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會引起組織水腫
毛細血管類似於半透膜,控制水分和其他物質的進出,正常情況下,毛細血管壁僅允許水分、晶體物質和少量白蛋白通過。通透性增加後,毛細血管壁失去了阻礙能力,會使大量蛋白質漏出到組織液中,一方面會導致血管內液體滲透壓降低,另一方面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升高,發生水腫。
正常情況下,組織液與血液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組織液由毛細血管的動脈端不斷產生,同時一部分組織液又經毛細血管靜脈端返回毛細血管內,另一部分組織液則經淋巴管迴流入血液循環。
液體在毛細血管壁內外移動的方向取決於四個因素,即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靜水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膠體滲透壓。
(1)將毛細血管壁作為半透膜擴展閱讀
毛細血管的組成
在組織和器官中,一條或幾條微動脈和微靜脈及其間的毛細血管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單位。因各組織和器官的構造和功能不一,故其內微血管的配布和組成樣式各有特點。
(1)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是常見的樣式;
(2)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但微動脈與微靜脈間有動靜脈吻合;
(3)毛細血管→靜脈→毛細血管,通連兩組毛細血管的靜脈稱門靜脈,此型較少,見於肝和丘腦下部-腦垂體等處;
(4)輸入微動脈→毛細血管→輸出微動脈→毛細血管,見於腎和胰島。
『貳』 1.血漿滲透壓的類型及作用是什麼
血漿滲透壓包括血漿晶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是由血漿中晶體物質所形成,如Na+、Cl-、葡萄糖、尿素等,血漿膠體滲透壓由血漿中蛋白質形成,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
因為毛細血管壁與細胞膜都是半透膜,但是可透過的成分不同,細胞膜將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隔開,K+、Na+等離子物質不易自由通過,而毛細血管壁不允許高分子蛋白質通過。
所以,血漿晶體滲透壓只對維持血細胞內外水鹽平衡起作用,而對維持血液與組織液之間(血管內外)的水鹽平衡不起作用,血漿膠體滲透壓則主要調節血管內外水平衡,維持血容量。
因此。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漿膠體滲透壓對穩定血容量,預防組織水腫起重要作用。
『叄』 喝水後是怎樣進入人體的
這種水在體內的移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消化道的自身循環
經口進入消化道的水分,由胃、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同時各消化腺每天又分泌約8200ml的消化液進入消化道,在完成消化任務後,大部分在回腸和升結腸又被吸收入血液,只有100~150ml的水分隨糞便排出體外。
2
血漿和組織間液之交流
水的這種交流在毛細血管部位進行,其動力為血漿膠體滲透壓。毛細血管壁為半透膜,它將血漿與組織間液分開,電解質、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和其他小分子有機物可以自由通過,相互交換,維持動態平衡。而蛋白質不能自由通過毛細血管壁,故組織間液蛋白質濃度低於血漿蛋白質濃度,因而組織間液的膠體滲透壓低於血漿膠體滲透壓,前者為2.00kPa。後者為3.33kPa。這是血漿與組織間液交流的動力,由於毛細血管分布廣泛,而且組成了巨大的濾過面和吸收面(約有6300m2),故能迅速而頻繁地進行著水的交流,其結果,保證了血漿與組織間液的容量與滲透壓的恆定。
3
細胞內外水的交流
水在細胞內、外的轉移,決定於細胞外液的晶體滲透壓。細胞膜也是一種半透膜,在正常情況下,只允許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CO2、O2、CIˉ和HCO3ˉ等通過,而蛋白質、K+、Na+、Ca2+、Mg2+等不易通過,所以細胞內、外液的化學成分和含量相差很大。當細胞外液晶體滲透壓發生改變時,主要靠水的移動來維持平衡。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外液的滲透壓基本相等,當組織間液晶體滲透壓增高時,水由細胞內移至細胞外在組織間液儲存起來。當組織間液晶體滲透壓降低時,水由組織間液進入細胞內。
END
『肆』 高一生物問題,請幫我
1 半透膜不具有選擇透過性.
半透膜上具有肉眼不可見的小孔,比孔徑小的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但是比孔徑大的分子不能通過.這叫做半透性.
