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濟陽縣美潔污水處理廠怎麼樣
濟陽縣美潔污水處理廠是2006-12-29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注冊成立的內資企業法人,內注冊地址位於濟陽容縣濟北開發區強勁街東首路北。
濟陽縣美潔污水處理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125792638335K,企業法人劉善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濟陽縣美潔污水處理廠的經營范圍是:縣城區域內污水處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山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47301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55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濟陽縣美潔污水處理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2. 濟陽在山東哪裡
濟陽縣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南部,歷史悠久,是省會濟南的近郊縣,南靠黃河,西鄰齊河,北依臨邑和商河,東接惠民。全縣轄8鎮2個辦事處,850個行政村居,人口53萬,面積1076平方公里。縣城距濟南市區3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8公里。境內有104、220兩條國道和248、249兩條省道穿越,濟南北三環高速公路、黃河三橋和濟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三座大橋將把濟陽和濟南市區聯為一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濟陽於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置縣,因其位於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
3. 濟陽縣有哪些工廠
濟陽縣目前比較知名的企業有旺旺,達利,上好佳、哈亞等食品企業,朗碩、界龍、易得、優諾思、馳波、安達剎車片等機械電子企業,寒思、大魯閣、國美紡織等紡織服務裝企業,杜邦華佳化工、伯源醫葯等醫葯化工業。
你說的金麒麟就是安達剎車片的母公司。
4. 濟陽921公交車試運營,從濟南都是什麼時間發車
濟陽汽車站預計5月中旬開通K921濟陽城區至燕山立交城際公交線路,初步站點設定是:始發站創新中學,途經中行、郵政局、中醫院、花園小區、濟北公園、華鑫、新莊社區、機場(機場路)、會展中心(工業南路)、省立醫院東院,終點站燕山立交橋(經十路)。預計每半小時一班。
「現在濟南正在推進北跨,濟陽區與濟南城區的融合也越來越多,前期也有百姓反映從濟陽區濟南東部沒有公交車不方便,所以開通這條線路。」濟陽舜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經理孟憲營介紹,這次為了便民也想創新模式,從濟陽城區發車,讓乘客能就近乘車,不用坐公交到汽車站倒車了。
據了解,目前為了k921的順利開通,相關負責單位正在考察線路、站點,另外還要購買製造客車車輛。
對於濟陽市民來說,這條線路的開通,不僅將為濟陽發展增加了新的動力,從而帶動整個濟陽城區的發展,而且對連接濟陽區和濟南高新區兩個重要區域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
5. 山東省濟陽市在哪
