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水資源現狀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但是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中,其餘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約0.007%的水可被人類直接利用,而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許多人把地球想像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蓋中,其餘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供人類開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於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佔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資料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80年代後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每年3000億立方米,占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億合計數增長。我們要加強保護水資源意識,不要讓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
㈡ 關於城市污染問題 (國外的城市)
烏克蘭切爾諾來貝利水、土壤源 放射性物質 原蘇聯時期的核泄漏事故
俄羅斯捷爾任斯克水、土壤 化學物質 原蘇聯時期的化學武器生產廠
多明尼加海納 土壤 鉛 電池回收
尚比亞卡布韋土壤 鉛 鉛礦
秘魯拉奧羅亞 空氣、土壤 鉛 金屬礦業和製造業
中國山西臨汾空氣、水 各種有害氣體與微粒 各種工業
吉爾吉斯斯坦梅魯蘇 土壤、水放射性廢棄物 原蘇聯時期的鈾工廠
俄羅斯諾里爾斯克 空氣、土壤、水 硫磺二氧化物、鍶-90、銫-137鉑金製造業和其他作坊
印度拉尼貝德水、土壤 化學物質 製革業
俄羅斯魯德納亞碼頭土壤鉛鉛礦 這是幾個比較嚴整污染的國家
㈢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㈣ 各國水污染情況,求你了!!!!!!
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一些專門從事全球用水狀況研究的科學家們驚呼,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災難」。 由「水援助」和「淚水基金」這兩家國際性慈善機構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達6000名少年兒童因飲用水衛生狀況惡劣而死亡。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緊迫的衛生危機之一。 報告還說,水污染問題在那些人口急劇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時,孟加拉首都達卡市的人口只有25萬左右。但是,30年後的今天,住在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經超過1000萬人。該市的一位政府官員日前抱怨說:「如今,達卡市的許多地區簡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糞池,成千上萬的市民長期喝不到清潔的衛生用水。而且,上述情況每分鍾都在惡化……」 報告認為,農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導致全球水污染現象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最近幾年,全世界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規模,正在以每天16萬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倫特蘭女士說:「干凈的飲用水和恰當的衛生條件是最基本的人權。」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制定出一項解決全球水污染問題的「兩步走」發展規劃,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長期喝不到衛生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爭使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都能喝上衛生用水。 這份評估報告主要依據的是對各國地表及地下水質量、廢水處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關水資源保護、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執行情況等內容的考核。 評估報告稱,由於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積污染,所含各項化學物質指 標嚴重超標,其中,鉛含量比廢水處理較好的工業化國家高20倍。此外,未經處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劇了水污染程度。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污染嚴重影響老百姓的健康。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恆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當地居民飲用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例如腹瀉、肝炎、傷寒和霍亂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條件的家庭都給自家的自來水設施安裝了凈水器,桶裝純凈水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由於地下水污染嚴重,目前在印度市場上銷售的12種軟飲料,有害殘留物含量超標。有些軟飲料中殺蟲劑殘留物含量超過歐洲標准10倍至70倍。 如果還不珍惜,最後一滴水將與血液等價!(原自人民網)
㈤ 世界水污染情況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消息 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一些專門從事全球用水狀況研究的科學家們驚呼,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災難」。
由「水援助」和「淚水基金」這兩家國際性慈善機構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達6000名少年兒童因飲用水衛生狀況惡劣而死亡。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緊迫的衛生危機之一。
報告還說,水污染問題在那些人口急劇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時,孟加拉首都達卡市的人口只有25萬左右。但是,30年後的今天,住在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經超過1000萬人。該市的一位政府官員日前抱怨說:「如今,達卡市的許多地區簡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糞池,成千上萬的市民長期喝不到清潔的衛生用水。而且,上述情況每分鍾都在惡化……」
報告認為,農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導致全球水污染現象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最近幾年,全世界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規模,正在以每天16萬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倫特蘭女士說:「干凈的飲用水和恰當的衛生條件是最基本的人權。」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制定出一項解決全球水污染問題的「兩步走」發展規劃,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長期喝不到衛生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爭使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都能喝上衛生用水。
這份評估報告主要依據的是對各國地表及地下水質量、廢水處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關水資源保護、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執行情況等內容的考核。
評估報告稱,由於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積污染,所含各項化學物質指標嚴重超標,其中,鉛含量比廢水處理較好的工業化國家高20倍。此外,未經處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劇了水污染程度。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污染嚴重影響老百姓的健康。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恆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當地居民飲用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例如腹瀉、肝炎、傷寒和霍亂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條件的家庭都給自家的自來水設施安裝了凈水器,桶裝純凈水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由於地下水污染嚴重,目前在印度市場上銷售的12種軟飲料,有害殘留物含量超標。有些軟飲料中殺蟲劑殘留物含量超過歐洲標准10倍至70倍。
其實,印度政府早就認識到水管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早在1987年,印度就制定了《國家水資源政策》。該政策明確規定,有關機構必須定期對全國的地下水資源進行評估,並提出建議。根據這一要求,印度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地下水資源調查統計和水位、水質監控網路。
據印度水資源部提供的資料介紹,印度全國現有約5萬個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控站,在不同地區打了近1.5萬口監測井,每個監控站每年4次定期檢查當地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質,並向有關部門提交報告。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到警戒線的地區,政府機構會禁止開掘新井。
此外,印度政府近年來開始限制使用造成水污染的化肥、農葯,對屬於「排污大戶」的工業企業也發出了限期整改的通知。印度環境部及地下水資源管理局還有權審查所有礦業和基建項目對地下水資源的可能影響,作為政府審批項目的參考。