而選擇透過性指的是生物膜的性質,生物膜上也有很小的猜罩答孔徑,但是,比孔徑小的分子,如果細胞不需要的話,不能透過.這樣的特性才叫選擇透過行.
2 問題1 氧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穿過單層肺壁細胞和單層毛細血管壁,就可以和血紅蛋白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共穿越兩次細胞,也就是進出細胞兩次,穿膜的次數為4次,每層生物膜由2層磷脂分子構成,所以,共穿越脂質分子8層.
3 問題2 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只有細胞需要的物質才能進入,細胞不需要的物質才能排出去.但是死的細胞膜失去選擇透過性,變成全透悶正性,也就是什麼物質都可以進出.墨水是細胞不需要的物質,哪裡被染色,說明哪裡的細胞膜死去了,那麼,細胞也是死的.
胚乳被染色的原因是,種子形成過程中,胚乳細胞核分裂後細胞質幾乎不穗慧分裂,也就是說為一個大的多核細胞,到一定程度時,由於細胞體積過大,核無法控制細胞的活動,細胞基本上死亡.但是,仍然可以為種子提供養料.
『伍』 喝純凈水後細胞滲透壓增高會使細胞破裂嗎
100多年前就有生物學家對滲透壓作了系統的研究。生物的細胞膜具有奇妙的半透膜特性,中學的生物課就有這樣的實驗,將植物浸泡在純水中會發生「浮腫」,浸泡在濃的鹽溶液中則很快枯萎,而在介乎中間濃度的溶液則基本能保持原狀。這個實驗最早是荷蘭植物學家德弗里在1884年做的,他當時已想到,最後一種情況是由於細胞膜內外的溶液具有大致相同的滲透壓,他還發現由不同鹽制備出的相等滲透壓的溶液具有相同的冰點。
生命現象與細胞膜內外滲透壓的平衡密切相關。植物細胞是靠細胞液的滲透壓將根部的水分從根部輸送到莖部和葉子;魚的腮具有半透性,由於海魚和淡水魚的腮滲透功能不同,其體液的滲透壓也不同,因此海魚不能在淡水中養殖。將紅細胞放到0.068 mol/L的NaCl溶液中,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紅細胞逐漸膨脹,最後破裂。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溶血。這是因為紅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大於0.068mol/L的NaCl溶液滲透壓,因此水分子就要向紅細胞內滲透,使紅細胞膨脹以致破裂。如將紅細胞放到0.256mol/L的NaCl溶液中,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紅細胞逐漸皺縮,這種現象稱為胞漿分離,因為這時紅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小於0.256mol/L的NaCl溶液的滲透壓,因此水分子由紅細胞內向外滲透,使紅細胞皺縮。如將紅細胞放到生理鹽水中,在顯微鏡下看到紅細胞維持原狀,這是因為紅細胞與生理鹽水滲透壓相等,細胞內外達到滲透平衡的緣故。
紅細胞在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的形態圖
滲透壓相等的兩種溶液稱為等滲溶液。滲透壓不同的兩種溶液,把滲透壓相對高的溶液叫做高滲溶液,把滲透壓相對低的溶液叫做低滲溶液。對同一類型的溶質來說,濃溶液的滲透壓比較大,稀溶液的滲透壓比較小。因此,在發生滲透作用時,水會從低滲溶液(即稀溶液)進入高滲溶液(即濃溶液),直至兩溶液的滲透壓達到衡為止。在醫療實踐中,溶液的等滲、低滲或高滲是以血漿總滲透壓為標准。即溶液的滲透壓與血漿總滲透壓相等的溶液為等滲溶液。溶液的滲透壓低於血漿總滲透壓的溶液為低滲溶液。溶液的滲透壓高於血漿總滲透壓的溶液為高滲溶液。
在醫療工作中,不僅大量補液時要注意溶液的滲透壓,就是小劑量注射時,也要考慮注射液的滲透壓。臨床上也有用高滲溶液的,如滲透壓比血漿高10倍的2.78mol/L葡萄糖溶液。因對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如用等滲溶液,注射液體積太大,所需注射時間太長,反而不易收效。但是,用高滲溶液作靜脈注射時,用量不能太大,注射速度不可太快,否則易造成局部高滲引起紅細胞皺縮。當高滲溶液緩緩注入體內時,可被大量體液稀釋成等滲溶液。對於劑量較小濃度較稀的溶液,大多是將劑量較小的葯物溶於水中,並添加氯化鈉、葡萄糖等調製成等溶液,亦可直接將葯物溶於生理鹽水或0.278mol/ L葡萄糖溶液中使用,以免引起紅細胞破裂。
臨床上常用的等滲溶液有:
1、生理鹽水(0.154mol/L或9.0g/L的NaCl溶液)
2、0.278mol/L或50.0g/L的葡萄糖溶液
3、0.149mol/L或12.5g/L的碳酸氫鈉溶液
臨床上常用的高滲溶液有:
1、0.513mol/L 的NaCL溶液
2、 0.278mol/L葡萄糖氯化鈉溶液(是生理鹽水中含0.278mol/L葡萄糖),其中生理鹽水維持滲透壓,葡萄糖則供給熱量和水.
