段「惡意討薪」。
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五種行為應認定為建設領域「惡意討薪」行為:一是違反社會治安管理規定,採取拉橫幅、堵塞道路、阻礙交通、封鎖出入口等方式,造成嚴重影響的;二是採取爬樓、爬塔吊、切斷水電、沖擊施工現場等方式,妨礙正常施工現場管理、辦公秩序,造成嚴重損失的;三是採取敲詐、勒索、脅迫索取建設領域工程款、材料款、勞務款或農民工工資等方式,涉嫌欺詐或以合同糾紛為由蓄意鬧事的;四是組織農民工或非施工現場人員參加聚集或鬧事的,如圍堵國家機關,沖擊辦公區域等;五是不服從政府部門管理,威脅相關政府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等嚴重影響政府有關部門調處的。
這位負責人稱,對於建設領域「惡意討薪」行為,公安部門將依法嚴格處置,特別是對因惡意追討行為引發的突發社會治安事件,堅決予以打擊,絕不手軟。同時,建設、勞動等部門根據建築市場從業人員信用評價制度,通報批評惡意追討人員,依法限制或禁止其參與重慶市建築市場的勞務隊伍。
回答者評論:
政府的措施治標不本,欠薪不存在了,討薪自然就消失了,討薪消失了,那些跳樓討薪的,集體下跪討薪的,給企業(老闆)送「缺心」錦旗討薪的,懸賞臘肉討薪的、「爬塔吊討薪」的,「爬上巨型廣告牌討薪」的,「爬上水塔頂部討薪」的,「割腕討薪」的,「殺包工頭討薪」的,「自殺討薪」的,「喝農葯討薪」,拉橫幅討薪的、堵塞道路討薪的、阻礙交通討薪的、封鎖出入口討薪的,切斷水電討薪的、沖擊施工現場等千奇百怪方式討薪的都通通隨著消失了。
不欠薪是防止惡意討薪的最好方案。
欠薪如果繼續存在,不管政府怎麼打擊,惡意討薪仍會不斷。拖欠幾百幾千元錢,對於富人來說,無所謂,沒有必要去冒險,對於貧窮的農民工來說,那是他的命根子,他要拚命保護,哪怕冒難涉險也在所不辭,哪怕湯蠖在前,斧鉞在後,赴湯蹈火,為討得那微薄的薪酬,亦面不改色,死不旋踵。從過往的過激討薪就可以看出,農民工有這樣的特性,命都不要的人,處罰「惡意討薪」政策條款是很難阻當他行動的步伐,雪上加霜的農民工可能會做更出格的事來,要加強安全防衛工作,防止出大事。
大秦的法律夠殘,大唐的法律夠酷,大明朝的法律夠嚴,尚沒有阻止身為「草民」的陳勝吳廣黃巢李自成的腳步。導致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大唐王朝劇烈動盪,大明朝崇禎皇帝弔死梅山樹上。
大禹治水尚知「堵不如疏」,今「肉食者」不知乎?古人曹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唐人李牧賦雲:「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欠薪討薪」是改革開放出現的新問題,「敲鍾吃飯蓋章拿錢」的時代是沒有「欠薪討薪」的,隨著我國快速發展,各個領域會遇到許多的新問題,出現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在我們尚未搞清楚問題的性質,事物的發展趨勢時,如果對這些問題與事物一概禁止與排斥打壓,無疑會使情況更糟糕,我們應當合理引導,將其中不安因素剔除,讓問題得到和平解決,讓事物助力於社會發展。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
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構成惡意欠薪罪,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並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回答者評論:該規定對還有一定資金的老闆有威懾力,對一屁股兩肋骨債務的窮老闆作用不大,他們死豬不怕漲水燙,要判刑就判,要錢就是沒得。
推薦黑白道討薪方案:
一、欠工資白道的解決方案如下:
1、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撥打熱線12333。
2、去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申請勞動仲裁。
3、去當地人民法院打官司,申請支付令。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二、黑道的解決方案如下:
找幾個同志者設法弄到其人,問其要支付工資還是留下手腳,或者留下兩個耳朵做紀念。如果你有唐雎的勇氣,一個人也可以討薪,唐雎曰:「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侵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魚死網破)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要工資給你就是了」。
回答者評論:黑白解決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白的解決方法優點是安全,缺點是見效慢,麻煩,是否能夠三兩月解決還是未知數。
黑的解決方法優點是見效特快,最多一天就可以完全解決,缺點是搞不好自己會有麻煩事。
其他的「跳樓」討薪方案,這方案討薪之路實在走的太悲慘,不推薦。
以上是最佳方案,沒有更好的了,如都不管用,那隻有自認倒霉透頂了。
