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的比較不好處理,一般沉澱法不容易達到要求,用離子交換法處理還好些。需要知道成分、濃度等等詳細的數據。
北京華豫清源國際有限公司
杜笙離子交換樹脂
於先生
『貳』 稀土礦山
63483171~~我懂稀土
『叄』 離子型稀土礦,淋洗尾礦後的含氨廢水處理
盡可能回用啊,回用調配新的硫銨啊。
『肆』 含稀土元素的廢水處理方法有哪些
根據稀土生產中排出廢水組成成分的不同,其處理方法也有差異,一般可採用沉澱法處理廢水中的放射性成分和氟,對酸、鹼的處理則採用中和法。選擇廢水處理方法應遵循以下原則[1]。
①選擇的處理方法,其工藝技術穩定可靠,先進合理,處理效果好,作業方便,技術指標高。
②選用的各種設備簡單合理,製造容易,維修方便。
③最終排放的廢水要確保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要求。
④建設投資費用少,處理廢水的成本低。
放射性廢水的處理
由表10-4可見,稀土生產中放射性廢水的主要來源是獨居石礦的鹼法分解,這種廢水盡管組成比較復雜,放射性元素超過了國家標准,但仍屬於低水平放射性廢水。其處理方法可分為化學法和離子交換法兩大類。
(1)化學處理法 由於廢水中放射性元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多是不溶性的,因此化學方法處理低放射性廢水大多是採用沉澱法。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元素移到沉澱的富集物中去,從而使大體積的廢液放射性強度達到國家允許排放標准而排放。化學處理法的特點是費用低廉,對大部分放射性元素的去除率顯著,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因而在我國的核能和稀土工廠去除廢水中放射性元素都採用化學沉澱法。
①中和沉澱除鈾和釷 向廢水中加入燒鹼溶液,調pH值在7~9之間,鈾和釷則以氫氧化物形式沉澱,化學反應式為:
Th4+4NaOH→Th(OH)4↓+4Na+
UO22++2NaOH→UO2(OH)2↓+2Na+
有時,中和沉澱也可以用氫氧化鈣做中和劑,過程中也可加入鋁鹽(硫酸鋁)、鐵鹽等形成膠體(絮凝物)吸附放射性元素的沉澱物。
②硫酸鹽共晶沉澱除鐳 在有硫酸根離子存在的情況下,向除鈾、釷後的廢水中加入濃度10%的氯化鋇溶液[1],使其生成硫酸鋇沉澱,同時鐳亦生成硫酸鐳並與硫酸鋇形成晶沉澱而析出。化學反應式為:
Ba2+Ra2++2SO2-4→BaRa(SO4)2↓
③高分子絮凝劑除懸浮物 在稀土生產廠中所用的絮凝劑大部分是高分子聚丙烯醯胺(PHP)。按分子量的大小可以分為適用於鹼性介質中的PHP絮凝劑和適用於酸性介質中的PHP絮凝劑。PHP是一種表面活性劑,水解後會生成很多活性基團,能降低溶液中離子擴散層和吸附層間的電位,能吸附很多懸浮物和膠狀物,並把它們緊密地聯成一個絮狀團聚物,使懸浮物和膠狀物加速沉降。
『伍』 韶關人並知情韶鋼松山的請回答:韶鋼松山到底有沒有稀土礦山若有為何不開發呢聽說寶鋼就是看中這個的
寶鋼看中的不是稀土!是要整廣東省內的鋼鐵企業!
『陸』 稀土廢水處理
不要過環評,就是來石灰就OK。PH值達標自就行。那就COD,氨氮肯定超標。
要過環評,那就麻煩了。除了PH值,最大問題是氨氮。所以沒有經濟方案。只能改工藝,用鈣或鎂皂化,或有人提出不要皂化。再就是沉澱最好不能用碳銨,最好用純鹼。
如查不改工藝,最後來處理廢水,那成本可能會因為買設備等一次性投入大。而且這種處理氨氮的工藝又不穩定。
『柒』 磁載入水處理稀土磁粉水處理磁種微磁絮凝劑哪裡有
磁載入水處理稀土磁粉水處理磁種微磁絮凝劑哪裡有
短路過渡時的工藝參數回 短路過渡焊答接採用細絲焊,常用焊絲直徑為Φ0.6~1.2,隨著焊絲直徑增大,飛濺顆粒都相應增大。短路過渡焊接時,主要的焊接工藝參數有電弧電壓、焊接電流、焊接速度,氣體流量及純度,焊絲深出長度。
1) 電弧電壓及焊接電流 電弧電壓是短路過渡時的關鍵參數,短路過渡的特點是採用低電壓。電弧電壓與焊接電流相匹配,可以獲得飛濺小,焊縫成形良好的穩定焊接過程。Φ1.2的一般參數為 電壓 19伏;電流120~135。
2) 焊接速度 隨著焊接速度的增加,焊縫熔寬、熔深和余高均減小。焊速過高,容易產生咬邊和未焊透等缺陷,同時氣體保護效果變壞,易產生氣孔。焊接速度過低,易產生燒穿,組織粗大等缺陷,並且變形增大,生產效率降低。因此,應根據生產實踐對焊接速度進行正確的選擇。通常半自動焊的速度不超過0.5m/min,自動焊的速度不超過1.5m/min。
『捌』 稀土礦山的浸泡技術算不算是國家的保密技術
摘要
『玖』 現在離子型稀土礦的開采方法和成本是怎麼樣的
