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杭州梅家塢污水治理

杭州梅家塢污水治理

發布時間:2022-01-02 15:47:39

A. 杭州西湖城隍廟歷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鎖定
同義詞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稱
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6.4平方千米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湖泊長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
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庫容量
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
15千米
經緯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5月、9-11月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秦漢到唐
▪ 五代兩宋
▪ 元明清時期
▪ 近代時期
▪ 解放後
▪ 21世紀
▪ 列入世界遺產
2 地質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島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環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藝術
▪ 文學作品
▪ 美術
▪ 民間傳說
▪ 名人故居
▪ 西湖遊船
5 生態西湖
▪ 植物
▪ 動物
▪ 人工治理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3]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跡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跡甚

B. 西湖的歷史變遷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400餘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隻能循航道行駛。1950年,國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國家投資計劃。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於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慶寺、清波公園等環繞西湖的田盪、窪地18處。此後,由於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後,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後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
西湖引水工程於1985年2月1日正式動工。引水工程從錢塘江閘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相當於西湖總貯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後,西湖水體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環湖污水截流工程於1978年開始籌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線,埋設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虎跑夢泉、黃龍吐翠、滿隴桂雨、玉皇飛雲、龍井問茶、寶石流霞、吳山天風、阮墩環碧。 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於10月20日至11月10日舉行,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此後,西湖博覽會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002年,杭州市啟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嚴格遵照「申遺」標准,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指導思想,始終貫徹「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傳承歷史、突出文化」、「以民為本、還湖於民」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堅持控制、整治、保護有機結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至2008年,已連續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啟動西湖環湖南線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會開放。該工程開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種橋梁24座,闢建河埠近10處,復建歷史文化景觀18處。同時還恢復了雷峰塔、萬松書院等景點。(2)2002年底,啟動西湖綜合保護「三大景區」建設工程,歷時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開放。主要包括楊公堤景區、湖濱新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三大景區。(3)2004年對西湖北線(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邊的「一街、二館、三園、四墓、五景點」等15個歷史文化景點進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規劃繼續實施8個項目,分別為兩堤三島、西湖博物館、龍井村、龍井寺、韓美林藝術館、北山街部分景點、靈隱頭山門牌坊、西湖學研究院等,實現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5)2006年繼續深化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打好「收官之戰」,主要實施靈隱景區綜合整治、吳山景區環境綜合整治、「龍井八景」恢復整治等三個重點項目,已於國慶前竣工開放。(6)2007年先後實施靈隱景區綜合整治二期、吳山景區環境綜合整治二期、高麗寺恢復、南宋官窯博物館擴建、八卦田遺址保護、虎跑公園保護整治、虎跑路沿線及滿覺隴村莊整治等7大項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7)2008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項目:一是九溪-楊梅嶺綜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廟復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綜合保護工程;四是三個「西湖十景」紀念標志項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燈優化工程;六是吳山景區綜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塢春早」綜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綜合整治工程。

C. 杭州旅遊度假

區域概況
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是國務院1992年10月批准建立的十二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一,位於杭州市區西南,南頻錢塘江,北依五雲山,總面積9.88平方公里。主要建成有宋城、未來世界、杭州西湖國際高爾夫場三大主題項目和九溪玫瑰園等一批度假單元。
地理環境
度假區位於杭州市西湖區上泗地區,區域總面積為26.66平方公里。度假區與西湖風景名勝區毗鄰,東臨錢塘江,西靠龍塢、靈山風景區,地勢開闊平整。區域外圍,東南方向面臨寬闊雄偉的錢塘江景,西北面是丘陵山地,現狀地形平整,少起伏,地勢較低。
自然環境
(1) 氣候條件:
度假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特點,常年風向為偏北東北風,年均降雨量在1375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53.7天,平均日照時數1859.7小時,平均氣溫16。2C。年均無霜期245天,初霜期在11月中旬,終霜期在3月中旬。
(2) 地質地貌:
度假區北部為山麓低丘地,地質基岩多為泥盆紀的千里崗砂岩,坡度標高12.5米(黃海);南部為錢塘江淤積平原,平地標高為6.4米。錢塘江的水質基本上達到A類水質標准。
交通
目前有之江路、靈梅隧道和繞城公路相連,通達市區非常通濱江區、蕭山區和蕭山國際機場。
之江路--往東沿錢塘江,經六和塔可至杭州市區; 320國道--往西經受降至富陽; 靈梅遂道--往北經梅家塢和隧道,可至靈隱再達市區; 杭富公路--往南經靈山至富陽市; 繞城公路--往北至留下,往東跨江經聞堰至蕭山,在本區全程高架跨越,與區內道路 立體交叉; 之江大橋--往東跨江經浦沿至蕭山; 輕軌線(規劃中)--往東經之江大橋跨江至蕭山,往西至富陽並與杭州市經軌線連接 ,停靠站在中心十字西側; 水上航線--錢塘江邊開辟度假區專用碼頭。
區內交通
[1]度假區內部幹道(規劃中)採取環路,環路是聯系各功能區塊的主通道。繞城公路是快速高架幹道。此外,還有度假區專設的游覽車道、自行車道、步行道和馬車道。
在度假區出入口、輕軌終點站均設有停車場地,在會議中心、慶典公園、水上公園、和度假中心均設有大型停車場。 之江西路在度假區北部橫貫東西,連接高爾夫球場。 主環路林蔭道,自由彎曲將各功能區串聯起來。 支路--各功能區塊內部的道路。 自行車道--建立一個便利的非機動車系統。 步行系統--以江濱風景線及商業步行街特色的步行系統。 區內輕軌系統--今後沿林蔭環路外側設立區內輕軌系統。