3、2.78mol/L葡萄糖溶液。
血漿中含有低分子的晶體物質(如氯化鈉、葡萄糖和碳酸氫鈉等)和高分子的膠體物質(如血紅蛋白、血脂等)。血漿中的滲透壓是這兩類物質所產生滲透壓的總和。其中由低分子晶體物質產生的滲透壓叫做晶體滲透壓;由高分子膠體物質產生的滲透壓叫做膠體滲透壓。血漿中低分子晶體物質的質量濃度約為 7.5g /L,高分子膠體物質的質量濃度約為70 g /L,雖然高分子膠體物質的含量高,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卻很大,單位體積血漿中的粒子數很少,而低分子晶體物質在血漿中含量雖然很低,但由於相對分子質量很小,多數又可離解成離子,因此粒子數較多。所以,血漿總滲透壓絕大部分是由低分子的晶體物質產生的(約佔99.5%),膠體滲透壓只佔極少一部分。
人體內半透膜的通透性不同,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在維持體內水鹽平衡功能上也不相同。膠體滲透壓雖然很小,但在體內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細胞膜是體內的一種半透膜,它將細胞內和細胞外液隔開,並只讓水分子自由透過膜內外,不僅不允許蛋白質等高分子膠體通過,連K+、Na+等小分子晶體也不易自由通過。因此,水在細胞內外的流通,就要受到鹽所產生的晶體滲透壓的影響。晶體滲透壓對維持細胞內外水分的相對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上常用晶體物質的溶液來糾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鹽失調。例如,人體由於某種原因而缺水時,細胞外液中鹽的濃度將相對升高,晶體滲透壓增大,於是使細胞內液的水分通過細胞膜向細胞外液滲透,造成細胞內液失水。如果大量飲水或者輸入過多的葡萄糖溶液,則使細胞外液鹽濃度降低,晶體滲透壓減小,細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細胞內液中滲透,嚴重時可產生水中毒。高溫作業之所以飲用鹽汽水,就是為了保持細胞外液晶體滲透壓的恆定。
毛細血管壁也是體內的一種半透膜,它與細胞膜不同,它間隔著血漿和組織間液,可以讓低分子如水、葡萄糖、尿素、氫基酸及各種離子自由透過,而不允許高分子蛋白質通過。所以,晶體滲透壓對維持血液與組織間液之間的水鹽平衡不起作用。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造成血漿中蛋白質減少時,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就會降低,血漿中的水就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間液,致使血容量降低而組織液增多,這是形成水腫的原因之一。臨床上對大面積燒傷,或者由於失血而造成血容量降低的患者進行補液時,除補以生理鹽水外,同時還需要輸入血漿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漿,以恢復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和增加血容量。
『陸』 將毛細血管壁作為半透膜將純水與葡萄糖溶液分開,葡萄糖溶液產生的滲透壓是
oKp 葡萄糖分子可以通過半透膜,沒有滲透壓產生
『柒』 為什麼人發生過敏反應時,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會升高
過敏反應的抗體在組織細胞表面,外來過敏原進入人體,與抗體結合,刺激細胞產生組織胺,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大,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造成組織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