濟陽縣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南部,是省會濟南的近郊縣,南靠黃河,西鄰齊河,北依臨邑和商河,東接惠民。全縣轄8鎮1個辦事處,850個行政村居,人口53萬,面積1076平方公里。縣城距濟南市區3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8公里。境內有104、220兩條國道和248、249兩條省道穿越,濟南北三環高速公路、黃河三橋和濟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三座大橋將把濟陽和濟南市區聯為一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濟陽於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置縣,因其位於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
6. 濟陽是哪裡的
濟陽縣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南部,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是省會濟南的近郊縣,南靠黃河,西鄰齊河,北依臨邑和商河,東接惠民。全縣轄8鎮1個辦事處,850個行政村居,人口53萬,面積1076平方公里。縣城距濟南市區3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8公里。境內有104、220兩條國道和248、249兩條省道穿越,濟南北三環高速公路、黃河三橋和濟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三座大橋將把濟陽和濟南市區聯為一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濟陽於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置縣,因其位於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
7. 濟陽華潤汽車服務中心(在旺旺路北側)千萬別去那兒修車 只要有交通事故他就能到現場忽悠你去他們那裡修
老闆特別能裝B,老闆娘特別騷。破爛汽修廠坑害老百姓
8. 山東濟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濟陽縣遂地處黃河下游北岸。濟陽縣境內的土壤發育在黃河沖積母質上,土層深回厚,潮土是答濟陽縣的主要土類,佔96%以上。土壤質地以壤土、沙壤土為主,土壤PH值為7.2-8.2,呈微鹼性。
黃河、徒駭河、土馬河流經縣境。
濟陽縣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年平均無霜期195天,年太陽輻射量124.4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583.3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
全縣常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5288.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為47313.6萬立方米,全縣每畝平均佔有水資源量484立方米,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量920立方米,均高於全省平均值。地表徑流多年平均50.4mm,徑流量619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15216萬立方米。