據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年來,累計投入開發建設資金約32億元,去年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億元。實施了珊瑚沙、象山、午山、凌家橋、方家畈、村口等六大農居點建設工程,建成農居34萬平方米,在建農居28萬平方米,基本滿足拆遷安置的需要。開工建設20餘條道路,建成之浦路、科海路(一期)、杭富路等13條道路,總長約21公里。抓好上下水、電力、通訊等配套管網建設,度假區南片1#污水泵站已基本建成,轉塘污水泵站、轉塘自來水泵站、電力桿線上改下等項目都在全面建設中,雙流公園也已建成向市民開放。

之江度假區經發局:「五·一」黃金周接待遊客超18萬人次,門票收入逾千萬元

五一黃金周期間,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活動豐富多彩,遊人如織,秩序良好,順利實現了「健康、安全、秩序、質量」四統一的工作目標。「宋城」共接待遊客17.925萬人次,黃金周的門票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西湖國際高爾夫球場接待省內外球友休閑打球1229人次;華庭雲棲度假酒店、東方苑等共接待遊客1500餘人次。據了解,節日期間度假區遊客人數最多的一天是5月2日,達4.2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40萬元,外地自駕旅遊的散客數量明顯呈上升趨勢。

民俗文化游是度假區旅遊的一大看點。重塑《清明上河圖》意境、再現宋代汴京和臨安京都繁華的「宋城」景區,長假期間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五·一」期間觀看《宋城千古情》演出的遊客超過 5.8萬人次,創該演出遊客接待量新高。時尚健康的高爾夫球是度假區旅遊的一大亮點。西湖國際高爾夫的9洞燈光球場、擴建一新的會館、果嶺改造工程後更優良的球會草坪品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高爾夫愛好者踴躍參加,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華庭雲棲度假酒店作為之江度假區第一家按五星級標准建造的旅遊度假型酒店,在五一黃金周迎來各地遊客計1300餘人次,客房入住率突破50%,這對於「五星級」大酒店,無論在哪兒都是眼前一亮的統計數字!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在假期的時候到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休閑遊玩,人氣不斷飆升。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負責人如數家珍地談起該地區今天和明天的建設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對之江地區未來的建設信心十足。他告訴我們,至2010年末,我區預算將投入建設資金共約76.48億元。其中將投入度假區建設資金41.47億元,投入轉塘經濟園區建設資金9.68億元,投入轉塘集鎮改造建設資金25.32億元。他向記者描繪了這樣的一幅生態一流、風景優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活富裕的旅遊休閑度假之地的美好願景:至2010年末,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將在道路建設、農居建設、河道整治、自來水並網、電力上改下等方面進行大規模建設,新建道路64條,總計81.7公里;基本建成農居點7處,總建築面積175.6萬平方米;新建、拓寬及整治河道18條,全長47540米;新增道路兩側和河道兩岸各15米及規劃綠地544.4萬平方米;建成投產污水泵站5座;完成5迴路220KV、7迴路110KV電力桿線上改下;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7座,建築面積7.3萬平方米,以及廣場、公交中心、公共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3.46億元。

從這番描摹中,分明看見了未來美好的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甚至是正在建設發展中的轉塘新區。當前,在這一區域無論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環境建設,還是經濟建設,處處是建設者的身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完全稱得上是「一日千里大發展」。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發展趨勢

董清源: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局、房管局局長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全國1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開發區之一,南瀕錢塘江,北依五雲山,為「三江兩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島湖)風景名勝區的最佳接合部,2004年8月,將轉塘鎮納入之江度假區,使度假區面積擴大至50.68平方公里。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之江度假區已建成宋城、未來世界、西湖國際高爾夫球場等三大主題旅遊項目和雲棲假日酒店、東方苑休閑中心等9個度假地,以及九溪玫瑰園、南都高爾夫別墅等一批高檔住宅。作為一個區塊,之江度假區房產一級市場和二手房市場房售交易均價全市最高。

