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桐廬有哪些古建築
桐廬的農村歷史建築種類豐富,有寺廟、祠堂、花廳、民居、涼亭、牌坊等。目前,全縣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房屋建築600餘幢,分布情況為江南鎮230餘幢、鳳川鎮100餘幢、桐君街道60餘幢、富春江鎮30餘幢、新合鄉20餘幢,其他鄉鎮150餘幢。
桐廬的古民居較多地受到徽派建築的影響,由於特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在接受徽派建築理念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地域特色,可用「外簡內秀、緊湊實用、木雕精細、觀賞性強」來概括。建築內部的木雕裝飾則比徽派建築更為講究,特別是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築,較明顯地反映出一種既忠實於耕讀傳家的儒家文化,又謹慎小心追求時代變革的社會心理。
深澳歷史文化名村,是桐廬農村歷史建築中的一顆明珠。現存歷史建築60餘幢,單體建築及聚落形態保存較好,多建於清中、晚期及民國時期,以三合屋與四合屋居多,院落組合多樣,外拙內秀,普遍講究內部雕刻裝飾,並且具有不同的主題,這些不同時期的農村歷史建築,時代特徵演變非常清晰。古村落整體格局基於獨特而完善的地下水系而逐漸形成起來,是中國古代「先規劃後建設」的村鎮建設的範例。深澳村瀕應家溪而建,整個村落建在溪灘上。它由溪流、暗渠、明溝、坎井、水塘構成立體交叉,供排水系統獨具特色。 溪流:在村西側沿山開鑿一條人工溪流,稱為後溪。它將應家溪上游的屏源溪水自環溪分流引入,平時可作灌溉,洪水時可分洪,後
溪與應家溪將深澳村夾在其內。
暗渠:在應家溪上游西側開挖有一條800餘米的暗渠,自南向北從村的東側將水引入村內。暗渠深入地下4米左右,渠寬1.5米、高2米,用卵石砌壁拱頂,人可自由進入疏浚。進入村內的300餘米暗渠,每隔一定距離開口建一水埠,供村民下埠使用。當地人將這種深入地下的埠稱「澳」。由於它較深,故又稱深澳,村落也因此為名。
明溝:兩條與「深澳」平行的地面水溝。其水引自屏源溪,在進水口設置閘門以控制水量。溝深在50~60公分。水渠穿越村落,流經各家各戶的門前屋後,供日常使用,同時起著歸集地面雨水,帶走生活污水的作用。
水塘:村頭的大水塘。平時蓄水,是村內清洗污物、農具所在處。後溪水可注入塘內,塘北頭有出水口,建有閘門。
坎井:村內有十七口坎井。這種露天水井呈畚箕形,自地面向下,一般深2~3米。坎井三面卵石砌壁,一面鋪以石質踏跺斜入井下供人使用。這些坎井水質清冽,均是地下水。深澳村的坎井分吃水井、洗滌井和專門用來洗澡的洗澡井。 也正是這種水系安排,使深澳村數百年得以興盛,村落建築得以聚集。
桐廬的農村歷史建築是我縣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共桐廬縣委、桐廬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村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工作。2005年12月編制完成《桐廬深澳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6年6月深澳古村落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❷ 三農的美麗鄉村
由杭報集團三報一網組成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統籌城鄉」聯合採訪團,來到了桐廬。作為「進鄉鎮、進村莊、進農戶、進企業、進田間」的系列采訪活動,我們通過一天的時間,走訪了桐廬境內的四個美麗鄉村——永安、蘆茨、狄浦、環溪。可以說,統籌城鄉,村村各有特色。桐廬縣的第一站是永安村。永安村是桐廬縣「5+4」重點中心村之一——富麗永安,也是瑤琳鎮域內主要的中心村,說永安「富麗」,原因有二。其一,該村是桐廬縣有名的「華僑村」。全村有僑眷200餘人在外。「永安村有不少村民在歐洲經營餐飲店,是遠近聞名的事。」
其二,永安發展了生態農庄型新農村模式。永安村以桑蠶產業為特色,村裡的領導說,過去村裡家家戶戶都在家裡養蠶,生活環境較亂。如今,村裡規劃將建造專門的養蠶場,實現生活、生產分離。