但是,印度水資源部的庫爾馬認為,盡管採取了諸多措施,但印度水污染問題仍未解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印度過去的水管理理念只將水作為一種消費性資源,主要著眼於如何向當代社會提供足夠的水資源,忽視了「細水長流」。其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水質差、水量不足都會制約社會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印度有關人士呼籲,政府應用創新方法保障「21世紀的水安全」。
㈥ 全球水污染情況
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一些專門從事全球用水狀況研究的科學家們驚呼,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災難」。
由「水援助」和「淚水基金」這兩家國際性慈善機構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達6000名少年兒童因飲用水衛生狀況惡劣而死亡。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緊迫的衛生危機之一。
報告還說,水污染問題在那些人口急劇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時,孟加拉首都達卡市的人口只有25萬左右。但是,30年後的今天,住在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經超過1000萬人。該市的一位政府官員日前抱怨說:「如今,達卡市的許多地區簡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糞池,成千上萬的市民長期喝不到清潔的衛生用水。而且,上述情況每分鍾都在惡化……」
報告認為,農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導致全球水污染現象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最近幾年,全世界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規模,正在以每天16萬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倫特蘭女士說:「干凈的飲用水和恰當的衛生條件是最基本的人權。」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制定出一項解決全球水污染問題的「兩步走」發展規劃,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長期喝不到衛生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爭使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都能喝上衛生用水。
這份評估報告主要依據的是對各國地表及地下水質量、廢水處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關水資源保護、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執行情況等內容的考核。
評估報告稱,由於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積污染,所含各項化學物質指 標嚴重超標,其中,鉛含量比廢水處理較好的工業化國家高20倍。此外,未經處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劇了水污染程度。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污染嚴重影響老百姓的健康。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恆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當地居民飲用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例如腹瀉、肝炎、傷寒和霍亂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條件的家庭都給自家的自來水設施安裝了凈水器,桶裝純凈水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由於地下水污染嚴重,目前在印度市場上銷售的12種軟飲料,有害殘留物含量超標。有些軟飲料中殺蟲劑殘留物含量超過歐洲標准10倍至70倍。
如果還不珍惜,最後一滴水將與血液等價!(原自人民網)
㈦ 全球和中國范圍內的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面臨形勢的分析報告
壹)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嚴重乾旱,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擴大,持續時間和遭受的損失增加。目前全國 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到2030 年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從現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節約水資源,強化水資源稀缺意識已刻不容緩,大家得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 此外,我國水資源開發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 (1) 洪水災害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存在潛在威脅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資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質污染嚴重,海河、遼河生態用水嚴重缺乏,其中內蒙古的西遼河已連續五年斷流。太湖、巢湖、滇池均為劣五類水質,總氮和總磷等有機物污染嚴重。以黃河為例,工業污染是黃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3%,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15億元至156億元。同時,令人擔憂的是,沿黃地區許多農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給區域內居民健康帶來危害。據初步測算,區域內每年人體健康損失達22億至27億元。黃河水污染同時還帶來水資源價值損失、城鎮供水損失,並增加了處理污水的市政額外投資,每年總損失近60億元。地球上的水雖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並不多。據專家估計,地球上的13.86億立方公里水資源總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還無法利用。而大陸上所有淡水資源總儲量只佔地球上的水量的3.3%,這3.3%里的85%集中在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和高山渺無人煙的冰川中,在現階段內也難以利用。地球上實際上能為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佔地球淡水總量的22.6%,為8600萬億噸,但一半的地下水資源處於800米以下的深度,難以開采,而且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諸多問題。河流和湖泊佔地球淡水總量的0.6%,為 230萬億噸,是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獲得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可是由於水體污染,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又在急劇減少。大氣中水蒸氣量為地球淡水總量的0.03%,為13萬億噸,它以降雨的形式為陸地補充淡水。目前能夠為人類開采利用的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達到40%。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除通過土壤水直接利用於天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2.8萬億m3,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總量為2200m3, 人均佔有量僅有世界平均數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從1980年到1999年,我國社會經濟總用水量增加了約四分之一,從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 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生活用水佔10.1%。
========================================================
貳)我國水資源面臨形勢
a)新世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己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但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從目前現狀來看,就全國而言,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從地區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於西南五省區,這是先天決定的水情。從人均佔有量來看,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東部可以高達五、六百倍。這是我國北方屬於資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區水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由於水體污染,水質型缺水也相當嚴重。目前全國性的乾旱缺水越來越嚴重,尤其北方地區發生水危機已不是危言聳聽。
(一) 主要災情
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1)洪澇災害: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1萬億元,約相當於同期財政收入的1/5。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億元)、1995年(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億元)、1998年(2684億元)。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洪澇災害損失100多億美元。
(2)乾旱災害:由於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在100~250億kg(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kg,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kg),但遇到嚴重乾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乾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kg,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是新個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份)。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乾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