濟陽縣地下含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是勝利油田新開發區。目前開采量僅為蘊藏量的10%左右,每天可生產天然氣8000-10000立方米,現已探明和准備聯合開發的曲古1氣井,儲量1億立方米以上,且天然氣的質量較好,含甲、乙、丙烷80%以上。地熱資源也正在鑽探開發中。
9. 濟陽縣區的污水處理廠在哪裡
濟陽縣泰興街以北,華陽路以西。
10. 濟陽坳陷
1.構造作用控制下的油氣聚集帶類型
濟陽斷陷盆地強烈的塊斷運動造就了其正負相間的構造格局以及更次一級的正負構造單元,這種構造格局不僅控制了沉積體系的發育,而且形成了在沉積構造格架控制下的不同類型的油氣聚集帶(圖4-10)。
圖4-10 濟陽斷陷盆地油氣聚集帶模式圖
(1)陡坡帶油氣聚集帶
陡坡油氣聚集帶發育在控凹斷層下降盤,由1~2條主幹斷層及其所控制的構造圈閉和一系列次級斷層及其控制的更次級構造共同組成。斷層上陡下緩且具同沉積特徵,下降盤有滾動背斜構造和斷裂鼻狀構造,是油氣富集構造帶之一。
強烈的斷裂活動與同沉積作用使該帶的圈閉組合與眾不同,尤以多層系的斷塊圈閉和滾動背斜圈閉為多見,主斷層分階,產生了斷塊,經後期風化剝蝕成為殘丘山,這些不規則殘丘山油藏也是陡坡帶的一種重要油氣藏類型。另外,該帶廣泛發育的各種砂礫岩體,更是一種特殊又很重要的圈閉類型。
陡坡帶具有坡度陡、近物源、古地形起伏變化大、構造活動強等特點,不同時期發育的濁流沿陡坡上的溝谷進入窪陷呈扇狀堆積。因此,陡坡帶與砂岩岩性油氣藏有關的儲集層主要是各種成因的砂礫岩扇體。該陡坡帶共有4種油氣藏類型,且呈規律性組合分布,構成陡坡帶特殊的油藏組合序列模式:在湖盆深水部位,主要發育了與扇體有關的岩性油氣藏;在陡坡帶中部的斷階上主要發育與扇體有關的構造-岩性油氣藏;湖盆邊緣則主要發育與扇體有關的地層超覆不整合油氣藏;凸起帶則易形成潛山油氣藏和新近系構造油氣藏。
(2)緩坡帶油氣聚集帶
緩坡含油氣構造帶的走向和形態受控於古地形和走向盆傾斷層。其下傾端通過盆傾斷層與深陷帶相連,翹起端則以古近紀凸起為界。緩坡構造帶外接凸起,內鄰窪陷,地層坡度小,構造變動持續緩慢,地層超覆、剝蝕、不整合現象頻繁,有利於油氣側向運移。由於構造帶寬,其演化及沉積橫向上存在不均衡性。從窪陷向凸起方向可進一步劃分出內帶、中帶、外帶。外帶緊鄰凸起,發育眾多大型緩坡沖積扇,同時存在多個地層不整合和地層尖滅帶,是形成大、中型地層或岩性重質油油氣藏的主要地區;中帶為緩坡帶主體,斷層較為發育,扇三角洲及低位扇體發育,斷層與砂體配合,可形成中小型岩性-斷塊油藏;內帶近鄰窪陷沉積中心或沉降中心,是典型的盆傾斷層發育帶,相當於坡帶下部,該帶廣泛發育扇三角洲、低位扇等沉積體系,尤其是在湖盆深陷期發育的緩坡濁積扇是尋找中等規模岩性-構造油氣藏的有利場所。
緩坡帶多種類型的油氣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規律,平面上鼻狀構造背景控制油氣富集區的形成。每個油氣富集區帶都有其主力油氣藏與其他類型的油氣藏疊合連片,形成斜坡復式油氣聚集帶。在斜坡邊緣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氣藏為主,斜坡中部以斷塊及潛山油氣藏為主,斜坡近窪陷部位則以濁積砂體、斷鼻油氣藏為主。
(3)窪陷油氣聚集帶
窪陷是盆地的沉積中心,是斷陷盆地唯一的負向構造帶,多位於深湖相沉積區,是盆地的油源中心。受相鄰的陡坡帶、緩坡帶及軸向水流的影響,窪陷儲集層以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緣砂體、濁積砂體為主,可形成岩性相對較細的原生砂岩岩性油氣藏。
窪陷中岩性油藏規模的大小與窪陷大小有直接關系,大窪陷發育大砂體形成大油藏,小窪陷發育小砂體形成小油藏;另一方面,三角洲的規模、加積作用的方式、古地形對濁積砂體的發育程度和展布也有重要影響,如東營三角洲前緣的滑塌濁積體,在牛庄地區數量多、個體小,多隨機分布,這是因為牛庄窪陷是一個開闊的向斜區,窪陷帶地勢平緩,滑塌砂體多分散成薄層狀;而東辛地區在三角洲發育時期因中央背斜帶雛形的影響,窪陷較為狹窄,坡度較大,多期濁流活動疊加,形成的滑塌濁積體數量少、個體大。在時空上,滑塌濁積體互不連通,但常常疊合連片分布,疊合含油麵積大,累計儲量多,可形成岩性油藏富集帶。