時至今日,「討薪難、難討薪」依舊尚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如果從法律健全與完善角度看,在解決欠薪問題上已是「無障礙」,但殘酷的現實是,惡意欠薪是普遍的,惡意欠薪入罪是「個例的」。據悉,自「惡意欠薪入罪」以來,兩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有80餘名企業主被依法入刑追責。法律「很豐滿」,執法「很骨感」;欠薪「很豐滿」,討薪「很骨感」。
有相關人士指出,取證困難、法律操作性差是欠薪入罪難的主要原因。很多工程被層層轉包,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糾紛後,不好追究主體。此外,繁瑣復雜的程序和取證難度,對於普通的勞動者,維權門檻無疑太高了,農民工的維權腳步很難邁入。
法律的威懾力不是無限大,尤其是遭遇維權成本高、維權難度大以及「執行難」等之後,法律的正義力量就會削減,惡意欠薪反而又會猖獗起來。正如相關專家曾建議的,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強政府的責任意識,變農民工維權為政府維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獲取足額的勞動報酬是「民生的最大」,從改善民生角度上講,政府有責任保障農民工利益,尤其是勞動監察部門不能坐等欠薪成為事實,必須事先介入監管,消滅於萌芽狀態,才可能「事半功倍」的解決欠薪問題
④ 古代濟寧籍詩人有哪些!
人文發祥地-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運河之都,南北交匯-農民意識,農業文化伏羲(太昊) 出生於泰山南麓(今濟寧市泗水縣的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及賀庄水庫)一帶,是伏羲故里。伏羲太昊,華胥之子,是東夷人的部落首領,華夏始祖,圖騰為龍,風姓,曾封泰山禪雲雲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鄉現存伏羲廟、伏羲陵。
虞舜 是我國遠古時期最賢明的帝王之一,和堯並稱,有「堯天舜日」之說。據考證,舜生於濟寧市泗水縣諸馮,漁於雷澤,耕於歷山,陶於河濱。因族群遷徒,地名隨遷,因此一些地方亦有雷澤、歷山、舜井之說。
黃帝 又稱有熊氏,軒轅氏,中國人所稱「炎黃子孫」的「黃」就是指的黃帝。曲阜壽丘現存。位於濟寧市曲阜城東四公里的壽丘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誕生地。
蚩尤 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是與黃帝、炎帝同時代的民族領袖、東夷部落的首領。據記載考證,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是歷史上蚩尤部落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埋於濟寧市汶上縣的蚩尤冢。現存。
少昊 傳說少昊為史前五帝之首,是黃帝的兒子,姓已名摯,號金天氏,古代東夷族首領。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稱金天氏。曲阜少昊陵現存。
華胥氏 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民族部落的一位傑出的女首領,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伏羲、女媧的生身之母,為風姓,她在今古雷澤(山東濟寧泗水縣華胥山華村水庫)邊感孕,生下伏羲,在承注山(濟寧南40里)生下女媧,由此開辟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女媧 女媧氏是中國千古第一的英雌,生在承注山(濟寧南40里),是伏羲的妹妹,又叫女希氏,她制定嫁娶之禮,發明笙簧樂器,煉五色石補天,是我國母系社會時期的一位傑出的女首領。
少康 夏代大禹重孫帝相之子,其母仍國人(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少康在仍國長大還都後,夏朝中興,諸侯來朝,方夷來賓。又傳11代至夏桀被周武所滅。
微子 名啟,是殷帝乙的長子,殷紂王的同母庶兄。紂王執政昏庸無道,微子數諫不聽,憤而出走,陰於微地。周武王伐紂後,把微子封於殷地,以代殷後,爵為宋公,微子為宋國始族。死後葬於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微山島,現存「微子墓」在微山島上。
梁山伯、祝英台、馬文才 梁山伯,春秋初期任國鄒邑吳橋村(今山東濟寧微山縣馬坡附近)人,其族人後代遷至今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鄉。祝英台,春秋初期任國鄒邑九曲村(今濟寧市任城區接庄鎮岔河村)人。馬文才,春秋初期任國鄒邑西庄村西南部的"馬店"(今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北邊)人。另有說法,梁山伯、祝英台、馬文才為漢代人。考其梁祝墓誌內容其間有梁祝故里之披露如西居、吳橋、西庄、柳邑、嶧山等,均在今濟寧市境內或有遺址,或有至今沿用的村莊舊名。現存微山馬坡梁祝合葬墓及其墓誌,位於濟寧市微山湖北端,老泗河北,梁氏群墓之首,發掘於1995年春,於2003年正式出土。據考證,濟寧市鄒城嶧山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讀書求學之地,至今仍留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學舊址等諸多歷史遺跡。十八相送地點位於今濟寧鄒城市石牆鎮附近,距「梁祝讀書處」和「梁祝故居」均為十八里路。鄒邑即現代濟寧鄒城市,上述地名均屬於古任國鄒邑轄區。梁祝故里在孔孟之鄉濟寧的觀點得到中科院劉魁立、賀學君等知名專家學者的支持。
