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志偉的學術論文
1.余志偉,萍樂坳陷西部中石碳世黃龍期沉積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編圖通訊,86(1).
2.余志偉,江西萍樂坳陷西部中石碳統黃龍組白雲岩成因探討,沉積學報(核心期刊),88(3).
3.余志偉等,TR-B/PE薄膜試驗研究,大連科技情報,90(1).
4.余志偉等,研磨碳酸鈣填料在文化印刷用紙中的應用,江西造紙,90(2).
5.余志偉等,新型電工電子級填料的特徵及應用,電子化工材料信息,90(12).
6.余志偉等,TR材料的工藝特性及應用效果,熱固性樹脂,91(2).
7.余志偉,粉石英在微孔硅酸鈣保溫材料中的應用研究,華東地質學院學報,97(3).
8.余志偉等,硅微粉增韌環氧樹脂的研究,華東地質學院學報,98(1).
9.廖巨浪 余志偉,粉石英在蓄電池膠殼中的應用」,華東地質學院學報,98(2).
10.余志偉等,「增韌硅微粉研製」,非金屬礦(核心期刊),98(4).
11.余志偉等,「硅微粉染色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98(6).
12.余志偉,「粉石英分級技術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99(1).
13.余志偉,「粉石英錶面改性研究」,無機鹽工業(核心期刊),99(1).
14.余志偉等,一種新型工業礦物原料-粉石英,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99(1).
15.余志偉,包膜硅微粉增韌環氧樹脂機理的研究,熱固性樹脂,99(1).
16.余志偉,碳氧同位素在白雲岩成因研究中的應用,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核心期刊),99(1).
17.余志偉等,電工專用填料開發研究,華東地質學院學報,99(2).
18.余志偉等,利用粉石英尾砂開發電工填料的研究,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99(3).
19.余志偉等,粉石英改性及效果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99(4).
20.余志偉等,石英錶面改性及應用效果,化工冶金(核心期刊),99(10).
21.鄧慧宇 余志偉等,粉石英尾砂超細粉碎研究,中國粉體技術,2000(2).
22.余志偉,改性粉石英在PE薄膜中的應用,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0(4).
23.余志偉,江西滑石礦成礦條件及成因分析,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1(1).
24.余志偉,粉石英填料在硬質橡膠製品中的應用,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1(2).
25.余志偉等,礦物填料改性工藝研究,化工礦物與加工(核心期刊),2001(4).
26.余志偉,改性填料提高復合材料抗沖擊性能研究,西安工程學院學報(核心期刊),2001(3).
27.余志偉等,納米稀土轉光材料研究,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核心期刊),2001(11)(SCI檢索).
29.余志偉,粉石英在環氧樹脂封裝材中的應用,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2(2).
30.余志偉等,西部粉石英礦開發利用研究,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2(3).
31.余志偉等,江西省非金屬礦產資源及開發,中國粉體技術(核心期刊),2002(3).
32.鄧慧宇 余志偉等,金溪膨潤土鈉化改型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2(2).
33.余志偉等,鎂質粘土抗菌材料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3(2).
34.余志偉等,膨潤土納米抗均材料研製,礦物岩石(核心期刊),2003(4) (EI檢索).
35.余志偉等,Reseach on rare earth encapsulated luminescent material,journal of rare earths(核心期刊),
December 2004(EI檢索).
36.漆小鵬 余志偉,溶膠—凝膠法制備稀土無機發光材料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中國稀土學報(核心期刊),2003(2).
37.余志偉等,明礬石合成4A分子篩研究,雲南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4(4A).
38.余志偉等,天然粉石英礦加工技術研究,雲南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4(4A).
39.周春為 余志偉,宜黃晶質石墨鹼法提純研究,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4(增刊).
40.葛金龍 余志偉,環氧樹脂/納米粘土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4(增刊)
42.余志偉等,納米粘土增韌環氧樹脂的研究,塑料科技(核心期刊),2005(4).