下一階段,打響「旅遊休閑、文化創業、生態人居、和諧創業」四大區域品牌,著力引進和培育「旅遊休閑、文化創意、高端商務、度假房產」等四大標志性產業,帶動度假區「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配套產業的聯動發展。

2006年著重抓好休閑世界度假村、陽明谷度假村等旅遊度假項目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冰世界主題公園」、「極地海洋主題公園」、「之江網球中心」和商務中心,推進會議中心、會展中心、會議度假村、美食度假村、花卉博覽城、錢幣博物館等項目。相信,隨著這些項目的陸續建成,之江度假區必將成為浙江乃至整個長三角的旅遊度假勝地。

轉塘規劃定為旅遊中心鎮,逐步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生態型旅遊休閑城鎮,成為市區西部地區旅遊服務、旅遊集散、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高尚住宅和商務辦公的基地。轉塘有山有水,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有望江山、獅子山、鳳凰山和象山等;東臨錢塘江,鎮內有團結浦、杜家浦(沿山河)、二輕浦等河道。中國美術學院象山中心校區已建成一期,目前正在進行二期建設。另外,浙江工業大學之江校區、西湖職高、杭州市農業科學院落戶轉塘。這些,都為轉塘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環境;規劃中,轉塘有一所高級中學(杭七中)、兩所初中、四所小學、四所幼兒園;另外,西湖區第二醫院、省人民醫院望江山分院也可為居民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

休閑城市與之江轉塘區域的發展定位

湯海孺: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之江轉塘地區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東方魅力之都杭州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規劃,之江板塊將打造成為長三角旅遊休閑基地,長三角文化創意基地,高品質生態人居家園和大都市和諧創業示範區,大致從以下五方面來進行:

1.打造成為杭州「東方休閑之都」的重要標志區。重點發展主題休閑、都市運動、生態療養等休閑旅遊產品。其中,①之江路沿線和之浦路沿線發展主題休閑區,重點開發現代主題公園和會議度假旅遊。②在沿江建設以度假娛樂、都市體育為一體的高檔休閑區,與西湖國際高爾夫球場、大清谷生態休閑區相呼應,包括建設沿江星級度假酒店、運動休閑中心、康體保健中心、銷品茂、之江航空俱樂部。③在轉塘西部建設生態療養中心(療養院、老年公寓)、休閑教育培訓基地,形成西部生態休閑區。④完善度假區———轉塘發展中心的交通集散,酒店住宿、旅遊購物等功能,建設旅遊集散中心、轉塘休閑度假酒店群、大型商業中心、南宋錢幣博物館、休閑旅遊街區。

2.打造長三角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以中國美院為依託,設立藝術創作、創意設計、動漫影視製作、藝術品展示交易、產業公共服務五大區塊,其中:①美院北路以北、象山路以東區域為藝術創作區,②在美院以南轉塘路以北設立創意設計區③依託美院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和宋城影視基地發展動漫創作和展示④在藝術創作區以西設立文化展示交易區,⑤在美院東面杭富路以東繞城公路以內建立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區,

3.打造杭州大都市商務經濟的重要載體。積極發展總部經濟、研發、會展、金融中介服務商務產業。規劃在建設轉塘科技經濟園東北區塊設立科技型企業總部基地、在320國道以南、繞城高速以東和之浦路以西設立總部經濟發展區,在其東面配套設立金融中介服務區,配合杭州會展產業發展,設立沿江商務會展區,重點實施國際會議中心和商務中心等項目。

4.打造杭州大都市度假房產的核心區域。①開發之江路高檔度假房產。②結合轉塘集鎮建設開發望江山、象山以南地塊,形成轉塘精品住宅房產群。③結合創意產業發展,開發西部高檔住宅區塊,在望江山公園西北面形成文化藝術群落。

5.打造杭州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區。①以浙江華人生命科技園、杭州卷煙廠等項目為起點,大力發展信息軟體、生物醫葯、卷煙製造等科技型工業,成為杭州高技術產業的重要延伸區。②扶持發展蔬菜、花卉、苗木、水產、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成為杭州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示範區。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

中國美院與之江旅遊度假區休閑人居業關系

高法根: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中國美術學院與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及轉塘象山自然成緣。中國美術學院選擇轉塘象山建設中心校區,一是因為轉塘象山山水秀美,其自然生態良好,既有城鎮氣息,又有田豐林茂之野。少城市喧囂,多青山綠水,為藝術家建設家園之地;二是此地毗鄰杭州主城區,對於中國美術學院來說,無論是近期辦學和長期發展,都較適宜;三是整個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的規劃既大氣開放,又精緻和諧,中國美術學院在此建設一個布局合理、建築別致、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校園有著良好的整體條件。