離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藝,可簡述為"異地提取工藝",或歸結為"池浸工藝"。其主要工藝過程為:表土剝離→開挖含礦山體、搬運礦石→浸礦池→將按一定比例(濃度要求)配置的電解質溶液作為"洗提劑"或"浸礦劑",加入浸礦池,溶液對池中含"離子相"稀土礦石進行"滲濾洗提"或"淋洗" →溶液中活潑離子與稀土離子交換,"離子相"稀土從含礦載體礦物中交換出來,成為新狀態稀土;加入"頂水",獲含稀土母液;母液經管道或輸液溝流入集液池或母液池,然後進入沉澱池;浸礦後廢渣從浸礦池中清出,異地排放→在沉澱池中加入沉澱劑、除雜劑,使稀土母液中稀土除雜、沉澱,獲混合稀土;池中上清液經處理後,返回浸礦池,作"洗提劑"循環使用→混合稀土經灼燒,獲純度≥92%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由上可見,本工藝過程中的技術關鍵詞是:"表土剝離"、"開挖含礦山體"、"礦石搬運"、"浸礦池"、"洗提劑"、"異地滲濾洗提"、"離子交換"、"含稀土母液"、"尾砂異地排放"、"母液池"、"沉澱池"、"沉澱劑、除雜劑"、"沉澱、除雜"、"混合稀土"、"上清液返回"、"灼燒"、"REO≥92%混合稀土氧化物"。
"池浸工藝"與傳統的生產工藝相比較,其第一、二、三道工序過程相似於礦產資源開采中傳統的采礦專業的各作業工序;第三、四、五道工序過程相似於傳統選礦專業和濕法冶金專業相結合的各作業工序;自第五道工序過程以後的各工序,屬於傳統濕法冶金專業的各作業工序。其中,第三道工序中的"浸礦池",起著聯系傳統采礦、選礦專業作業的作用,類似於礦山選廠的"原礦侖";而第五道工序中的"沉澱池",卻起著聯系傳統選礦、濕法冶金專業作業的作用,類似於濕法冶金企業的"原料侖"。
由此,相似於傳統選礦專業的主要選別過程,是在"浸礦池"中完成,而且作為本工藝的中間製品,在此獲得含稀土的母液;而屬於傳統濕法冶金專業的典型濕法冶金過程,則主要在"沉澱池"中進行,並由此獲得"稀土精礦"的初級產品--"混合稀土";再經灼燒處理後即可獲得"稀土精礦"終級產品--REO≥92%的混合稀土氧化物。
進而言之,上述作業過程中,先後在三個典型的作業過程中,分別獲得了"中間製品"、"初級產品"和"終級產品"。亦即,在"浸礦池"中,通過離子交換,製得含稀土的母液;在"沉澱池"中,通過沉澱,製得混合稀土;在"灼燒"中,製得混合稀土氧化物。因此,為了確保離子型稀土的產品質量,主要應從這三個關鍵性作業過程中把好技術關。
在此工藝中,所獲得的"稀土精礦"產品,已不再是傳統概念中的"稀土精礦"礦產品,而是純度相對較高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產品。嚴格地說,離子型稀土礦山獲得的終級產品,已不再從屬於"礦產品",而是濕法冶金範疇的產品。顯然,其產品檔次,比傳統礦山開採的產品,已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以上工藝流程結構,是稀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一種嶄新的工藝。它徹底打破了稀土資源開發的傳統工藝,而將多種專業和工藝集於一體,在礦山就直接製得純度較高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產品。應用這種生產工藝,而生產的產品質量指標,是此前稀土生產工藝難以達到的。可見,以這種產品作為原料,對於稀土冶煉的進一步深加工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世間任何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重性"。離子型稀土擁有非常突出的優勢的一面,同時又由於它的賦存特徵和工藝特徵,而決定了它不令人滿意的另一面。伴隨著"池浸工藝"工業化生產後,導致出現一些非常尖銳和突出的問題:一是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由於離子型稀土廣泛賦存於地表淺層,展布面積大,再加上"池浸工藝"本身要求,該生產工藝實際上是一個"搬山運動"。據統計,每生產一噸混合稀土氧化物,約需消耗1,201-2,001噸礦石,同時還將伴隨產生尾砂1,200-2,000噸,砂化面積約1畝。二是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大。為便於礦石的采、運以及尾砂的排放,降低成本,節省投資,許多礦山的"浸礦池"建在山坡礦體的中下部,"浸礦池"以下的含礦礦體,被所建生產系統"壓礦",尤其是如若被尾砂覆蓋後,則更難於開采。據資料,該工藝表內資源利用率一般不達50%,低者僅25-30%左右。
『拾』 稀土礦山修復單位造價
摘要 根據國土部門測算,治理一畝礦山需要1萬-1.2萬元的資金投入。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的礦山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的資金近1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