43.漆小鵬 余志偉,納米級稀土-微米級無機填料復合轉光材料的研究,稀土(核心期刊),2005(1).
44.余志偉等,納米粘土/EP復合材料性能研究,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5(4).
45.余志偉等,納米粘土提高環氧樹脂絕緣材料力學性能研究,絕緣材料,2005(3)
46.張延峰 余志偉,鎂質粘土新型抗菌材料,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5(5).
47.余志偉,納米粘土增強材料研究,精細化工(核心期刊),2007(9)
48.余志偉,雲陽微結晶石英岩礦成因探討,地質科技情報(核心期刊),2007(9)
49.余志偉等,宜黃細晶質石墨酸法提純實驗研究,東華理工大學學報,7007()
50.邢麗華,余志偉(通訊作者),石墨伴生釩礦中釩的焙燒浸取及分析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7(6)
51.海霞,余志偉(通訊作者),石英錶面覆鈦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2008,31(4)
52.余志偉,玉山蒙脫土結構改性幾應用研究,非金屬礦(核心期刊), 2008,31(4)
53.余志偉,邢麗華,石墨尾礦提釩及綜合利用研究,金屬礦山(核心期刊),2008,386期(8)
54.余志偉,海霞,趙安,Mg-土吸附劑的吸附性能,精細化工(核心期刊), 2008,(12)
2. 煤焦油瀝青樹脂合成研究
期刊名稱:《新型炭材料》,2000年第1期
文章題名:「從煤焦油研製耐熱性瀝青樹脂」
作者:魏興海,查慶芳,陳榮耀,王紅艷,崔桂忱,衛有存
摘要:煤焦油同交聯劑苯甲醛在以對甲苯磺酸為催化劑作用下 ,按質子催化陽離子型縮聚反應機理 ,生成具有三芳基甲烷型結構特徵 B階瀝青樹脂。硬化後得到的 C階樹脂具有優異的耐熱性能 ,可與合成樹脂中最耐熱的聚醯亞胺樹脂相媲美 ,且成本低廉 ,並在高溫耐熱方面優於聚醯亞胺樹脂 ,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耐高溫廉價瀝青樹脂。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魏興海;查慶芳;陳榮耀;王紅艷);太原煤炭氣化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崔桂忱;衛有存)
【關鍵詞】:煤焦油;耐熱性;瀝青樹脂
【基金】: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與太原煤炭化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項目
【分類號】:TQ326.8
【DOI】:cnki:SCN:14-1116.0.2000-01-007
【正文快照】:
原料煤焦油是焦化廠的大宗副產物 ,其中瀝青佔一半以上 ,其它各組分的含量均很低 ,含量在 1 %以上的僅 1 3種 [1 ] ,對各個純組分的精製分離需復雜的工藝路線 ,並且成本高昂。本工作試圖利用煤焦油本身的化學反應性 ,通過外加合適的交聯劑和催化劑 ,開辟出一條直接利用煤焦油的新的途徑——煤焦油瀝青樹脂的制備。瀝青樹脂是一種縮合多環多核芳香族化合物樹脂 ,因縮合程度的不同 ,分為 A、B、C三階 ,A階室溫下為粘稠液體 ;B階為脆性固體 ,易溶於有機溶劑 ,加熱可融 ,是一種熱塑性樹脂 ;B階樹脂進一步縮聚即 C階樹脂 ,成為一種熱固性樹脂…
全文內容可在cnki、VIP等上下載,或與期刊編輯部聯系索要。
另有一篇網上報道,可參考:
題目:瀝青樹脂的研究開發;關鍵詞:瀝青樹脂 石油 熱固性樹脂 渣油利用 合成 所屬年份:2003成果類型:應用技術所處階段:成果體現形式:知識產權形式:項目合作方式:成果完成單位:石油大學(華東)重質油研究所成果摘要:
瀝青樹脂的研製是炭素技術研究與石油重油加工技術研究相結合的多學科的技術開發。瀝青樹脂是以FCC油漿、石油渣油等富含芳烴物質為原料,在催化劑作用下,由交聯劑分子復雜的連接起來而構成的以多環多核芳香烴分子為基本結構單元的大分子物質。瀝青樹脂是新型的、具有多種用途的熱固型、功能性材料。它在炭素材料、耐熱性樹脂材料、抗摩擦材料、密封材料、高分子磁性材料以及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80年代末日本的大谷衫郎教授為解決瀝青纖維加熱時容易熔化的問題,開始探索用容易控制的化學過程來代替不容易控制的熱反應,著手開展了瀝青樹脂的開發工作。瀝青樹脂的類似產品國外僅有日本生產的SK樹脂,SK樹脂價格昂貴,生產原料要求苛刻。國內對瀝青樹脂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僅有少數研究機構進行了實驗室研究,而已報道的工作都以純理論研究為主要內容,多數是以純芳烴化合物為原料的瀝青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瀝青樹脂具有多種用途,生產成本低,工業生產原料豐富,性能優越,具有市場競爭力。瀝青樹脂在耐熱性材料、炭素材料粘結劑、防腐塗料改質劑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因此,極有必要開展以實際工業生產為目的的合成瀝青樹脂的開發。瀝青樹脂的基本分子結構單元是縮合多環多核芳香烴大分子。石油系原料含有大量的稠環芳烴,利用它們合成瀝青樹脂,原料充足,工藝靈活,具有行業優勢。但直接利用石油系原料合成瀝青樹脂,反應復雜、影響因素多,產品性能不確定。所以,瀝青樹脂的開發需要深入、系統、細致的研究。通過對原料進行予處理、篩選適宜的交聯劑、工藝過程優化等手段,可以製得所需特殊性能的瀝青樹脂產品,這正是瀝青樹脂研究開發的原因所在。總體思路以分子模擬科學為基礎結合炭材料科學研究的新進展,通過反應途徑設計、優化合成工藝條件,選用不同的原料研製出性能優良的瀝青樹脂產品,並進行後繼工業應用的探索。擬從基礎理論研究、實驗研究技術以及工業實際應用等方面,加以突破。研究過程為以典型純芳烴化合物為原料合成瀝青樹脂,探索反應步驟、機理,建立反應模型及理論。並在此研究基礎上,探索利用FCC油漿、石油渣油為原料合成瀝青樹脂工業產品的可行性,對產品的性能進行測試,考察作為各種功能材料的應用效果等。技術方案如下:(1)以典型純芳烴原料和交聯劑、催化劑合成反應,探討反應步驟、機理,確定工藝條件合成瀝青樹脂的原料組成復雜,其中除含有芳烴以外,還含有脂肪烴等不利合成反應的物質,且它們的分子結構各異,很難確定。因此,對反應的干擾因素多,直接考察合成瀝青樹脂的反應機理並不容易。需要先從簡單、典型的分子結構的純芳烴為原料的合成瀝青樹脂入手,對原料、中間產物及最終產物的分子結構進行剖析,確定簡單芳烴合成瀝青樹脂的機理、反應模型等為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基礎。採用的主要研究芳烴原料有萘、菲、蒽、芘等,主要考察分子中電子雲密度、芳環位阻、分子量分布、組成均勻性等對合成反應和最終產物結構、性能的影響。(2)採用FCC油漿、石油渣油等合成瀝青樹脂產品在確定簡單芳烴合成瀝青樹脂的機理後,考察實際工業原料合成瀝青樹脂成為首要研究任務,只有實現了利用實際工業原料合成工業產品,該工作才體現出實際意義。利用FCC油漿合成瀝青樹脂是此階段工作的第一步,由於FCC油漿的組成與重質渣油相比,相對簡單,且其中含有大量2-3環芳烴,化學反應性較高。因此,合成瀝青樹脂較容易。第二步工作是利用石油渣油合成瀝青樹脂。該階段工作包括原料的篩選、預處理、工藝路線的確定以及合成工藝條件的優化等。(3)合成易石墨化的瀝青樹脂作為活性炭成型用粘結劑,探索最佳瀝青樹脂粘結劑的分子構型瀝青樹脂作為粘結劑是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工作,如在活性炭的成型中,需要特殊的粘結劑,而此類粘結劑開發國內並無報道。為滿足粘結劑的要求,瀝青樹脂的分子結構需在合成工藝過程中,加以調整控制,使之將來在炭化過程中既要滿足粘結成型的需要而又不會影響活性炭的質量。主要手段為對原料進行溶劑萃取,提高合成反應溫度,使瀝青樹脂在具有良好的流變性、粘結性同時還具有高殘炭率。(4)瀝青樹脂的耐熱性研究瀝青樹脂的優異性能之一是其耐熱性,......。