目夷 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至聖孔子 名丘(前551年至前479年),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生於曲阜尼山夫子洞。孔廟、孔府、孔林、尼山夫子洞現存。
魯班 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般輸、魯般等。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今濟寧曲阜)人,是我國古代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創造發明家、土木工匠之祖師、建築師之鼻祖,被譽為中國科技發明之父。
左丘明 春秋末期魯國(今濟寧市曲阜)史學家,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著有《左傳》和《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榮啟期,字昌伯。魯國 人(即今汶上郭樓鎮古城一帶),與孔子同時代人,但生年早於孔子。史載榮子一游好學,心胸坦盪,曠怡超悅,不慕榮利。喜遨遊善鼓琴,解韻律。在中國音樂史上可謂最早的音樂家。唐封雩樓伯,宋贈厭次候,文廟中從祀鄉賢,位居前列。
卞莊子 又作管莊子、卞嚴子,春秋時期魯國卞邑大夫,以勇力馳名,曾刺殺過兩虎,濟寧市泗水縣泉林人。
仲由 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冉求字子有,春秋魯人,嘉祥籍。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少孔子29歲。冉求在孔門弟子中列政事科。曾為魯大夫季孫氏宰。卒後,葬於黃垓鄉黃垓村東北隅。歷代帝王對冉求多有封贈,唐太宗貞觀年間封冉求為「徐侯」;宋真宗加封為「任城公」,度宗改封為「徐公」;明嘉靖改稱「先賢冉子」。
閔子 名損,字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山東濟寧人),孔子弟子,四科十二哲之一,以賢、仁、孝聞名。
宓子 名不齊,字子賤。春秋魯國(山東濟寧)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排位十四。
樊子 名須,亦稱遲。春秋末年魯國(山東濟寧)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復聖顏回 顏子,名回,子子淵,一作顏淵,春秋末期魯國(濟寧市曲阜)人,後世也有稱「顏叔」、「顏生」等,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家境貧困,居陋巷,簞食瓢飲,好學不倦,被後世稱為「復聖」,曲阜有「復聖廟」對其紀念。現存。
宗聖曾子 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人。從師孔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以孝著稱。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相傳《大學》為其所著。後被尊為「宗聖」。曾廟現存。
亞聖孟子 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濟寧市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廟、孟府、孟林現存。
述聖子思 姓孔,名參,戰國初期魯國(今濟寧市曲阜)人,是孔子之孫,被稱作「述聖」。
穀梁赤 相傳是子夏的子弟,戰國時魯國(今濟寧市曲阜)人。著有《春秋穀梁傳》。
孟母 仉氏,戰國人,鄒城籍,「亞聖」孟子的母親,三遷擇鄰,斷機教子,今山東濟寧鄒城人,「賢良三母」之一。孟母三遷祠、孟母林現存。
墨子 名翟,戰國初期魯國(今山東濟寧)人,思想家、政治家、藏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張儉 字元節,東漢末年山陽郡高平縣人(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兩城)。為官清廉,得罪朝中要人,遭到株殺。建安初,漢獻帝下昭征為衛尉,不得已而赴任,年卒84歲卒於許昌。
王叔和 名熙,子叔和,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兩城)人。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脈學創始人。
劉表 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兩城),是西漢景帝之子恭王劉余之後,三國時名噪一時的儒將。東漢獻帝(公元190年),詔劉表為荊州刺使。