中國美術學院與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暨轉塘相互依存,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中國美術學院象山中心校區的建設,至2008年將基本完成,那時有公共藝術與教育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建築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及與之相關的基礎教學部及涵蓋10幾個設計和公共藝術的專業,還有各專業相關的研究、開發機構。2008年後,中國美術學院將有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成教生、高職生、附中生8000多人,教職員工近千人活躍在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其必然帶動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她即將形成的文化產業會在該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質量改善及人文環境優化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①提升區域的知名度,擴大區域的外圍影響,促進區域資源增值。②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文明。③加快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完善,給區域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④帶動該區域旅遊業的發展。校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藝術氛圍,將吸引國內外學者遊人紛至沓來,其必將推動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旅遊業的發展。

中國美術學院無疑已成為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最亮的名片。其象山中心校區既是藝術人才成長的搖籃、藝術家的家園,也是坐落於杭州三江兩湖之間,集教學、創作、科研、生產為一園,融人文藝術和山水於一體的文化重地。

打造品位房產,之江區塊得天獨厚

趙杭生:浙江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1992年至1999年間,這個階段是啟動階段,在度假區主要建成了宋城、未來世界等一批主題旅遊項目和房產項目的啟動。第二階段是在2000年至2005年間,這一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房產項目的開發,包括玫瑰園、雲棲蝶谷等中高檔樓盤的相繼建成,使整個區域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階段是在2006年至2010年間,這一階段是功能全面形成,價值全面提升飛速發展階段;杭州休閑之都定位的確立,西博會、休博會和世博會的相繼舉辦,再加上滬杭磁懸浮的開通,將給這一區塊帶來無限商機。

和諧人居,山水典範

葉曉龍:西房集團董事長

之江度假區轉塘的和諧發展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和諧發展等三個方面。在西房雲溪香山項目實踐上,希望能在之江度假區轉塘重建一種真正的生活形態,一種自然、休閑的悠居樣本,主要著眼處理好與三個方面的和諧關系:

第一個層面:就是人與人的和諧。現代社會交流越來越受到重視。社區的建設必須營造出能讓不同階級、不同地位、不同收入的人都能夠比較好地接受的、自然地平等相處的公共環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個平等的、自由的、質朴的交流空間。

第二個層面:是人與自然、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和諧人居是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和諧的狀態。最重要的在於能夠為居民營造適合健康、安心、舒適居住的大環境。一個注重環保的綠色住區能夠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產生良性的循環影響。開發商要以一種專業的心態去面對想要開發的地方,把立於其上的建築做成土地生命或者精神的一種延伸,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

第三個層面:人與建築的和諧生活關系。完整的建築體系,應該在不斷完善中讓人享受到合理、舒適的建築空間,達到人與建築的圓融、和諧。消費者需要的是空間適應人的作品。必須充分考慮經濟實惠性、科學合理性,在功能性、舒適性、經濟性、科學性上達到完美統一,滿足不同人的居住需求,

打造休閑、綠色的悠居生活樣板

楊書林:杭州市城建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在雲溪香山的實際設計中,著重注重了所處地塊的特徵,設計更加追求質朴、自然、清新的風格,也更加倡導綠色、生態、宜人的居住設計。

特色一:回歸自然設計追求;在小區的整體規劃中,結合其基地原有特徵,形成自然的空間肌理和良好的空間脈絡結構;在建築布局上南北分區錯落布置,形成社區內的自然通風,同時滿足每一戶業主的最大觀景視角。

特色二:休閑社區的設計在公共環境的營造上形成多級景觀序列。

特色三:重視景觀的人性化設計。在小區道路規劃設計中,運用了一種創新的道路設計方式———「景觀道路體系」。根據地形特徵和建築布局,採用環狀道路通行,讓道路之間形成「綠島」,動靜分離,使「家」更有遠離塵囂的氛圍和環境。

從國際趨勢看之江房產與文化產業的未來

俞彩萍:天則咨詢總經理

今後十年為度假區的快速發展期,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其內部條件已經具備。綜觀杭州現有房產發展區塊,下沙、三墩和濱江並不適合發展景觀文化產業,而西湖與西溪目前可供開發的土地已經不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之江度假區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非常適合建造中高端房產。隨著度假區產業配套的日益完善,度假區配套設施及配套房產定會高度密集化,並成為一個產業多方面發展的新興城鎮。