3. 求一篇關於高分子材料的論文3000——5000字左右
在世界范圍內, 高分子材料的製品屬於最年輕的材料.它不僅遍及各個工業領域, 而且已進入所有的家庭, 其產量已有超過金屬材料的趨勢, 將是 21 世紀最活躍的材料支柱. 高分子材料是有機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氫、氧
在世界范圍內, 高分子材料的製品屬於最年輕的材料.它不僅遍及各個工業領域, 而且已進入所有的家庭, 其產量已有超過金屬材料的趨勢, 將是 21 世紀最活躍的材料支柱.
高分子材料是有機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氫、氧、氮等.碳原子與碳原子之間, 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 能形成穩定的結構.碳原子是四價, 每個一價的價鍵可以和一個氫原子鍵連接, 所以可形成為數眾多的、具有不同結構的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的總數已接近千萬種, 遠遠超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總和, 而且新的有機化合物還不斷地被合成出來.這樣, 由於不同的特殊結構的形成, 使有機化合物具有很獨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機物結構(又稱為功能團)替換, 以改變高分子的特性.高分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達到至少1 萬以上, 或幾百萬至千萬以上, 所以, 人們將其稱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未加工之前稱為樹脂).
面向21 世紀的高科技迅猛發展, 帶動了社會經濟和其他產業的飛躍, 高分子已明確地承擔起歷史的重任, 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化三個方向發展.21 世紀的材料將是一個光輝燦爛的高分子王國.
現有的高分子材料已具有很高的強度和韌性, 足以和金屬材料相媲美, 我們日用的家用器械、傢具、洗衣機、冰箱、電視機、交通工具、住宅等, 大部分的金屬構造已被高分子材料所代替.工業、農業、交通以及高科技的發展, 要求高分子材料具有更高的強度、硬度、韌性、耐溫、耐磨、耐油、耐折等特性, 這些都是高分子材料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從理論上推算, 高分子材料的強度還有很大的潛力.
在提高高分子的性能方面, 最重要的還是製成復合材料第一代復合材料是玻璃鋼, 是以玻璃纖維和合成樹脂為粘合劑製成.它具有重量輕、強度高、耐高溫、耐腐蝕、導熱系數低、易於加工等優良性能, 用於火箭、導彈、船隻和汽車軀體及電視天線之中.其後, 人們把玻璃纖維換成碳纖維, 其重量更輕, 強度比鋼要高3~5 倍, 這就是第二代的復合材料.如果改用芳綸纖維, 其強度更高, 為鋼絲的5 倍.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開拓和創新尚有極大的潛力.科學家預測, 21 世紀初, 每年必須比目前多生產1500~2000 萬噸纖維材料才能滿足需要, 所以必須生產大量的合成纖維材料, 而且要具有更輕型、耐火、阻燃、防臭、吸水、殺菌等特性.有許多新型纖維, 如輕型空腔纖維、泡沫纖維、各種截面形狀的纖維、多組份纖維材料等紛紛被研製出來, 人們可指望會有耐靜電、耐臟、耐油, 甚至不會沾灰的纖維材料問世.這些纖維材料將用於宇航天線、宇航反射器、心臟瓣膜和人體大動脈.