(4)中央背斜油氣聚集帶
受單斷湖盆主體的差異升降沿主斷面深部產生的上拱力和盆地裂陷、擴展、沉積壓實的不均衡等在盆地中央產生的擠壓力的影響,開闊湖盆多發育「凹中隆」——中央背斜帶。其走向平行於盆地走向,構造位置靠近陡坡帶,是陸相斷陷盆地油氣最富集的構造帶之一。
因Es4-Es3巨厚的大面積塑性層發育,東營凹陷既成的中央背斜帶上又疊加了多個拱張背斜,由此產生的斷層數量遠遠超出正常的中央構造帶。該帶的圈閉組合Es2上-Ed以小滾動背斜、小斷層體圈閉為主;Es3除斷塊圈閉外,另有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岩性圈閉;Es4及以下地層以大型背斜構造圈閉為主要特徵。東營凹陷中央背斜帶的演化具有與鄰近窪陷同沉積拱升的特點,沿長軸方向是大型三角洲沉積有利地區,三角洲前緣砂體直接覆蓋於早期沉積的烴源岩之上或側向插入兩側生油窪陷之中,形成十分有利的生運儲配置,為大中型油氣田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成藏組合序列模式上,該帶總體表現為下部發育小型岩性油藏,上部形成大型構造油藏。中央背斜式油氣聚集帶是斷陷盆地最重要的復式油氣聚集帶之一。
(5)潛山披覆構造油氣聚集帶
潛山披覆構造帶均與一、二級成山斷層有關。經過長期繼承性發育,斷層上升盤發育古近系或新近系披覆構造。自kE-Es4沉積時期,濟陽坳陷各凹陷中心由近NW向NE向轉變。自始至終控制凹陷發展的那些中生代產生的NW、NE向斷層上升盤便發育了高潛山(古近系凸起)披覆構造,其具有基岩潛山圈閉,上覆披覆構造圈閉和周邊地層超覆圈閉組合;另一部分早期斷層在新生代逐漸衰退,對後期沉積和構造控製作用不再明顯,其所控制的早期繼承性披覆構造被後期交叉斷層改造,成為一系列繼承性鼻狀構造,有構造、岩性、地層圈閉組合。
潛山披覆構造帶上雖然沒有生烴條件,但油氣可以沿斷層和不整合面運移至此,形成多含油層系、多種油氣藏類型、含油氣豐富的復式油氣聚集帶。在不整合面的上、下形成披覆背斜油氣藏和潛山油氣藏;在邊部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氣藏和斷層遮擋的油氣藏;在淺層形成次生淺氣藏。該類構造帶面積大,埋深中等,儲集物性好,易形成大油田,如濟陽坳陷埕島、孤東、孤島、樁西、廣饒等潛山披覆構造帶。
2.郯廬斷裂系對油氣運移的影響
(1)斷裂活動控制油氣聚散平衡
斷裂活動產生的油氣聚散平衡導致部分原生油氣藏的破壞和次生油氣藏的形成,並導致油氣縱向運移和斷裂兩側發育多種類型的圈閉(圖4-11),對以斷裂帶為背景的復式油氣聚集帶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受構造運動期的控制及斷層面兩側對接岩性條件變化的影響,斷層面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條斷層,在某一發育歷史時期斷層面開啟,作為油氣運移的通道;到另一發育歷史時期可以封閉而作為圈閉的遮擋條件;或者斷層的這一段封閉,而另一段開啟。由此,產生了由斷裂活動引起的油氣聚散平衡,以及同一構造不同層位的油氣再分配。
圖4-11 墾東油氣運移成藏模式
(2)斷裂活動造成多層系含油
斷陷盆地中,塊斷運動產生的不同塊體或同一塊體不同構造部位的壓力差是油氣運聚的主要動力。由塊斷運動產生的斷裂,則是溝通不同塊體或同一塊體不同層位烴源岩和圈閉的主要媒介,從而導致油氣大規模縱向運移。
由於斷層引起的油氣垂向運移,使斷陷盆地從最古老的太古宇變質岩到最新的第四系都可能聚集油氣。主斷層兩側及斷裂帶本身又是多種圈閉集中發育帶,易形成多含油層系、多種油氣藏類型組成的油氣聚集帶。
(3)斷裂活動對砂岩岩性油藏的控制