(3)水環境:一是水土流失,區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劇增加。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的廢棄土石約30億噸,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響防洪保安。二是水體污染嚴重,由於工業廢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並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佔中國年GDP的8%。這就表明,水環境質量在繼續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這三大災害合計年均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佔全國年GDP的15%左右。從這三大災害損失來看,進入21世紀這三大災害,水資源源的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將上升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五十年來,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21%。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供水能力增長緩慢,1978~1998年全國供水能力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而同期國民經濟以8~12%的高速度增長,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約2.5億,更加劇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黃河下游頻頻發生斷流、海河成為季節性河流,以及內陸河部分河流乾枯,2000年發生的旱災,經濟損失嚴重,充分暴露了我國城市供水系統和農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4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嚴重缺水。天津市由於連續四年遭受華北乾旱影響,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水位已接近死庫容,於橋水庫已無水可供,直接威脅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盡管採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難以保證。為此,國務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工程的實施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生活質量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進一步減少,而用水量卻進一步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
2.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
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全國地下水由於長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補,目前年超采量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56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下遊河道斷流、河湖萎縮,下游有些尾閭與湖泊消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區和綠洲,由於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導致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衰減。
1999年全國年排放廢污水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根據1999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1.36萬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只佔30%,Ⅲ類水以上的河長佔70%(其中Ⅰ類水河長占 5.5%,‖類水河長佔24.5%,Ⅲ類水河長佔32.4%,Ⅳ類水河長佔12..6%,Ⅴ類水河長佔7.8%,劣Ⅴ類水河長佔17.2%)。
b)十大挑戰
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善於從戰略上看問題,要研究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採取有力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水利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水利建設作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
(一)人口增長出現峰值,人均水資源量降到低谷。我們面臨的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2030年人口增長達到峰值總人口就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將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長不僅增加對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對水的有效利用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未來5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是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最大的挑戰,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挑戰。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開發利用更加艱難。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專家們根據國際上評估的標准認為,中國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大約為 10000-11000億立方米,1997年,我國年總用水量達到了5623億立方米。按照21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初步估計,我國未來水需求將達到7500-8000億立方米,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500-2200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鑒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可經濟開發的水源不僅受到區域性的限制,而且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未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更加艱難,供需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三)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未來50年,這種發展趨勢對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基於目前廢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現狀,如果未來50年工業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鎮快速發展,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會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增加,勢必加劇水環境的惡化。因此,中國將面臨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廢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的巨大壓力。
(四)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資源匱乏等將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勢必會帶來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可以預見未來50年內,水旱災害防治任務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五)北方地區缺水形勢嚴峻,黃河及其以北地區河道斷流情況加劇。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是隨著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加劇的。黃河斷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黃河斷流的原因雖然有許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導致用水量急劇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費造成的,還包括區外引水等因素。專家們分析認為,在未來10-30年內,黃河每年將缺水40-150億m3,如果未來50年,黃河流域乾旱頻率增高,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資源短缺和治黃的難度。黃河以北緊鄰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兩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現用水危機。進入21世紀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綢繆,我國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六)糧食增長主要在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在中國歷史上水利與經濟區的形成和轉移密切相關,盛唐時期生主要經濟區在北方,當時水利設施的數量的比重佔全國41%,到宋朝主要經濟區轉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設被忽視,這時水利設施的數量只佔7%,到清朝北方又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水利設施的數量又上升到佔全國49%。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糧食生產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糧北運」格局。