未來的永安村將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的優美,積極開發休閑、養生、觀光、度假等農家旅遊經濟,建設永安「生態庄園」。
走訪的第二站是蘆茨村。比起永安,蘆茨是另外一番景象。蘆茨境內山川秀美,風光旖旎。為了打造出別具韻味的風情小鎮,蘆茨村的民居統一改造成白牆黑瓦,村裡的地面全都鋪成了青石板路。
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山水風光、豐富的土特產,以野生的石蛙、石筍、石斑魚、土雞為「三石一雞」美味特色,成為發展「農家樂」特色旅遊的重要原因。村裡有一條溪,據村委主任介紹,一到夏天,這里便成了天然的浴場。遊客都會慕名而來,在這里住上三五天。村裡的民宿也很便宜,80元左右就能住上一天,還包三餐。
在未來,蘆茨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規劃結合農房改造,在蘆茨灣地帶的大母山、嚴陵塢,憑借地域的自然、人文優勢,形成一個獨具原鄉特色的創意產業基地,著力打造一個集合藝術創作、詩畫文化、創意品牌、展覽展示、時尚發布、娛樂消費、旅遊休閑等眾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平台。
如果說蘆茨給人的印象是詩情畫意,那麼荻浦則充滿了文化底蘊。荻浦是一座古村,位於桐廬的東大門。荻浦建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村內尚存明清古建築堂屋約20餘幢(最早的咸和堂,建於1489年),其中申屠宗祠(家正堂)和古戲廳(保慶堂),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荻浦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突出「鄉風文明身心美」,重點挖掘古孝義、古戲曲、古樹林、古造紙等特色古文化,全力培育「古風荻浦」,可謂「古風民俗第一村」。
荻浦的古造紙業,在清代時最為旺盛,工藝成熟、規模很大,一度是百姓經濟的主要來源。建國前後,荻浦村尚存草屋頭六處,料場七處,紙槽達120隻之多,家家戶戶都有人從事造紙生產、銷售。現存古紙槽的遺跡,正是荻浦村古造紙文化曾經繁榮的見證。
為了紀念這個曾經給荻浦村帶來繁榮富裕的手工業,該村專門挖掘整理了手工造紙業的工藝程序,並在新農村建設中對這個遺址保護維修。接下來該村還計劃結合整村的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在古造紙坊遺址開設一個手工造紙技術遊客體驗點,讓遊客在了解古村文化的同時,對古造紙技術流程有更深刻直觀的印象。
身處在荻浦,古代遺跡密集,隨意走上三兩步,就可能看到一處古建築、一片古樹林。而環溪村給人的印象則是適宜居住的小康村。
環溪村是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族居地,這是一座清潔歡悅的小鄉村。在村裡,有一支由9人組成的保潔隊伍,實行「戶集、組收、村運、鎮處理」的管理模式,嚴格按「五個一」(即一輛板車、一把掃帚、一把鐵鍬、一隻袖標、一件紅馬甲)標准規范化保潔。這支小分隊,每天的上午、下午都會對全村打掃一遍,下班前再巡查一次,確保條條道路有人掃、處處垃圾有人清。為建設新農村,村裡把硬化道路、應家溪治理、建景觀公園、建農貿市場、公廁、污水處理池等村莊硬體設施建設作為今年的主打項目。
據了解,環溪至臨村深澳、青源、屏源的主要幹道及村內支路都已硬化,面積38000平方米,全村道路硬化率96%;在村口建造了景觀公園,融明清古建築、愛蓮堂、百年古橋、千年銀杏等歷史文化古跡及自然風景名勝於一體。同時,還對菜市場進行遷建,新建1200平方米的高標准農貿市場,加強公共場所衛生設施建設。
❸ 深澳古鎮的介紹
深澳古鎮以深澳古村為主,還包括徐畈、環溪、荻浦三個村。總面積10.5公頃(其中深澳古村為7.5公頃)。這四個村沿應家溪西岸一字排列。深澳、荻蒲在歷史上統稱深浦,為申屠氏始祖於南宋後發展而成;徐畈為金華徐偃王在南宋時遷居於此,為申屠氏姻親發展而來,至今主要居住為徐姓和申屠姓。環溪村為明代洪武年間,大儒周敦頤十世孫周廉溪率族人遷居於此,世代繁衍而成,應兩溪環繞村落,故名「環溪」,多為周姓。清代是深澳村歷史上發展迅速的時期,清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以販運草紙致富的商人。村中建築多為該時期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