同沉積或早期斷裂影響湖盆地的古地形,並控制相應層系的地層、砂岩發育。斜坡發育的構造坡折帶控制了低位體系域砂體的發育和分布,在構造坡折帶下部形成砂體集中發育區和岩性油藏富集帶,在構造坡折帶上部易形成下切水道砂體,形成不整合地層油藏,如受純化構造坡折帶控制,在梁家樓地區發育了梁家樓水下沖積扇體,形成了儲量超3000×104t的梁家樓油田。
3.郯廬斷裂系對濟陽坳陷生儲蓋組合的影響
(1)濟陽坳陷生儲蓋組合
根據烴源岩、儲集層和蓋層的組合關系,濟陽坳陷可劃分出4大類生儲蓋組合型式。
自生自儲自蓋式:指烴源岩、儲集層、蓋層形成於同一地質時期,分布在相同層位。這種組合方式發育在Es4上-sE3中。該組合中儲集層與烴源岩呈交互型側向接觸或呈孤立狀被烴源岩包圍,烴源岩既提供油氣,又起蓋層作用。該組合方式極易成藏且一般具有異常高壓,沒有明顯的輸導體系和油氣二次運移,如勝坨地區坨719、坨76砂礫岩油藏。
下生上儲式:儲集層位於烴源岩之上,二者通過輸導體系(斷層、不整合面、砂體)相連,這是濟陽坳陷最重要的生儲蓋匹配關系,如勝坨油田、金家油田等。
上生下儲式:上部烴源岩與下伏儲集層直接接觸,油氣通過斷層或砂體向下運移,烴源岩既是油源,又是蓋層,在古構造背景和斷層的作用下形成油藏,如永安鎮地區 砂礫岩油藏。
新生古儲式:油源為 儲集層為前古近系,油氣通過輸導體系(斷層或不整合面)運移。古潛山與烴源岩的接觸、配置關系可分為相靠型和披蓋型。前者以斷層的形式與烴源岩相接觸,斷層為油源通道,如高青中生界潛山油藏;後者烴源岩與潛山以不整合面及斷層相連,並披蓋其上,如鄭家-王莊太古宇潛山油藏、廣饒下古生界潛山油藏。
(2)輸導體系與圈閉的關系
濟陽陸相斷陷盆地的輸導體系一般可分為4種類型,即斷裂型、砂體型、不整合面型和復合型。
1)輸導體系與圈閉的成因匹配。輸導體系的類型決定圈閉的類型,當主力輸導體系為單一地質因素時,圈閉類型往往單一,如地層圈閉、斷層圈閉等;當輸導體系為復合型時,則多形成復合圈閉,如斷層-岩性圈閉;輸導體系的局部改變及其演化將導致圈閉形成,如同生斷層導致逆牽引背斜的產生。
2)輸導體系與圈閉的空間匹配。輸導體系的空間展布決定了圈閉的空間組合、油藏類型組合,從而決定了成藏組合體的類型。圈閉必須與輸導體系在空間上有良好的匹配關系,否則只能是空圈閉。在一個成藏組合體中,油氣在輸導體系內的運移並不是大面積發生的,而是沿一定優勢網路,即有效輸導體系運移和聚集,並在與之相聯的圈閉中成藏。因此,沿著有效輸導體系延伸方向,在其范圍內的層位只要存在圈閉,均可形成油氣藏,也就是說與有效輸導體系相關聯的圈閉才為有效圈閉。
3)輸導體系與圈閉的成藏匹配。圈閉是油氣聚集和保存的場所,當其中聚集了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時就成為油氣藏。根據油氣藏距離烴源岩的遠近、輸導體系的長短和油氣藏中流體的來源,把輸導體系與圈閉的成藏匹配關系分為3類。
烴源岩-隱蔽輸導體系-圈閉型:圈閉與烴源岩直接接觸,即自生自儲式。這種匹配關系要想成藏及保證較高的砂體充滿度也必須存在輸導體系,這種輸導體系較為隱蔽,空間展布也有限。對於烴源岩中相對孤立的岩性儲集體,油氣輸導體系主要有斷層、烴源岩和砂體表面的微裂縫、砂體外圍延伸至烴源岩內的分支砂體和粒間孔喉4種形式。
烴源岩-輸導體系-圈閉型:這是濟陽坳陷最廣泛的一種匹配關系,其中輸導體系起主導作用,輸導體系延伸到的圈閉一般能夠形成油氣藏。如東營凹陷北部陡坡由於砂礫岩體富集,斷層多級發育,加上不整合面較多,造成油氣輸導的廣泛性,形成了大量岩性油氣藏、構造油氣藏以及構造-岩性等復合油氣藏。
圈閉-輸導體系-圈閉型:該匹配方式有兩種情況,即油氣差異聚集和油氣二次成藏。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輸導體系連接的均為圈閉,且後者中的流體不是直接來自烴源岩,而是來自前一個圈閉。原生油藏後期破壞後,油氣從深層向淺層運移至新圈閉中形成次生油藏,此過程為油氣二次成藏。其中,原生油氣藏破壞後,油氣均是沿斷層、不整合面等輸導體系運移至各種新圈閉中聚集成藏的。