之江度假區產業發展應多樣化,以文化產業為主,住宅質量要高,而辦公成本要低,以產業園區推動居住產業,建成文化產業聚居地。在建設中,高品質房產需要與高質量產業相配套,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之江旅遊度假區的繁榮。

在國際化山水城市營造優雅生活

李新海:浙江華庭房產董事長

杭州兼具江河湖海,形成城景相連、「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而之江旅遊度假區,被稱之為「杭州後方的大花園」,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南側,周邊有梅家塢、宋城、未來世界、國際高爾夫俱樂部、靈山、大清谷等休閑旅遊景點,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田野與山林,營造出一派田園風光。華庭房產作為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的參與者,「人文地產」的實踐者,之江旅遊度假區的建築應該是一種理想主義在住宅中的實踐,也是地方歷史在城市中的延續。所以這里的住宅應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是文明和文化的載體,是藝術的創造和建設者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和諧統一的安定、美好、和諧的人居空間。

未來人居之展望———生態、文化、科技

虞曉芬:浙江工業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理念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住宅的需求已經從關注生存空間轉向更重視人居環境,這是世界性的趨勢。未來良好的人居必須同時具有「生態」、「文化」、「科技」三大特徵。

從生態來看,轉塘地處西湖風景區與之江旅遊度假區接合部,周邊由梅家塢、宋城、未來世界、國際高爾夫俱樂部、靈山、大清谷等休閑旅遊景點,小鎮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具備極佳的外部生態環境。從文化來看,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浙工大之江校區、浙大之江校區、宋城華美學校及規劃中的文化藝術中心和中學均分布於此,使轉塘具備濃郁的文化氣息。因此,從大背景來講,轉塘是一個適合開發商打造未來人居的地方,至於能否成功,關鍵要看開發商對各項細節的處理了

可實現的夢想———之江的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社區環境

張鋼嬰:杭州日報房產汽車報道部主任

把之江旅遊度假區這塊風水寶地盛贊為杭州人居環境最後一塊瑰寶。因為這里的風水、方位和山水可謂一流。山勢的錯落有致,背山面水的良好朝向,使之成為藏風聚氣之地,這里名山、名水加名士,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游之地,如今美院象山校區的入駐更為這里增添了藝術氣息。之江旅遊度假區就是這么一個「坐擁山水、進退繁華」的人居天堂,這里融宜居、安居和樂居(自然上水的田園之樂,農家茶鄉的風俗之樂,歷史名蹤的思古之樂,旅遊景點的動感之樂,中國美院的手工之樂,依傍都市的繁華之樂)於一體。

所以這里的房產品概念應盡可能做得周全點,從單純的建築體向業主生活質量的延伸;從一般意義的物業向「人業」滲透,即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去考慮。在外立面、園林、節能、通風與水循環的處理上都要進行認真的思考,考慮到區域的發展,生活的改善,科技的進步和周邊的協調(特別是美院),認為小區可以現代、活潑、時尚、超前點。

D. 杭州的環境治理

如果讓你用一首詩來描繪杭州,估計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把西湖作為主角。回望「十五」歲月,杭州實現了「打通西湖」、「還湖於民」、「一湖兩塔三島三堤」三大目標,「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新格局基本形成,杭州的主角已經不僅僅是西湖,還有西溪、運河等等。

把時光拉回到2001年,杭州有了一次有著深刻意義的決策,從此,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有序推進:2002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放西湖南線、雷峰塔、萬松書院「一帶兩點」景區,嶄新的西湖第一次推出;2003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放楊公堤、新湖濱和梅家塢茶文化村「三大景區」,嶄新的西湖第二次推出;2004年國慶前夕,建成開放「一街二館三園四墓五景點」,嶄新的西湖第三次推出。2005年國慶節,兩堤三島、西湖博物館、韓美林藝術館、龍井寺、龍井村、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部分景點、靈隱頭山門牌坊、西湖學研究院等8大項目揭開面紗,嶄新的西湖第四次推出。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總計新建、復建和整治、修繕景區景點80處,美麗的西湖更具神韻。

經過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一個更加美麗的西湖已經展現在眼前:湖西,楊公堤、梅家塢茶文化村茶客滿盈;西湖水面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恢復了300年前西湖的面貌;整修一新的西湖三大經典公園———花港觀魚、麴院風荷、杭州花圃更清麗宜人;重新聳立的雷峰塔讓遊人領略了雷峰夕照的精彩;整合後連成一體的柳浪聞鶯、老年公園、長橋公園等曲徑通幽,濃蔭綿延;城湖交融的新湖濱成了休閑購物的最佳處……隨著西湖周邊的大貫通,環湖公園園園相連。

