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藝表演用具有:茶,以 安溪鐵觀音 、 武夷岩茶 為好。 器,能容水3-4杯的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若琛甌 (茶杯)、玉書 碾 ( 水壺 )、 潮汕 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 茶盤 、 茶船 等。 日本的 煎茶道 、台灣的 泡茶道 都來源於潮州的工夫茶。
Ⅱ 茶道 程序
不同茶類,程序少有不同,西湖龍井茶道表演程序:
A、溫具洗杯
B、賞茶
開啟茶樣罐,端於客人前,雙手奉上,稍欠身,供客人觀賞聞香。
C、置茶
將原先倒置的茶杯翻轉,使其口沿向上,一字擺開。然後,將茶罐打開,用茶匙將所需茶葉撥入茶荷,並將茶葉一一撥入茶杯中待泡。
D、浸潤泡
向杯中傾入適當溫度的開水,用水量為杯容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放下水壺,提杯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數圈,目的在於使茶葉浸潤,吸水膨脹,便於內含物質浸出。時間掌握在1分鍾以內。
E、沖泡
提壺沖水入杯,通常用「鳳凰三點頭」法沖泡,使茶杯中茶葉上下翻滾,從而使茶湯濃度上不一致。期間,客人可觀看茶的動態舞姿,以及茶的舒展變形。一般沖水入杯至茶杯總容量的七成滿為止。
F、奉茶
要面帶微笑,雙手欠身奉茶。茶杯擺放的位置,以方便客人取飲為原則。茶放好後,應向客人伸手掌示意,說聲請品茶!
Ⅲ 真正的茶道存在於哪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里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還有更荒誕的所謂漚了若干年的一個普洱茶餅子價渝百萬的宣傳,則簡直形同欺詐。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Ⅳ 茶道知識步驟
十三道茶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道凈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准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里,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里,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里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
准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贊嘆。
第十三道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Ⅳ 中國茶道形成於什麼時候
你要說現在的所謂茶道,我只能說,形成於現代。
古人喝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喝法,三國時烹茶,隋唐時煎茶,我記得還有加鹽的,時代忘記了。
而我們今天在茶樓見到的「茶道」,只是脫胎自中國南方「功夫茶」,由商家搞出來的符合上流社會消費要求的一種服務而已。
Ⅵ 茶道都要用到哪些東西
【茶道具】
煮水
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緻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日本人飲茶的風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後來廣泛流行於民間。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Ⅶ 用來裝茶葉和廢水的叫什麼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茶荷為中國民間泡茶用具。茶道六用之一,系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用以觀賞干茶外形,通常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
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瓷器、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7)茶道廢水於擴展閱讀
1、置茶器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茶針:用於通壺內網。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茶刀:取、倒茶葉。
3、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渣方:用以盛裝茶渣。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