(3)成藏要素時空匹配關系
圈閉能否成藏除了要不空間上靜態的匹配關系外,還需要成藏作用時間上的動態的匹配。
1)排烴作用與斷層活動時間的匹配。對於持續埋深的凹陷,一旦烴源岩中有機母質開始向烴類轉化,其生烴作用也就啟動了。隨著地溫的增高,有機母質生烴能力逐漸增大,其生烴潛力越來越小,達到一定程度後,有機母質的生烴能力慢慢下降,直到為零。因此,烴源岩生烴是一個具生烴高峰的連續過程。但烴源岩的排烴是不連續的,而是幕式的。流體異常壓力即自源動力是油氣排出的內動力,是內因;斷裂活動是油氣排出及運移的外動力,是外因。構造平穩期為烴源岩生烴期,構造活動期為烴源岩大規模排烴期。
油氣輸導體系中斷層是最活躍的,因為地質歷史過程中斷層時動時靜,動開靜閉。開則油氣可以沿著斷層帶或穿過斷層帶運移;相反,閉則起阻擋作用。油氣隨時可以通過砂層和不整合面進行大規模運移,不存在時間問題。因而,烴源岩生烴之後的斷層活動期常常為油氣大規模排出和運移期。
2)圈閉形成與斷層活動的時間匹配。圈閉的形成應早於或等於油氣運聚時期才有可能成藏,晚期形成的圈閉只能是空圈閉。東營凹陷油氣運聚最晚時期為明化鎮沉積末期,因此,此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閉只要不被破壞均有成藏的可能。窪陷帶 烴源岩內部的儲集體,圈閉形成最早,距油氣源最近,時空配置關系極好;北部陡坡帶Es4-Es3砂礫岩與烴源岩在空間上交錯間互或有斷層溝通,在時間上岩性和斷層遮擋型圈閉早於油氣運移而形成;中央背斜帶三角洲砂體與烴源岩空間上呈下生上儲式配置,時間上主排烴期之前三角洲儲集層構成的圈閉已以定格,主要類型有滾動背斜、復雜斷塊等圈閉。
圈閉成藏過程中及之後,當有後生斷層切入該圈閉時,圈閉被破壞,油氣將沿後生斷層向上運移,進入合適圈閉再成藏。當後生斷層停止活動時,原圈閉再次形成,原有油氣形成的油氣藏為殘余油氣藏。因後生斷層多為大的同生構造的次級斷層,可把它作為原輸導體系的進一步延伸。
3)生排烴期與圈閉成藏的空間匹配。濟陽坳陷東營凹陷 有效烴源岩的生排烴期一般早於 有效烴源岩的生排烴期,因此 生成的油氣早運移、早進入圈閉、早成藏, 生成的油氣晚運移、晚進入圈閉、晚成藏。若二者的輸導體系一致,則早期油氣對晚期油氣具有一定的阻擋作用,同時,晚期油氣又會對早期油氣起推動作用。因而,從宏觀來看,整個東營凹陷外圈油氣藏的油氣多來自 有效烴源岩,內圈油氣藏的油氣多來自 有效烴源岩,中間為二者的混合產物。從單個油田來看,沿輸導體系延伸方向,即油氣運移的方向,遠離油源的圈閉內為 油氣,近油源的圈閉內多為 烴源岩生成的油氣。
圖4-12 濟陽坳陷東營凹陷生烴期與油氣運移期
4.郯廬斷裂系對成藏時間和期次的影響
受郯廬斷裂多期活動和其他構造運動的影響,濟陽坳陷新生代發生過多期油氣生成和充注(圖4-12)。從東營凹陷成藏時間和期次研究結果來看,凹陷存在2個生油階段、3期油氣充注。喜馬拉雅山運動東營幕和郯廬斷裂古近紀末的擠壓逆沖活動形成古近系、新近系之間較長時期的沉積間斷,由此造成烴源岩的兩個生油階段;古近紀末和新近紀初的3期構造活動形成了三期油氣運移和充注,即古近紀末、新近紀館陶組沉積期和明化鎮組沉積期。
第一個生油階段是在古近紀末期,東營凹陷沙四段烴源岩在該期進入生油門限,生油區分布在主要生油窪陷,烴源岩中有機質進一步演化成熟。喜馬拉雅山運動東營幕及郯廬斷裂的構造活動不但引起油氣從烴源岩中排出,並運移、聚集、成藏,形成第一期油氣運聚,同時造成東營組沉積後區域性隆起和廣泛剝蝕,使沙四段烴源岩抬升變淺,致使生油中斷。第二個生油階段始於中新世晚期,凹陷再次下沉並進入坳陷階段。館陶組、明化鎮組的沉積使沙四上亞段—沙三段烴源岩埋深加大,相繼進入生油門限。第四紀,東營凹陷最大生油范圍擴大到南斜坡的廣大地區,館陶組沉積期和明化鎮組沉積末期兩次構造活動,相應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油氣運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