如果說,西湖是杭州的「眉目」,那麼,秀水就是西湖的「命脈」。「十五」期間,杭州重在「水」字上下功夫。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不是簡單地就西湖而西湖,而是立足於西湖、運河、錢塘江三水共導,通過水環境綜合保護工程,「引水入湖」解決西湖水源和水質問題,並結合京杭運河與錢塘江的溝通,使名湖名河名江三水貫通,這不僅使西湖水實現一月一換,還使市區河道水質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還採取了疏浚、截污納管、種植水生植物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措施,西湖水體質量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經過五年時間,杭州的江南水鄉生態城市風貌得以重現。在城西,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不少杭州人和外地人第一次踏進這塊濕地,就被它撲面而來的江南特有的娟秀氣息迷倒。經過努力,杭州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不斷深入,「環境立市」深得人心。「十五」期間,「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令人自豪不已的桂冠先後落到杭州頭上,西湖圓夢,把美景如畫的杭州變成了杭州人生活的幸福天堂。

E. 杭州市內主要的景點有哪些

1、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F. 西湖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歷代疏浚
據可靠記載,自唐至清,對西湖之浚治不曾中輟,重要者不下數十次。正因如此,如今西湖的大體格局仍沿襲了唐宋以來的舊貌,顯示出西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天人合一的關系。歷代浚湖者,其功厥偉,值得銘記。設圖表(說明:在西湖的歷史上,不乏沉痛的記憶。由於當政者對西湖失治,任其淤塞葑積,西湖曾多次淤塞,瀕於湮沒。) 朝代失治概況 五代吳越國 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 宋慶歷間 葑土日塞,多為豪族占據,湖水益狹。 宋熙寧間 六井及沈公井俱廢。 南宋乾道元年以後 臨安居民日盛,河流漸塞,舟行困難,西湖淤積。 元代 蘇堤以西湖面盡為桑田;蘇堤六橋之下,水流如線。 明初 西湖漸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時 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合約0.29平方公里)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公里) 歷代疏浚西湖功臣一覽 公元時代 人物 職位 主要整治功績 766-779 唐 李泌 杭州刺史 開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使居民有飲用的淡水。西湖也因民生所系而日益重要。 約822年前後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 築堤保錢塘湖(又名上湖,即現西湖),蓄水灌溉農田。湖水每減一寸,可灌溉15餘頃。並疏浚李泌時開的六井,以利民用。 907年 五代 錢鏐 吳越國王 疏浚恢復西湖舊觀,蓄湖水灌溉農田。吳越王錢鏐置撩湖兵,專事治湖。同時還疏通涌金池,引西湖水通運河,使西湖秀色再現。 1007年以前 宋 王濟 杭州知州 重新疏浚。 1017-1021 宋 王欽若 杭州知州 奏請西湖為放生池,禁止采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西湖。 1041年 宋 鄭戩 杭州知州 發屬縣丁數萬人,盡辟豪族僧寺規占(西湖)之地。 1060年前後 宋 沈遘 杭州知州 開南井(又名惠遷井,後人稱沈公井),以補金牛井之缺。引西湖水入城,以利民用。並禁止捕西湖龜鱉。 1073年前後 宋 陳襄 杭州知州 疏通西湖水源,引入井內,使市民旱年也不缺水。 1089年 宋 蘇軾 杭州知州 以百僧度牒為經費(一萬七千貫),加上當時救災留下的錢,用以工代賑,花了二十萬工清淤除葑,並用葑草、淤泥,自南至北,築起一條長堤,橫貫湖面,即今蘇堤。還於湖中立石塔三座,嚴禁在石塔內湖面種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這次大治,使西湖重又煙水渺渺,綠波盈盈。 1131年稍後 南宋 張澄清、湯鵬舉 臨安知府 奏請疏浚西湖,增置開湖軍兵,造寨屋舟只,專事撩湖之事;又修六井陰竇水口,添置水門斗閘。 1165-1173 南宋 周淙 臨安知府 疏浚西湖,補足撩湖兵的缺額;禁令在西湖栽植荷菱等。