高分子功能材料, 在高分子王國里是一片百花爭艷的盛景.由於高分子的功能團能夠替代, 所以只要採用極為簡便的方法, 就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高分子功能材料.常用的吸水性材料, 如棉花、海綿, 其吸水能力只有本身重量的20 倍, 在擠壓時, 已吸收的大部分水將被擠出來.而用澱粉和丙烯腈製成的高分子吸水材料, 它不僅能吸收自身重量數百倍到上千倍的水, 而且受到擠壓也不會擠出水來.人們可以期望, 將高吸水性的高分子材料製成能將化學能轉變成機械能的裝置, 以及具有類似於肌肉的功能或製造測量儀器.在微電子工業的光刻集成塊工藝, 常用的光刻膠(又稱光致抗蝕材料), 就是能使高分子相連接一種功能團, 光照射時會起化學反應, 使其溶解度降低或提高.應用這種光刻膠制備集成塊, 可以使集成塊的線寬達到0.1 到0.01 微米(1p毫米), 只有用其他工藝製成的集成塊的線寬的1/10 到1/100, 是適合於21 世紀的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mm微細元件的開關.光刻膠並能用於各種精細加工, 如半導體元件, EP 刷線路板, 金屬板膜或表面的精細加工、玻璃、陶瓷的精細刻蝕、精密機械零件加工等.
高分子功能材料應用在信息工程方面, 已經生產了光電導攝影材料、光信息記錄材料、光mm能轉換材料, 並都已進入實用階段.
像"當代摩西神樹"的離子交換樹脂的高分子功能材料也發展很快, 許多高分子離子交換膜、高分子反滲透膜、高分子氣體分離膜、高分子透過蒸氣膜等都在化學工藝的篩分、沉澱、過濾、蒸餾、結晶、萃取、吸附等過程中獲得應 用, 而且分離結果優於其他方法, 可節約大量能量.日本的制鹽工業早已用離子交換膜去代替鹽田和電解食鹽工藝.利用反滲透膜對有機化工、釀造工業的三廢進行處理, 可回收胺、酯、醇、醚、酮、酚等重要有機化合物.氣體分離膜對不同氣體的透過率和選擇性不同, 可以利用這一性質從混合氣體中選擇分離某種氣體, 如從空氣中富集氧, 從合成氨中回收氫, 從天然氣中收集氦, 還可以制備一種水下呼吸器(人工鰓), 它是直接從海水中提取氧的潛水裝置, 人類可望能長期生活在海水中, 進入海龍王的宮殿, 分享海龍王海底寧靜的幸福生活的夢想可變成現實.還有各種信息轉換膜、反應控制膜、能量輸送膜等正在研製階段.一種富有吸引力的生物膜也正在研究之中.生 物膜具有奇特的性能, 不僅能主動起能量、信息、物質的傳遞作用, 還能參加光合作用及有機物質的生命合成等生命活動.這就是21 世紀的高科技的一顆明珠, 摘取這顆明珠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另一極為重要的發展就是用於催促化學反應, 這類高分子功能材料被稱為高分子催化劑.早在本世紀40 年代, 人們已經使用一種叫交聯磺化聚苯乙烯的離子交換樹脂作催化劑, 用於化學反應的各個過程, 如水解、縮合、聚合等.爾後, 這類高分子功能材料發展很快, 高分子金屬絡合物催化劑接著問世, 它能夠在化學反應中加速捕捉金屬離子, 實現金屬化合物的迅速分離, 在工業生產和工業分析上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還有高分子金屬催化劑, 是促進化合物中金屬離子迅速完成化學反應的材料, 它已獲得了成功的應用.自然界存在一種最有效的催化劑, 稱為酶.這一類高分子材料像酶一樣有很強的催化作用, 稱為人工合成酶.酶是由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高分子化合物, 它是生物體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的高效催化劑, 是性能最優異的天然的高分子功能材料.現在, 各種人工合成酶已經研製成功並逐步投入應用, 其種類越來越多, 科學家根據酶的作用原理試圖模仿應用於化學工業的催化劑, 在化學工業上進行一場革命.它可以製作進行化工生產, 可以充分利用再生的生物資源, 以擺脫傳統的以石油系列為主要原料的合成工藝, 而且還可用酶的催化原理, 避開傳統的合成工藝中的高溫, 高壓的條件, 在各種物質混合的狀態下, 有選擇地使特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使反應物能夠不加分離地連續反應至生產出最終產物.這樣, 生物反應器將會改變化工企業高塔林立的傳統面貌, 不僅能節約能源, 改善工作環境, 同進還可以廣開化工資源, 消滅廢水、廢氣和廢料(又稱三廢), 使建立無污染的理想化學工業成為可能.例如天門冬醯胺酶製成的中性樹脂的前景就非常光明.