仲長統 字公里,山陽高平縣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官至尚書郎,是東漢末年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
王粲 子仲宣,魏晉山陽高平(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兩城)人,「建安七子」之首。
馬隆 字考興,西晉東平陸(汶上)人,晉之名將。生於三國時的魏國,少而智勇,好立名節、著有《風後握奇經》一卷,其著述多所發明,並寫陣圖於後。
匡衡 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今山東濟寧鄒城市匡庄鄉)人。
文成公主李雪雁 祖籍山東濟寧(唐代稱任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干布。
王曉 北宋時畫家,山東濟寧市泗水人,王曉平時十分用心對鳥雀等動物習性特徵的觀察、研究,因此,他的作品比較生動活潑,如《噪雀圖》能夠生動地表現出鷂鷹「擊搏飛揚」和小雀們驚慌噪叫的形象,受到世人贊賞。
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
王杲、路迎、吳岳、郭朝賓 明代嘉靖年間汶上籍的戶部尚書王杲、兵部尚書路迎,隆慶年間的南京吏部尚書吳岳,萬曆年間的工部尚書郭朝賓。他們任尚書的時間前後相差僅三十二年。王杲、路迎又是小時的同學,並且同朝為尚書。汶上又稱「小縣不大四尚書」。
白英 明代濟寧州汶上人,主持建造位於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古運河上的著名分水樞紐工程,與都江堰相媲美,被稱為北方都江堰。現存南旺分水龍王廟及分水樞紐工程遺跡。
孔尚任 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清代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著有《桃花扇》,曾在曲阜石門山隱居。曲阜石門山現存有遺跡。
桂馥 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清代傑出學者。
王家榕 字廣蔭,又字蔭甫,號與堂。濟寧市泗水城關考棚街人。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授湖北竹溪縣令,後改任鄒平縣教諭。著有《與堂詩文集》若干卷獻。
王廷贊 字子襄,號若谷,道號排雲,濟寧市泗水縣城關榆樹園街人。王自幼好學,酷愛詩賦。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遂放知縣。歷任四川平武、長寧、南部等縣知縣,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知府。著成《泗志鉤沉》一書。後於1912年寫成《泗水源流考》,獲山東歷史博物展覽會特等獎。
蔡桂勤 清末出生於山東濟寧興福集蔡行,一帶武術大師、華拳的傳播者。
靳雲鵬 字翼青,山東濟寧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陸軍總長。
潘復 北洋政府末任總理,山東濟寧人,曾任張作霖安國軍政府總理。
孔孚 生於山東濟寧市曲阜,我國著名山水詩人,現代山水詩風的開拓者。
食指(郭路生) 山東濟寧市魚台人,我國新詩潮詩歌第一人。
喬羽 原名喬慶寶,山東濟寧中區人,是我國的著名詞作家,有「詞壇泰斗」之稱。
蔡雲龍 生於山東濟寧,我國著名的技擊家、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被譽為「神拳大師」。
廉立之 (1909-1986),曾用名卓亭。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濟寧市泗水泉林鎮余糧庄人。
張致一 (1914-1990),濟寧市泗水泉林鎮馬家村人。中共黨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著名動物學家、胚胎學家、生殖生物學家。
喬海秋 (1910-1946),原名喬尚涵。濟寧市泗水鎮東喬家村人。1937年,從兗州省立第四鄉師回泗水組織抗日武裝。1938-1942年轉戰於尼山、鳳仙山、沂蒙山區。1943年到延安抗大學習。1946年3月,任吉林省雙陽縣縣委書記;5月28日,國民黨軍隊進攻雙陽縣,他奮不顧身掩護縣委、政府工作人員撤退,負傷血流不止,英勇犧牲。
曾蔭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特首。 祖籍山東濟寧嘉祥縣,宗聖曾子的後裔,曾數次來嘉祥縣曾子廟捐資、祭祖。
田淑寧 山東濟寧人。中共黨員,愛黨愛國愛家,被譽為新時代的「完美第一帥哥」。
⑤ 大禹後人姓什麼
姓「婁」。大禹姓姒,「姒」本就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專奴隸制國屬家夏朝,直到夏朝最後的一代君主夏桀滅國,值得一提的是夏桀原本並非叫做「桀」,而是叫「姒癸」,商湯滅夏之後由於姒癸荒淫殘暴便賜名為「桀」。
夏桀的兩個兒子為了逃禍到了會稽,以放牛為生,同時將姓氏改為了「婁」姓,而「婁」在古代的意思與牛有關。
(5)濟寧大禹水處理擴展閱讀: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
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