開運河,重修六井,一仿蘇軾遺法。 1181-1189 南宋 張杓 臨安知府 興水利,治法略如周淙。 1247年 南宋 趙與囗 臨安知府 作較大規模的疏浚。自六井至錢塘上船亭、西泠橋、北山第一橋、蘇堤、三塔、長橋等處,菱荷茭盪,全數去掉,西湖恢復舊觀。並自蘇堤、東浦橋畔至麴院風荷(當時在洪春橋附近)築堤,即今趙堤(又名金沙堤)。 1270年 南宋 潛說友 安撫 繼趙與囗之後不久,又續浚西湖及附近河道,一自斷橋至清湖橋4210尺,一自觀喬西至楊四牯喬2335尺,淺者浚,狹者拓,圯者築,缺者補。置鐵窗欞、澄水閘,使浮穢不入於湖中。夾河之家,濯清挹潔,與濱湖無異。 1457-1464年 明 胡浚 杭州知府 在外湖的小范圍水面實行了疏浚 1456年 明 孫元貞 兵部尚書 明朝官員主張疏浚西湖第一人。修築西湖二閘,以蓄泄水利。 1475 明 李義寧良楊瑄 太監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 此次整治,涌金門北辟水門,水口通導西湖水自柳州寺後進入城區,通於城河;又在鳳凰寺前後築三橋以通水門,使小舟可以直接進入湖面清淤,以使湖水逐步浚深。 1481-1483 明 劉璋楊繼宗梁萬鍾 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杭州知府 再行疏浚,清理、查處繼續侵佔湖面為田者。 1483年 明 劉敷 都御史 整理石坎。 1499年 明 吳一貫 御史 修築石堰。 1505-1508 明 楊孟瑛 杭州知府 此次疏浚,從明正德三年(1508)二月開始至九月結束,歷時152天,工程浩大。拆毀田盪3480畝,用銀28700多兩,用了670萬個工日。從蘇堤以西,一直開浚到山麓止。所挖葑泥,一部分用於補益蘇堤,使堤身增高2丈,堤面增闊至5丈三尺,從此西湖再現唐宋舊觀。楊還用挖起的葑泥,在西里湖築起一條與蘇堤平行的長堤,堤上自北向而南也建六橋。後人稱「楊公堤」。 1539 明 傅鳳翔 巡按浙江監察御史 發文禁侵佔西湖。 1565年 明 龐尚鵬 巡按浙江監察御史 訂立《禁侵佔西湖約》,刻立碑石於清波、涌金、錢塘三門。 1607年 明 聶心湯 錢塘知縣 以本縣力所能及的范圍實施疏浚西湖,去除葑泥,並以開辟「放生池」的名義,圍繞原湖心寺德生堂(今小瀛洲中心綠地),築造外堤,形成湖中之湖。 1654年 清 張儒秀 浙江布政司使 立西湖禁約,凡豪勢佔西湖為私產者,勒令還官。 1685年 清 趙士麟 浙江巡撫 以白金二萬余兩、民夫二十餘萬工,復中河道。起涌金水門,歷洗馬橋、烈帝廟,北循武林門,南抵正陽門,又南抵南新關,凡二十五里。保護西湖 1724年 清 李衛王鈞 浙江巡撫浙江鹽驛道副使 雍正四年(1726)曾修浚西湖,歷時兩年,耗銀三萬七千兩銀,挖淤三千餘畝。雍正九年(1731)又疏浚金沙港,挖沙築堤,自蘇堤東浦橋至金沙港廣三丈余,全長六十三丈,名為金沙堤。還增修了「西湖十八景」並主持修撰《西湖志》。 1757年 清 楊廷璋 浙江巡撫 疏浚西湖,在湖岸上逐段設立標記,對有礙水道的地方,清除沙灘方圓一里之多,開挖去土,歸為湖面。還在西湖東南西北四岸的涌金門、丁家山、長橋、竹素園豎立碑石,刊刻告文,永禁侵佔湖面,同時還對湖岸繪圖存案。 1772-1779年 清 三寶 浙江巡撫 致力於浚治西湖 1809年 清 阮元 浙江巡撫 疏浚西湖,費銀四千五百兩,並用葑泥堆成小島即今阮公墩。 1815年 清 顏檢 浙江巡撫 浚治西湖,歷時四個月,湖上積草除,淤泥清,重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景象。 1864-1876年 清 蔣益澧 浙江巡撫 創立西湖浚湖局,專責疏浚西湖,委任錢塘名紳丁丙主持其事。 解放初期對西湖的治理
解放前,園林事業凋敝。舊城區公園面積不到四十畝,花圃和苗圃不到一百六十畝,行道樹不到五千株。西湖周邊大面積山林也破壞嚴重,六萬五千多畝土地,80%以上是童山禿嶺,植被荒蕪,水土流失嚴重,加速了西湖淤積。解放初期,為迅速綠化荒山,廣大城鄉居民加入了義務植樹造林的隊伍。1950-1957年累計植樹造林1956.2萬株,基本完成了西湖山區的造林任務,使童山禿嶺披上了綠裝。經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相改造等措施,西湖山區出現了林木參天、桂樹飄香、色彩斑斕的景觀。
整修恢復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解放後,西湖周邊景點及古跡歷經整修、改造、復建,大多得以重光。靈隱大殿、凈慈寺、六和塔、孤山、湖心亭、劉庄、岳廟、玉皇山、蘇堤、白堤、三潭印月等主要歷史遺跡不僅恢復昔日舊貌,還增添了更多的內涵。同時還闢建了植物園、動物園等景點。疏浚工程1952-1958年,西湖實施了有史以來清除淤泥量最多的一次疏浚。這是一項以恢復西湖庫容、徹底擺脫湖泊沼澤化困境為第一要務的搶救性工程。8年間,721萬立方米的淤泥被清除,湖水從0.55米加深到1.8米,蓄水量由疏浚前的413萬立方米增加至1027萬立方米。其中1954-1957年挖泥近612萬立方米,數量之多,用時之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是一件驚人之舉。