高分子材料在醫學和生命科學上的應用已有很長的歷史, 但是依靠著高科技的進步, 近期來這個領域的發展令人驚訝, 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肺、人工腎、人工血管、人造血液、人工皮膚、人工骨骼、人工關節, 從研製迅速成功到不斷完善, 並且已付諸使用.高分子材料製作的手術器械、醫護用品已不計其數.
高分子材料生物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控制人的健康和生命, 利用不帶葯劑性的高分子與其他葯劑合成的高分子葯劑, 可大大改善治療效果, 這一類葯劑人體易於吸收, 毒性和副作用小.如引起惡心、全身不適等不良反應的抗癌葯, 把它們高分子化, 其效果就大大改善, 像抗癌葯芳庚酚酮和甲基丙烯酸結合為高分子, 其效果更佳.另一類高分子葯物, 本身就有很高的葯效, 如合成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就可以作為血漿的代用品.商品化的聚醚與聚氨酯合成的高分子葯物與血漿蛋白質中的白蛋白的親和力特別高, 相處很融洽, 是一種解決人體血凝的醫用高分子材料.
縱觀上述, 高分子已經成為21 世紀材料科學中強有力的支柱, 高分子材料的發展在21 世紀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4. 求助 博士論文下載 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關鍵影響因素研究
侵犯知識產權了。可以私下交流。
5. 丙烯酸樹脂的用途及市場
丙烯酸樹脂,是工業樹脂的一種,常用於汽車烤漆、裝修塗料以及義齒原料等領域。通常被劃分為熱塑性丙烯酸樹脂和熱固性丙烯酸樹脂兩大類。那丙烯酸樹脂到底是什麼物質,又有那些用途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丙烯酸樹脂的用途
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占莉琳、曾利偉、康桂妹等人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年27卷05期中,發表論文指出用甲基丙烯酸樹脂製作的義齒消毒效果好且義齒的受損傷程度低。值得高興的是,丙烯酸樹脂義齒的價格並不昂貴,相反可以說的是非常低廉。相信隨著這項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也許不久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這種物美又價廉的東西。
丙烯酸樹脂還常被用來製作成油漆。可分為熱塑性和熱固性兩種(一般來說通過看狀態就可以辨認),在多種領域被廣泛運用,如汽車,建築,醫學等等。順帶一提,有些學校的塑膠跑道和球場也是用丙烯酸樹脂漆鋪設的哦。
丙烯酸樹脂的危害
丙烯酸樹脂作為化工原料對人體的損傷是不容忽視的。當然啦,這里主要強調的是液體丙烯酸樹脂,固體丙烯酸樹脂是高分子物質故而對人體的危害並不大。丙烯酸樹脂若是直接與人體接觸會使人感到不適甚至對人體造成損傷。
丙烯酸樹脂的市場現狀
丙烯酸樹脂的需求不斷加大,又加上我國國家政策和國內企業的支持也促使丙烯酸樹脂研究技術的進步,使得丙烯酸樹脂行業迅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丙烯酸樹脂消費國,也成了最大的丙烯酸樹脂市場。
我國丙烯酸樹脂的品種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但在生產規模、工藝控制及部分特殊性能要求的產品方面與外國先進技術國家仍有差距。目前,我國的以丙烯酸樹脂為原料所生產的產品仍以中低檔的塗料為主,這種現狀的改變是我國企業技術含量的提高。丙烯酸樹脂在市場上並沒有統一的價格,以目前的現狀來看是27000元每噸。
丙烯酸樹脂是目前應用廣泛的化工材料之一,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不斷深入研究,提高丙烯酸樹脂的製作技術和使用技術,將會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希望以上信息可以讓您對丙烯酸樹脂的認識和了解有所幫助。
6. 誰給找份介紹一種高分子材料的論文,3000字左右的,最好這種材料新型的
★ ★
dfq0730(金幣+2,VIP+0):資源不少,可以分享一下嗎?也省得老是發郵件的 1-4 13:48