然而,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水利建設力度減小,糧食增長主要轉移到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導致北方旱災更加嚴重。在1985年以前,中國長江以以南地區的糧食生產總量佔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略高於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7.1—57.8%,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糧食在低消費水平下,自給有餘,余糧調給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凈調給北方糧食332.97萬噸,1960—1969 年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74.54萬噸,1970—1975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92.82萬噸,從而形成「南糧北調」的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南方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農田水利建設比北方明顯減緩。1998年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35978萬畝,比1980年只增加1679萬畝,僅增加了4.9%,其中,東南沿海地區還減少了912萬畝,減少了12.4%。而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0979萬畝增加到40554萬畝,增加9575萬畝,增加了30.9%,其中,東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242萬畝增加到6533萬畝,增加3291萬畝,增加了一倍多。蒙寧新區和華北地區灌溉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
隨著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減緩,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糧食增產在全國的貢獻率大幅度減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後在我國糧食總產增產中貢獻率的變化。1952—1985年我國糧食增產量中,南方佔61.4%,北方佔38.4%。1985年以後,糧食生產地區格局發生了巨大逆轉,北方地區的糧食生產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華北地區佔25%,而南方糧食生產增量卻下降為30.6%。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北方地區由1985年佔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區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擁有糧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區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幾乎沒有增加。
隨著南方糧食生產的減緩,導致了南方糧食總量不足。根據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糧食自給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糧食自給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糧食自給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從北方調運糧食1400萬噸以上。糧食產銷地區格局逆轉為「北糧南運」,這種格局的急劇變化,對未來50年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銳,如果未來年糧食生產總量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未來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尖銳。
(七)水利工程將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繁重。我國水利設施目前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現有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著萎縮衰老的「危機」,二是工程保安、維修、更新、配套任務大,這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到21 世紀中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將逐步進入百年期。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當時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按經濟規律、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不夠,設計標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幹、輕配套,重建設、輕管理。因此,許多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差、尾工大、設備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運行狀態不良,至今沒有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如果未來50年,現有水利基礎設施不能鞏固、提高和充分發揮效益,那麼現有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很可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隨著水利基礎設施逐步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質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務艱巨。從目前來看,我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水利基礎設施效益和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都取決於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領域,目前水利科技貢獻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節水技術的應用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水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重建設、輕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進入21世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員素質的任務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
(九)水價過低,建立水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目前水價格偏低不利於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各方面資金投入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來。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供水價格,可以促進節約用水和延長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於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政策,對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至關重要。 30多年來,國家發布的收取水費和水價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對水的認識,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識。加上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它更難靠市場經濟來調節。因此,從總體來看,水市場體制的建立任務十分艱巨。
(十)管理體制分割,影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踐表明,水利涉及到農業、工業、水運交通、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資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澇、灌溉、水電、供水等等;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認識上、還是經濟體制上,水利只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沒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待。目前水資源分地區、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既不利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多龍管水」的時代應當盡快結束,現
㈧ 全球水污染的現狀
最近幾年裡,全世界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規模,正在以每天16萬人的速度增加。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污染嚴重影響我們老百姓的健康,居民飲用時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例如腹瀉、肝炎、傷寒和霍亂等。人口數量的幾何增長、現代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城市垃圾、農村農葯噴灑等等,造成本來已是極少的淡水資源加劇短缺,無法為人所用。據統計,目前水中污染物已達2千多種(2221)主要為有機化學物、碳化物、金屬物,其中自來水裡有765種(190種對人體有害,20種致癌,23種疑癌,18種促癌,56種致突變:腫瘤)。在我國,只有不到11%的人飲用符合我國衛生標準的水,而高達65%的人飲用渾濁、苦鹼、含氟、含砷、工業污染、傳染病的水。2億人飲用自來水,7000萬人飲用高氟水,3000萬人飲用高硝酸鹽水,5000萬人飲用高氟化物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而我們中國在水資源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二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三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由此可見全球水污染情況日益嚴重,應該及時的防控,處理,以達到良性循環。