文革後對西湖的治理
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前的治理
1、疏浚工程
1976-1982年,對西湖進行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疏浚,總共清除淤泥達18.84萬立方米。2、改善西湖水質西湖是一個封閉型的淺水湖,水體自凈能力較弱,湖水易枯竭、變質。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因沿岸生產生活污水影響,西湖漸成富營養化湖泊,污染嚴重。為改善西湖水質,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西湖水域綜合保護與整治工程陸續開展,成效顯著。(1)環湖截污: 整治時間整治內容 整治成效 1974-1985年 改造西湖柴油船為電瓶船 切斷西湖湖面污染的源頭 1976-1978年 完成環湖截污工程和西湖駁坎工程 使環湖一帶排放的污水不再流入西湖。 1980-1985年 從景區內遷出(或停產)工業企業29家 基本消除了景區的工業廢水污染 1984年底 治理西湖周邊單位的鍋爐650台 環湖建成無黑煙區,減少煙塵降落對湖水的污染 1992年 西湖環湖污水截流工程開啟,建成17公里的截污管道及配套污水泵站10座 減少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2)引水配水:1986年9月30日始,西湖年引水量達到1500萬立米—4000萬立米左右,水體平均透明度提高了8.4厘米。3、整修恢復文物古跡1979年始,西湖十景、岳廟、六和塔景區、凈慈寺等曾被嚴重破壞的名勝古跡逐步得到整修、恢復和完善。白塔、保俶塔、虎跑、靈隱寺、飛來峰造像、秋瑾墓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維修工程也相繼展開。4、環湖動遷、綠化工程西湖環湖沿岸區域總面積256.1公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約有80多公頃被60多個單位及居民住宅佔用,建築零亂破舊,嚴重影響景觀。為改變這種狀況,1983年起,實施環湖動遷、綠化工程,顯著改善了西湖環湖景觀面貌。▲1983年,拆除了大華飯店部分樓房及一些居民住宅,闢建為公園,面積1公頃。▲1984年起對聖塘路沿湖地區、望湖樓地區、鏡湖廳地區、岳廟前湖口地區以及孤山等五個景區實施拆遷改造,共拆遷單位7個和住戶186戶,拆除單位用房和居民住宅13515平方米,新增公園綠地5.84公頃,闢建為聖塘景區、望湖樓景區、鏡湖廳景區、岳湖景區,打通了環湖通道。
西湖綜合保護工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對西湖治理的基礎上,為更好地保持和恢復西湖景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西湖風景名勝區成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服務設施一流、環境整潔衛生、管理科學合理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從而實現列入世界遺產的目標,自2002年起,杭州市啟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截止2004年底,杭州順利完成了南線景區整合工程、湖西綜合保護工程、新湖濱景區建設工程、梅家塢茶文化村建設工程、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一期工程五大工程。使西湖生態環境煥然一新,歷史風貌得以再現。人們由衷驚嘆:西湖更美了。

閱讀全文

與杭州梅家塢污水治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意識形態反分裂反滲透發聲亮劍教師 瀏覽:930
tpx樹脂與PE 瀏覽:986
沒有污水怎麼才能不填受納水體 瀏覽:234
污水處理廠負荷率指什麼 瀏覽:153
核廢水排入海洋如何處理 瀏覽:860
amd顯卡過濾器選哪個好 瀏覽:997
上海電鍍廢水治理多少錢 瀏覽:30
金魚缸的過濾器氣管不放水裡嗎 瀏覽:337
化工廢水規模 瀏覽:937
污水廠安全生產情況匯報 瀏覽:130
實驗室反滲透停止使用後怎麼辦 瀏覽:896
電水壺水垢多怎麼辦 瀏覽:658
長安悅翔v7的空調濾芯在哪裡的 瀏覽:83
飲水機亮紅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123
超濾反洗持續時間 瀏覽:576
水處理後變藍 瀏覽:175
嘉福威空氣濾芯質量怎麼樣 瀏覽:92
帶式過濾機價格 瀏覽:78
離子交換法測二氯化鉛 瀏覽:631
東陽市廢水公司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