高吸水性樹脂(英文名為Super Absorbent Resin, 簡寫為SAR),或者稱為高吸水性聚合物(英文名為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寫為SAP),是一種含有羧基等強親水性基團並具有一定交聯度的水溶脹型高分子聚合物。與傳統吸水材料如海綿、纖維素、硅膠相比,它不溶於水,也不溶於有機溶劑,卻又有著奇特的吸水性能和保水能力,同時又具備高分子材料的優點。高吸水性樹脂的吸水量高,可達到自重的千倍以上,而且保水性強,即使在受熱、加壓條件下也不易失水,對光、熱、酸鹼的穩定性好,還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高吸水性樹脂的開發與研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一種典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一般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它能夠吸收並保持自身質量數百倍乃至數千倍的水分或都數十倍的鹽水,並且能夠保水貯水,即使加壓也很難把水分離出來。這是由於其分子結構上帶有大量具有很強親水性的化學基團,而這些化學基團又可形成各種相應的復雜結構,從而賦予該材料良好的高吸水和高保水特性。
高吸水性樹脂與水有很強的親和力使它在個人衛生用品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並在農業、土木建築、保鮮材料、改造環境等方面的應用也顯示出廣闊的前景。如嬰兒紙尿片、老年失禁紙尿片布、婦女用衛生巾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國紛紛擴大生產,增加研究和開發力度。高吸水性樹脂作為通訊電纜的防水劑、濕度調節劑、凝膠轉動裝置、活體酶載體、人造雪等方面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應用。高吸水性樹脂在農藝園林方面的應用也已表現出令人鼓舞的前景,它有利於節水灌溉、降低植物死亡率、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高作物發芽率等。高吸水樹脂在沙漠治理方面的應用更是具有無可估量的社會效益。由此可見進一步開發高吸水性樹脂仍然有很重大的意義。
1.國外狀況
高吸水樹脂的研究開發始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1966年美國農業部北方研究所Fan-ta等進行了澱粉接枝丙烯腈的研究,從此開始了高吸水樹脂的發展。Fanta等在論文中提出:澱粉衍生物的吸水性樹脂具有優越的吸水能力,吸水後形成的膨潤凝膠體保水性很強,即使加壓也不與水分離,甚至還具有吸濕放濕性,這些材料的吸水性能都超過以往的高分子材料。該樹脂最初在Henkel Corporation工業化成功,其商品名為SGP(Starch Graft Polymer)。1971年Grain Processing公司以硝酸鈰鹽作引發劑,採用丙烯腈接枝在澱粉或纖維素上的方法合成出高吸水樹脂。在這一時期,美國Hercules、National Starch、General MillsChemical,日本住友化學、花王石鹼、三洋化成工業等公司相繼成功開發出了高吸水樹脂,德國、法國等世界各國對高吸水樹脂的制備、性能和應用等領域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取得大量成果。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美國和日本。此後,國外對SAP的研製、生產和應用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1978年日本實現了SAP工業化生產。
高吸水樹脂的生產與消費增長很快,1980年,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生產能力約為5 kt/a,1990年增加到207 kt/a,1999年猛增到1292 kt/a。目前,世界SAP的最大生產商是日本觸媒化學公司,其次是Deggusa/Huels集團的Stockhausen公司,第三位是美國Amcol公司的全資子公司Chemdal公司,這3家公司合計能力約佔世界總能力的47.2%。歐洲高吸水性樹脂的主要生產廠家有法國Atofina公司和SNF Floerger公司,比利時的BASF公司和Nippon Shoku公司,德國BASF公司、Stockhausen公司和Dow化學公司、英國Instrial Zeolite公司等。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吸水性樹脂消費國,消費量約為280 k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5.0%。歐洲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約為200 kt,約占總消費量的25.0%;日本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約為80 k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0.0%;其他地區的消費量約佔30.0%。根據預測,2005年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將達到1000~1100kt,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為3.8%~5.5%。
隨著其產品多樣化及性能的提高,高吸水樹脂的應用領域也必將不斷擴大。1973年美國UCC公司開始將高吸水樹脂應用於農業方面,接著又擴展到農林園藝的土壤保水、苗木培育及輸送、育種方面。接著日本、法國等也展開了吸水性樹脂的應用研究。現在,高吸水樹脂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林園藝、醫療衛生、建築材料、石油工業、食品行業、日用品行業、人工智慧材料等各個領域。
2 國內狀況
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與國外相比,我國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相對比較緩慢,2004年我國高吸水性樹脂的生產能力也只在30kt/a左右,生產企業近30家,但規模都不大,生產能力在1kt以上的僅7家。
國內有三十多家單位在從事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例如上海大學、吉林石油化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廣州化學所、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化工研究所等,這些單位的工作大都著重於水性樹脂的合成研究。在應用方面,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南等省把高吸水性樹脂應用於農業生產中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就。目前,國內高吸水劑的研究工作絕大部分仍處於實驗室階段,有的已轉入中試階段,但工業化的很少,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目前,在我國高吸水性樹脂大部分為進口產品,進口價為1.5-l.8萬元/t。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生產成本在1.2-1.5萬元/t,售價為1.8-2.2萬元/t。預計到 2010年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的需求量將達到100kt。
在我國吸水樹脂的消費主要以衛生用品應用為主。在今後我國吸水樹脂應用方面衛生材料仍是主流,其需求量還將不斷增大。由於我國水資源十分貧乏,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土地日趨擴展;並且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城市草坪業和花卉業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吸水樹脂作為土壤改良劑,保水保肥劑,種子及苗木移植塗覆劑在農業、林業、園林綠化、改造沙漠等方面將起著重要的作用,有關專家認為,再經過七八年的努力作為保水劑的吸水樹脂有可能成為繼化肥、農葯、地膜之後最受廣大農民歡迎的農用化學品之一,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高吸水性樹脂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材料,在我國極具市場潛力。隨著人們對SAP研究的深入,具有耐鹽、保水、保肥等多功能SAP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我國SAP的生產及應用均落後於發達國家,迫切需要快速發展。我國地大物博,土壤沙漠化嚴重, SAP在農業上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加強對具有抗旱保墒,且具有緩釋肥功能的綠色環保型SAP的研究,建立以多功能新型SAP為中心的完整化學抗旱、節水、保水技術體系,並開展大面積的示範推廣也是今後研究的重點。此外,目前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SAP大多是丙烯酸鹽類,原料成本高,不利於大范圍應用。加強對非金屬礦物/保水復合材料的研究,同時研究簡化生產工藝,減少聚合後半成品水分含量從而減少產成品乾燥時間和乾燥能耗,對於降低SAP成本,擴大SAP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應該盡快利用原料和市場需求兩個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依託國內科研力量進行開發,建設經濟規模工業化裝置,以便迅速佔領這一高增長的市場。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769869&f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